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7.HK

這家主攻抗體偶聯藥物的藥企首次錄得銷售收入,準備踏入收成期

重點:

  • 樂普生物首款商業化產品去年11月開始銷售,在短期內貢獻1,557萬元收益
  • 該公司在抗癌藥物研發的熱點ADC賽道佈局頗多,擁有5款相關候選藥物

 

莫莉

在經歷多年「燒錢」研發,以低於C輪融資定價在港交所「打折」上市後,樂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2157.HK)終於成功開拓商業化道路,不僅有一款自主研發的PD-1單抗藥物去年獲批上市,今年初更拿下了跨國藥企阿斯利康(AZN.LN)的授權大單,預付款收入達6,300萬美元(4.33億元)。對於去年真金白銀在IPO階段支持樂普生物的投資者而言,上週五公佈的2022年業績報告,或許讓他們看到了曙光。

2022全年,樂普生物收入1,557萬元,收入來自於唯一獲批上市的產品普特利單抗。雖然相比百濟神州(BGNE.US; 6160.HK; 688235.SH)、信達生物(1801.HK)等創新藥龍頭企業而言,樂普生物的營收數字只是很低,但普特利單抗去年7月和9月才獲批用於晚期結直腸癌患者及黑色素瘤患者,其商業化團隊仍處起步階段,產品從11月才開始啟動銷售,未來營收數字將有很大上升空間。不過,普特利單抗處於競爭極為激烈的PD-1抗體治療賽道,單在中國已有超過10款PD-1單抗上市銷售。

去年2月,樂普生物在港交所上市之際,遇上醫藥股「資本寒冬」,最終IPO定價較C輪融資價格打了86折,「流血」上市的苦衷,是其高度緊張的現金流。樂普生物在招股書中直言,按照預設的現金消耗率計算,當時擁有的資金僅可維持3.7個月。據財報顯示,其2021年底的賬上現金僅有1.55億元,但到了去年底,現金已增至6.69億元,公司解釋主要由於融資活動籌集資金增加,以及研發開支減少。

在2022年生物科技企業的寒冬中,樂普生物成功上市得以「續命」,但公司在過去一年也在努力開源節流,年內淨虧損已大幅減少32%至6.89億元。其中研發開支從2021年的7.91億元縮減至5.24億元,按年下降33.7%,主要因為將資源優先用於最具潛力的候選藥物及適應症。財報公佈後的首個交易日,適逢市場因瑞信被瑞銀收購等事件影響,港股恒生指數大跌2.7%,樂普生物股價也下挫2%。

收取巨額預付款

今年2月,樂普生物與康諾亞生物(2162.HK)成立的合營企業KYM與跨國藥企阿斯利康訂立獨家授權授權合約,阿斯利康獲得癌症候選藥物CMG901的研究、開發、註冊、生產及商業化的獨家全球許可,並負責進一步開發及商業化CMG901相關的所有成本及活動,KYM將獲得6,300萬美元的預付款,並在達成若干開發、監管及商業里程碑後,收取最多11.25億美元的額外潛在付款,未來亦有望從阿斯利康獲得銷售淨額的分級特許權使用費。

CMG901是一款抗體偶聯藥物(ADC),去年4月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快速通道資格認證及孤兒藥資格認定,用於治療胃癌(GC)或胃食管結合部(GEJ)癌症,同年9月獲得中國藥監局藥品評審中心(CDE)破性治療藥物認定,有望加速藥物審評。

ADC藥物是2020年以來抗癌藥物研發的熱點之一,這種藥物具備高特異性靶向能力和強效殺傷癌細胞的優勢,可以實現對癌細胞的精準高效殺滅,被稱作「生物導彈」。去年底以來,ADC賽道明顯升溫,授權合作和併購頻頻發生,今年3月13日,輝瑞(PFE.US)宣佈溢價32.7%收購ADC龍頭藥企Seagen(SGEN.US),總企業價值約430億美元。

去年12月,默沙東(MRK.US)與科倫藥業(002422.SZ)子公司科倫博泰達成合作協議,獲得7款臨床前候選ADC藥物授權,科倫博泰將獲得首付款1.75億美元,未來最多可收到默沙東里程碑付款93億美元。

樂普生物在ADC賽道佈局頗多,擁有5款相關候選藥物,涵蓋多個熱門靶點,適應症包括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晚期膽道腺癌、復發轉移性鼻咽癌等多個高發癌種,是中國ADC藥物研發第一梯隊。其中核心產品MRG003和MRG002的多項適應症,已經進入二期甚至三期臨床試驗。

計劃科創板集資

雖然其定價低於上市前融資,但樂普生物在掛牌以來,股價仍然表現平平。去年9月初因獲納入深港通合資格股票、並建議到上海科創板上市的利好消息刺激下,其股價曾在去年9月9日一度單日飆升386%至31.8港元,但這只是曇花一現。在市值突破400億港元(352億元)後,其股價快速回落至5至6港元水平,最新市值僅約92億港元,仍較招股價下挫約20%。

正如剛才所述,樂普生物計劃衝刺科創板二次上市,以籌集更多資金,並直接接觸內地投資者。據去年9月的公告,該公司擬向中國相關監管機構申請發行不多於4.15億股A股,但該申請暫未獲批。

估值方面,由於其去年營收未能展現全年銷售情況,較適合用市帳率與同類藥企比較,該公司最新市帳率為7.1倍,稍高於同類公司榮昌生物(9995.HK)與信達生物的4.3倍及5.7倍。雖然其估值看來較高,但其股價向來較波動,樂普生物需要在商業化方面有更顯著的進展,才可望獲得投資者的長期支持。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小鵬通過麥格納代工 實現歐洲量產

電動車製造商小鵬汽車有限公司(XPEV.US; 9868.HK)周一宣布,將透過麥格納(Magna Steyr)奧地利工廠實現在歐洲的本地化生產,首批小鵬G6與G9已於該廠順利下線,相關專案預計於2025年第三季全面啟動。 據財新報道,麥格納是全球汽車零部件巨頭,亦為多家整車企業提供代工服務,累計生產逾400萬輛汽車。小鵬表示,看重麥格納在零部件、系統及整車領域的綜合能力與供應鏈網路,能快速推動本地化落地,未來將在奧地利投產更多純電轎車與SUV車型。 代工並非小鵬首次嘗試。2017年,小鵬曾與海馬汽車合作,代工生產首款G3車型。董事長何小鵬亦坦言,公司在中國市場起步即採代工模式,在歐洲延續此策略並不意外。 對中國新能源車企而言,歐洲是全球第三大汽車市場,2024年新車註冊量達1063萬輛,其中純電動車註冊量同比大增22%。然而,隨歐盟自2024年10月底對中製電動車加徵最高35.3%反補貼關稅,本地化生產的重要性愈發凸顯。比亞迪(1211.HK; 002594.SZ)、零跑(9863.HK)、廣汽(02238.HK;601238.SH)等亦相繼公布歐洲建廠或代工計畫,與小鵬一樣積極搶佔市場先機。 小鵬港股週二收升1.8%,報84.8港元。年初至今累升81.43%。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

簡訊:食髓知味 博雅斥2.2億續購比特幣

網絡遊戲開發商博雅互動國際有限公司(0434.HK)周二公布,在本月15及16日間,斥資2.19億元購入245枚比特幣。 收購比特幣的資金,主要來自今年公司多次配股所得。截至公告日,博雅持有3,925枚比特幣,平均每枚購入價為66,094美元。 公司表示進一步購入比特幣,是持續對Web3遊戲及Web3基礎設施研發進行投入,並擴大Web3核心戰略資產儲備,以及繼續在該領域進行項目投資和戰略合作。 博雅周三開市升1.2%報7.4元,公司過去半年股價上升90%。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Flowing Cloud taps placement to ease pressure as metaverse halo fades

元宇宙光環褪去 飛天雲動配股減壓

曾以「元宇宙第一股」光環上市的飛天雲動,如今靠配股集資紓緩資金壓力 重點: 上半年由盈轉虧1.2億元,主力營銷收入年減33% 截至6月底,現金與銀行結餘僅餘2,100萬元,四個月內兩度配股集資   李世達 一家公司在半年內兩度配股集資,對市場來說通常不是好訊號,一方面顯示公司財務或跟不上業務發展,二來投資人對於持股一再被稀釋,大多不會太開心。 從事數字營銷與內容服務的飛天雲動科技有限公司( 6610.HK),近日在四個月內第二次配股集資。據公告,配售最多4.334億股股份,佔擴大後股本約16.67%,配售價每股0.174元,較前一交易日收市價折讓約19.82%,所得款項淨額約7,453萬港元。 這筆款項中約六成將用於從媒體平台或媒體代理購買流量,其餘則用做研發與一般營運資金,研發部分包括算法與數據分析、數字人平台、人工智能、動作捕捉及XR相關技術的開發等。而在不到四個月前的5月,公司才剛完成3.61億股的配售,淨籌約7,100萬港元,用途與今次一樣是購買流量與研發。 時光回到三年前,飛天雲動享受著「元宇宙第一股」的光環登陸港交所,當時主打AR/VR營銷與內容服務,成功搭上當時最火熱的「元宇宙」題材。掛牌首日股價開盤2.21港元,短短一個月內衝上5.21港元的高位,當時投資人相信,這家公司或將乘著「元宇宙」的浪潮開啟高速增長。 元宇宙光環不再 三年過去,故事卻完全相反,飛天雲動股價長期跌破1港元,如今只剩下0.2港元多一點的水平,從天堂跌落地獄。 飛天雲動最初是一家移動端廣告與數字營銷服務商,核心模式是購買流量再設計互動廣告方案賺取服務費。隨著智能手機普及,公司快速壯大,2019至2021年間收入從2.5億元增至12.5億元,淨利潤同步增長至2.6億元。為了尋找新故事,公司在2015年前後開始嘗試把AR/VR特效融入廣告場景,逐步搭建「AR/VR營銷+AR/VR內容+SaaS平台」的業務架構。這一轉型,為它戴上了「元宇宙」的光環。 然而,光環背後,其業務內核並未真正改變。公司收入仍以廣告營銷為主,與元宇宙產業鏈上的硬件巨頭Meta、蘋果或平台型公司不同,它缺乏能構築長期壁壘的核心技術。當元宇宙概念退潮,硬件與平台仍能吸走流量與資金,飛天雲動卻失去了敘事優勢。 此外,互聯網與電商大客戶縮減預算,單客投放額下降,以及流量成本上升,都讓公司的經營壓力大大增加。 2024年公司收入9.95億元,同比下滑20%,淨虧損4,370萬元,結束多年盈利。主力的AR/VR營銷服務收入由8.45億元跌至5.73億元,客戶投放金額普遍下滑,毛利率由前一年的33.8%降至20.1%。 今年上半年收入跌15%至3.8億元,期內虧損1.2億元,去年同期盈利6,347萬元。核心營銷收入僅2.15億元,年減33.5%,單客投放額下降24%,流失了汽車等重要客戶。與此同時,公司應收賬款減值高達8,500萬元。 連續虧損 現金告急 雖然公司在AR/VR內容端仍有亮點,上半年收入增長12.6%,單專案價格提升60%,新興的數字人與短劇業務也有數倍成長,但基數太小,無法對沖主營業務的下跌。 正因如此,公司依賴資本市場補血。在5月中旬配股集資後,截至6月底,公司現金與銀行結餘僅剩下2,100萬元,顯示資金壓力相當大。市場有理由擔心這只是一場無止境的循環。 或許是利空早已出盡,也或者是AI與數字人研發投入說到點上,配股消息公布後首個交易日,飛天雲動股價不跌反漲,收報0.229港元,升幅5.53%。 不過,這難掩公司基本面的困境。AR/VR應用確實還有增長空間,例如數字文旅、沉浸式展覽、AI數字人等領域。但競爭者眾多,飛天雲動既沒有硬件優勢,也沒有平台效應。只能寄望於快速產品化、平台化,並提高毛利率。 本質上飛天雲動仍是一家廣告公司,市銷率僅有約0.4倍,遠低於新傳企劃(1284.HK)的1.6倍,其盈利模式與的財務壓力難以構築起投資者的想像,如果在技術上不能取得更多突破,單靠營銷投入爭取客戶恐非長久之計。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TikTok Deal

新聞概要:中美馬德里會談就TikTok交易達成框架協議

TikTok交易將化解美方對安全的擔憂,但同時保留這個熱門社交平台的「中國特色」    李世達 中美官員周一表示,雙方在西班牙馬德里舉行的會談中,就TikTok問題達成一項框架協議。美國總統特朗普隨後在社交媒體表示,該協議將在周五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通話中確認。 此次會談由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率團,美方則由財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領銜,議題涵蓋美方單邊關稅措施、出口管制以及TikTok問題。這是自美國總統川普今年4月啟動新一輪關稅戰以來的第四次會談。 這項涉及1.7億美國用戶的熱門社交媒體應用的潛在協議,成為這兩個全球第一與第二大經濟體在數月談判中罕見的突破。 據財新報道,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兼副部長李成鋼表示,關於TikTok問題,中國一貫反對將科技和經貿問題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絕不會以犧牲原則立場、企業利益和國際公平正義為代價,尋求達成任何協議。 李成鋼說:「中方將堅決維護國家利益和中資企業合法權益,依法依規開展技術出口審批。同時,中國政府充分尊重企業意願,支持企業在符合市場原則基礎上,開展平等商業談判。」 貝森特則在會談結束後表示,雙方就TikTok問題達成了框架協議,他稱這項協議是兩個私有主體之間的事,但商業條款已達成一致。他強調,該協議將解決美國在安全方面的擔憂,但同時會保留TikTok的中國特色。 CNBC報道稱,貝森特指出,在該框架下,可能會由美國控制TikTok的所有權。 TikTok的未來動向一直是中美談判焦點。特朗普今年以來已三度簽署行政令,將TikTok出售期限不斷延後,最新截止日期為9月17日。根據美方立法,一旦無法剝離,TikTok將面臨在美被禁的命運。 特朗普先前曾強調,美國已有潛在買家,包括地產大亨弗蘭克·麥考特(Frank McCourt)、AI初創公司Perplexity AI以及由Employer.com創辦人廷斯利(Jesse Tinsley)組成的財團等,不過方案涉及收購範圍與股權結構各有差異。 然而,TikTok是否能夠出售,最終需經中國政府批准。早在2020年,中國商務部與科技部便將「基於數據分析的個性化推送服務技術」及「人工智能交互界面技術」納入出口管制清單,意味TikTok核心演算法若要轉讓,必須獲得主管部門許可。 中方先前已多次強調,將依法依規處理TikTok相關事宜,堅決維護企業正當權益,並強調中國政府從未要求企業違反當地法律提供境外數據。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