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電子商務營銷服務提供商的股價仍然低迷,雖然該公司預計其企業解决方案業務未來三年將高速增長

重點:

  • 愛點擊稱,其企業解决方案業務去年增長了一倍多,預計未來三年將持續“高速增長”
  • 該公司正在探索其他“資本市場機會”,可能二次上市,或者徹底從美國退市並在別處重新上市,最有可能的地點是香港

戴杰明

股票經紀人有一條古老的建議:投資者應該密切關注公司的基本面,作出堅定的投資决定,然後以完全相反的方式操作。這條建議在過去一年尤其適用於愛點擊互動亞洲集團(ICLK.US)——一家電子商務營銷服務提供商。該公司穩健的業績讓普通投資者望而卻步,卻吸引了機會主義的私募股權投資。

不久前致股東的信函中,愛點擊首席執行官兼董事長唐健稱,該公司的企業數字化運營解决方案業務2021年全年收入錄得三位數的同比增長。“我們也相信2022年乃至接下來的3年裏,該業務仍然具備持續高速增長的潛力,”他在2月16日這封充滿樂觀情緒的信函中寫道。

實際上,憑藉中國活躍的電子商務領域對其數字服務的强勁需求,在美國上市的愛點擊去年實現了收入的改善,且市場基本面良好。儘管如此,其股票卻還是一蹶不振。不僅如此,它似乎還失去了香港的兩個在追求者的興趣。兩家機構都曾被愛點擊低估的股價所吸引,試圖將其私有化。

兩家機構都拋出橄欖枝,但似乎已經空手而歸,被唐健和公司另一位聯合創始人薛永康拒絕,兩人控制著愛點擊的多數投票權。此後,公司股價跌到了遠低於兩位買家競購價的水平。然而主要受中國電子商務的快速增長驅動,公司收入强勁增長。

乍看薛永康和唐健似乎錯過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畢竟,去年9月太盟投資集團和Oasis Management Co. 提出的收購價爲每股6.75美元,給予公司6.4億美元(40.7億元)的估值。一個月後,英菲尼迪資本管理有限公司第二份收購要約給出的價格爲7.5美元,估值略高於7億美元——都遠高於愛點擊目前僅2.2億美元的市值(以周一最新收盤價2.42美元計算)。

仔細觀察愛點擊過去兩三年的股價就會發現,形勢一度完全不同,甚至處在另一個極端。顯然,這只股票僅一年前17.5美元左右的高點産生過一些泡沫。對投資者來說可能十分痛苦,但此後的大幅下挫已經讓股價回到了2018年底到2020年初的水平。1月底,分析機構對該股票仍然相對看好,給出了9.85美元的平均目標價和“强力買入”評級。這意味著這只股票可能被超賣,薛永康和唐健最好是等待價格修復,而不是接受低價收購要約。

顯然,從基本面的角度看,並不缺乏對公司業務的信心,雖然它的增長基數較低。在最近的財報季度,即去年截至9月的三個月,企業解决方案業務的收入爲2,030萬美元,比一年前的880萬美元增長了一倍多。愛點擊的營銷解决方案收入同期增至6,660萬美元,同比增幅相對溫和,爲11%。兩個數字意味著該季度整體收入增長26%,至8,690萬美元。

愛點擊估計,2021年全年整體收入將在3.18億到3.38億美元,同比增長約30%。公司預計企業解决方案收入將在6,200萬美元到6,800萬美元,是2020年2890萬美元的兩倍多。

疫情推動的增長

與世界其他地方一樣,疫情加速了電子商務在中國的發展,愛點擊的核心專長因此得以發揮。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商市場,消費者出於安全和方便的考量,從綫下轉移到綫上,預計該市場去年有17.2%的增長。這幫助推高了相關企業的估值,包括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京東(JD.US; 9618.HK)和愛點擊在疫情暴發後第一年的表現。

阿里巴巴股價在2020年10月達到310美元的高點,而京東在去年2月漲至94美元。之後,隨著最近一波對中概股的看跌情緒,它們的股價均大幅回落,周一分別收於105.19美元和71.63美元。

根據數據分析公司GlobalData的數據,在2021年至2025年,中國的電商規模預計將以11.6%的複合年增長率强勁增長,在2025年達到21.4萬億元(3.3萬億美元)。2021年的電商銷售額爲13.8萬億元。 

雖然中國電商市場的前景讓人看好,但同樣需要記住的是,阿里巴巴的支付寶和騰訊(0700.HK)的微信支付等支付解决方案加起來,佔電商總體規模的57.6%。微信支付可以接觸到微信的12億龐大用戶,這爲愛點擊基於微信的數據分析帶來了巨大的潛力。

2月中旬,愛點擊推出了iNsights 2.0,這是其iSuite智能數據分析平台的升級版。該工具使得全球品牌可以獲得其所謂的對微信生態系統“無與倫比的洞察力”,從而實現效率更高的數據驅動營銷,以及更爲明智的商業决策。

鑑於更廣泛的電商市場基本面、新産品和升級,以及非常喜人的收入增長預期,事實很有可能證明,坐等股價回升是薛永康和唐健去年面對兩次收購要約時的深思熟慮之筆,或者說並未作出任何正式回應。那兩次收購現在看來似乎已是明日黃花。

但總少不了一個“但是”作爲轉折。對於在美上市的中國企業來說,這個“但是”以潛在的地緣政治複雜局面的形式出現,而它也可以被視爲一個公司治理方面的問題。

在最近一封致股東的信中,唐健指出:“管理團隊還將密切關注美國資本市場的發展,積極尋找各種資本市場機會,以支持我們的長期發展。”

在目前的環境下,這幾乎等於說愛點擊可能正在考慮二次上市(地點很可能是在香港),或者完全從美國退市,在其他地方重新上市,而香港又是最可能的選擇。美國和中國監管機構在公司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緊張關係,越來越多的企業將會采取這樣的舉措。

鑒於中國政府的態度,尋求海外上市的中國公司如今都傾向於去美國之外的其他地方上市。許多在美上市的中國頂級互聯網公司已經在香港二次上市,包括阿里巴巴、京東、搜索巨頭百度(BIDU.US; 9888.HK)、第二大游戲公司網易(NTES.US; 9999.HK)。

展望未來,愛點擊的業務和估值都有很大的增長潛力。儘管如此,該公司幾乎不可避免地將在香港進行第二次上市,或者從納斯達克完全退市,並很可能在某個時候在香港重新上市。這些過程需要時間,但兩年的時間框架看起來是比較靠譜的。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藥師幫料中期盈利按年增逾兩倍

醫藥電商平台藥師幫股份有限公司(9885.HK)周四公布,預計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半年淨利潤不少於7,000萬元(975.2萬美元),較去年同期的2,180萬元增長2.2倍。 公司表示,盈利大幅增長主要因收入持續保持穩健增長;自有品牌產品的下游需求持續保持旺盛,該高毛利率的業 務規模持續增長,不斷提升公司毛利率水平;及通過數字化能力的不斷提升,帶動核心的平台和自營業務的運營效率提升。 藥師幫股價周五高開低走,至中午休市報10.02港元,跌2.34%。今年以來,公司股價已升67.9%。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規模效應扭虧為盈 正力新能最多賺2.4億

鋰電池製造商江蘇正力新能電池技術股份有限公司(3677.HK)周四宣布,預計上半年成功扭虧,淨利潤1.98億至2.43億元,去年同期淨虧損1.3億元。 公司將盈利能力歸因於銷量攀升,其電池產品在電動車領域的應用持續擴大。公司特別指出,生產效率提升帶動毛利率向上。隨著規模效應顯現,期間費用率同比亦大幅下降。 周五早盤交易中,正力新能高開,早盤報價10.66港元,漲幅0.76%。該股目前較4月上市定價8.27港元累計上漲29%。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提升效率擴張門店 綠茶中期料賺2.3億

經營餐飲的綠茶集團有限公司(6831.HK)周四發盈喜,預計截至今年6月底止,將錄得盈利介乎2.3億元至2.37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上升32至36%。 盈利上升主要是受惠於門店網絡持續擴張,同時提升經營效率。不過,部份利潤被上半年的上市開支所抵銷,該部份的開支約1,500元至2,000萬元。若扣除此,以及減去權益結算的股份開支,公司的經調整淨利潤介乎2.47億元至2.54億元,同比升38%至42%。 綠茶周五開市升8.8%報8港元,公司自今年上市至今升11%。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Lemo faces cash squeeze and credibility questions

小市場大機會? 樂摩物聯爭議聲中再遞表

號稱全國超過53萬台按摩椅的樂摩物聯再次叩關港交所,這次要面對的不僅是市場考驗,更有信任危機 重點: 超過83%的按摩椅部署於電影院 公司設備數據遭官方媒體質疑    李世達 在許多城市的角落,如商場百貨的走廊、機場或火車站的等候區裡,你一定見到過一排排閃著光、不斷運作的機器按摩椅,但你可能不知道,這門不起眼的小生意,估值高達數十億元。 在全國運營50萬張機器按摩椅的福建樂摩物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再度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這是該公司自今年1月遞表失效後,第二度闖關港交所。 機器按摩服務在中國整體按摩產業中仍屬邊緣產業。申請文件引用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2024年中國整體按摩市場規模為5,362億元,而機器按摩服務市場僅為27億元,佔比僅0.5%。然而,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市場卻高度集中,樂摩物聯2024年市佔率已達42.9%,是機器按摩領域的龍頭企業。 成立於2014年的樂摩物聯,總部位於福建福州,於2016年推出「樂摩吧」品牌,為消費者在商業綜合體、影院、機場和高鐵站等交通樞紐場所等消費場景提供更放鬆、便捷、專業的機器按摩服務。截至今年7月18日,樂摩在全國31省市、339座城市的商場、影院、機場與高鐵站等「等候時間長、人流密集」場景中,鋪設超過48,000個服務點,布置超過53.5萬張按摩椅,累計可識別服務人數超過1.65億,註冊會員人數超過3,200萬名。 樂摩物聯的經營模式主要分為直營模式與合伙人模式。以網點數量計算,目前直營模式佔約71%、合夥人模式約29%。在合夥人模式下,公司收取服務費,提供設備和品牌由合夥人運營。 近年公司收入持續增長,由2022年的3.3億元增至2024年的7.98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超過50%。但去年收入增速35.9%,遠低於2023年的77.8%,今年首季更只有18.4%,增速明顯放緩。 去年,來自直營按摩椅服務的收入佔比超過83%,合夥人模式則貢獻約14%收入。從整體毛利率來看,2023年達到41.8%,2024年回落至36.1%。佔比更高的直營模式毛利率僅為29.87%,遠低於合夥人模式的73%。 資源錯配?效益下降? 淨利潤方面,公司在2022年僅賺648萬元,2023年疫情後迅速擴張至8,734萬元,去年則略降1.7%至8,581萬元。然而,經調整後淨利潤仍錄得1.02億元,較2023年的9,457萬元略升。今年首季,淨利潤更是按年下滑11%至2,333.8萬元。 公司宣稱網點覆蓋全國69%面積超三萬平米的大型商場、滲透55%年票房超500萬元的影院、進駐58%年人流量超千萬的機場。實際上,公司有超過80%的設備(43.2萬台)部署於電影院,但每台設備日均交易量僅0.07次,遠低於商業綜合體的2.8次與機場的3次。 以今年首季的單台設備收入計,電影院設備季度收入僅約168元,商業綜合體單台設備季度收入卻高達1,692元,整整高出9倍,然而公司部署於商業綜合體的設備數量僅佔約14.1%。 同時,設備使用率也在下降。每台設備的平均交易量從去年的2.04次降至今年首季的1.92次,平均按摩費則從去年的14.69元微增至14.74元。合夥人模式佔總設備比重持續降低,由2022年的23%降至目前的約8.1%,直營主導模式比重越來越高。 數據真實性受質疑 除了上述問題外,公司也陷入數據造假的爭議。根據今年7月份官方媒體中國證券報的調查,公司按摩椅設備編號呈跳躍式分布,以「元氣蛋」系列為例,理論編號應有3.2萬台,實際僅531台被驗證,佔比1.63%。採購數據則顯示,樂摩前五大供應商累計採購僅1.53億元,按行業最低成本價計算僅對應6.11萬台設備,與宣稱的53.5萬台相差近8倍。 另外,公司目前的實際控制人謝忠惠,被指是為創始人吳景華代持,2016年吳曾持有樂摩超60%股權,至遞表前減持至15.16%。吳景華目前的身份是榮耀健康董事長,該公司正是樂摩按摩椅的供應商。 樂摩並未對該報導作出直接回應,申請文件中亦未提及相關爭議。 一連串爭議外,最迫切要解決的,還是資金問題。截至2025年3月末,樂摩物聯賬面現金僅2,621萬元,而短期借款便達4,500萬元,實為捉襟見肘。 樂摩物聯的遞表,像是共享經濟的最後一搏。但是對投資人來說,數據的可信度是估值的基礎,容不下一絲絲懷疑,未來能否說服投資者相信「小市場也有大機會」,恐怕不只靠鋪設更多按摩椅,而在於能否理順其盈利邏輯與治理結構,建立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