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th no product or licensing revenue, Sunho Biologics has been piling up debts from high R&D spending.

這家處於早期「燒錢」階段的生物科技公司,剛好達到在港交所申請上市的最低市值門檻

重點:

  • 盛禾生物未有任何產品及授權收入,但沉重的研發開支,令其負債不斷上升
  • 該公司今年5月引入成立以來唯一一輪融資,投後估值剛好達到在港交所上市的最低要求 

 

莫莉

受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加、美國持續加息等負面因素影響,港股新股市場再度轉趨淡靜。2023年以來,僅有8家生物醫藥企業登陸港交所,即使是成功上市者,籌資規模也較2020年時的高峰期大大縮水,8間企業的合計募資額僅有52.67億港元。

在持續了近兩年的生物醫藥「資本寒冬」中,不少創新藥企難以取得融資,只能靠自有資金艱難維生,衝刺港股上市已成為部分企業的「救命稻草」。8月初,Sunho Biologics Inc.(以下簡稱「盛禾生物」)向港交所首次遞交了初步招股文件,計劃在主板申請上市,並由中金公司擔任獨家保薦人。

成立於2018年的盛禾生物是一家開發免疫療法的創新藥企業,包括用於治療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的抗體細胞因子。盛禾生物已建立完全一體化的端到端自主研發能力,涵蓋所有關鍵的生物藥物開發功能,包括發現、抗體和蛋白質工程、工藝開發、臨床前藥理學研究、臨床開發和符合良好生產規範(簡稱GMP)的生產。

目前,盛禾生物正在開發的9個管線中,有6個已經處於臨床階段,其中有3個屬於公司的核心產品,包括2個抗體細胞因子和1個ADCC增強抗體。據招股書引述的研究機構數據,盛禾生物旗下的3款抗體細胞因子,是全球治療癌症患者臨床進展最快的抗體細胞因子。

抗體細胞因子是由腫瘤相關抗原識別部分和細胞因子有效載荷組成的融合蛋白亞群,是近年來較為新興的生物製藥方向。細胞因子可以調節人體的免疫反應,但是存在全身毒性和半衰期短的問題,它作為單一療法的臨床應用受到很大限制。如今,研究者將細胞因子與抗體融合開發出新型的抗體細胞因子,可以識別腫瘤相關抗原幫助定位,再通過細胞因子啟動免疫反應,實現定點消除腫瘤。不過,當前全球尚無抗體細胞因子藥物獲批上市。

根據招股書中的時間表,盛禾生物的三款核心產品都將於2023年第四季開始新的進程,其中兩款抗體細胞因子將在中國啟動II期臨床試驗,另一款ADCC增強單抗則將完成II期臨床試驗物件的招募,完成給藥等試驗項目。考慮到進入II期臨床試驗後的高額花費,也難怪盛禾生物急需在更大的資本市場上融資,其在IPO募集所得資金用途中寫道:「將主要用於核心產品及其他管線的研發、臨床前與計畫中的臨床試驗。」

由於所有產品都還處在臨床研究初期,也沒有向其他公司“license out”的對外授權收入,盛禾生物正處於「燒錢」階段。在2021年、2022年以及2023年首三個月,公司的淨虧損分別為7,063萬元、5,199萬元及1,531萬元。

上市前突擊融資

值得注意的是,因為持續虧損,盛禾生物的現金流狀況已相當緊張。截至2021年底、2022年底以及2023年3月31日,公司分別產生流動負債淨額3,670萬元、5,150萬元及6,290萬元。其手中的現金也不寬裕,截至今年3月31日,盛禾生物持有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有17.5萬元,顯然無法支撐其9個管線的研發。

盛禾生物在風險提示中也提到,倘無法維持足夠的營運資金,公司可能會違反付款義務,例如無法向受託研究組織(CRO)企業作出里程碑付款、無法滿足資本開支要求、被迫縮減業務規模或營運受到其他負面影響,而這可能會對其業務、財務狀況、經營業績及前景造成重大不利影響。

幸運的是,今年5月31日,盛禾生物引入生物醫藥專業投資機構倚鋒資本,後者以2.1億元換取盛禾生物14.89%的股份,這也是盛禾生物成立以來的唯一一輪融資。完成本輪融資後,盛禾生物的手頭寬裕不少,解決了目前的資金不足難題。招股書表示,現有的營運資金,可以支撐公司未來12個月約125%的成本。

更重要的是,這輪融資完成後,盛禾生物的投後估值約為14.1億元,約合15.3億港元,剛剛跨過港交所對未盈利生物公司申請上市的門檻。根據港股《上市規則》第18A章的要求,申請公司上市時的市值至少達到15億港元,同時其營運資金足可應付集團由上市文件刊發日期起至少12個月所需開支的至少125%。

今年6月底,研發小分子及抗體靶向藥物的來凱醫藥(2105.HK)成功上市,作為同樣未盈利、無商業化產品的創新藥企, 其市值約68.6億港元(63億元),或許因為其兩款核心產品均獲國際醫藥巨頭諾華授權引進,來凱的估值明顯更高。盛禾生物立足於抗體細胞因子這一製藥新賽道,雖然核心產品的臨床進展較快,但是新藥開發時常「九死一生」,現有管線中能否有成功商業化的產品,市場恐怕仍需較長時間觀察。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

欲訂閱詠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老鋪黃金折讓4.5%配股籌27億港元 用於增加黃金儲備

珠寶零售商老鋪黃金股份有限公司(6181.HK)周三公布,以每股732.49港元配售約371.18萬股新H股,較前一日收市價767港元折讓約4.5%,預期淨籌27.07億港元。此次配股佔擴大後H股及已發行股份總數的約2.59%及約2.1%。 公司表示,籌資所得七成將用於增加黃金存貨儲備,以應對聖誕、元旦及春節等銷售旺季;一成用於門店拓展及現有門店優化與擴建;餘下兩成則用作補充流動資金及一般企業用途,包括人才引進與營運支出。 老鋪黃金上半年收入同比大增251%至123.5億元,期內利潤同比增285.8%至22.67億元。公司曾於5月配股籌資約26.98億港元,截至9月底結餘約1,000萬港元。 公司股價周三低開,至中午休市報707.50港元,跌7.76%。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六福第二季度銷售表現理想

珠寶零售商六福集團(國際)有限公司(0590.HK)公布2026財年第二季度銷售表現,截至9月底止,與首季度比較,整體零售值環比升18%、零售收入升15%,同店銷售升10%。 六福於香港、澳門及海外市場的零售值及零售收入均按年均升13%;內地市場第二季零售值按年升 20%。另外,香港同店銷售較首季上升10%,澳門上升15%,海外市場上升13%。 公司在香港市場的黃金產品第二季度平均售價,由去年同期的12,600 港元升 27%至16,000 港元,而定價首飾產品則由4,800 港元升 27%至 6,100 港元 周三六福開市跌0.6%報25港元,公司過去一年股價從低位上升逾90%。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On-site slaughter of live fish for sauerkraut fish: Is this Jiumaojiu's salvation or a pitfall?

酸菜魚活魚現殺 是九毛九的救贖或陷阱?

曾經的酸菜魚王者,如今正用「活魚現殺」賭一次重生,九毛九第三季數據顯示,情況正在好轉 重點: 第三季度數據顯示,太二酸菜魚同店日均銷售同比降幅收窄至9.3%,已連續三季改善 截至9月底,已有106家太二門店完成升級改造,公司計劃於年底前突破 200家    李世達 回望2020年在港交所敲鐘的那一天,九毛九國際控股有限公司(9922.HK)股價一路上攻,首日收漲近56%,當時許多人相信,這家以酸菜魚料理風靡全國的餐飲企業,將成為新的巨頭。 但五年後的畫風卻不是這樣,九毛九最新市值僅剩約29億港元,較巔峰近550億港元蒸發九成以上;股價從最高38.4港元跌至2港元上下,跌幅高達95%,被投資人戲稱「真的只值九毛九」。 轉折出現在2024年,收入雖增長1.47%至60.74億元,但淨利潤暴跌87%至5,580萬元,店鋪層面經營利潤7.48億元,同比下降超30%。 九毛九的高光與失速,其實都來自同一套邏輯。2015年公司將資源由西北菜轉向太二酸菜魚,以「單品極致+標準化複製」策略高歌猛進,靠效率與翻枱率打下全國市場。 這套打法在商場紅利時期確實奏效,小店型、低人力、高出餐,太二成了年輕人社交的代名詞。然而當酸菜魚賽道全面擴張、消費分級與品類分流並行,單一爆品反而成為風險。 高價預製菜 特別是近年來的預製菜爭議,讓太二陷入信任危機,社交平台上「七分鐘上菜」的影片一度發酵,加上公司推出預製酸菜魚包,更放大了「工業化」的形象反差,尤其酸菜魚是預製菜的一大品類,盒馬工坊430g賣11.8元,山姆會員店1.5kg賣59.8元,而七分鐘上菜的太二,最便宜一份也要約70元,被消費者歸類到「高價預製菜」的不利位置。 對此,九毛九選擇採取「鮮活」策略。今年3月起,公司推出「太二5.0鮮活模式」,強調「活魚、鮮雞、鮮牛」三鮮供應鏈,現殺現炒,並開放後廚,讓顧客可視化整個過程。餐廳設計全面改造,菜單加入熱炒與新品,滿足多人用餐場景;品牌調性也從「規矩文化」轉為「真心服務」,希望用體驗重建信任。 不過,業績難以立刻止跌回升。從數據看,2025年上半年九毛九錄得收入27.53億元,同比下降10.1%;淨利潤為6,069.1萬元,同比下降16%。門店總數由771家降至729家,到第三季度末進一步縮減到686家。 太二仍為主要收入來源,上半年貢獻19.5億元,同比減少13.3%,翻枱率同比從3.8次降至3.1次。人均消費則從71元上升至73元。同店銷售額則按年跌19%至15.4億元。 到了第三季度,調整趨勢開始顯現。截至9月底,太二同店日均銷售額同比降幅收窄至9.3%,已連續三季收窄;翻枱率回升至3.3次;人均消費74元亦較上半年的73元有所增加。 「鮮活」之道 管理層指出,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門店實現同比正增長,顯示「太二5.0鮮活模式」逐步發揮效用。截至9月底,已有106家門店完成升級,年底目標超200家,兩年內覆蓋全部餐廳。 強調「鮮活」意味著增加成本。公司曾透露,活魚損耗、冷鏈配送與新增人員使單店毛利率下降約1至2個百分點,但隨著集中採購與規模效益顯現,管理層預期中期毛利率有望回升。 餐飲市場快速變化,但不少餐飲品牌在上半年仍實現了逆勢增長。如小菜園(0999.HK)和綠茶集團(6831.HK),均實現收入和營利的雙雙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綠茶以中央廚房模式運營,去年也被爆出其「佛跳牆」使用預製菜,因而撤下「本店無預製菜,現點現做」的招牌。然而其出品融合多種菜系,經常推陳出新,加上採取小店模式深耕下沉市場,今年上半年收入錄得同比23.1%的增長,經調整淨利潤達2.51億元,增幅高達40.4%。顯示同一套標準不能應用在所有個案上。 目前九毛九市盈率約69倍,遠高於小菜園的17.9 倍與綠茶的11.9 倍。這一差距主要反映出九毛九盈利基數過低,股價大幅下滑的同時盈利也在快速萎縮,投資吸引力仍有限。 餐飲的本質是好吃、實惠、放心,能否把這三件事重新做到極致,決定未來的成長,使用「預製菜」與否其實並非成敗關鍵。講究「鮮活」而放棄效率,是讓九毛九重回增長曲線,還是陷入另一個增長陷阱,值得後續觀察。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樂舒適獲中證監批香港上市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證監會)已正式為樂舒適有限公司的香港上市計劃備案,標誌這家在非洲售賣紙尿褲及衛生巾的銷售商,跨過了IPO的一大門檻。據上周五于证监会官网发布的文件,公司计划在本次上市发售1.48亿股。 樂舒適於今年1月向香港交易所遞交了初步上市文件,並於8月作出更新。 文件顯示,公司今年前四個月實現營收1.61億元,較去年同期的1.4億元增長15.5%。當期嬰兒紙尿褲貢獻71.8%銷售額,衛生巾佔比達18.5%。期內的利潤同比攀升12.3%,由去年同期的2,770萬元增至3,110萬元。 根據初步申請文件援引的第三方市場數據,按營收計,樂舒適佔非洲嬰兒紙尿褲市場17.2%份額,穩居市場第二大。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