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公司在新加坡推出首批自动售货机,追随争对手泡泡玛特进入利润丰厚的潮流收藏玩具领域

重点:

  • 名创优品开始推出自动售货机,以及基于第三方IP授权的系列产品
  • 与传统零售商相比,该公司的股票估值很高,但其市盈率仅为国内收藏品玩具竞争对手泡泡玛特的一半

阳歌

它以面积更小、低成本山寨日本时尚零售商无印良品(Muji)起家,后者以亮堂的店铺闻名,经营各式各样的日常家居用品。但名创优品集团控股有限公司(Miniso Group Holding Ltd.,MNSO.US)正在远离这样的根基,越来越多专注收藏品和品牌产品,同时它还瞄准了成本远低于传统商店的自动售货机。

这些是来自该公司最新公告的主要讯息。公告提及在新加坡投放第一批自动售货机,以及在全球范围内推出基于流行角色的最新系列产品,这类通过其他公司授权的产品在不断增加。

就其目前的模式而言,它越来越像是国内同行泡泡玛特国际(Pop Mart International)和无印良品的混合体。泡泡玛特在销售收藏品玩具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些玩具的利润率比传统产品高得多。与此同时,无印良品继续在自己的小众市场上蓬勃发展,作为一家零售商,其时尚和精心设计的产品经常会吸引远道而来的购物者。

因此,也许这并不奇怪,名创优品股票目前的市盈率(PE)低于泡泡玛特,后者的利润率要高出不少;但高于无印良品,后者在增长潜力方面更为成熟。

我们稍后再继续谈市盈率。不过,我们将从名创优品上月末在新加坡推出第一批自动售货机的最新消息开始。在此之前,该公司几乎所有的业务都是在它4000多家灯光明亮的小连锁店里完成的,店内出售文具和化妆品等日常用品,通常售价不超过10美元。

在新加坡亮相的五台自动售货机将销售“盲盒”产品,泡泡玛特在这个领域已经找到了一个非常舒适和有利可图的位置。这类销售涉及一系列具有收藏价值的玩具,想法是每个盒子都包含该系列的一个玩具。但在你购买之后才知道盒子里到底是什么,这为买家增加了惊喜和群体归属感,类似于在美国购买和交换棒球卡的人。

名创优品今年早些时候才进入“盲盒”业务,几乎可以肯定是垂涎泡泡玛特在该领域的巨大成功。这项业务利润非常高,因为人们愿意花大价钱来获得这些最新的时尚玩具和小玩偶。通过自动售货机销售也大大降低了成本,因为不需要配备员工的大型零售空间。

这种差异在比较名创优品和泡泡玛特的最新毛利率时就很明显。根据它们最新的年度数据中,名创优品的毛利率为32%,而泡泡玛特为63%。

自动售货机的推出是名创优品最近强调的玩具战略的一部分,它称之为可以收藏的“流行玩具”类别。名创优品引用第三方数据说,新加坡是世界上此类玩具的第三大市场,仅次于日本和韩国。这是它对此类玩具(通常在自动售货机上出售)未来路线图的唯一指示,尽管我们可以期待看到它们很快进入本土中国市场。

合作授权

虽然盲盒通常涉及自主开发的卡通形象,名创优品的另一个重大举措是,从第三方拿到流行角色的授权,将其开发成系列产品。这是该公司在本周发布的另一则消息,它将在全球推出根据2015年的卖座动画片《小黄人》(Minions)研发的系列产品。

根据那份公告,该系列于今年早些时候在中国市场推出,刚刚登陆新加坡市场,随后将进军东南亚其他地区,之后还会在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市场推出。小黄人系列是该公司基于其他公司IP不断扩张的产品线一部分,其中包括迪士尼、可口可乐和芝麻街,以及日本的三丽鸥(Sanrio)——随处可见的Hello Kitty形象的所有者。

由于其主要与第三方商店运营商合作的特许经营模式,名创优品应该能相对快速地推出这些新系列。截至3月底,在全球大约4200家门店中,只有130家是自己直接经营的,其余都由当地合作伙伴经营。

当然,这一切的最终目的是提高销售和利润率,这将最终提高利润。这一结果尚未体现在名创优品的财务业绩中,不过基于它相对较高的估值,投资者似乎对该公司抱有很大希望。

由于2020年上半年疫情期间许多店铺被迫关闭,名创优品最近一个财年的收入实际上减少了4%,至人民币90亿元(约14亿美元)左右。据雅虎财经报道,分析师预计,这一数字在本财年将大致持平,之后在截至2022年6月的财年中,这一数字将同比增长约36%。

或许更重要的是,这些分析师认为,该公司已开始有持续的利润进账,预计在截至2022年6月的财年,该数字将比前一年增长一倍以上。

这就引出了估值问题。根据截至2021年6月的财年利润预测,名创优品的市盈率目前处于相对较高的63倍。这大约是泡泡玛特根据其最新年度业绩得出的124倍市盈率的一半。无印良品的母公司——株式会社良品计划(Ryohin Keikaku)的市盈率为47倍,虽然略低,但对于一般的零售商而言仍然相当高。

相比之下,更传统的沃尔玛目前的市盈率为34倍。

事实是,名创优品的股价在今年早些时候飙升时,其市盈率甚至更高。去年10月,它以20美元IPO价格在美国上市。今年2月,它的股价曾涨至35美元左右。但最近,随着中概股的普遍下跌,该公司的股价也出现了下跌。它们最近的收盘价为15.73美元,比IPO价格低了约20%。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鹰瞳科技H股全流通获批

眼科影像识别方案提供商北京鹰瞳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2251.HK)周一公布,已获得中国证监会发出的备案通知书,完成其合共5015.1万股未上市股份实施H股全流通的备案。股份转换涉及26位股东。 成立于2015年的鹰瞳科技主要提供眼科影像识别方案,去年7月宣布研发万语医疗大模型,从单一影像诊断向全科医疗问答、健康管理领域延伸。今年2月,万语医疗大模型完成升级并接入DeepSeek R1模型。 公司去年收入按年下跌23.3%至1.56亿元(2,100万美元),亏损由上年的1.33亿元扩大至2.55亿元。公司股价自2021年11月上市以来累跌83.22%,今年至今则跌7.95%。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Novosense makes automotive chips

持续亏损现金流失 纳芯微前景不乐观

去年现金储备和利润率大幅下滑,导致这家模拟芯片制造商陷入亏损 重点: 纳芯微已提交港股上市申请,去年的一宗收购推动其营收强劲增长,但公司仍连续两年录得亏损 中国对美芯片制造商加征关税或为该公司带来短期利好,去年美企占据中国模拟芯片市场22%的份额 阳歌 尽管美国试图孤立中国新兴的微芯片行业,但该行业仍深度参与竞争激烈的全球市场。这一严峻现实,在模拟芯片制造商苏州纳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688052.SH)显露无遗,这家2022年登陆沪市科创板的企业,正寻求赴港上市。 纳芯微并非初创企业,其历史可追溯到2013年。上周五提交给港交所的上市文件显示,公司在这期间至少部分时间是盈利的,最近的一次年度盈利是在2022年。但自那之后,公司毛利率急剧下滑,因随着疫情期间的严重短缺导致近年来全球芯片产能大幅扩张,其面临激烈的竞争。 虽然纳芯微目前的处境看起来并不乐观,但不断升温的中美贸易战或将成为该公司的一根潜在救命稻草,因为纳芯微的产品主要在国内市场销售,而由于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对中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进入中国市场的美国进口产品突面临高达125%的关税。 这或许对纳芯微有利,因为上市文件显示,中国市场15大模拟芯片销售商中有五家来自美国,约占销售额的22%。如果关税持续存在,这些美国公司的芯片价格可能会大幅上涨,促使买家转向生产较便宜的中国本土公司,以及亚洲和欧洲的芯片产品。 纳芯微指出,目前情况还不确定,中国正在梳理“美国制造”芯片的具体定义,因为许多芯片制造商实际上只是设计公司,它们的产品是按照合同约定,由中国台湾、日本、新加坡和欧洲等地的第三方公司生产的。 纳芯微在申请书中称:“2025年4月11日,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发布通知,阐明了与进口报关和关税收费相关的半导体原产国判定规则。根据该通知,晶圆制造国将被视为原产国,而不论芯片在何处进行封装。” 显然,很多问题仍悬而未决,包括关税是会长期维持下去,还是仅仅是一种谈判策略,如果中美达成新的贸易协定便会迅速取消。由于大多数美国芯片制造商使用的是其他国家的生产合作伙伴,因此它们的产品也可能完全不受关税影响。 虽然关税可能会在中短期内给纳芯微减轻一些压力,但该公司的现状看起来并不太乐观。这体现在其在上海挂牌交易的股票上,该股较2022年的IPO价格下跌了约17%。模拟芯片制造商的技术含量低于数字芯片制造商,由于面临激烈的竞争,目前估值普遍较低。 总部位于中国的贝克微(2149.HK)的市销率为4.6倍,自2023年12月IPO以来其股价已上涨73%。全球领先的亚德诺 (ADI.US) 市销率高达10.4倍,而规模较小的思佳讯(SWKS.US)市销率仅为2.46倍。若在香港上市,按贝克微市销率计,则纳芯微市值约为90亿元(12.3 亿美元)。 侵蚀利润空间 虽然纳芯微可能因香港投资者追捧中国芯片板块而获得更高估值,但这家公司的基本面实则乏善可陈。由于竞争激烈,其营收从2022年的16.7亿元骤降22%至2023年的13.1亿元。尽管去年营收强势反弹50%至近20亿元,但这一跃升几乎完全归因于收购麦歌恩的交易。 与此同时,公司的销售成本,也就是每块芯片的生产成本,在营收中的占比持续攀升,从2022年的51.5%增至去年的72%。这严重挤压了公司的利润空间,毛利率从上年的48.5%暴跌至2024年的仅28%。 公司表示:“近年来,来自国际领导公司的价格竞争加剧,已对中国公司的业务造成挑战,使得他们调整定价,并影响其盈利能力。” 随着利润空间遭到挤压,公司在2023年陷入亏损,去年更出现现金流为负值的情况。根据财报数据,2024年净亏损扩大至4.03亿元,较上年的3.05亿元进一步恶化。伴随亏损加剧与现金流持续恶化,公司现金储备从2023年末的17.5亿元锐减至去年末的仅10亿元。 这并不是说纳芯微毫无亮点可言,从产品结构来看,公司确实展现出相对均衡的布局,客户群体也较为多元。其芯片产品主要面向三大领域:汽车电子、能源与自动化,以及消费电子。能源与自动化板块的营收占比已从2022年的70%降至50%,同期汽车芯片业务占比从23%提升至37%,消费电子芯片也从7.6%增长至13.5%。 公司的客户结构也趋于多元化,前五大客户的营收占比从2022年的43.8%降至去年的36.9%,不过这一改善至少部分得益于其收购了麦歌恩。纳芯微还强调,它已成为中国汽车模拟芯片市场的本土龙头,整体市场份额位居第二。 归根结底,由于身处产能过剩、竞争惨烈的细分赛道,纳芯微看起来并不令人振奋。尽管对美国芯片征收关税的政策或许会让其获得一定喘息,但可能是短暂的。由于旗下芯片产品技术门槛较低,加上此技术相对成熟,在中国全力攻坚高端芯片的背景下,公司恐难获得可观的额外政策扶持。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顺丰首季业绩盈收双升

物流企业顺丰控股股份有限公司(6936.HK, 002352.SZ)周一公布首季度业绩,收入按年上升6.9%至698亿元,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利润为22.3亿元,按年升16.9%。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利润为19.7亿元,按年升19%。 首季度实现总件量35.6亿票,同比增长19.7%。当中速运物流受惠于公司完善产品矩阵,以及强化服务竞争力,收入同比增长7.2%。供应链及国际业务收入同比增长9.9%,主要受惠于公司持续加强国际网络能力建设。 周二顺丰开盘升1.3%报37.8港元,现股价较公司去年上市定价高10%。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Nanhua Futures filing for Hong Kong IPO as its global expansion efforts are encountering the setback of tariff war

南华期货申港上市 全球扩张碰上关税战 

南华期货A股于2019年8月在上证交易所挂牌,今次若成功在港上市,可进一步深化国际化战略。 重点: 南华期货去年净利润4.58亿元,按年升13.7% 未来力拓海外市场   徐纬珺 在关税阴霾下,近月全球金融市场大幅波动,加上地缘政治紧张、经济政策转变,投资者的避险情绪有增无减,已在上证交易所挂牌的南华期货股份有限公司(603093.SH),无惧市场的不确定性,依然申请来港上市,希望透过A+H上市,进一步巩固国际化战略。 根据上市申请文件,南华期货于1996年成立,是中国首批期货公司之一,总部在杭州,与香港上市的南华金融控股有限公司(0619.HK)或其联营公司(包括南华期货有限公司)没有任何关联。为降低诉讼的潜在风险,公司以横华国际的名义在香港开展业务。 南华期货的业务主要有四个板块:中国境内期货经纪业务、中国境内风险管理服务、中国境内财富管理业务,以及境外金融服务,前三者是境内业务,最后一项是境外业务。以2024年经调整经营收入计算,境内业务约占51%,境外业务约占48%,余为其他业务。 境外交易量上升 公司主要收入来自佣金及手续费,还有利息收入。中国境内期货经纪佣金及手续费净收入,2023年为4.04亿元,2024年减少25.8%至3亿元;同期境外净收入则由1亿元增加45.7%至1.46亿元。主要原因是中国境内期货经纪平均佣金率下降,而境外期货交易量则不断上升。 南华期货的境外金融服务包括期货服务、资产管理、证券经纪及杠杆式外汇交易,目前在香港、芝加哥、新加坡及伦敦都已设立据点。 过去三个年度,南华期货净利润都有增长,由2022年的2.46亿元增至2023年的4.03亿元,增幅63.8%;2024年增至4.58亿元,增幅13.7%,净利润得到改善,主要归因于境外金融服务的盈利能力持续增强。 加强境外业务发展,是集团未来的一个目标,如成功在香港上市集资,可以加强境外附属公司的资本基础,藉此扩展境外业务,以提升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及风险应对能力。 不过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为南华期货的全球扩张战略带来隐忧,某些国家的政府可能会对外国公司实施更严格的监管规定或设置障碍,对公司扩张不利。 加强科技抗同质化 至于境内业务,三个板块中以期货经纪业务为主,要在高度竞争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必须要创新和提供独特价值的产品或服务。因应市场发展,南华期货定下技术创新为企业战略的核心,持续推进金融科技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加强期现交易风险管理系统,优化交易系统的速度和可靠性,打造独特的竞争优势。目前国内期货公司同质化严重,南华期货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大方向正确。 现时在香港挂牌的同类股有弘业期货(3678.HK,001236.SZ)与中泰期货(1461.HK),在业务与规模方面,跟南华期货相差不太远。弘业期货是首家“A+H”期货公司,在港股市场具有先发优势,H股现时的市盈率约73倍;中泰期货则是通过港股市场融资强化国际化布局,现时的市盈率高逾100倍。惟此二股的成交量未算活跃,市盈率的参考性不高。 南华期货上市定价,较可取的是参考内地同业,例如国内期货行业龙头永安期货(600927.SH),现时的市盈率约25倍;瑞达期货(002961.SZ)约17倍;南华期货本身A股的市盈率也只是17倍左右,以此推算,南华期货H股定价估计也不会太高。 总括来说,虽然南华期货是最早实施全球化战略的公司之一,在不同海外市场已打下基础,领先很多同业,但目前全球金融市场存在非常多变量,包括关税、地缘政治、经济政策等,这些不可测因素,是最大的风险所在。此外,香港投资者对内地期货公司业务模式了解有限,亦有可能影响其H股估值。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