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創辦人劉强東正式退居二綫,走上其他大型科網巨頭領袖淡出公司的舊路

重點:

  • 京東宣布,徐雷將接替劉强東出任首席執行官,負責日常營運管理,劉强東續任主席,今後專注長期戰略設計
  • 證券界認爲,科網平台業務主要受産業監管政策影響,其中來自美國監管壓力更大,人事變動反而屬次要

羅小芹

又一位中國科網强人宣布退下來了,但這真的重要嗎?

京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JD.US; 9618.HK)上周四宣布,創辦人劉强東退任首席執行官,但續任董事會主席,今後將專注公司長期戰略設計與重大决策部署、培養年輕領軍人才和振興鄉村事業。

公告稱,履新首席執行官的徐雷,將以執行董事身份加入董事會,他接任前爲集團總裁,並歷任京東零售首席執行官、京東集團首席市場官及京東商城市場營銷部負責人等職務。近年零售部門貢獻京東總收入達九成以上,由掌管零售的徐雷接任,或有助管理平穩過渡。

外界預計,與其他科企創始人逐步淡出的情况一樣,不足50歲的劉强東稍後或會辭去主席職務,但對公司實際影響不大。消息公布後,京東股價在兩個交易日內下跌5.3%,上周五報222.4港元,處於過去52周區間的中間偏低水平。

過去兩年,中國政府不斷祭出政策組合拳,整肅電商、遊戲、外賣及網約車等市場的壟斷現象,多名具影響力的民間企業家,先後放棄公司管理權。其中,阿里巴巴(BABA.US,9988.HK)創始人馬雲早於2018年已宣布翌年9月卸任主席,隨後拼多多(PDD.US)創始人黃崢在2020年接連卸任首席執行官及董事長,字節跳動創辦人張一鳴2021年5月宣布卸任首席執行官,幾個月後又辭去主席一職。

科網企業曾經是中國增長最快的新興產業,能够帶領科企創出一片天,時勢與運氣雖不可或缺,但創始人的性格特質,也能够爲這些成功的商業案例添上色彩。劉强東以一介窮小子建立市值逾千億美元的電商王國,可說是典型的白手興家故事。

500元變一萬億

劉强東出生於江蘇,1992年獲中國人民大學取錄,他籌得500元旅費後、帶上在途中充饑的一窩鶏蛋,以及家人鄉里的期望,便踏上赴京征途。乘著中國改革開放的大潮,他於2004年創立京東,期間享受著網上零售市場快速成長的紅利,帶動京東市值最巔峰時超過1,900億美元(1.2萬億元)。

京東以挑戰電商龍頭阿里巴巴爲目標,反映劉强東好强不言敗的性格,但强人也有困擾時。他於2018年9月涉及一宗美國明尼蘇達州性侵案,其後獲該州檢察官辦公室以證據不足爲由不予起訴,劉强東雖然只持有13.9%京東股份,但在“同股不同權”的制度下,讓他擁有76.9%的投票權,事件難以動搖他在京東的地位。不過,案件的民事索償仍未了結,而且自從這宗事故後,劉强東已逐步淡出日常業務,可能反映他有意爲京東邁向集體領導奠下基礎。

光大新鴻基財富管理策略師溫傑表示,現代企業以團隊爲基礎,就算像劉强東這種靈魂人物,去留對公司影響有限。智易東方證券行政總裁藺常念說得更白,認爲劉强東是擔心“共同富裕”政策,與其他科網巨企創辦人淡出管理層如出一轍,但他也認爲此舉對公司營運沒有任何影響。

京東去年收入增長27.6%至人民幣9,516億元,其中來自零售分部的收入爲8,663億元,約佔整體收入91%,產生約266.12億元的經營利潤。然而,新業務經營虧損擴大,由2020年的47.2億激增至去年的106億元,物流業務更轉盈爲虧,錄得經營虧損18.3億元,拖累去年公司錄得35.6億元虧損,表現遠差於2020年的494億元純利。

政策影響更明顯

京東的新業務包括京東產發、專攻下沉市場的京喜、海外業務及技術創新等,這部分收入只佔整體營收2.7%,但卻造成頗大虧損,而且針對科網平台的監管政策未見放鬆,這些都遠較創始人劉强東的淡出,更令投資者憂慮公司未來前景。

藺常念認爲,自從螞蟻集團的上市計劃夭折後,國策便明顯不利中國科網平台,行業基本面至今沒有太大改善,認爲投資者應提防科網股;溫杰也認同科網平台受監管政策影響最大,而且不單是中國監管當局,而且也受制於來自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壓力,人事變動反而是次要。他認爲需要先觀察京東今年首季的業績表現,業界才能判斷第二季以至下半年的投資部署。

另一個市場擔心的因素,是中國新冠疫情反復,持續衝擊消費與物流業,三大電商巨頭阿里巴巴、京東及拼多多近期營業收入增長乏力、淨利潤增速也有所下滑。京東去年雖然轉盈爲虧,但以非公認會計準則計算,公司錄得約172億元淨利潤,市盈率約37.3倍;以同樣準則評估,阿里巴巴的預測市盈率僅約11.8倍。

京東在面對管理層變動,以及與阿里巴巴同等的監管風險下,究竟是否值得擁有比對方高出兩倍以上的溢價,的確有商榷之處。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受惠大電視熱銷 TCL首季業績增長強勁

TCL電子控股有限公司(1070.HK)周日披露,在高端大屏及高分辨率機型銷售強勁的推動下,公司一季度電視機出貨量同比增長11.4%至651萬台,同期營收增速達銷量增速一倍,錄得22.3%的同比增長。 數據顯示,公司最新季度65英吋及以上大屏電視出貨量同比勁增33%,佔整體銷量的27.7%,較去年同期提升4.5個百分點。當季出貨機型的平均屏幕尺寸同比增加1.9英吋至53.4英吋。其高分辨率Mini LED電視季度出貨量同比激增233%,在總出貨量中的佔比從去年同期的3%增長超過一倍至8.8%。 周一香港市場午後交易時段,TCL電子股價上漲5.8%。該股今年以來累計漲幅約達50%。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Shein上調美國商品售價 部分漲幅高達377%

快時尚巨頭Shein在美國即將對小包裹徵收關稅前,率先調高產品售價,調幅最高達377%,反映貿易戰對美國消費者的直接衝擊。 據彭博新聞報道,上周五起,Shein在美容與健康類的100大熱門商品平均漲幅達到51%;家居與廚房用品以及玩具類產品平均漲幅為30%。而Shein最暢銷的女裝類別,平均價格亦上調了8%。其中一款10件裝廚房毛巾價格,由前一天的1.28美元暴漲至第二天的6.10美元,升幅高達377% 美國政府於4月初宣布對所有中國商品徵收高達145%的關稅,並將於5月2日起,終止針對中國與香港商品的小額包裹免稅政策。此外,每件郵寄商品的處理費也將提高至100美元。報道稱,Shein已鼓勵供應商在越南設廠,Temu則推動中國工廠採「半託管」模式,大批量將貨品直運美國。 此前,Shein與Temu已向消費者預告,受「全球貿易規則和關稅變更」影響,營運成本上升,因此自4月25日起調整價格,以維持產品品質。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Sa Saa sells cosmetics

網購日盛消費北上  莎莎救急力拓電商

這家化妝品零售商表示,在截至3月底的財年,其核心的港澳市場收入下滑11%至12%,導致利潤降幅高達68% 重點: 隨著大量香港民眾北上深圳消費,去年莎莎國際核心的香港市場出現萎縮 因關閉門店並將重心轉向電商,在截至3月底的第四財季,這家化妝品零售商在中國內地的收入下降了40.5%    譚英 化妝品零售商莎莎國際控股有限公司(0178.HK)是香港的創業傳奇,它原是郭少明與羅桂珍夫婦於1978年在一家小商場的地下創立的攤位。但在2015年達到89億港元(11.5億美元)的營收巔峰後,其業務規模已縮水過半,截至2024年3月的財年營收僅為43.6億港元。 在這一財年,壞消息不斷,上周五的公告更突顯這一點。盈利預警顯示,截至3月底的12個月內,公司營收同比下滑約10%,利潤暴跌63%至68%。在香港,隨處可見它的粉色店面,裡面售賣各種平價化妝品,但人口結構和消費趨勢的一些重大轉變給它造成了衝擊,而且轉變似還在加速。 最主要的轉變是香港民眾日益熱衷赴深圳消費,這給莎莎國際營收四分之三的港澳核心業務帶來了壓力。同時,赴港內地遊客曾是該公司的重要客群,如今這個群體也減少在港停留期間的消費。 盈利預警將公司利潤暴跌歸咎於這兩個因素。在截至3月底的財年里,其利潤從上一年的2.19億港元驟降至7,000萬至8,000萬港元 上2023年財年業務激增,也是近期多項數據下滑的部分原因,受疫情結束後的報復性旅遊和消費推動,莎莎國際2023年營收增長24.8%,利潤近乎翻幾番。但情況的轉變來得猝不及防:隨著中國經濟放緩,消費者回歸謹慎,繁榮一瞬即逝。 市場似已做好迎接壞消息的準備,尤其是考慮到莎莎國際已在此前的多份季報中,披露了大量的營收疲軟信息。該股週一開盤股價持平,不過年內仍下跌約17%,錯失近半年其他中概股的上漲行情。 該股目前市盈率為11.8倍,與上美股份(2145.HK)的30倍和主打中高端市場的毛戈平(1318.HK)的46倍相比,似乎遭嚴重低估。 盈利預警和同在上周五發布的最新季報也並非全是壞消息。雖然核心的港澳市場萎縮,但佔營收10%的東南亞業務(主要來自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在截至3月底的三個月內增長17.3%,而該地區的線上銷售更是激增36.5%。不過同樣佔營收10%的中國內地市場同期大幅下滑40.5%,形勢嚴峻。 持續虧損 莎莎國際在中國內地的業務多數年份都處於虧損狀態,而好消息是,它終於開始有所動作,嘗試解決這個問題了,比如加大對線上資源的投入,並關閉那些業績不佳的門店。它在內地進軍電子商務領域的時間較晚,直到2015年才開始在大型電商平台上開設旗艦店,而且它堅持傳統零售模式的時間比大多數競爭對手都要長。 它在香港的一位競爭對手屈臣氏的動作要快得多,早在2011年就推出了自己的購物應用程序,並在阿里巴巴旗下流行的淘寶平台開設了旗艦店。在那之後,它又在京東和亞馬遜等其他熱門網站上都開設了店鋪。 值得稱贊的是,莎莎國際終於改變了在中國內地的路線,淘汰了實體網絡,採用了更加輕資產的運營模式。線上業務目前佔該公司中國內地銷售額的80%,公司關閉了18家實體店,計劃繼續聚集電子商務,並與更多第三方合作夥伴合作銷售商品。 莎莎國際表示:「集團相信,此輕資產模式的轉變,有助降低營運成本,提升經濟效益。」公司還表示,在截至3月的財政年度產生了2,000萬至3,000萬港元的一次性閉店撥備。 儘管莎莎國際將電商視為在內地的發展方向,但在香港大本營,線上業務規模仍然不太活躍。截至去年9月底的六個月內,港澳核心市場的線上銷售額僅為9,480萬港元,佔兩地14億港元總營收的7%。彼時港澳市場整體營收已現頹勢,六個月內同比下滑18.4%,不過同期中國內地與東南亞市場分別增長27%和15%,但由於香港業務在營收結構中佔主導地位,最終導致公司期內總收下跌10.4%。 隨著香港消費者持續遠赴深圳娛樂購物,莎莎國際核心的香港市場恐將持續承壓。今年4月18日至21日復活節假期期間,約160萬香港人次入境內地,同比增長6.8%。其中多數前往深圳,港元匯率優勢增加了在深圳的購買力。同時,這個因素也削弱昔日為便宜而去香港購物的內地遊客需求。 莎莎國際對零售市場變局的應對雖顯滯後且伴隨著陣痛,卻是必要的調整。隨著創始人夫婦步入古稀之年,接班人問題亦浮出水面。最可能的接班人是女兒郭詩慧,她2005年以管培生的身份加入公司,2018年被任命為企業策劃及發展副總裁。 郭詩慧行事低調,但她相對年輕,而且更有可能擁抱電商,如果她能努力讓公司順應最新零售趨勢,或許會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優必選獲人形機械人採購合約

機械人製造商深圳市優必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9880.HK)周日公布,集團簽訂大型雙足仿人機械人採購合同,分別為Walker S1及 Walker C,主要用於汽車工廠生產製造和商用接待。 集團表示,採購合同意味在具身智能人形機械人工業製造的商業化,邁出了重要一步,同時讓具身智能人形機械人進入汽車工業製造得到進一步驗證。未來集團續將產品商業化落地,為大批量產和交付做好準備。 周一優必選開市升近3%報83.9元,公司過去一年股價從高位下跌近六成。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