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0.TW TSM.US
AI development needs TSMC

無法擺脫地緣政治壓力的晶片大廠台積電,用亮眼的業績證明了AI盛世仍在繼續

重點:

  • 台積電去年第四季度營收為268.8億美元,按年增長38.8%
  • 公司計劃今年將資本支出增加到420億美元新高

 

李世達

全球最大晶圓代工企業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2330.TW; TSM.US)近日舉行業績發布會,各界期待他們回答兩個至關重要的問題,第一個問題是,人工智能(AI)熱潮是否還會延續?第二個問題則是,在美國總統特朗普上任之際,台積電是否正在變成「美積電」?

第一個問題主要來自近期AI概念股逐漸降溫,以及台積電先進封裝技術CoWos(Chip-on-Wafer-on-Substrate)傳出被輝達(NVDA.US)「砍單」的傳聞。CoWos目前是台積電獨家封裝技術,全部產能都用於AI相關產品。近幾年,台積電不斷擴廠增加CoWos產能,為的就是因應AI需求。

對此,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作出澄清,強調不僅沒有減少訂單,反而還在增加。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則在同日出席台灣另一場活動受訪時解釋,輝達Blackwell架構晶片正由CoWoS-S逐步轉移到更高階複雜的CoWoS-L製程,整體訂單仍在成長。

另一個證明,就是台積電持續刷新紀錄的業績表現。財報顯示,台積電去年第四季營收按年增長38.8%至8,684億台幣(268.8億美元),股東應佔溢利年增57%至3,746.8億台幣(113.7億美元),不僅超越外界預期,且均創下歷史新高。同期毛利率按年增加6個百分點至59%;純利率年增4.9個百分點至43.1%。台積電2024年營收總額達到900.1億美元,也是公司上市30年來的新高。

過去一年,台積電股價上漲了81%,超過台灣加權指數28.5%的漲幅,也創下該公司自1999年以來的最大年度漲幅。去年前三季度,台積電在晶片先進製程的全球市佔率高達92%。台積電的業績,基本上能夠反映當前半導體與AI領域的景氣趨勢。

看好未來

AI相關業務持續快速增長。去年第四季度,包含AI用途在內的高性能運算業務(HPC)貢獻了公司53%的營收,環比增速達到19%。整個2024年,HPC業務佔到台積電營收的51%,同比增速達到58%。在AI需求方面,包括AI GPU、AI ASIC和HBM控制器的AI加速器,其營收在台積電2024年總營收佔比約15%至17%,公司預期今年會再增長一倍。

魏哲家在投資人會議上表示,受惠強勁AI相關需求及其他終端市場的溫和復蘇,整體半導體產業2025年將成長10%。

台積電也披露2025年一季度的營收指引為250至258億美元,毛利率指引為57%至59%,在2025年營收增長24至26%的基礎上,未來五年複合增長率能達到20%。

站在晶片製造技術的前沿,台積電計劃在2025年將資本支出提升到380億至420億美元的歷史新高。這意味著台積電對前景樂觀看好。

晶片小偷

台積電最大的不利因素,在於地緣政治風險。曾表示「台灣偷了美國晶片技術」的美國總統特朗普,上任後將對半導體產業帶來什麼樣的衝擊?

值得一提的是,包括蘋果(APL.US)、Meta(META.US)、Google(GOOGL.US)和Microsoft(MSFT.US)在內的科技業巨頭,都對特朗普就職典禮委員會高額捐款的情況下,備受關注的台積電既沒有捐款,也不會派高層出席特朗普的就職典禮,保持一貫低調作風。

在此之前,美國總統拜登在卸任前公布最新半導體出口管制措施,可能將現時的限制措施從7奈米級以下的先進製程技術,延伸至16奈米的成熟製程,勢必再度限縮台積電對中國大陸供貨的能力。

另外,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的工廠今年初已正式啟動量產4奈米晶片,台經濟部門官員表態,不會再對先進製程在美投資設限。不少分析認為,這意味著在特朗普可能的施壓下,台積電會將更多先進產能搬遷到美國。令「台積電」成為「美積電」。

但是對於這個問題,魏哲家的回答是:「門都沒有。」即使更多先進產能到海外投資,最前沿的研發和最初的量產都必須在台灣才能實現。

晶片與小籠包

他用台灣知名餐廳鼎泰豐的小籠包作比喻,稱小籠包是一種需要高技術水準和專注力的食品。鼎泰豐不嘗試涉足所有餐飲領域,只專注特定產品,做到極致,他認為台積電的晶片也是如此。

他舉例,美國光是要建4奈米廠產線就要比台灣多兩倍時間,而且美國做不出來台灣所需的化學品等級,如果要做出來,價格是台積電原本購買價格的5倍。

他強調,台積電每兩年半就技術就要改進一次,整個生產線設計就要改變,但是在美國,任何改變都要先停下來,把圖畫好,申請、批准之後再繼續做。因此最先進的產能,必定會和研發一起留在台灣。

日經亞洲此前披露,台積電亞利桑納廠最終能夠實現量產,是因為獲得美國退伍軍人的幫助,這些人中不少人擁有機械和電子工程的技能,最重要的是具有高度的工作紀律,才能夠完成台積電處理日常營運和生產工作的需求。

台積電用強勁的業績表現,證明對晶片的需求仍在快速成長,AI晶片的盛世確實存在。面對地緣政治問題的潛在風險,台積電能給出的答案只有兩個字:技術。即使美國對華封鎖趨勢不變,其他市場成長終將抵消需求缺口,惟有加強競爭力,才能穩定生存。

「在AI熱潮下,不管世界如何改變,仍需要台積電的先進技術。」魏哲家稱。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京東擬收購德國電子零售商Ceconomy

德國電子產品零售商Ceconomy(CECG.DE)周四證實,正與中國電商巨頭京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9618.HK, JD.US)進行收購談判。據路透社報道,京東出價為每股4.60歐元,較周三股價溢價約23%,交易總值約22億歐元(25.9億美元)。 Ceconomy為歐洲最大消費電子零售商,旗下擁有MediaMarkt與Saturn兩大品牌,於多個歐洲國家擁有約1,000間門店,員工人數約5萬人。2023/24財年,該公司銷售總額達224億歐元,其中網店貢獻達51億歐元。 若交易落實,將使京東得以大舉進軍歐洲市場,藉由Ceconomy龐大的線上與實體零售網絡,擴展其在歐洲的電子商務版圖。京東去年曾考慮收購英國零售商Currys,但最終未達成協議。 京東美股周四收跌1.36%,收報33.47美元,港股部分周五低開,至中午收入報130.2港元,跌2.33%。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維立志博一鳴驚人 首開爆升逾倍

南京維立志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9887.HK)周五正式掛牌,開市即大升逾倍至72.4港元,其後升幅略收窄,中午收市報69.65港元,較定價高99%。 公司共發售3,686.25萬股,每股介乎31.6港元至35港元,最終以上限定價,香港公開發售錄得近3,494倍超額認購,國際發售超額認購近40倍。 公司集資淨額11.79億港元,65%用於產品的持續臨床開發及監管事務、15%用於擴展現有的管線及優化集團的技術平台、10%用於提升生產能力,餘下作一般營運資金。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建滔中期盈利增長強勁

建滔集團有限公司(0148.HK)周四表示,公司預計2025年上半年將錄強勁利潤增長,原因是其製造和銷售層壓板及印制電路板(PCBs)的核心業務表現穩健。 公司表示,預計今年上半年淨利潤同比飆升逾70%,從去年同期的15.1億港元增至超過25.6億港元。 建滔股價周五開盤上揚,並在上午交易中上漲9.2%,報HK$28.35。股價年初至今已上漲約50%。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Yimutian does agricultural e-commerce

資金緊絀的一畝田 納斯達克搶灘救急

這家農業B2B平台運營商申請納斯達克上市,其財報顯示去年營收下滑,公司正實施激進的成本削減計劃 重點: 一畝田已申請納斯達克上市,計劃籌資最多2,300萬美元,其高昂支出導致現金儲備岌岌可危 這家B2B平台運營商,去年營收因削減成本下滑,但長遠來看,公司有望受益於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 陽歌 農業B2B平台運營商北京一畝田新農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本已駕輕就熟地收割作物,更準確說是幫助生產者對接採購商。如今,公司因現金儲備告急,正轉而瞄准納斯達克上市,試圖通過最高募資2,300萬美元收割投資者資金。 這家名稱意為「一畝田」的企業在概念層面頗具亮點,坐擁超高利潤率,且在政府全力推動現代化的農業領域佔據領先地位。然而,上周提交的更新版招股書顯示,一畝田過往的高支出導致持續負現金流及虧損。過去兩年,公司一直大力削減開支。 較之同業,一畝田尋求的估值定位也顯激進,意味其股票上市後或將面臨壓力。 一畝田具有中國電商及互聯網企業的典型特質,乘21世紀前二十年數字經濟騰飛之勢,步入發展黃金期。公司資歷深厚,創始人鄧錦宏2009年辭去百度營銷部產品經理職位,進軍農業電商。 經濟高速增長時期,投資者熱衷向此類初創企業擲下數百萬美元資金,不計盈虧地尋找下一個百度或阿里巴巴。鄧錦宏借此東風,打造出中國最大的農業B2B平台,截至今年3月末,平台已匯聚3,900萬商家及2,100萬在售商品。 中國正將農業從分散型小農經濟,轉向應用先進種植技術的現代化集約農場,一畝田恰逢其時,佔據戰略契合點。 上月,我們報道擬上市公司濰柴雷沃時,曾詳解其智能農械如何受益現代化浪潮。此次轉型在《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與《全國智慧農業行動計劃(2024—2028年)》兩大國家規劃中均有部署。此類計劃往往預示,相關企業可獲得政府資金與資源傾斜。 招股書中的市場數據展示行業爆發前景,中國農業B2B電商市場規模,預計未來五年以17.5%年增速擴張,為GDP增速的兩倍有餘,2029年將達2,842億元(約合400億美元)。一畝田雖因主營撮合交易收取佣金致營收規模偏小,但佔據有利卡位可分得紅利。 不過,上述高增速未在一畝田營收端體現,其收入至少從去年開始持續下滑。2024年營收1.61億元,較2023年的1.88億元同比下降14%;今年第一季度營收同比下降12.6%至 3,430萬元,低於上年同期的3,920萬元。 大力削減成本 公司對營收下滑緣由語焉不詳,僅模糊歸因於「戰略性聚焦農產品採購貿易業務,調配資源加速主產區零售網絡建設。」 但最可能的解釋,或許還要回到前文提到的那個更為亢奮的時代。公司成立於2010年代,當時中國經濟仍在快速增長。那時,互聯網公司不惜一切代價爭奪市場份額,常常招攬那些利潤較低的客戶,僅僅是為了增加用戶數量,即便這種做法會消耗大量資源。 實際上,公司毛利率表現亮眼,今年第一季度從上年同期的73.8%升至79.1%;2024年全年毛利率更高達81%。 但公司營銷、管理和研發開支高企,去年總額幾乎等同全年營收,導致持續的負現金流。去年淨虧損3,490萬元,今年第一季度續虧264萬元。不過,值得關注的是,兩期虧損額同比均大幅收窄。 一畝田似乎終於認清熱錢湧動時代已成過往,正大刀闊斧降本增效以求盈利。降本在行政開支上尤為顯著,去年初至今,削減超過五成,其中主要來自人員優化,截至3月底員工總數為573人,較2023年末的789人縮減逾四分之一。 長期高支出侵蝕其現金儲備,3月底僅餘63.2萬元(不足10萬美元),較去年底本就不足的277萬元再度銳減。招股書未著重討論停業風險,推測公司仍具融資能力維繫未來一兩年運營,以期通過精簡開支實現盈利。 以公司去年營收在4.67億至5.72億美元估值區間計,一畝田市銷率(P/S)達21至26倍,定位激進。橫向對比,B2B家居電商GigaCloud(GTC.US)市銷率僅0.86倍,即便電商巨頭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也僅2.13倍,儘管其40%的毛利率僅為一畝田的一半。 核心癥結在於,一畝田極需強化成本管控,需淘汰低效客戶及優化人力結構。若能在此前提下維持較高毛利率,待營收重拾增長並實現盈利時,公司或可迎來全新發展格局。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