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私營物業管理公司第二次申請在港股上市,以它去年的盈利表現,足以通過港交所的最新盈利要求

重點︰

  • 衆安智慧生活1月30日再次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文件,但公司收入高度倚賴母公司
  • 在官方政策影響下,物管板塊過去一年的股價低迷,公司不易取得高估值上市

葉天娜

這位中國最著名房地産企業家之一,因其兩個不同的名字而聞名,一個是其公司年度財務報告上的官方名字,另一個是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使用的名字。雖然媒體通常稱他爲施忠安,但他在財務報告中通常被稱爲施侃成。

這位從稅務局公務員做到房企老闆的神秘男人,是中國房地産開發商衆安集團(0672.HK)的創始人,其物業管理公司上月底第二次申請在香港上市。

施侃成2007年將衆安集團在港股上市,2014年再把中國新城市(1321.HK)分拆在港交所掛牌,去年6月,旗下的物業管理企業衆安智慧生活服務有限公司,也向港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七年一胎” 的夢看似圓滿。

可是施老闆的第三胎不太順利,去年中央“房住不炒”和“三條紅綫”的政策持續,中國房地産無論在動工量或銷售都大不如前,作爲長期倚賴母公司輸血的物業管理公司,自然也受到牽連。去年共有34家物業管理公司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最終僅有13家成功上市,衆安智慧生活的上市申請則在12月24日失效。

更麻煩的是,港交所今年1月1日開始提高主板上市企業盈利門檻60%,即最近一個財年盈利不低於3,500萬港元(2,860萬元),前兩個財年加起來不低於4,500萬港元。

正當市場認爲施老闆“第三胎”上市夢碎時,公司2021年交出了不錯的成績。在農曆年二十八,大家正忙於大掃除之時,衆安智慧生活捲土重來,第二次衝刺到港交所上市。

根據申請文件,公司2021年賺了3,899萬元,連同之前兩年的盈利約5,706萬元,已經超越了港交所的盈利新規定。

與其他物業管理公司一樣,衆安智慧生活的業務包括物業管理、向房地産開發商提供增值服務等。截至去年底,公司一共管理74個項目,在管總建築面積約1,180萬平方米,位於中國6個城市和兩個省份,當中以二綫城市爲主。

拆開公司的業績,可以發現收入來源非常倚賴母公司。去年收入同比增加了28.2%至2.96億元,物業管理服務貢獻最多,達2.05億元,同比增長約12%,佔總收入69.4%,然而有七成多的物業管理服務收入,都是來自母公司旗下物業。

至於向房地産開發商提供增值服務,去年相關收入同比增長77.8%至5,919.3萬元,但當中有89%收入是來自母公司或母公司的合營企業及聯營公司;社區增值服務的增長速度也相當快,去年收入達3,131.1萬元,同比增加1.2倍,但相關增長也是來自母公司旗下物業,其中母公司車輛停車位銷售代理服務的收入,就同比大增加4.4倍至1,721.2萬元。

在中央“房住不炒”的大國策下,中國物業管理行業競爭已經進入汰弱留强階段。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去年1至11月全國房地産開發投資同比僅增長6%,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只增加了4.8%,可想而知在中國房地産開發商在“缺水”的大環境下,物管公司要靠母公司輸血確保增長已走不下去,未來只能自行開源和節流。

施侃成這次分拆衆安智慧生活上市,籌資所得也是爲了策略性收購及投資其他物管公司,以開源來保持增長;另一方面,公司透過投資升級硬件和軟件來節流,未來還會購買更多智能機器人,在2024年部署在34個物業中使用,估計每個項目每年可節省60萬元勞工成本。

物管板塊估值兩極

兩三年前,物業管理被投資者視爲黃金賽道,由於資金流强勁,加上輕資産與增長能見度高,成爲資金追捧對象。

可是花無百日紅,目前在港股上市的物業管理及代理有63家公司,截至2月1日,最近半年股價上升的只有10只,一隻沒有升跌,其餘全軍盡墨,連恒生指數成份股碧桂園服務(6098.HK)也要大跌27%,其他二、三綫的物管公司如世茂服務(0873.HK)、佳兆業美好(2168.HK)、融創服務(1516.HK)和恒大物業(6666.HK)等,跌幅更達54%至66%。

再看最近半年上市的物業管理公司,除了朗詩綠色生活(1965.HK)首日掛牌升了41.5%之外,其餘不是破發就是只能力守招股價,例如京城佳業(2210.HK)比招股價跌了35.6%、中駿商管(0606)也下跌36.2%。

物業管理股份的估值已大幅下跌,目前更非常分化,有國企背景的公司如華潤萬象(1209.HK)、中海物業(2669.HK)及保利物業(6049.HK),市盈率(P/E ratio)大概在40至78倍;母公司未能達到中央“三條紅綫”的,不少市盈率僅低於10倍,看來施侃成這次分拆衆安智慧生活上市,會在定價上遇上一定困難。

如果以去年11月上市的京城佳業目前約10倍的市盈率比較,衆安智慧生活去年賺3,899萬元(4,777萬港元),上市市值約4.8億港元;但如果公司希望以更高的估值上市,由於市場有更多便宜的選擇,可能很難吸引投資者。

中國房地産市場經歷了兩年寒冬,最近終於看到了一點曙光,政策放鬆的消息陸續傳出,一些風險較低的民企短期出現强勁反彈,施侃成能否趁這次政策放鬆的時機,順利將衆安智慧生活上市,市場將拭目以待。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騰訊音樂第二季多賺43.2%

線上音樂平台騰訊音樂娛樂集團(TME.US; 1698.HK)周二公布,截至6月底止第二季,收入84.42億元(11.74億美元),按年上升17.91%,淨利潤24.09億元,按年增長43.22%。 其中,在線音樂服務收入68.54億元,按年增26.36%,得益於在線音樂訂閱收入的強勁增長,以及廣告服務、藝人周邊和線下演出收入的上升;社交娛樂服務及其他收入15.88億元,跌8.53%。毛利率為44.4%,上升2.4個百分點。 另外,第二季在線音樂服務月活躍用戶數為5.5億,按年跌3.2%,付費用戶數為1.2億,按年升6.3%。單個付費用戶月均收入由去年同期的10.7元增長至11.7元。 騰訊音樂港股周三高開12.8%,至中午收市報101.7港元,升15.18%。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毛戈平發盈喜 料中期賺逾6.6億元

美妝品牌毛戈平化妝品股份有限公司(1318.HK)周二發盈喜,預料截至今年六月底止的中期業績,收入約25.7億元人民幣(下同)至26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30.4%至31.9%,實現淨利潤6.65億元至6.75億元,同比上升35%至37%。 公司沒有具體給出業績增長主因,只表示持續為美妝愛好者提供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從而建立具競爭力的品牌價值。消費者對毛戈平作為高端品牌認可度的提升,正持續轉化為業務增長的長期動能,促使整體業績保持穩健增長。 周三毛戈平開市升3.4%報101.5港元,公司自去年上市以來,股價上升超過兩倍。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直播收入續下跌 虎牙二季度盈轉虧

直播遊戲公司虎牙信息科技有限公司(HUYA.US)周二公布二季度業績,因新興遊戲相關業務的強勁增長,抵消直播業務持續下行的影響,結束三年的下滑,並錄得連續第二個季度的收入增長。 公司表示,二季度收入從一年前的15.4億元小幅增長至15.7億元。當季直播收入同比下降6.5%至11.5億元,約佔公司總收入四分之三。但遊戲相關業務收入增長34%,從一年前的3.09億元增至4.14億元。 期內公司淨虧損550萬元,去年同期則實現淨利潤2,960萬元。經調整利潤則錄正數,但從一年前的9,700萬元降至4,750萬元,同比亦下滑近半,。 業績發布後,虎牙周二股價上漲4.5%,該股年初以來累計上升約18%。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From ‘magic tea’ to dietary drugs, can Besunyen reclaim its glory days?

從「神茶」到減肥藥 碧生源能否重返榮耀?

從風靡全國的減肥茶,到連年虧損變賣資產,如今押注減肥藥業務的碧生源正走上一條崎嶇轉型路 重點: 今年上半年,公司錄得淨利1,240萬元,按年大增46% 碧生源藉減肥藥收入佔比升至38%,逐步擺脫對茶品依賴   李世達 「快給你的腸子洗洗澡吧」、「嗖的一下,不要太瘦哦」——曾經這些廣告詞充斥在中國各地電視廣告與公交車站,碧生源的名字幾乎成為減肥茶的代名詞。憑藉激進的營銷與時代紅利,碧生源控股有限公司(0926.HK)在2000年代創造了輝煌神話。 然而,這家昔日的明星企業如今陷入連年虧損,仍在進行艱難轉型,期望涅槃重生。。 據公司公布的中期財報,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個月,碧生源收入按年增長1.8%,由去年同期的2.54億元升至2.58億元(3,600萬美元)。雖然收入增幅有限,但毛利率由68.2%提升至68.6%。同時,公司嚴控費用,期內營運開支下滑2.8%至1.65億元,為盈利釋放提供空間,帶動碧生源上半年錄得淨利1,240萬元,較2024年同期的850萬元按年大增46%。 這樣的業績表現說不上有多亮眼,但對碧生源來說,已算是很大鼓舞。 減肥茶第一股 將時間拉回十多年前,碧生源曾是港股市場保健品類股的明星代表。2010年,碧生源在港交所掛牌上市,成為「減肥茶第一股」,市值一度攀升至52億港元。當時公司主打「常潤茶」與「常菁茶」,至2017年已累計售出43.5億袋,全盛期全國經銷網達13萬家,開創中國減肥保健品的黃金年代。 然而,轉折點來得突然。2016年,國家食藥監總局明文規定保健品名稱中不得含有功效性描述,「減肥茶」這一命名方式成為禁區。碧生源的核心產品被迫停產、改名重上市,失去了最強勁的品牌識別。同時,消費者對「神奇減肥」產品的認知趨於理性,飲品類保健品逐步被藥品與功能食品取代,市場份額不斷被瓜分。 品牌老化也是致命傷。在年輕消費群體認知中,碧生源屬於老一輩人使用的品牌。隨著市場競爭加劇和消費者需求變化,碧生源未能及時調整產品策略和品牌定位,逐漸在市場上被遺忘。 2010年上市以來,公司業績虧多盈少。2023年,碧生源全年收入下滑至5.43億元,同比大減32.2%,淨虧損擴大至2.99億元,是2012年以來最多。公司股價從2010年11月的歷史高點105港元下跌超97%。 藥品板塊逐漸成長 面對現實壓力,碧生源逐步調整發展重心。2015年,公司收購廣州潤良藥業,取得減肥藥奧利司他的中國代理權,正式進軍藥品市場,並將其定位為繼茶品之後的第二增長引擎。 雖然減肥藥的市場競爭激烈,但與茶品相比,其臨床依據與功效說服力更具優勢,在消費者心中亦具一定信任基礎。這一策略轉向,使藥品營收佔比從不到兩成逐步攀升至近年三至四成,成為碧生源抵禦茶品銷售疲弱的重要支柱。 2024年,在整體營收下降至4.84億元的情況下,茶產品收入下滑至3.26億元,減肥及其他藥品收入為1.58億元,兩者佔比分別為67.3%與32.7%。到2025年上半年,這一結構繼續變化,茶產品收入按年降2.8%至1.59億元,減肥及其他藥品收入則年增14.5%至9,924.5萬元,佔比進一步演變為61.7%與38.3%,顯示藥品板塊在公司營收結構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此外,碧生源也積極變賣資產「止血」。近年碧生源多次出售資產,包括北京總部與旗下食品子公司,藉此維持營運與償債。 到2024年,雖然公司收入按年再跌10.8%至4.84億元,但得益於大幅削減營運開支,公司成功扭虧,錄得盈利1,680萬元。今年上半年,回穩情勢更加明朗,收入錄得升幅,盈利更按年大增近六成,無疑是一劑強心針。 最新的業績表現也鼓舞了市場氣氛。績後首個交易日,碧生源股價大漲超25%至3.2港元,接近52周高位,今年以來漲幅達39.13%。目前市盈率約24.3倍,高於同仁堂科技(1666.HK)的11.6倍,屬於中等偏上估值區間,考慮到其盈利能力尚不穩定且規模相對較小,當前價格似乎缺乏支撐,市場對其藥品業務是否能持續、品牌重塑是否成功仍保持謹慎。若公司下一階段能在減肥藥業務或其他健康品類實現真正成長,並持續交出穩定盈利,或有望支撐更高估值。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