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中國公司的Temu發佈不到兩個月之後,10月中旬成為美國排名前10iPhone和安卓電子商務應用程式

重點:

  • 發佈近兩個月後,拼多多的跨境電商應用Temu的新下載量,在美國的電商應用中排名居於前列
  • 雖然取得了早期的成功,這款應用程式在目標美國市場將面臨一系列挑戰,包括激烈的競爭和高昂的市場行銷費用

西一羊

中國互聯網巨頭最近一直忙於海外擴張,因為隨著互聯網普及率達到頂峰,經濟放緩導致消費者支出乏力,它們在國內的增長陷入停滯。但迄今為止,由於殘酷的本地競爭和缺乏對海外市場的了解,大多數公司都成效有限。

雖然這個群體在與中國有很多相似之處的東南亞等發展中地區獲得了一些吸引力,激烈的競爭導致它們多數無法進入更有利可圖的歐美市場。然而,創新的低價電商專家拼多多(PDD.US)正努力打破這個循環,在9月初推出了面向美國的跨境電商平台Temu,未來還可能擴展到其他市場。

現在,在上線約兩個月之後,這個提供售價不到1美元的鑰匙扣和儲物盒等豐富多商品平台,似乎獲得了一些動力。根據Marketplace Pulse的資料,10月17日,Temu在iPhone應用商店的美國購物應用程式中排名第一,目前在iPhone和安卓應用商店已超過一周排名前10。

不過,排名只能反映新的下載量,並不能說明用戶留存或活躍度水準。拼多多試圖在這個競爭極其激烈的市場佔有一席之地,必然面臨一些重大挑戰,包括需要大量支出來獲得使用者。但在討論這一點之前,我們先來快速回顧一下這個在中國電商領域大獲成功的年輕公司。

儘管其歷史只能追溯到2015年,拼多多依靠巧妙的策略迅速崛起,成為了中國三大電商公司之一,它將生產商和消費者直接建立聯繫,從而減少了多數大型競爭對手承擔的中間商賺取的層層差價。該公司還利用具有社交元素的強勢團購模式獲得説明,鼓勵買家邀請聯絡人組團獲得更大的優惠。

拼多多現在似乎要把這個方法推廣開來。Temu的許多新美國用戶可能就是被它激進的定價、大幅折扣和優惠券,以及限時免運費政策所吸引。流覽一下它的平台就會發現,許多產品價格低至20美分,就像拼多多早期專注於下沉市場的成百上千萬中國消費者那樣。這些消費者一直被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和京東(JD.US; 9618.HK)等大型競爭對手忽視。

獲得一些早期成功後,現在困難的部分來了:Temu必須在美國市場開拓自己獨特的一席之地,而這個市場已經擠滿了其他提供中國廉價商品的商家。這其中包括Shein、阿里巴巴旗下的AliExpress,以及Wish。還有本地巨頭亞馬遜(AMZN.US),該平台也被許多中國公司當做接觸美國消費者的管道,比如最近申請在香港上市的子不語

製造商合作夥伴

拼多多雖然歷史不長,而且面臨著來自阿里巴巴和京東的激烈競爭,但它在中國嶄露頭角的時候,也曾面臨著類似的困難。它最大的優勢之一是多年建立起來的龐大的中國製造合作夥伴網路。它繼續與這個群體密切合作,上個月宣佈將投資數十億美元「培育100個出口導向型品牌」。

除了砍掉中間商,拼多多還採取了其他削減成本的措施,以增加Temu在美國和其他海外市場取得成功的機會。該公司最初的合作政策規定,在海外客戶下訂單並確認收到商品之前,該公司不需要向商家付款。該公司還可以在一段時間後將未售出的庫存退還給商家,這意味著它承擔的庫存風險相對較低。

儘管如此,拼多多仍需要在海外使用者的獲取和留存方面投入大量資金,這可能是其最大的挑戰。雖然事實證明,它的團購噱頭在吸引規模較小、服務不足的中國市場的用戶非常有效,但美國消費者對這種模式並不熟悉。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Temu尚未在美國推出類似的團購功能,而是首先依賴促銷優惠券等更傳統的行銷策略。

拼多多在中國的迅速崛起,還得益於它與股東騰訊(0700.HK)的牢固關係。騰訊無處不在的社交媒體應用程式微信在逾10億用戶中推廣拼多多。而在海外市場,它沒有這種合作關係可以利用。

根據華興資本9月份的一份研究報告,拼多多可能還會發現,在美國獲取一個新用戶的成本遠高於中國,前者高達75美元(543元)。這家投資公司估計,拼多多每年需要投入100億元才能迅速擴大美國客戶群。

如此大手筆的投入,可能會拖累該公司的利潤,儘管它擁有充足的現金流,並在過去兩年設法改善了財務狀況。據拼多多最新季度財報顯示,在截至6月的三個月,該公司營收增長36%至314億元,淨利潤增長268%至89億元。在採取措施大幅削減行銷支出後,該公司扭轉了多年的虧損狀態,於2021年初實現了盈利。

歸根結底,拼多多能否在美國複製它在國內的成功,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願意動用多大的資源來支持這個項目。該公司可能還需要在如何獲取使用者方面變得更加精明。在這方面,它可以從中國線上零售商Shein那裡尋找靈感。通過使用TikTok和Instagram的網紅行銷,Shein已經迅速成為美國快時尚的領導者。

拼多多的股價在過去一年裡大幅下跌,這與大多數在美國上市的中國科技股的走勢一致,這些股票受到中國監管機構,以及中美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的打擊。拼多多最新股價約為45美元(這包括週一中概股在美國大跌期間下跌的25%),不到2021年初創下的逾190美元高位的四分之一。

在股價下跌之後,拼多多目前的市盈率為22倍,落後於阿里巴巴的30倍,也遠遠落後於亞馬遜虛高的107倍市盈率。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Zijin Mining spinning off its overseas gold mining arm and taking it public, in order to benefit from surging gold price

分拆海外金礦業務上市 紫金礦業搶食高金價紅利

紫金礦業選在金價創新高之際,啟動海外黃金資產分拆,為長線擴張預留更大的想像空間 重點: 境外黃金產量約佔公司整體黃金產量近七成 去年黃金業務銷售收入佔總收入約49.64%   李世達 在資本市場上,黃金不只是貴金屬,更是一種信仰。當地緣政治不穩、利率趨降、通脹高企,全球資金往往如候鳥般湧向避風港——黃金。2025年4月,國際金價一度飆升至每盎司3,500美元歷史新高,年內漲幅逾30%,成為市場最搶手的資產。 而就在這波金價熱潮,中國最大金屬礦商紫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899.HK; 601899.SH)近日宣布,將位於南美、中亞、非洲與大洋洲的多個大型金礦整合至香港註冊的子公司「紫金黃金國際」,並擬於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可謂「趁熱打鐵」,精準踩在金價上升周期的浪頭之上。 公司稱,此舉旨在加快國際化步伐、強化資本運作效率、擴大海外融資與併購能力。分拆完成後,紫金黃金國際仍為紫金礦業合併報表範圍內的控股子公司,確保公司對境外黃金資產的控制權不變。 業績隨金價起飛 黃金作為紫金礦業的重要業務板塊,其收入與利潤貢獻不可小覷。根據紫金礦業2024年報,黃金業務銷售收入佔總收入約49.64%,為集團最大收入來源。 毛利方面,黃金貢獻亦高達30.07%,遠高於其他金屬品類。全年礦山產金量達72.94噸,年增7.7%,其中約65.5%來自海外礦場,如哥倫比亞Buriticá金礦、澳洲諾頓金田,以及蘇里南的羅斯貝爾金礦。 此外,公司產金能力及資源量也位居領先,去年礦山產金產量72.94噸,同比上升7.70%。近五年礦山產金產量年複合增長達12%。今年第一季度礦山產金產量為19.07噸,同比增長13%。公司也上調全年黃金產量目標為85噸,較去年提升16%。 根據中國黃金協會數據,2024年中國實現礦山產金298.4噸,公司礦山產金相當於中國總量的24%。截至2024年底,公司黃金資源量達3483.7噸,在全球排名第六 紫金礦業整體2024年業績亦受惠於金價飆升。全年營業收入達3,036.4億元,年增3.5%;淨利潤320.5億元,年增高達51.76%,遠超國際金價全年升幅27%,創下歷史新高。礦產品毛利率升至57.97%,較上年上升8.88個百分點,反映出金價上行對盈利能力的顯著推動。 2025年一季度,營收達789.28億元,按年增5.5%;淨利潤101.67億元,同比增長62.39%,首次單季突破百億元。同期國際金價再升約20%,4月下旬一度觸及3,500美元歷史高點。 境外金礦吸引力大 從戰略角度來看,紫金此番分拆不僅是資產重估,更是資本運作上的前瞻部署。獨立上市的紫金黃金國際,將成為公司在海外進行黃金資源併購與資本操作的主要平台,藉此可降低母公司財務負擔與地緣風險,強化對國際投資者的吸引力。此外,在香港上市亦有利於對標國際黃金巨頭如Newmont(NEM.US)、Barrick Gold(GOLD.US),爭取更高估值與全球資本關注。 而獨立上市後的紫金黃金國際,資產底氣並不薄弱,其黃金產量接近紫金礦業總黃金產量約七成,潛在估值規模不容小覷。其中,南美洲是黃金產量增長最快的區域之一,公司位於該區的四個金礦去年產量達21.6噸,佔整體約三成。若能獨立上市,料將迅速進入黃金類股投資者視野,成為黃金ETF與主題基金追蹤的熱門標的。 從股價反應亦可見市場的期待。紫金礦業在宣布分拆當日,A股與H股分別上漲1.7%與1.3%,反映資本市場對此舉正面看待。市場普遍認為,紫金此舉可釋放其海外黃金資產價值,提升整體估值,並吸引更多對黃金資產有配置需求的長線資金。 總體來看,紫金礦業選擇在金價高漲時分拆黃金資產,不僅是順勢而為的資本運作,也是對未來全球資源競爭與地緣政治變局的主動應對。對投資人而言,紫金黃金國際的上市開啟了針對中國海外黃金資源的獨立投資通道,有助於釋放黃金資產價值、提升估值彈性,並增強國際資本接觸。在地緣政治風險升溫、美元走弱預期下,黃金資產的吸引力與日俱增。而具備規模化資產、成熟產線的紫金黃金國際,將比新興金礦公司更具抗壓與盈利能力。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Sanhua refrigeration air conditioning infrastructure

簡訊:浙江三花獲證監會批准赴港IPO

中國證監會正式批准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002050.SZ)赴港上市申請,為這家制冷空調元器件製造商的IPO計劃掃清關鍵監管障礙。 根據證監會官周一網上的備案通知書披露,三花智控擬發行約4.77億新股。 該公司於今年1月遞交港交所上市申請,由中金公司與華泰國際擔任聯席承銷商。財務數據顯示,其去年首九個月營收同比增長8.4%至206億元,較上年同期的190億元有所增長;當期淨利潤從21.6億元增至23億元,增幅達6.5%。 三花智控已在深交所主板上市,該公司去年原計劃在瑞士二次上市,但最終由於市場環境變化而改道為香港資本市場。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北森控股去年度虧損收窄

人力資源管理雲服務(HCM SaaS)供應商北森控股有限公司(9669.HK)周二公布,預料截至3月31日止的2025財政年度,虧損將介乎約1.3億元(1,800萬美元)至約1.96億元,較2024財年的虧損約32.09億元收窄。 公司表示,虧損收窄主要由於公司可贖回可轉換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產生的虧損,及以股份為基礎的付款較2024財年減少所致。 北森控股預期,2025財年收入將介乎約9.23億至約9.66億元,按年增長約8%至13%,年度經常性收入預料介乎約8.9億至約9.27億元,按年增加約17.7%至22.5%。 公司股價周二低開0.5%報5.89港元,至中午收市報5.97港元,跌1.36%。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Ispire is a vaping company

霧麻科技的大麻電子煙美夢灰飛煙滅?

這家與中國淵源深厚的美國電子煙公司,在截至3月底的季度收入下跌12.7%,正加緊在馬來西亞設新廠 重點: 為規避中美貿易戰帶來的風險,霧麻科技對業務進行重組,令最新財季收入下滑及虧損擴大 公司正仿效同業,加緊在馬來西亞設廠,將生產轉移出中國 陽歌 單看電子煙企業霧麻科技(ISPR.US)的股價,你完全看不出中美達成里程碑式貿易協定,推動在美上市中概股於週一暴漲。或許這正如其所願,因為它正極力讓投資者相信,自己是一家總部位於洛杉磯的美國公司,儘管它與中國淵源深厚。 事實上,霧麻科技仍然相當依賴中國,目前公司大部分電子煙硬件都由位於深圳的子公司供應。但公司正迅速減少與中國關聯,並在周一公布的最新季報中,詳細介紹大部分生產轉移至馬來西亞新工廠的計劃。 聯席首席執行官Michael Wang還表示,電子煙產品廠家普遍加緊將生產遷出中國,以降低在貿易戰中可能受到美國關稅影響的風險。他表示,霧麻科技的一些競爭對手試圖在越南設廠,而其他競爭對手則將工廠遷往印度尼西亞。 Michael Wang在截至3月底的第三財季業績的電話會議上表示:「在這個行業,兩年前基本上99.99%的電子煙設備都是1中國生產。」他續稱:「如今,原產國分布略微多元了一些,但仍然有超過90%的產品是中國製造的。」 除了貿易戰外,霧麻科技還受內部問題的困擾,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在周一發布最新財報後,公司股價下跌了3%。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MSCI中國指數上漲3.4%,因為投資者都在歡呼,中美兩國大幅下調了90天內對彼此產品徵收的關稅,同時嘗試敲定一項新的長期貿易協議細節。 霧麻科技的問題包括收入下降、應收賬款高企、利潤率遠低於全球同行,以及不斷擴大的虧損。雪上加霜的是,早前公司大肆宣傳大麻電子煙市場的潛力,並預言相關產品的銷售,有望總收入在2027年達到10億美元,到2029年達到20億美元。 要達到如此驚人的規模,需要極快的收入增長,而霧麻科技在最新財報中卻未能如願。相反,公司報告稱,截至3月底的三個月內,其收入從去年同期的3,000萬美元下降至2,620萬美元,降幅12.7%——這使收入達到10億美元的預測顯得可笑。 公司在財報電話會議上介紹大麻業務的一些最新進展,包括與一家名為Raw Garden的公司合作,推出一款名為Sprout的新設備。但它沒有對該業務的收入給出誇張的預測,這或許是明智之舉。Michael Wang稱公司正處於「重組和生產轉型期」,包括將部分生產業務轉移到馬來西亞,並減少對低質量客戶的依賴。 回歸基本面 霧麻科技在之前的財報中,曾多次提及應收賬款增長的問題,這表明公司層面和投資者都對這一趨勢感到擔憂。在此背景下,公司表示最新季度達到一個里程碑,應收賬款首次下降。具體而言,截至3月底,應收賬款從三個月前的6,770萬美元降至6,040萬美元。 但需要指出的是,當前應收賬款仍超最新季度營收的一倍。不過,這一改善表明,霧麻科技已意識到不能繼續賒銷給無力付款的客戶,他們正蠶食公司的現金流。截至3月底,公司現金儲備從一年前的3,950萬美元驟降40%至2,350萬美元。 正如我們之前所指,霧麻科技的另一個重點,是繼續努力在馬來西亞建立新的生產設施,以降低地緣政治風險。聯席首席執行官Michael Wang透露,霧麻科技最近獲得在馬來西亞生產尼古丁產品的臨時許可證,並預計在未來幾個月內獲得最終許可證。他還補充說,該工廠最終將容納多達80條生產線。 Michael Wang 表示:「我們在向馬來西亞轉移生產方面取得重大進展,有效降低當前地緣政治環境下的生產風險。」他續稱:「為提升運營效率,提高利潤率,第三財季已將部分日常職能遷至馬來西亞園區,預計每年可節省800萬美元的運營開支。」 成本攀升確實是其痛點:本季度公司毛利下滑21.3%,毛利率從20.4%降至18.2%,遠低於競爭對手霧芯科技(RLX.US)去年四季度的27%毛利率,這恰好表明霧芯科技仍需付出更多努力,提高效率。同時,季度內運營費用同比激增30.5%至1,540萬美元,公司將其歸因於股權激勵、壞賬計提及一次性遣散費。 營收下降與成本上升導致霧麻科技在最新季度的淨虧損,從上年同期的590萬美元擴大至1,090萬美元。 公司為投資者保留了一絲希望,稱佔營收三分之一的北美業務重組所帶來的效益,將在截至6月的下一份季報中開始顯現。 但投資者的耐心似乎正在耗盡,公司股價過去一年下跌約50%至低於3美元,不足2023年7美元發行價的一半。目前它的市銷率(P/S)僅為1.14倍,遠低於霧芯科技的6.94倍,和香港上市的思摩爾國際(6969.HK)的6.90倍。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