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報告上半年利潤暴跌後的三天裡,這家中國的大銀幕影院技術提供商的股票下跌了約4%

重點:

  • 由於新冠奧密克戎疫情爆發導致的影院停業,Imax中國在2022年上半年只能勉強維持盈利
  • 中國上映的荷里活電影數量也在下降,使影院營運商很難吸引大量觀眾

梁武仁

新冠疫情兩年多之後,Imax中國控股公司(1970.HK)和中國的其他電影企業仍然深受這種病毒的困擾。即使沒有疫情,許多企業的日子也不好過,因為中美關係冷淡,導致荷里活大片越來越難以進入這個與美國爭奪世界最大電影市場頭銜的國家。

Imax中國是 Imax Corp.(IMAX.US)的子公司,為中國的影院提供大銀幕技術。該公司在2020年遭遇淨虧損,因為初期的疫情爆發迫使影院關閉了超過半年。去年,形勢有所反彈,因為中國的疫情得到了控制,消費者回到影院,幫助 Imax中國恢復了盈利。

但事實證明,復甦是短暫的,高傳染性的奧密克戎毒株在今年年初襲擊了中國的不同地區,仿佛疫情在上演“第二幕”。上海等大城市遭遇新的封控,許多影院再次關閉,對 Imax中國及其客戶——影院所有者造成了沉重打擊,從該公司上周發佈的中期業績中,就能看到這一點。

與此同時,荷里活大片在中國未能通過審核的情況變得越來越普遍,許多人認為這通常是出於政治原因。例如漫威影業的《尚氣與十環傳奇》就未能在中國放映,雖然這部電影在製作時就瞄準了中國市場,男主角劉思慕為華裔,影片也體現了豐富的中國文化。確定無法上映之前,就有人在社交媒體上批評該片,還有人猜測影片無法上映是因為劉思慕關於中國的評論招致了電影監管機構不滿。

頗能說明問題的是,去年在中國以Imax形式上映的荷里活電影僅13部,較2019年的30部少了一半以上。今年上半年的數字與去年同期持平,均為8部。

Imax中國今年上半年的困境在最新的中期業績報告中得到顯露。1月到6月收入同比下降約39%,至3,270萬美元(2.2億元),這是因為在3月底,超過一半使用其產品的影院處於停業狀態,而後上海便開始了長達兩個月的封城。

在這六個月,中國的整體票房出現了類似的降幅,同比下降38%至26億美元。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北美地區上半年票房增長了兩倍多,達到37億美元,因為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的很大一部分地區,業務恢復到了更為正常的水平。

銷售下滑只是Imax中國必須應對的若干問題之一。由於對陷入困境的營運商可能拖欠應收賬款的撥備,它的利潤也受到侵蝕,反映出整個電影行業的壓力。因應票房不佳和發行成本高昂,該公司還對由演員出身的導演陳思誠執導的科幻喜劇電影《外太空的莫札特》的投資計提了減值。最後但同樣重要的是,由於人民幣兌美元貶值,該公司還蒙受外匯損失。

利潤大幅減少

待上半年的大幕落下時,Imax中國在這一時期的淨利潤幾乎悉數蒸發。它上半年的盈利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淨利潤僅76.6萬美元,而去年同期為 1,900 萬美元。

對於任何一種消費業務來說,為了控制疫情而採取的封控及其他限制性措施,都會帶來不利影響。有些公司在實體店的經營受到干擾的情況下,可以抵消這些措施導致的負面影響,比如通過外賣或者加強網路管道的銷售。但對於電影院營運商來說,這樣的選擇是不存在的,這使其特別容易受到新冠疫情爆發的衝擊。

Imax中國的主要收入來源,來自客戶票房收入的提成。它還將系統有償租給影院營運商,其中有些租費的高低跟票房的表現掛鈎。還有一個收入來源來自放映設備的組裝。最後,還有設備的維護收費。

在這些收入來源中,除了維護費用,其他的都受到票房的影響,在上半年,此類收入全線下降。

隨著國內的疫情紓緩,中國重新開放,下半年的前景看起來沒有那麼悲觀。截至6月底,中國約90%的Imax影院已經開放,儘管上座率有高有低。

但仍然存在重大的不確定因素,它們仍有可能造成不好的結果。中國堅持清零政策,而且也不排除疫情再次抬頭、重新封鎖的可能性。隨著中國經濟增長放緩,消費者可能會越來越不願意在電影票等非必需品上花錢。

投資者顯然對Imax中國的最新業績並不滿意,在財報公佈後的三天裡,它的股價下跌了近4%,雖然在週三有所反彈。隨著股價下跌,該股與2015年上市時相比,價格下跌近80%。

儘管如此,Imax中國的表現仍優於其他電影相關企業。它的母公司Imax Corp.去年一直處於虧損狀態,一季度也沒有改觀,但隨著西方主要市場的影院重新開放,它在4月至6月間實現了盈利。美國的影院營運商AMC Entertainment(AMC.US)的情況也類似。

Imax中國的往績市盈率約為 7.9倍,對於這種增長相對緩慢的公司來說,這個數字還是不錯的,但其市銷率為2.6倍,低於母公司的3.8倍和 AMC的3.5倍。Imax中國的估值表明,雖然投資者對它仍然關注,但卻看法謹慎。鑑於該公司面臨疫情的干擾以及北京和華盛頓之間的政治緊張局勢,這種謹慎是有充分理由的。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 

新聞

簡訊:合景泰富被申請清盤呈請

內地開發商合景泰富集團(1813.HK)周三公布,山東陽光新天地小額貸款有限公司,於今年8月11日向香港高等法院提出對合景的清盤呈請,內容涉及公司提供的擔保未償還金額約6.42億元人民幣(下同),以及應計利息1.36億元。 公司表示,將會結合該呈請及境外重組的進度,考慮是否向高院申請認可令。高院的首次聆訊日期為今年10月22日。 截至去年底止,集團的銀行及其他貸款、優先票據及境內公司債券合共達到729.3億元,當中約176億元須於一年內償還,負債比率(總借貸扣除現金及銀行結餘除以權益總額計算)則高達789.6%。 公司周四平開,但隨即大跌逾20%,過去一年公司股價從高位下跌超過70%。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Qudian does infrastructure

簡訊:退出最後一公里配送 趣店營收大幅下滑

趣店集團(QD.US)周三披露,因逐步關停已運營兩年的最後一公里配送業務,二季度營收同比下滑逾90%至350萬元,上年同期為5,330萬元。 受48億元現金儲備產生的利息及投資收益躍升帶動,公司期內利潤從上年同期的1億元升至3.12億元,同比增逾兩倍。二季度利息及投資收益達4.41億元,較上年同期的8,950萬元增長四倍。 趣店稱:「經審慎評估,公司決定逐步退出最後一公里配送業務」,理由是競爭加劇。公司最初成功於在線借貸平台起家,後在監管整頓中放棄該業務,曾嘗試涉足教育及預製食品領域,但亦先後退出。 財報後,趣店股價周三收漲5.4%,年初至今累計升逾50%。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Dental implant

種牙利潤腰斬 行業轉型求變

中國集採政策延伸至牙科種植體,價格腰斬惠及患者,但衝擊牙科機構盈利模式,迫使行業從追求高利潤轉向質量與可持續發展    頭豹研究院 近年來,隨著中國醫保改革的深入推進,「集中帶量採購」(集採)已從藥品、耗材領域延伸至牙科種植體。「集中帶量採購」是由政府以大規模統一招標的方式,通過以量換價壓低醫療產品價格的政策措施,2018年率先在藥品領域試點,後來擴展至心臟支架、人工關節等高值耗材,如今更延伸至口腔種植體。 以往動輒上萬元一顆的種植牙,對不少中老年人而言是沉重負擔,如今因集採推動,大大降低了民眾負擔,但對於長期依賴高毛利種植牙業務的牙科機構而言,卻意味著一場結構性震動。 頭豹研究院醫療行業分析師呂佳睿指出,集採政策對種植牙市場的衝擊可以說是顛覆性的,它直接打破了行業長期以來的高價模式,將整個產業鏈的利潤空間壓縮到一個更透明的區間。 從終端價格來看,目前種植牙價格普遍降到5,000至7,000元,降幅超過50%,極大地降低了患者的支付門檻,理論上會刺激需求增長。但對牙科連鎖企業來說,這種價格跳水帶來的陣痛非常明顯,過去種植牙業務往往是利潤支柱,毛利率可能高達60%至70%,而現在可能直接腰斬。短期來看,許多中小型診所可能會因現金流壓力被迫退出市場,而頭部連鎖雖可通過規模化運營和多元化服務來緩衝衝擊,但整體利潤率下滑幾乎不可避免。 上游延伸與服務創新 對牙科連鎖企業而言,這既是一場危機,也是一次轉型契機。頭部企業正通過三個維度構建競爭壁壘:向產業鏈上游延伸,如自建加工中心或與國產廠商合作降低成本;數字化轉型,通過AI種植規劃、3D打印等技術提升效率;服務模式創新,如開發「種植牙+牙周治療+定期維護」全週期服務包。市場正出現分化——高端診所轉向複雜種植、ALL-ON-4等高端服務維持溢價,大眾市場則通過標準化操作追求規模效應。 更深層看,這場改革暴露出中國口腔醫療的結構性矛盾:既要解決「看牙貴」的民生痛點,又要維持醫療機構可持續發展。未來政策或需建立差異化支付體系(基礎款集採+高端款自費),或通過醫保個人賬戶改革提高支付能力。單純依靠政策紅利的時代已結束,企業需建立以醫療質量為核心、以患者體驗為支撐的長期競爭力。 呂佳睿稱,未來牙科診所將呈現幾個趨勢。首先,行業將加速分化,形成「高端專科+社區普惠」雙軌制格局,高端市場聚焦複雜種植、正畸等專業技術,社區診所則承擔基礎治療和預防保健功能,通過標準化服務和医保覆蓋實現規模化運營。 其次,增長動能轉向技術創新帶來的效率提升、服務創造的新價值,以及市場下沉釋放的增量空間。兒童早期干預和老年口腔健康兩大細分領域,或成新引擎。 從更深層次看,牙科診所的演變折射出中國醫療服務體系轉型趨勢——從「醫療商業化」走向「商業醫療化」。過去追求快速擴張和高利潤,現在必須回歸醫療本質,探索可持續模型。 對於連鎖機構而言,最大的戰略考驗是如何在規模效應和醫療質量之間找到平衡點。某些連鎖品牌在擴張過程中出現「麥當勞化」傾向,過度標準化導致醫療品質下降;另一些則陷入「小而美」的困境,難以突破增長瓶頸。要破解這個難題,可能需要借鑒「旗艦店+衛星店」的混合模式:在核心城市建立具備教學科研能力的旗艦機構,在周邊區域佈局標準化的衛星診所,通過遠程會診和技術輸送實現資源共享。 頭豹研究院中國是行企研究原創內容平台和創新的數字化研究服務提供商,擁有近百名資深分析師,聯繫方式:CS@leadleo.com 原文刊登於藍鯨財經,記者為屠俊 本文內容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咏竹坊立場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騰訊音樂第二季多賺43.2%

線上音樂平台騰訊音樂娛樂集團(TME.US; 1698.HK)周二公布,截至6月底止第二季,收入84.42億元(11.74億美元),按年上升17.91%,淨利潤24.09億元,按年增長43.22%。 其中,在線音樂服務收入68.54億元,按年增26.36%,得益於在線音樂訂閱收入的強勁增長,以及廣告服務、藝人周邊和線下演出收入的上升;社交娛樂服務及其他收入15.88億元,跌8.53%。毛利率為44.4%,上升2.4個百分點。 另外,第二季在線音樂服務月活躍用戶數為5.5億,按年跌3.2%,付費用戶數為1.2億,按年升6.3%。單個付費用戶月均收入由去年同期的10.7元增長至11.7元。 騰訊音樂港股周三高開12.8%,至中午收市報101.7港元,升15.18%。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