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電池板製造商之一表示,其在中國內地上市的子公司2022年利潤增長高達159%

重點:

  • 晶科能源稱,其擁有多數股權的中國內地上市子公司,去年的利潤和調整後利潤分別增長159%和428%
  • 雖然最近股價大漲,但該公司在美國上市的股票市盈率依然只相當於同行的大約一半至三分之一

陽歌

雖然有著全球十大太陽能電池板製造商之一的地位,但晶科能源控股有限公司(JKS.US)似乎也有著業內「最不受投資者認可」的頭銜。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這個不甚光彩的反差,可能要歸咎於該公司在新公佈的第四季部分初步財務業績中未能做到更精確。數據總體看上去相當穩健,但考慮到該季度已經結束近一個月了,這些數據依舊相當含糊。

我們通常不會在文章開頭分析企業估值,但這一次,晶科能源與同行的差異相當顯著。該股目前的遠期市盈率僅為10倍,對於一家在整個行業繁榮發展之際、利潤和營收雙雙迎來三位數增長的公司來說,這個市盈率太低了。就在一個月前,這個數字甚至更低,但自今年開年以來,公司股價大漲42%,市盈率也有所上漲。

相比之下,美國巨頭First Solar(FSLR.US)的遠期市盈率為35倍,而晶科能源在國內的同行天合光能(688599.SH)為23倍。在美國上市的同行阿特斯太陽能(CSIQ.US)的遠期市盈率同樣也處於10倍的低位,表明早前源自美中兩國證券監管機構爭端的退市威脅,可能抑制了這兩家在美國上市企業的股價。但該爭端在去年下半年基本得到解決,這意味著現在它的影響應該沒那麼大了。

有意思的是,晶科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持有多數股權的中國上市子公司、名字與其類似的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688223.SH)目前的遠期市盈率為29倍,更接近全球同行。這種差異促使身為母公司的晶科能源控股去年通過發行可轉換債券的方式,利用在中國上市的晶科能源股份籌集了100億元,用於兩個大型新項目。

話已至此,我們再把注意力拉回在美國上市的晶科能源控股的最新財報,財報包含了在上海上市的晶科能源股份部分初步全年利潤數據,後者也同時公佈了自己的中文財報。晶科能源股份58.6%的股權在晶科能源控股手裏,是後者的主要資產之一。

財報顯示,晶科能源股份預計2022年全年淨收入26.6億元至29.6億元,按年增長133%至159%。該公司此前報告去年前第三季利潤為16.8億元,這意味著它在第四季預計的利潤為9.8億元至12.8億元。

這讓我們回到本文開頭提出的疑惑——為什麼該公司公佈財報時,第四季其實已經結束大約三周了,而利潤範圍還如此之大?有人或許會猜測,該公司可能還在決定是否記錄該季度的一些非現金收益或虧損,它們會影響最終的利潤表現。

但同一份公告中,有一個預測也相當含糊,稱晶科能源股份預計2022年將錄得25億元至28億元的調整後利潤,而實際上調整後利潤往往不包含這類收益和虧損。當然,我們把該公司的低市盈率歸咎於這種含糊的統計稍微有些苛刻。差異巨大的原因可能在於別的地方,或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退市威脅。

盈利提速?

最新的數據顯示,晶科能源股份的利潤甚至有可能略有提速——由於製造太陽能電池板的主要原料多晶硅的價格預計將下跌,這個趨勢今年可能會持續。此外,晶科能源股份應該會受惠於全球對太陽能電池板持續、強勁的需求,尤其是來自西方的需求。西方正尋求擺脫對化石燃料的依賴,以減慢全球變暖的趨勢,同時減少對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的依賴。

正如我們前面說過的,根據預測,晶科能源股份2022年全年利潤比2021年增長133%至159%。公司首三季利潤已經實現了132%的增幅,這意味著它在第四季的增速加快了。

根據最新公告,在調整後的基礎上,晶科能源股份2022年的利潤增幅在371%至427%之間。相比之下,今年首三季調整後的利潤增長率為418%,這意味著第四季調整後的增長有可能放緩了。

因此,關於它在第四季的增長趨勢,目前釋放出來的信號並不一致。但不管怎樣,如此大規模的增長肯定是一個整體上積極的信號。總的來說,投資者似乎對這份公告傳達出的資訊感到滿意,晶科能源控股的股票在公告出來後的三個交易日上漲了5%。

說實話,晶科能源控股和它的同行現在都處於有利地位。除了全球對其產品的強勁需求外,未來一年,它們很有可能看到多晶硅價格的大幅下降,這應該會有助於降低成本。

經過近兩年的大幅上漲,多晶硅價格終於在去年下半年見頂。1月初的價格已經比去年8月的峰值低50%以上。本月價格繼續暴跌,在2023年的首三周下降了三分之一,不過有人預計1月份的下降是暫時的。

值得注意的是,價格下降的多晶硅是現貨交易市場採購的,晶科能源控股和其他主要面板製造商都有長期的供應合同,價格更為穩定。

最後,我們簡要梳理一下晶科能源控股的最新財報。財報顯示,該公司第三季營收增長128%,至195億元,利潤增長近兩倍,至5.5億元。該公司預計第四季元件出貨量為13GW至15GW,較上年同期增長30%至50%,與第三季117%的出貨量按年增幅相比,有較大的放緩。

總而言之,晶科能源控股的股票看起來確實被低估了,鑑於目前存在許多對其有利的宏觀因素,而且美國退市風險正在減弱,這可能是一筆不錯的投資。現在,投資者只需要發現這一點。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  

新聞

簡訊:白酒消費減弱 珍酒李渡預告上半年少賺24%

中國白酒生產商珍酒李渡集團有限公司(6979.HK)周二公布,預計6月止六個月淨利潤較去年同期下降23%至24%;收入介乎24億至25.5億元,預計按年下降38.3%至41.9%。 公司表示,業績下滑是由於經濟的不確定性及若干近期政策,致使白酒消費減少,尤其是在商務及社交宴請及送禮場合。公司於6月推出全新戰略性旗艦產品,並著力提升核心市場滲透率、加快渠道周轉,同時積極擴展中端及次高端市場,期望於下半年帶來銷售回暖。 珍酒李渡旗下擁有「珍酒」、「李渡」、「湘窖」和「開口笑」等白酒品牌,產品涵蓋醬香型、兼香型和濃香型白酒。核心產品「珍酒」去年銷量為12,284噸,為連四年下跌。 公司股價周三低開但隨後回升,至中午休市報7.09港元,升3.65%。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子不語中期盈利增逾三成

跨境電商企業子不語集團有限公司(2420.HK)周二稱,受惠於品牌影響力擴大及運營效率提升,今年上半年公司營收增長逾30%。 公司預計今年上半年實現營收19億元至20.5億元,較上年同期的14.6億元增長30%至40%。預計期內淨利潤達1億元至1.1億元,較去年同期的9,140萬元上升10%至20%。 公司將強勁營收增長歸因於「深耕品牌和渠道建設」,並稱運營效率的持續優化也推動了利潤提升。 子不語集團股價周三平開報3.51港元,股價年內累計跌幅約30%。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博雅盈警料中期盈利最多跌3成半

網上遊戲商博雅互動國際有限公司(0434.HK)周二發盈警,料截至6月底止的中期業績下跌,盈利較去年同期跌25%至35%。若根據去年經重列盈利3.13億元計算,今年中期盈利介乎2億元至2.35億元。 公司表示,盈利倒退是收入較預期減少,以及因購買加密貨幣,令銀行存款減少,使期內的利息收入較預期為低。 博雅周三開市跌4.1%報7.5元,公司年初以來股價跌逾65%。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Huishang is a bank

徽商銀行盈利背後的隱憂:競爭熾烈息差收窄

這家區域性銀行今年上半年淨利潤增長3.8%,遠低於資產擴張速度,凸顯強烈的息差壓力 重點: 截至今年6月末,徽商銀行資產總額同比增長約17%,但營業收入僅微增2.2%,淨利潤上漲3.8% 中國央行為刺激經濟持續降息,銀行業面臨嚴峻息差壓力 梁武仁 在超長經濟放緩周期衝擊下,中國銀行業多重承壓。縱然使盡渾身解數,如今也難以交出亮眼成績單。以華東地區重要城商行徽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3698.HK)為例,該行上周五試圖通過盈利預告「解釋」最新利潤增長,但困擾全行業的沈痾痼疾依然待解。 這份公告讓投資者提前一睹今年上半年徽商銀行的財務表現,用「積極」字眼製造利好氛圍,似以巨額利潤增長相誘。 細讀公告,恐難掩失望。雖然截至6月末,該行資產總額較年初勁增約12%,較上年同期增約17%,主體貸款業務擴張迅猛,但上半年以貸款利息為主的營業收入,僅同比上升2.2%至210億元,淨利潤微升至93億元,漲幅僅3.8%。 徽商銀行以華麗辭藻「解釋」中報業績,將「向好業績」歸因於「始終堅守金融本源,全力服務實體經濟」,還羅列諸多成績。 資產擴張與利潤增速的巨大鴻溝昭然若揭:在央行連續降息刺激經濟的背景下,該行信貸業務息差承壓明顯。 淨息差壓力並非徽商銀行獨有。中國銀行業衡量利差的淨息差(NIM)指標已整體承壓多時。理論上來說,利率下行可降低存款成本以維穩息差,但同業白熱化競爭等因素正影響這種動態平衡。 經濟不振時,貸款需求趨弱,銀行間競相殺價爭奪優質客源。為吸引更多借款人,尤其是財務狀況良好的客戶,銀行會下調貸款利率,但這會侵蝕其利潤空間。自2019年(疫情前的最後一年)以來,競爭因素對中國銀行業的影響日益加大。當年,監管機構引入了一套機制,使貸款利率與市場需求更加緊密地掛鈎。 去年,徽商銀行淨息差較2023年縮窄17個基點至1.71%,而2019年該指標高達2.51%,顯示已苦戰息差下行多年。 息差並非當下唯一痛點。經濟困境使貸款違約風險攀升,銀行風控承壓。這一方面,作為華中地區最大城商行的徽商銀行,資產質量指標優於中小同業。 截至6月末,該行不良貸款率僅0.98%,較去年末基本持平。相較之下,總資產規模為其一半的宜賓市商業銀行(2596.HK)不良率儘管逐年下降,去年末仍達1.68%。瀘州銀行(1983.HK)的不良率則為1.19%。 徽商銀行由十幾家銀行和信用合作社合併組建而成,其規模優勢或有助於在吸引大型、財務穩健企業的過程中,維持較低的不良率。該行主要面向企業客戶,而非個人借款人,後者本身風險更高。中國的國有銀行主要向其他國有企業放貸來維持較低的不良率,後者在還款出現困難時,通常可獲得地方政府或其他國有企業馳援。 借款方承壓 然而,財報暗藏隱憂。去年,對困境企業的貸款重組量同比增9%;且潛在劣變貸款,即關注類貸款大增62%,佔比升至1.13%,顯示客戶群經營壓力正持續累積。 2020年,該行曾因接管包商銀行四家分行引發關注。這家內蒙古銀行前年破產,成為二十年來首例被接管的商業銀行。這意味著,徽商銀行在疫情動蕩期既要化解自身風險,又需處置四家包商分行的遺留問題。遲至去年,該行仍向第三方轉讓約7.01億元包商系不良資產。 儘管盈利預告成色不足,公告後兩個交易日,徽商銀行股價仍漲超5%。眼下投資者對任何利潤增長都持「飢渴」心態,此輪上漲存在內在邏輯。 不過,徽商銀行的估值仍處窪地:市盈率(P/E)僅3倍,市銷率(P/S)1.3倍,市淨率(P/B)更低至0.3倍。該估值水平甚至不及宜賓市商業銀行——後者市盈率達21倍,市銷率5.2倍。 市場對徽商銀行前景的冷淡態度不難理解:只要經濟下行週期延續,任何利潤增長,尤其是疲軟增長引發的樂觀情緒,終將快速消退。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