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S.US
Vipshop engages in e-commerce

這家「每日特賣」的電子商務公司,收入連續第三個季度下降,不過下降速度正在放緩

重點:

  • 唯品會的收入在2024年最後三個月連續第三個季度下降,但今年可能會恢復增長
  • 在中國科技股最近一輪上漲中,公司的股票相對來說被忽略了,過去六個月僅上漲16%,相比下阿里巴巴和京東的漲幅要大得多 

 

陽歌

什麼,中國股票反彈了?

雖然中國公司的股票過去六個月大幅上漲,尤其是科技公司,但從唯品會控股有限公司(VIPS.US)的情況來看,你完全看不出發生過這樣的事情。這家折扣電子商務公司一度是投資者的寵兒,公司與知名品牌直接合作,提供的「每日特賣」商品而聞名。

但如今,隨著中國消費者日益謹慎,公司的增長趨平。這個趨勢在公司上周五發布的最新季報中貫穿始終。報告顯示,季度內幾乎所有主要指標都下降。雪上加霜的是,為數不多的幾個上漲指標之一是支出,因它為了刺激需求而加大了促銷力度,從而侵蝕了公司利潤率。

積極的一面是,公司的超級VIP表現強勁,這與規模比它大得多的競爭對手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表現出遙相呼應的趨勢,阿里巴巴在上周也公布了最新季度業績。唯品會董事長沈亞在公司財報電話會議上的判斷,可能讓投資者感到振作,他對今年情況的看法:「我們認為一切應該都會回到積極的軌道上」。不過,他很快又補充了一句:「這是我們所希望的。」

雖然不怎麼鼓舞人心,但唯品會最新財報中的積極信號似乎略多於消極信號,助力其股價在周五財報發布後上漲了1.4%。但該股在過去六個月僅上漲了16%,過去一年實際上還下跌了13.3%。

相比下,阿里巴巴在過去六個月上漲了68%,競爭對手京東(JD.US; 9618.HK)上漲了58%。昔日的超級明星拼多多(PDD.US)的表現甚至還不如唯品會,其股價在過去六個月下跌了6.1%。但拼多多最近的困境,很大程度歸因於Temu近期遭遇的強烈抵制,尤其是在美國。

香港恆生科技指數在過去六個月飆升逾70%,股市大漲也為阿里巴巴的市盈率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其市盈率達到了相對可觀的21倍。京東和拼多多略遜色,分別為14倍和13倍,而唯品會則完全落後,市盈率僅為7.5倍。

我們一直都說這家公司相當保守,但在目前艱難的消費環境下,這種保守應該是一個強有力的賣點。公司的保守體現在去年底,設法將現金持有量增至270億元(約合37.2億美元),而一年前為263億元。去年啓動股息計劃的該公司,還重申繼續回購股票,並打算再次派發年度股息。

但歸根結底,投資者可能擔心拼多多和阿里巴巴會利用它們的規模優勢,更好地追逐和捕獲唯品會賴以生存的價值導向型客戶。

收入縮水

去年第四季度,唯品會的營收從上年同期的347億元降至332億元,降幅達4.3%。這是公司第三個季度出現下滑,但與第三季度9.2%的跌幅相比有所改善。公司預計,今年第一季度的收入將持平或下降5%,因此下降速度很可能繼續放緩,甚至有可能在今年晚些時候恢復增長。

俗話說,衣食住行是人的基本需求,唯品會的業績似乎印證了這個道理。儘管它在上季度的整體收入有所下降,但公司表示,該季度實現增長的一個領域是其核心的服飾穿戴品類業務,表明即使在困難時期,每個人仍然需要衣服。公司董事長沈亞說,本季度服飾穿戴品類佔公司商品交易總額(GMV)的75%,是公司歷史上的最高水平。

本季度表現相對較好的另外兩個領域是家電和數碼產品,主要歸功於政府的以舊換新補貼計劃,該計劃意在通過補貼刺激消費,但這種增長不太可能持續下去,

唯品會沒有透露是哪些產品表現不佳導致公司整體營收下降,但唯品會網站上的其他主要產品類別包括奢侈品、珠寶和化妝品,其中大部分都是消費者在困難時期可能會縮減開支的非必需品。

唯品會的另一個亮點是其超級VIP客戶,據沈亞稱,他們在該季度「增長勢頭強勁,實現了兩位數增長」,此類超級大客戶的數量在該季度同比增長了50%,佔該季度在線消費的51%。上周公布最新季度財報的阿里巴巴也指出了類似的趨勢,稱其88VIP會員在截至12月的三個月內,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達到4,900萬。唯品會的超級VIP會員規模要小得多,去年全年為880萬會員。

不利的一面是,唯品會季度內整體活躍客戶群下降了5.8%,總訂單量下降了7.2%。正如我們之前指出的,該季度唯一增長的主要指標是公司的支出,增幅達4.1%,其中營銷支出上升了10.3%,管理支出更是上升了20%。

這一增長侵蝕了公司的毛利率,不過毛利率下降幅度並不那麼大,從一年前的23.7%降至23%。因此,非美國通用會計准則(Non-GAAP)淨利潤(不包括某些非現金項目,如股權激勵)下降了6.3%,從上年同期的32億元降至30億元。

總言之,對於這家公司來說,高速增長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除非中國經濟有所改善,否則那樣的日子不太可能回歸。儘管如此,在中國最近的科技股反彈中,它的股票看起來確實被遺忘了,這意味如果被價值導向型投資者發現,它們可能會有一些潛在的上漲空間。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海外收益提升 泡泡瑪特料上半年多賺350%

潮玩品牌泡泡瑪特國際集團有限公司(9992.HK)周二公布,截至6月30日止六個月收入按年增長不低於200%,不包括金融工具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的淨利潤增長不低於350%。 集團指出,業績大幅增長主因包括旗下IP在全球認可度提升、產品品類多樣化推動營收增長、海外市場持續擴張帶動收入結構優化,以及規模效應與成本控制進一步提升盈利能力。 泡泡瑪特股價周三低開,至中午休市報246.4港元,跌6.38%。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趁AI熱配股 趣致集團集資3.2億元

互動機器營銷服務提供商趣致集團(0917.HK)周三公布配售股份,以每股106.6元,配售300萬股,佔現發行股份數目約1.14%。配售價較7月15日收市每股128.5元折讓17.04%,集資金額近3.2億元。 趣致表示,配售可加強集團的流動性和財務狀況,擴大公司股東基礎,優化公司資本結構。 集資約50%將用於境內外業務營運發展,約10%用於研發投入,約40%用於優化資本結構及一般企業用途。 周三趣致股價開市跌1.2%報127元,之後股價急挫逾一成。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Tian Tu is a consumer investor

蹭零售紅利時代過去 天圖轉身進軍高科技

在籌備債券發行募資之際,這家私募股權投資機構似已將目光瞄准高科技企業 重點: 天圖資本擬發行「科技創新」債券,總額不超過人民幣3億元 在核心業務聚焦的中國消費類企業疲軟之際,這家私募股權機構業務增長停滯   梁武仁 私募股權及創投界的老兵深圳市天圖投資管理股份有限公司(1973.HK),正蓄勢拓展業務疆域,其傳統專注的中國消費板塊曾活力充沛,而今增長動能正快速消退。 天圖投資上周四宣布,計劃向機構投資者非公開發行「科技創新」債券,可一次發行或分期發行,最多籌資3億元(約合4,200萬美元)。公司擬將至少70%投入投資基金或自營股權投資,余下用於補充流動資金。 雖未明確新資金投向領域,但「科技創新」的命名顯著指向高科技企業。對這家以投資奈雪的茶、飛鶴等消費企業著稱的機構而言,轉型並非完全無跡可循。在最新年報中,公司稱致力「發掘創新投資主題與策略」過程中,計劃將投資範圍拓展至生物科技、機器人等前沿領域。 作為深耕中國私募創投領域逾二十年的資深機構,天圖投資早年受益於消費升級浪潮,實現蓬勃發展。繁榮經濟催生的中產階層財富效應,為公司提供多年增長動力。 然而,時過境遷。近年,中國經濟增速顯著放緩,且未見有效紓解之道。佔GDP重要份額的房地產行業因投機炒作推高房價,加之債務驅動擴張,引發嚴重供給過剩,如今深陷困境。外部環境也面臨多重挑戰,包括與特朗普的貿易摩擦,對出口導向型經濟體構成重大困擾。 宏觀經濟困局,正以收入增速滯緩甚至裁員潮形式傳導至普通民眾。這意味著,消費企業要提升銷售有一定難度,進而使天圖投資在多方面承壓。 首要表現為,因零售關聯項目的吸引力減弱,公司募資難度加劇。這或許反映在其管理規模變化上,去年末資產管理規模降至205億元,同比縮水約16%。去年旗下基金新募資金額也銳減近三分之二,僅錄得4.01億元。 募資困境下,公司收入自2023年約4,660萬元下滑約5%。其兩大營收來源分別為基金管理費與收益分成(即所管理基金實現收益的分成)。去年,天圖投資在收益分成方面顆粒無收,意味其營收增長完全依賴基金管理規模的擴張能力。 被投企業估值縮水構成另一大挑戰。為此,天圖投資去年計提淨投資損失達7.05億元,較當期營收規模形成碾壓之勢。 當下市場環境中,天圖投資既難覓優質零售類新投資目標,又面臨存量項目IPO或股權轉讓的退出難題。因此,其拓展投資領域的嘗試合乎邏輯,儘管在私募及創投扎堆的高科技賽道,或遭遇更激烈競爭。 與天圖投資的困境形成反差,港股IPO市場回暖正推動中金公司(3908.HK;601995.SH)等頭部投行業務激增。中金公司周二預告,上半年淨利潤同比最高增長78%。反映投資者更傾向將資金投入即將IPO的成熟企業,而非押注天圖投資等機構佈局的初創公司,尤其是零售等遇冷板塊。 在新涉足的領域中,生物科技對天圖投資並非全新賽道。僅2022年,其就投資兩家該領域早期企業。當前,機器人產業在中國方興未艾,或能開闢其他價值窪地。 債務融資 就融資方式而言,債券發行更具實操優勢。一方面,當前中國央行維持低利率刺激經濟,發債成本或低於專項基金募資。鑒於股權投資者要求更高風險溢價,債務融資通常更具成本效益。因此,私募股權機構運用借貸提升投資回報實屬常規操作。 此外,通過發債鎖定資金後,天圖投資可迅速捕捉投資機會,無需苦待投資者實繳出資。更重要的是,憑借自身信用募得資金可自由支配,這與通常投向特定項目的股權資本形成鮮明對比。 天圖投資表示,發行科技創新債券將「降低融資成本、拓寬融資渠道、提升業務規模,提高盈利能力和抵抗風險的能力」。 天圖投資的股價較2023年IPO發行價已累計跌逾30%,市賬率僅0.3倍,低於中金公司的0.7倍。同屬精品投行的華興資本(1911.HK)市賬率居中,為0.5倍,凸顯天圖投資亟待提升市場認可度。 天圖投資將破局之道寄望於高科技投資。當前,公司極需成功完成戰略轉向,並重返增長軌道。不過,在中國經濟放緩的背景下,爭奪優質資產的激烈競爭,使其轉型之路知易行難。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robotaxi commercialization faces hidden barriers

中國Robotaxi商用推進面臨隱性門檻

Robotaxi實現全面落地,關鍵門檻已從技術突破轉向商業模式可行性、成本結構優化與政策法規配套能否同步落地    頭豹研究院 2025年,Robotaxi產業邁入規模化運營關鍵期。硬件降本與算法優化成為商業化前提。特斯拉(TSLA.US)Cybercab採用無方向盤設計及「無箱式」製造工藝,預計2026年單車成本降至2.5萬美元,較Waymo同類車型降低70%。 中國企業同步突破:百度(BIDU.US; 9888.HK)Apollo RT6通過量產激光雷達將硬件成本壓縮至2.9萬美元,文遠知行(WRD.US)第七代系統實現傳感器數量減少30%的同時提升感知精度。 在試點方面,目前,北京、上海等10餘城已允許完全無人駕駛收費運營,深圳明確事故責任由車企及系統供應商承擔,政策紅利推動運營範圍擴展。隨著Robotaxi在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常見,那麼距離Robotaxi全面在中國落地,還有哪些門檻? 推向全國的挑戰 盈利模式、法規協同與安全人員比例仍是挑戰,但隨著成本下降與政策支持,Robotaxi正逐步邁向商業化正循環。 儘管技術本身的進步至關重要,但Robotaxi的商業化落地更依賴於一系列非技術因素的考量。首先,商業閉環的形成是大規模落地實現的關鍵之一。Robotaxi作為新興的自動駕駛出租車服務,其市場定位旨在提供比傳統網約車更具成本效益的替代方案。 Robotaxi長期有望透過減人力與全天候運營降低成本,但短期仍面臨原車、感測器、維護等高昂成本壓力。然而,從短期來看,Robotaxi的製造商將面臨商業化過程中的初期成本挑戰,主要成本包括車輛的固定成本(原車、傳感器、改裝成本)、年度維護和運營費、市場推廣活動的費用,以及其他與新技術推廣相關的支出。據統計,2023年,原車、傳感器、年度維護和運營費和改裝費用分別約為10萬元、8萬元、8萬元、1萬元。前三者成本佔比比較高,分別為37%、29.6%、29.6% 其次是政策支持。Robotaxi的全面落地仍需政策支持與法規配套,涵蓋安全性、倫理與社會接受度等面向。Robotaxi的全面商業化,需要政策層面的支持——允許其在開放路段與網約車一樣自由行駛。然而,政府在制定全面開放政策時,需要綜合考慮技術成熟度、社會接受度以及潛在的安全和倫理問題。鑒於這些因素,政府對全面開放Robotaxi的政策持謹慎態度,以確保在推動技術創新的同時,也能夠保障公共安全和社會穩定。 Robotaxi具備全天候運行與高周轉率優勢,據Waymo估算,其行駛里程是普通車輛6倍,因此從經濟效益角度來講,Robotaxi具備極大的優勢。然而當前現實是,Robotaxi無法在完全開放的場景中運行,且其技術成熟度、安全性尚未受到市場認可。廠商搶佔市場所花費的營銷補貼是一筆較大的支出,同時,技術研發的持續投入、日常運維及安全員等人力成本、專用車輛的高昂改裝與採購成本都將為廠商帶來不小的資金壓力。 Robotaxi車輛本身的製造成本已能夠控制在合理範圍內,使得其在人工替代方面具有潛力。隨著市場認知度的提升和政策環境的成熟,Robotaxi試點範圍擴大甚至能夠在廣泛的開放道路上行駛,其規模化運營將有效降低單位成本,業內普遍預期,當單一城市Robotaxi的保有量達到1,000輛時,將迎來其運營的盈虧平衡點。 頭豹研究院中國是行企研究原創內容平台和創新的數字化研究服務提供商,擁有近百名資深分析師,聯繫方式:CS@leadleo.com 本文內容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咏竹坊立場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