這家電動汽車電池生產商的股價持續下滑,與此同時,它仍在大肆宣傳近期收購一家供應商的交易,稱後者將大幅提升其收入

重點:

  • 中比能源稱,它去年底收購的一家陷入困境之電池材料供應商,在2021年前九個月的收入約爲其自身收入的四倍
  • 文件顯示,這家被收購公司的財務狀况仍然不穩定,其營運產生大量現金赤字

梁武仁

你再怎麽美化一個令人費解的决定,結果可能都是枉然。這正是電動汽車電池製造商中比能源科技股份公司(CBAT.US)面臨的處境,它正努力給最近的一筆對自身弊大於利的收購交易貼上積極的標籤。儘管付出了種種努力,投資者仍然不爲所動。

在3月17日的公告中,這家鋰離子電池製造商大肆宣傳了浙江海創鋰電科技有限公司的出色業績。後者是一家陷入困境的電池材料供應商,去年第三季度被中比能源收購。

中比能源稱,海創去年前九個月收入共計9,790萬美元(62億元),大約是中比能源同期收入的四倍。海創在此期間毛利潤1,100萬美元,營運利潤420萬美元,而中比能源錄得了營業虧損。中比能源稱,今年的財報將納入海創的財務數據,預計這家新子公司的“出色業績”將大大提升這家在美上市的公司利潤。

但是雖然措辭浮誇,中比能源的股價在消息發布後的兩天下跌了6%,延續了去年6月份股價見頂之後的下跌趨勢。或許在閱讀了消息發布當天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一份文件的詳細內容後,投資者感覺不那麽樂觀。

首先,這筆交易非同一般。中比能源在去年7月的一份三段式聲明中首次宣布該交易,並爲這筆收購交易付出了1.59億元。根據SEC的文件,被中比能源收購之前,海創60%的股權由浙江美都墨烯科技有限公司所有。包括CEO在內的幾名海創高管,持有該公司25%的股份,其餘股份由新時代集團浙江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所有。

由於海創未按時向新時代集團支付土地使用權、廠房、設備等資產的費用,新時代集團向法院提出凍結美都墨烯所持有的60%的股權。美都墨烯是海創的擔保人。海創高管所持有的25%的股權也被凍結,因爲它們被用作海創欠浙江美都典當有限責任公司的違約債務的抵押。該公司似乎是美都墨烯的關聯公司。

一個名叫葉俊南的人成爲中間人,接管了大部分的凍結股份,解决了混亂的局面。中比能源先是以4,074萬元從葉俊南手中購買了海創21.56%的股份,他再利用這筆錢償還了海創高管欠浙江美都典當有限責任公司的債務。

中比能源隨後採取了多項措施解凍美都墨烯持有的60%的股權,包括向海創提供貸款,最終爲葉收購這些股份鋪平了道路。這些股份解凍之後,中比能源以1.18億美元從葉俊南那裏收購了這些股份。在此之後,海創欠葉俊南1.8億元,並同意在去年年底前還清。 

目前不清楚隸屬於中比能源的海創在手中沒有足够現金的情况下,打算如何償還對葉俊南的債務。中比能源可能已經提供了一些財務援助,該公司本周四公布2021年業績時可能會談到這一點。

救助計劃

簡而言之,中比能源精心設計的舉措,相當於對海創的救助,後者的財務數據在2020年急劇惡化。根據中比能源3月17日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文件,海創的收入在2020年下降了27%,其營運淨現金流變成了負數。在那一年,海創的主要客戶就是中比能源與另外一家公司(中比能源的前CEO是其董事會成員),但之後,雙方的業務往來似乎已經逐漸减少了。

在2020年,中比能源的流動負債也超過了流動資產,這意味著它的營運資金爲負數,其償還短期債務的能力岌岌可危。

海創的業務去年倒是有所恢復,1至9月的收入已經超過了2020年全年的收入。但它的業務仍然處於不穩定狀態。雖然收入有所增長,但與2020年同期相比,該公司的負現金流在這9個月裏實際上增加了,而用於投資的現金支出翻了兩番多。

現在,中比能源有責任幫助海創改善負現金流。但這也有問題,因它自身的財務狀况也不穩定。去年的頭九個月,它的營運現金流也爲負數,而且收購海創的錢已經遠遠超出了它2020年底持有的現金數量。

爲了給收購海創提供資金,中比能源發行了新股,而且數量還不少。到去年9月,該公司通過出售新股籌集了約6,550萬美元,這對目前市值只有1億美元左右的該公司的現有股東來說,是一個很大的稀釋。在此之前,中比能源的市值要高得多,這使得它的股價開始持續下跌,與當初交易宣布之前相比,它的市值縮水了三分之二。

隨著中國政府大力支持環保汽車,中國的電動車電池市場蓬勃發展。這對寧德時代(300750.SZ)來說,是件大好事,該公司不僅是中國最大的電池製造商,也是全球最大的電池製造商,它的市盈率高達110倍,市銷率也在20倍以上。

但與此同時,中國的電池市場競爭激烈,充斥著許多像中比能源這樣的小製造商。儘管市場巨大,而且還在進一步擴大,但中比能源的客戶規模看起來很小,去年前九個月,屈指可數的幾個客戶就佔到了其收入的一半以上。這意味著,哪怕只是失去一個關鍵客戶,就會給它的收入造成巨大影響。

因此,不難看出中比能源爲何不再受到投資者的青睞。根據其2020年的營收,該公司股票的市銷率不到3倍,只有寧德時代的零頭。之所以有如此差距,一定程度上可能是因爲中比能源是在美國上市,它對中國股票越來越不友好。而寧德時代是在深圳上市。中比能源沒有歷史市盈率,因爲它在2020年處於虧損狀態,而且尚未公布2021年的最終收益情况。

通過收購海創這樣的供應商,來實現更好的垂直整合,理論上可以爲中比能源帶來一些好處,比如穩定的原料供應。但與此同時,正如任何人都可以想像的那樣,把兩家財務上處於困境的公司合併在一起,只會創造一個更大的陷入困境的公司。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Third-quarter revenue sets new record as Lens Technology approaches second “iPhone moment”

三季度營收創新高 藍思科技迎第二個「iPhone時刻」

藍思科技押注AI眼鏡與具身智能,試圖在下一輪科技浪潮中,再次打造新的高光時刻 重點: 第三季營收207億元,同比增19.3% AI可穿戴設備與具身智能成為新增長動能   李世達 20年前,湖南的一間玻璃工廠,靠著一片防刮玻璃敲開了蘋果供應鏈的大門;20年後,這家名為藍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613.HK; 300433.SZ)的精密製造大廠,正嘗試在AI浪潮中為自己找到第二個「iPhone時刻」。 公司創辦人周群飛,從藍領女工到「果鏈女王」的奮鬥故事堪稱傳奇。她在2003年創立藍思科技,以藍寶石和鋼化玻璃加工技術打入蘋果供應鏈,成為iPhone、iPad、Mac系列的核心供應商,成為全球精密製造最具代表性的企業之一。 藍思科技近日公布7月登陸港股後的第二份業績報告。2025年前三季度收入536.63億元,同比增長16.08%;淨利潤28.43億元,同比增長19.91%。其中第三季度單季收入按年增19.3%至207.02億元。淨利潤達17億元,較去年同期增12.6%。 藍思的傳統業務——手機玻璃與結構件製造——依舊穩健,但真正讓市場側目的,是它押注的新方向。公司表示,增長動能除來自傳統手機業務回暖,更源於AI可穿戴設備與具身智能等新業務逐步放量。 16歲就與玻璃為伍的周群飛,深知企業的經營如同玻璃般脆弱。當市場周期更替、智能手機增長放緩,藍思開始在智能眼鏡、具身智能和高端機器人領域全面布局。 加碼布局AI眼鏡 在AI眼鏡領域,藍思稱已為北美頭部客戶提供精密結構件、光學與聲學模組。外界普遍認為,市場普遍推測其北美頭部客戶即是Meta(META.US)。Meta與雷朋(Ray-Ban)共同推出的AI眼鏡,結合語音助理、影像識別與實時翻譯等功能,被視為「AI時代第一款真正商用化的智能可穿戴產品」,自2024年底上市以來銷量超出預期。 據市場研究機構Canalys與Counterpoint數據,2024年全球AI/AR眼鏡出貨量約670萬副,2025年預計將達1,200萬副,年增近80%,其中Meta出貨佔比逾40%,居全球首位。這一增長對藍思科技尤為關鍵,因為公司不僅提供鏡片與結構件,更逐步切入SMT(Surface-Mount Technology)模組、無線充電與整機組裝等高附加值環節。 雖然公司未單獨披露AI眼鏡收入,但從第三季度營收及毛利的持續提升來看,該領域貢獻已開始顯現。管理層在投資者交流中指出,公司「AI硬件業務已進入批量交付階段」,有望成為2026年業績的主要增長來源。隨著Meta AI眼鏡出貨放量,藍思有望在未來幾季持續受益。 公司並在長沙成立一家光電公司子,專注研發光波導鏡片與高附加值元件,明確瞄準AI眼鏡與AR顯示市場的核心零部件。今年2月底,公司也與AI眼鏡製造商杭州靈伴科技達成深度戰略合作,提供技術與產業鏈支持。 在具身智能方面,藍思十年間持續布局,現已建成人形與四足機器人製造平台。旗下新總部與具身智能創新中心將於11月啟用,年出貨人形機器人3,000台、機器狗超萬台,產品已供應至北美及國內頭部企業。藍思的製造與供應鏈能力,使其有機會成為AI機器人產業的上游核心供應商。 藍思於7月在香港上市,當時募資約47.68億港元,其中48%用於擴展產品組合、28%投入海外業務。截至9月底,尚有約七成募集資金未動用,主要保留用於海外產能建設與AI新業務投資,意味公司仍具較強的現金儲備與擴張彈性。 構建海外產能 截至第三季度末,公司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淨額為58.44億元,雖同比小幅下降約7%,但仍保持穩健。手頭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仍有72.6億元,為後續研發與擴產提供充足支撐。另外,公司在建工程金額增加約47.94%,主要來自越南與泰國新廠建設,為海外訂單與AI硬件量產做準備。 從估值層面看,藍思科技目前港股市盈率約為31倍,高於舜宇光學(2382.HK)的24倍及大立光(3008.TW)的13倍。反映了市場對AI可穿戴設備及具身智能業務的較高預期。也意味藍思不再被視為單純的蘋果代工廠,而是AI硬件的製造商。如未來AI眼鏡出貨如期成長,公司在具身智能與AR光學領域的布局將更具說服力,其估值或仍具上行空間;但若進度不及預期,短期波動風險亦需關注。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星巴克以40億美元估值向博裕資本出售60%中國業務權益

連鎖咖啡巨頭星巴克公司(SBUX.US)周一宣布,已與中國領先投資機構博裕資本(Boyu Capital)達成協議,成立合資企業共同經營其在中國的零售業務。 根據協議條款,博裕將向星巴克按40億美元企業價值付款,以獲得合資企業最多60%的股份。星巴克將保留40%股權,並繼續擁有品牌與知識產權。 星巴克預計,其中國零售業務總價值將超過130億美元,包括出售控股權所得、持股價值,以及未來十年以上品牌授權收入的淨現值。新公司總部將設於上海,將營運目前全國約8,000間門店,並計劃長期拓展至20,000間。 星巴克董事長兼CEO倪睿安Brian Niccol表示,博裕的本地經驗將加速公司在中國的擴張,特別是在三、四線城市。博裕合夥人黃宇錚(Alex Wong)則稱,雙方將結合星巴克的全球品牌力與博裕的市場洞察,共同推動創新與在地化發展。 根據公開資料整理,星巴克於1999年在中國開設第一間門市,至2015年中國已發展成為該公司第二大市場,僅次於美國。該公司近來在中國的業務表現欠佳,主要因面臨以瑞幸咖啡(LKNCY.US)為首的一批本地競爭對手的挑戰,這些品牌的咖啡價格通常更為低廉。 博裕資本成立於2010年,是中國最大的私募投資公司之一,主要投資領域包括金融服務、醫療健康、消費品與零售以及媒體和高科技等。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Afari makes the Livan brand

賣一輛蝕一輛 千里科技要靠AI逆轉勝?

汽車製造商千里科技已申請赴港上市,新任領導者據稱擁有十多年人工智能經驗,但具體細節欠奉 重點: 隨著新能源汽車銷售增長,今年上半年收入上升40%,但毛利率轉為負值 吉利為其主要合作夥伴,近期亦與奔馳簽署協議,以25%的折讓價格出售其在上海上市股份的3%   陽歌 剛遞交香港上市申請的汽車與摩托車製造商重慶千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01777.SH)頗具神秘色彩,整份申請文件幾乎完全建立在一個願景上——即有朝一日成為人工智能科技巨頭。不過,這一願景存在一個根本問題:公司至今尚未從自稱最具潛力的人工智能業務中產生任何收入。 這份由港交所於10月16日首次披露、並於上周五更新的上市申請文件,充斥著對「人工智能(AI)」的敘述。誠然,近年來幾乎所有上市公司都喜歡在文件中掛上這個流行詞彙,但千里科技在「AI敘事」上的熱度更勝一籌——在整份文件中共提及「AI」近200次,其中僅在討論其「AI+出行」業務的部分,就出現了49次。 目前,公司的主要收入仍來自汽車與摩托車銷售,包括傳統燃油車與新能源車兩類產品,旗下品牌涵蓋「睿藍汽車」與「楓葉汽車」。不過,這些業務規模仍然有限,顯示千里科技在競爭激烈的中國汽車市場中仍難打開局面。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最新數據,睿藍汽車在9月份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銷量排名中位列第29位。目前中國新能源車約佔整體乘用車市場的一半,而千里科技自家汽車銷售約半數也是新能源車。 這排名使公司在中國新能源汽車銷售上,略高於寶馬與本田等外資品牌,但仍遠落後於主要新能源車品牌,即使一些規模不大的新品牌也比不上,如第19位的極狐汽車與第26位的光束汽車。 儘管如此,千里科技仍具備若干有利因素。其一是與吉利控股(0175.HK)的深厚合作關係。吉利旗下擁有包括沃爾沃、蓮花及極星等國際品牌,以及自主新能源品牌極氪汽車。另一項利好是近期與奔馳的合作,後者將以約25%的折讓價格,收購千里科技上海上市股份(A股)的3%,此舉被視為對公司前景的信任。 不過,千里科技希望投資者相信,其最核心的資產與人工智能轉型背後的「秘密武器」,是一位頗具神秘色彩的人物——印奇,現年37歲。他於去年加入公司,並於11月出任董事長。與公司其他高管在申請文件中均有詳盡履歷不同,印奇的介紹極為簡略,僅寫道他「擁有超過十年人工智能視覺領域的深厚經驗,並具備多次成功創業的紀錄」。 這或許也解釋,為什麼儘管在上市文件中大談人工智能概念,公司目前仍沒有任何與人工智能相關的產品在市面銷售。申請文件寫道:「我們已推出技術解決方案,主要包括智能駕駛、智慧座艙及自動駕駛出租車方案。」但文件也隨即補充,截至今年6月,「我們尚未從技術解決方案中產生任何收入。」 賠錢生意 公司必須盡快從新的人工智能業務中開始創造收益,因其傳統的汽車與摩托車業務發展緩慢,更令人擔憂的是,公司目前生產汽車的成本已高於售價,也就是說,每賣出一輛車都在虧錢,這反映出中國汽車市場過剩,導致近兩年來激烈價格戰的負面影響。 根據申請文件,公司2023年收入下滑約20%,到2024年才趨於穩定。今年上半年,隨著新能源汽車業務大幅增長,收入強勁回升,但畢竟原來的基數較小。今年上半年,公司錄得收入41.5億元(約合5.83億美元),同比增長約40%,而去年同期為29.5億元。增長主要得益於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增長逾倍,不過公司在最近六個月僅售出19,364輛汽車,規模仍屬有限。 今年上半年,公司約63%的收入來自汽車銷售,其餘大部分則來自摩托車銷售。然而這並未改善公司的盈利情況——汽車業務毛利率為負0.9%,摩托車業務毛利率則為正11.7%。 綜合計算,公司今年上半年整體毛利率僅為5.5%,遠低於吉利汽車及中國電動摩托車領軍企業小牛電動等的15.8%水平。 微薄的毛利率最終也反映在千里科技的淨利潤上,公司今年上半年虧損1.16億元,較去年同期虧損1.08億元略為擴大。自2023年以來,公司一直處於虧損狀態,但資金狀況仍相對充裕,截至6月底,帳上現金約為19億元。 千里科技成立於1997年,六年後進入汽車製造業,並於2010年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此次赴港上市,將使其成為最新一批在滬深兩地上市後,再登上香港股市這個國際資本舞台。公司業務的重大轉型始於與吉利控股的合作,以及雙方於2022年共同推出的睿藍汽車品牌。目前,吉利及其創辦人李書福合計持有千里科技在上海上市股份約30%,吉利亦被列為公司未來潛在的人工智能產品買家之一。 目前,吉利集團約佔千里科技採購總額的30%,內容包括整車成套件及汽車零部件。同時,吉利也是千里科技最大的單一客戶,過去三年其貢獻公司收入的比重介於30%至40%之間。 至於奔馳則是最新的合作夥伴,雙方於今年9月達成協議,奔馳將以13.4億元收購千里科技在上海上市的3%股份。這項交易表面顯示出對公司的信心,但需指出的是,交易是以約25%的折讓價格完成。此外,吉利本身也是奔馳的重要合作夥伴,這一關係可能正是促成此次合作的一大關鍵因素。 整體而言,千里科技的前景仍存在不少疑問,可能令投資者保持審慎。新任董事長的背景資訊有限,以及公司人工智能業務仍處於初期階段,雖為轉型提供了想像空間,但同時也帶來諸多不確定性。與此同時,該公司的現有汽車業務規模過小,且短期內看不到恢復盈利的跡象,市場對其信心仍顯不足。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博雷頓與福建日鑫簽協議 拓礦山無人駕駛業務

內地電機製造商博雷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333.HK)周一公布,與福建日鑫簽訂無人駕駛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開展在礦山的無人駕駛運輸業務,合作期為兩年。 根據協議,福建日鑫將向博雷購買不少於150台電動礦卡無人駕駛車輛,以及無人駕駛的服務,用於土方剥離、採裝、運輸及排卸。 根據公告,福建日鑫主要從事工程機械設備租賃、銷售及相關運維服務,業務覆蓋福建及周邊地區,有穩定的礦山客戶及施工經驗。 周二博雷頓開市升2.9%報35.8港元,公司自今年5月上市以來,股價已升近一倍。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