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ment industry in a slump, Anhui Conch Material’s outlook not all moons and roses

中國水泥行業低迷,水泥外加劑製造商海螺材料卻能逆勢增長,然而其營收仰賴所屬集團餵養,或是衝刺上市最大隱憂

重點:

  • 上半年,來自關聯公司海螺水泥的收入佔總營收約三成
  • 期內,公司錄得應收賬款7.9億元,佔同期總營收約72%。

李世達

中國房地產市場近年跌入谷底,水泥營建業等過去伴隨房地產起飛的行業,同樣吃盡苦頭。其中,曾經「點土成金」的水泥產業,現在成名副其實的「慘業」。

不過,並非所有水泥行業都一同沉淪,製造水泥與混凝土添加劑的安徽海螺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卻在這一波衝擊中逆勢向上,營收持續增長,並於近日向港交所二度遞表申請上市。中信建投國際為其獨家保薦人。

根據申請文件,海螺材料是一家生產及銷售水泥外加劑、混凝土外加劑及其相關上游原材料的精細化工材料供應商。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按2023財年水泥外加劑銷量及收入計,該公司在中國排名首位,市場份額分別約爲28.3%及32.3%。

公司的背後,就是全國最大水泥生產商、《財富》中國500強企業海螺集團。海螺集團持有海螺材料36.4%股權,為控股股東。集團旗下還擁有中國水泥行業首家A+H股上市公司海螺水泥(600585.SH; 0914.HK)。

水泥行業有多慘,數字可知道。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累計水泥產量8.5億噸,同比下降10%,產量為2011年以來最低水平。價格方面,上半年全國水泥市場平均成交價為每噸367元,同比回落54元,跌幅為13%,處於近六年最低水平。

另外,1至5月份,規模以上水泥行業虧損約34億元,企業虧損面(指虧損企業數佔全行業比例)超過55%。

上半年多賺四成

但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海螺材料仍能保持增長態勢。根據申請文件,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公司的收入分別爲15.4億元、18.4億元、23.9億元及11億元,年複合增長率爲24.8%。今年上半年,公司錄得股東應佔溢利5,270萬元,較去年同期大增38%。

海螺材料的營收,主要依靠海螺水泥(關聯客戶)而來。自2018年下半年以來,公司持續為海螺水泥提供水泥外加劑產品。海螺水泥一直是海螺材料的最大客戶。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公司自海螺水泥取得的收入分別佔總收入的約52.5%、41.6%、31.8%及30.7%。

從收入佔比遞減可以看出,海螺材料似乎希望擺脫對關聯客戶的依賴。公司表示,上半年營收增加,來自於獲得新客戶訂單。但是第三方客戶的訂單,卻會侵蝕公司的毛利。

根據申請文件,今年上半年,公司向關聯客戶銷售的毛利率為45.4%,但同期向第三方客戶銷售的毛利率則為40.2%。公司承認,為了擴大市場份額,公司會向第三方客戶以較低的價格出售產品。至於對關聯客戶毛利較高,公司稱是因為關聯客戶「對產品質量要求較高」,以及存在相關配套服務所致。

公司直言,參與關聯客戶招標時,「通常會設定一個較高的價格範圍,以便在不影響成功獲得合同可能性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提高我們可能獲得的收益」。

簡單來說,海螺材料的盈利基礎,有點像是來自海螺水泥的讓利,但在行業整體不景氣的情況下,海螺水泥似乎「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

根據海螺水泥上半年財報,公司營收456億元,同比減少30.4%;股東應佔溢利34.8億元,同比減少48.4%。9月上旬,海螺水泥發行了2024年度第三期、第四期中期票據,募得70億元,發行利率分別爲2.12%、2.10%。

應收賬款上升

此外,過多的關聯交易,對海螺材料而言也不是沒有後遺症,那就是應收賬款大增。據申請文件,2021年至2023年,公司貿易應收款分別為3億元、5.6億元及7.6億元。而今年僅上半年已達7.9億元,超越去年全年應收賬的總額,佔上半年總營收高達72%。且同期貿易應收款項平均週轉天數分別為68.8天、73天、82.2天及99.7天。

應收賬款持續上升,周轉天數不斷延長,對公司營運顯然不是好現象。

儘管海螺材料試圖證明公司不完全依賴關聯公司的餵養,但現階段仍難擺脫「寄生集團」的既有印象,且在水泥行業全面不景氣的背景下,能否闖過上市關仍在未定之天。考慮到市場上水泥股持續低迷,即使海螺材料成功上市,恐怕也難受投資人青睞。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JD Logistics does infrastructure

簡訊:京東物流擬收購母公司旗下兩項本地即配業務

物流解決方案服務商京東物流股份有限公司(2618.HK)周四宣布,與其母公司京東集團(JD.US; 9618.HK)達成協議,將以2.7億美元,收購本地即時配送企業達盛與達疆。 京東物流表示,此項收購將完善現有業務矩陣、拓展運營版圖,並增強末端配送能力。達盛與達疆在今年上半年扭虧為盈,實現合併淨利潤7,520萬元,上年同期則虧損1.61億元。 京東物流稱:「目標公司過去數月業務表現,均具備商業潛力及可進一步讓我們拓展業務機會。」 受收購消息提振,京東物流股價周四收漲3.5%,公司年內累計漲幅溫和。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宜明昂科折讓13%配股籌3.5億港元

創新藥企業宜明昂科(1541.HK)周四宣布,擬配售2,420萬股新H股,約佔擴大後股本約5.61%,集資3.51億港元(4,500萬美元),每股配售價14.5港元,較前一日收市價格16.66港元折讓約12.97%。 公司表示,所得款項淨額估計達約3.45億元,將用於為在中國進行IMM2510及IMM27M的單一療法及聯合療法的研發提供資金以治療實體瘤;為IMM01(替達派西普)的研發提供資金,以及為IMM0306的研發提供資金,補充營運資金與一般企業用途。 宜明昂科日前已向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提交IMM2510用於治療經免疫治療耐藥性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三期臨床試驗的申請。 公司股價周四低開,至中午休市報14.46港元,跌13.21%。不過今年以來公司股價仍升180%。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微創機器人銷售強勁 今年股價爆升2.5倍

上海微創醫療機器人(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252.HK)周三公布,截至公告日止,集團旗下的腔鏡、骨科、血管介入等核心產品的訂單量,累計超過170台。 當中集團的核心產品「圖邁」腔鏡手術機器人的訂單已超過百台,全球裝機近80台,居國產品牌首位。公司強調,產品的商業化進程已進入全面加速階段。 圖邁是首個進入海外市場的國產腔鏡手術機器人,海外訂單突破60台,裝機覆蓋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共40個國家及地區。 周四微創機器人開市跌近1%報32.86港元,年初至今公司股價升近兩倍半。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pre-made food

上菜太快也有錯? 預製菜的中國式矛盾

預製菜讓餐飲變快,也讓信任變薄。從太二到西貝,工業化的餐桌革命能否被以美食自豪的中國食客吞下?    李世達 如今在中國吃飯,一道菜上桌太快,總會有人懷疑它是「預製菜」。 不少知名餐飲集團正面對預製菜的批評。西北菜餐廳西貝莜面村近日被揭發使用中央廚房製作的半成品,引發全網圍攻。餐飲行業的標準化神話頓時變成信任危機。中國人對預製菜的反感幾乎是條件反射,標準化、工業化的集體製造,是對中國美食文化的侮辱。 但有趣的是,官方風向卻完全相反。自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培育發展預製菜產業」以來,預製菜被定義為推動農業現代化、帶動冷鏈物流與鄉村振興的「新質生產力」。廣東更在2025年1月起實施《粵菜預製菜包裝標識通用要求》,要求產品標示製作方式與加熱說明,並規劃多個產業園。對政府而言,這是供應鏈升級的縮影——從田間到餐桌,預製菜能縮短流程、穩定品質、減少浪費,還能創造新的就業與出口機會。 只是,政策的推廣似乎不對民眾的胃口。 當效率嚐起來像背叛 同樣引起爭議的還有紅極一時的太二酸菜魚,有消費者質疑,太二七分鐘能上三道菜,認為是使用預製的魚片與湯底,而非「活魚現殺」。 太二的母公司九毛九(9922.HK),今年上半年營收下滑10%,淨利減少16%,翻台率降至2.2次/天。其中太二直營店同店銷售額同比下降19%。公司股價自年初以來已跌去40%。九毛九與西貝都否認使用「預製菜」——太二強調魚每日配送、店內醃製;西貝則辯稱中央廚房只是「前置加工」。 這正是行業的微妙灰色地帶:在官方定義裡,經過工業化烹調、包裝、加熱即食的才是「預製菜」;但在消費者眼中,只要不是「廚師現炒」,就是預製菜。這種認知落差,使標準化變成冒犯。 根據Wind數據與新浪報導,A股市場上31家公司被歸類為預製菜概念股,其中約60%的公司在過去一年中出現業績下滑。2024年,有22家公司的歸母淨利同比為降。而被稱作「預製菜第一股」味知香(605089.SH),其股價已從高點回落約73%。 那麼為何中國仍堅持推動這項爭議性產業,原因其實並不複雜。隨著餐飲人力成本上升、城鎮化推進與食安要求日趨嚴格,預製菜能提升效率、強化追溯、穩定供應。 對政策制定者而言,這是「現代食品工業」的一部分——像新能源車或智慧製造一樣,是生產力的升級。但問題在於:中國餐飲文化的核心是「現炒現賣」的煙火氣。當國家層面公開宣傳「預製菜上桌」,對普通食客而言,就像在告訴他:你吃的那碗麵,可能是中央廚房加熱出來的。這種「去現場化」的推廣,反而刺激了心理防線。 中國消費者並非一概排斥預製菜。許多人對麥當勞、肯德基等速食連鎖店的操作欣然接受,因為那種工業化效率本就是品牌的一部分,甚至被視為值得稱道的特點。但若是一家自詡為「中國美食傳承」的餐廳,便會被視為對文化的背離。 這正是預製菜最微妙的矛盾,它是中國餐飲現代化的趨勢,卻也是中國消費文化最難跨越的情感邊界。如果有一天,企業能讓消費者在品嚐時忘記「預製」兩個字,那一天,預製菜或許才真正被「吃進」中國人的心裡。 李世達,詠竹坊編輯。他的聯絡方式:shihtalee@thebambooworks.com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