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再闖港交所 積極擴海外市場
這家中國家電龍頭企業,最近積極擴張海外業務 重點︰ 美的集團繼去年10月向港交所申請上市不果後,最近趁港股回暖再度闖關,市傳集資逾10億美元 公司去年盈利高達337億元,創歷史新高 裴梓龍 《英格蘭超級足球聯賽》進行得如火如荼,在各大綠茵球場上,不時會有中國品牌大賣廣告,例如英超比賽場邊的廣告板上就經常出現「Midea」的醒目大字,反映這家中國家電龍頭正全力進攻海外市場,希望拋開只為海外品牌做代工的形象,讓世界認識「Midea美的」。 美的集團股份有限公司(000333.SZ)早於1992年股改後在深圳交易所上市,2013年通過換股合併實現整體上市。從帳目上來看,去年營收高達3,737億元,按年增長8.1%,盈利則上升14.1%至337億元,創集團史上新高,更向股東分紅,每10股派30元股息,因此難言公司因為缺錢而要在港上市。 美的集團去年10月曾向港交所遞表,計畫在港發行H股,但最後無功而回,很有可能是因為當時港股市況疲弱,難以管理層心目中的估值上市。隨著恒生指數最近從今年低點大幅反彈,美的集團立馬捲土重來,市傳將籌資超過10億美元,以A股目前高達約4,800億元人民幣的市值,若成功上市,或成為本港近年最大規模新股。 美的集團去年盈利創新高,截至去年底的現金及現金等物更多達598.9億元,選擇此時在港股上市,可能是為了擴大海外業務。如果成功,或有助於提升公司在海外市場的知名度,調動資金也更容易。 公司在招股文件中也承認這一點,直言這次上市集資將用於全球科技研發、智能製造體系的持續建設及供應鏈管理的升級、完善全球銷售管道和網路,以及提高自有品牌的海外銷售。 目前持有美的集團32%股權的何享健,早於1968年已經成立公司,最初只生產玻璃瓶等簡單產品,80年代中國家電業起飛,美的搞起了風扇業務,隨後透過購入設備與技術進軍空調產業鏈,成為中國最早生產空調的企業之一。 何享健早已有一顆出海心,80年代不止在中國大搞自家品牌,已經將腳步伸到世界,但主要是為通用電氣、松下、LG及東芝等世界知名家電商代工產品。 直到2006年,美的正式在海外建立自家工廠,希望將自家品牌帶到其他國家;到了2016年,美的更在一年內接連收購東芝生活、義大利空調品牌Clivet及庫卡集團,大撒金錢擴大海外業務;2017年,美的集團業績大增,全年收入增長高達50%,海外業務收入首次超過1,000億元。 對於要在國際舞台佔一地位,美的集團曾豪言到2025年,海外收入要達到400億美元,即超過2,900億元,在全球的市佔率要達到10%,做到東南亞第一,北美前三。 不過,現在距離這個目標還有一大段距離。 翻開美的集團業績報告,雖然公司在全球多達200多個國家與地區有業務、並於海外十多個國家及地區設有17個研發中心和21個主要生產基地,但2021年公司在中國以外的收入約為1,376億元,2022年增長只有3.6%,去年則上升5.8%,只有約1,509億元。因此,要達到2025年收入達2,900億元的目標,即兩年內要翻接近一倍,相信會是十分困難的任務,所以這次上市便是要加速海外業務的發展,盡可能追趕目標。 首季營收再創新高 為人代工始終不如出售自家品牌,美的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方洪波今年初再次為出海定調,全力發展OBM(自主品牌製造商,製造並銷售自有品牌產品),加強研發、製造、市場及服務等全價值鏈全球化佈局,構建第二主場。 美的集團在招股文件中亦有提到近年海外OBM業務發展迅速,去年該業務收入佔海外家居業務收入超過40%,主要以東芝、美的及Comfee品牌為主,去年亞馬遜會員日活動、黑色星期五和網路星期一期間,公司有100多種產品進入亞馬遜相關品類的「暢銷產品」名單;而去年在美國亞馬遜平台,公司品牌的窗式空調及微波爐市佔率分別達28%及44%。 上月底,美的集團再交出一份令市場滿意的季度業績,今年首季度總營收達1,065億元,按年增長10%,創下單季新高,同時表明計畫投入30億元加速海外自有品牌發展。該季度海外電商零售額按年大幅提升約60%,在巴西、埃及、馬來西亞及中東市場,自有品牌銷售按年增長超過50%。 最近內地家電股表現不俗,其中海爾智家(6690.HK)今年累計升幅逾三成,海信家電(0921.HK)更漲了一倍,股價創下歷史新高,兩者的市盈率均約15倍,而美的集團A股最近的市盈率約14.4倍,與兩家國內同業接近;但對比海外品牌如開利全球(CARR.US)的39.3倍及日本大金(6367.T)的25.1倍,美的集團仍然落後,或許反映市場考慮到中國與美國及歐盟關係欠穩定的背景下,美的集團的出海之路或難以一帆風順。 欲訂閱咏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塗鴉智能虧損收窄 股價仍存一定風險
塗鴉智能上季毛利率創新高,虧損亦大幅收窄,但公司估值並不算便宜 重點: 塗鴉智能去年第四季總收入升42.2%,佔比最大PaaS收入增長44.6% 騰訊持股去向與中美關係,將左右股價未來表現關鍵 白芯蕊 物聯網(IoT)雲端平台塗鴉智能(TUYA.US;2391.HK),去年股價飆升33.5%,為少數能夠跑贏恒指兼錄得升幅的中概股,但踏入2024年後表現不濟,迄今為止已回吐逾一成。 塗鴉智能背景絶不失禮,集團是全球最大物聯網平台式服務商(PaaS),市佔率達16%,業務覆蓋物聯網、網絡層、平台層、應用層等,其核心IoTPaaS能提供雲平台、手機應用程式(App)等一站式解決方案,公司以「讓設備聰明起來」為使命,輔助傳統OEM及品牌商,完成產品智能化轉型,向客戶提供簡單易用的物聯網化服務。 由於塗鴉智能底層架構為物聯網雲平台,透過採用混合雲架構,部署不單止在亞馬遜(AMZN.US)旗下AWS及微軟(MSFT.US)的Azure,還有廣泛應用在騰訊雲等平台,故能夠幫助客戶在數碼化產品在雲上快速開發。 據IoT Analytics研究稱,2020年全球物聯網連接數超越113億個,估計2021至2025年複合增長達21.8%,在物聯網連接數規模持續提升下,作為物聯網雲端平台龍頭的塗鴉智能將會受惠。 創辦人第二次創業 由王學集於2014年創辦的塗鴉智能,是他個人第二次創業。塗鴉智能背景與內地互聯網龍頭阿里巴巴(BABA.US;9988.HK)關係密切。畢業於浙江理工大學的王學集。大學時期開發內地最受歡迎的通用型論壇程序PHPWind,隨後被阿里巴巴在2008年5月收購,王學集被納入阿里巴巴體系,成為阿里雲第一任總經理,更將阿里雲打造成中國雲計算行業標的。 王學集在2014年與PHPWind聯合創辦人,即當時已是阿里巴巴員工的陳燎罕及周瑞鑫先後離職阿里,並著手創立塗鴉智能。王學集出任行政總裁,陳燎罕任總裁,周瑞鑫則出任首席技術官。 由於塗鴉智能將消費與物聯網領域場景結合,降低產品智能化轉型的門檻,同時塗鸦推出物業、酒店及線下商業等垂直式軟件即服務(SaaS),推動傳統行業管理模式、服務方式的轉型升級,令產品在市場上深受歡迎,更在2017年成為Google Home全球核心戰略合作伙伴之一。 除創辦人出身自阿里體系外,塗鴉智能與騰訊(0700.HK)關係也緊密,因為騰訊作為塗鴉智能重要股東之一,雙方在雲業務上深度合作,騰訊雲更為塗鴉智能提供IaaS(基礎結構即服務)支持,塗鴉則作為IoTPaaS與SaaS供應商,同時亦豐富騰訊在互聯網產業生態,可為一舉兩得。 平台適用性高 華泰證券去年便曾發表報告,相對小米(1810.HK)、華為、海爾智家(6690.HK;600690.SH;690D.DE)等終端設備IoT平台,塗鴉品牌中立性高,具有全品牌、全方位接入能力,加上擁有足夠開放兼容技術架構,令塗鴉平台在海內與海外均能適用,為集團最大競爭優勢。 塗鴉智能最近發表季度及年度業績,整體虧損均收窄逾五成。第四季淨虧損按年大幅收窄52.4%至1,082萬美元(7,774萬元),總收入則有6,440美元,按年增長約42.2%,當中佔比最大的PaaS收入按年增長約44.6%,達4,720萬美元(佔集團總收入的73%);SaaS業務表現也不俗,按年升19.3%至950萬美元。 值得留意是塗鴉智能上季毛利率創新高,按年升2.7個百分點至47.3%;其中PaaS毛利率升3.3個百分點至44.8%,主要是受惠產品組合變化及產品價值提升,以及物聯網芯片和原材料撥備亦減少推動。 不過,市場認為塗鴉智能毛利率短期內難進一步擴張。據彭博資料顯示,投行估計塗鴉智能今年第一及第二季毛利率會回落至46.9%,下半年才會回升至47.3%。 另一方面,雖然市場推算塗鴉智能今年收入增長達14%,但始終仍未能扭轉虧損局面,繼2023年淨虧損6,032萬美元後,市場預計2024淨虧損達3,397萬美元,明年則縮至淨虧損2,693萬美元。 估值貴難撐股價 塗鴉智能在香港上市後,至今股價仍未返回當年水平,目前比2022年7月招股價19.3港元低逾兩成。雖然如此,但估值絕對不平。參考未有出現盈利的科網企業估值慣例都是以市銷率(P/S)評估,目前塗鴉智能市銷率為4.7倍,對比商湯(0020.HK)及金蝶(0268.HK)分別4.5和3.8倍高,意味股價不便宜,隨時有調整空間。 還有兩點要留意,騰訊為塗鴉智能股東之一,持股超過一成,但騰訊過往減持京東(9618.HK)、美團(3690.HK)等股份後,都觸發股價調整,因此其投資去向會是關鍵之一。此外,塗鴉智能2022年被美國證交會列入暫時性除牌名單,中美關係變化也會影響股價變化,投資者宜留意。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地產快訊:十里銀灘15萬可做業主?
劉智恒 ▷ 內地 碧桂園星級項目成重災區 碧桂園(2007.HK)發展位於惠州的十里銀灘,曾經被包裝成中國的馬爾代夫,一度銷售十分火爆。然而當中國樓市日走下坡,十里銀灘或許變成「十里爛灘」,樓價急挫;最近市場傳出,有業主急讓房子,60平米只售15萬元,較當年高峰時大跌約70%。 究竟是真實還是宣傳,我們參考多個房地產中介網頁,看見現時十里銀灘的房價,67平米叫價約32萬元,88平米也是42萬元,即是說每平米在4千多元水平;單位叫價15萬元,即每平米約2,500元,若有業主要急讓,大劈價也不是沒可能。考慮到十里銀灘總發展達到6萬戶,供應量相當驚人,而現時內地樓市日趨向下,該項目位置又偏遠,既不適合長居,又乏人租用,若只用作渡假,長期要維修保養及交物管費用,倒不如平價出售。 物業估值重創太古 內地樓市下滑,不但影響內房企業,就連專政投資收租的地產商也受到一定影響。太古地產(1972.HK)發盈警,截至2023年底,股東應佔溢利將大幅減少7成。原因是內地的零售投資物業公平值收益錄得下跌,而發展中的辦公樓投資物業亦錄得公平值虧損。公司估計,投資物業虧損約45億港元。相反,2022年投資物業重估收益則有16億港元。 我們預計,除太古地產外,內地擁有較多投資物業的發展商都會受到影響,出現投資物業重估的虧損。雖然如太古地產所言,投資物業公平值變動屬非現金性質,對集團的營運現金流或股東應佔基本溢利不構成影響。然而想深一層,投資物業估值下跌,是因為租金收入下挫得出的結果,換言之租金收入下降,對集團的未來收入及盈利肯定有影響,並非如太古說得那樣輕描淡寫,此點不可不察。 北京監管購房預售金 為保障買樓人士,北京市住建委就《北京市商品房預售資金監督管理辦法》(2023年修訂版)公開徵求意見,其中主要一項是建議當地商品房預售資金,原本由銀行監管,現轉交給政府監管。此方案的好處,是可以更有效防止房企挪用預售資金,防範樓盤出現爛尾。 我們認為此一措施對於「保交樓」有幫助,畢竟有一些內房企業,在債務臨門時,或會利用灰色地帶而動用預售資金。現時市場樓價不斷下調,市民見樓價已跌至可負擔水平,或會心動入市,但因擔憂開發商能否如期交樓而卻步;若交由政府去監管預售資金,那就最安全不過,讓有意置業的市民更有信心入市,對樓市有一定幫助。 ▷ 香港 政府嚴打洋房僭建 一場世紀豪雨揭發了香港多個洋房區有僭建個案,繼紅山半島後,屋宇署及地政署聯手到屯門蟠龍半島巡查,已向20間僭建獨立屋的業主發出清拆令及釘契,當中有4間的業主更被檢控。至於紅山半島,已發現70間洋房違規,當中有29間同時涉及僭建及非法佔用政府土地。 洋房僭建的情況由來已久,幾乎不是什麼秘密,嚴重的甚至霸佔政府的土地,將擁有的範圍延伸,或蓋上建築物。過去相關機構因不能隨意入屋檢查,業主即使改動,也不容易被發現,加上政府部門人手不足,於是隻眼開隻眼閉。今天出了大問題,紅山半島僭建懷疑引致斜坡山泥傾瀉,令政府不得不強力執法,加上現時航拍盛行,可以高空作出觀察,令許多僭建無所遁形。我們希望政府能貫徹去執行,別虎頭蛇尾,獨立洋房之外,還要向新界丁屋及村屋埋手,以徹底處理僭建問題。 蔚藍東岸累計22宗撻訂 香港樓市走弱,之前以樓花購入的物業,買家陸續出現達訂,五礦地產(0230.HK)位於油塘的蔚藍東岸近日錄得8戶買家撻大訂,每個單位成交價在535萬港元至989萬港元。項目在2020年開售,每方呎均價約19,000至20,000萬港元水平。單就本月,蔚藍東岸已累計出現16宗撻訂,整個項目至今已錄撻訂22宗。 我們相信,早幾年出售的住宅,到臨近入伙期,撻訂的個案會陸續出現,畢竟目前樓價較2019年高峰期跌了兩成或以上,特別那些納米樓項目,發展商當年見樓價高,於是大幅增加興建細單位,因涉及整個銀碼會較低,買家較易上車,然而發展商卻將每方呎價提高,當整體樓價下挫時,納米樓的買家損失就更大。因此,買家選擇撻訂或許是明智之舉,至少在今天看是對的。 ▷ 咏竹坊文章 特步跑出個未來 本周《咏竹坊》文章提到國產運動品牌特步(1368.HK)以6,100萬美元(4.3億元),向Wolverine World Wide(WWW.US)購入合資公司權益。合資公司主要在中港台銷售索康尼及邁樂品牌的服裝、鞋履及配飾。其中索康尼的跑鞋有百年歷史,更有跑鞋中的勞斯萊斯稱號。…
海爾智家購開利製冷 執平貨有望成增長引擎
海爾智家染藍一周年後宣布向美國冷氣商開利集團收購商用製冷業務 重點: 海爾智家以6.4億美元收購開利商用製冷業務,相當於11倍市盈率 海爾智家海外收購經驗豐富,有望提高開利商用製冷淨利潤 白芯蕊 去年12月5日晉身恒生成份股的內地智能家電商海爾智家股份有限公司(6690.HK; 600690.SH; 690D.DE),染藍剛超過一周年後, 今年12月14日突然宣布一單重大收購,以 6.4億美元(45.6億元),收購美國冷氣商開利環球(CARR.US)旗下從事商冷凍鏈業務的開利商用製冷全數股權。 開利商用冷凍無論在收入或利潤方面,都相對落後於全球同業。 然而,海爾在國際市場的並購有良好紀錄,早已證明其整合能力,在收購海外落後企業,經過重整而增加企業的收入及盈利。 開利全球商用製冷業務,主要是為食品零售行業提供商用製冷解決方案,當中包括使用製冷櫃、製冷機組,及利用二氧化碳製冷機組,為食品零售行業如商業超市及大賣場,提供一站式冷藏服務,目前業務遍布全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約4,000名員工。 此外,開利商用製冷與海爾合作超過廿年,早在2001年已於中國已成立合資企業,開利全球商用製冷業務持有合營共51%股權,海爾智家則持股49%。一旦完成收購開利全球商用製冷後,海爾智家便會全資擁有該中國合營。 股價無反應 收購公布後,海爾智家股價變動不大,H股當日無升跌,收報20.55港元,A股則微升0.2%,造20.21元。參考收購通告提供資料,開利全球商用製冷業績表現絶不失禮,2022年營業收入達12.3億美元,按年升0.8%,淨利潤達5,810萬美元,年增27.4%。另外,綜合摩根大通(JPM.US)及國聯證券(1456.HK)報告,開利商用製冷在歐洲市佔率排第一,亞太地區排名第二,去年有八成銷售來自歐洲,隨後是亞太地區佔約15%,餘下約5%則由北美貢獻。 至於2020年在美國上市的開利環球,去年收入達 204 億美元(1454億元),當中空氣調節系統(HVAC)佔集團總收入七成,餘下分別為冷藏及消防保安等業務。開利環球早前已表明集中HVAC業務發展,因此積極處置餘下非核心業務,在公布向海爾智家出售開利商用製冷的前一周,便以49.5億美元(353億元)向道指成份股航天及工業零件商霍尼韋爾(HON.US),出售安防業務(Global Access Solutions)。 其實,海爾智家是次收購開利商用製冷估值不貴,按去年業績推算,收購價只是11倍市盈率,便買入主打歐洲商用製冷資產,若對比海外與內地對手平均15至30倍市盈率,明顯有一定折讓。 海外製冷市場龐大 更何況商用製冷市場商業巨大。海爾智家指出,目前歐洲、亞太及北美商用製冷及冷庫市場規模約為110億美元,由於新鮮和冷凍食品消費增加,配合網上食品銷售越來越受歡迎,單是歐洲、亞太及北美商用製冷市場今年可達150億美元,估計2023年至2028年複合增長可達13%。 海爾智家亦不是首次出海拓展海外版圖,2012年向日本三洋電機買入洗衣機與冰箱業務,還有2019年收購意大利家電商Candy,最經典案例是2016年1月海爾智家以54億美元,向美國通用電氣(GE.US)收購有百年歷史,當時已連續錄得近十年虧損的家電業務(GEA),海爾智家入主後,便立即大刀闊斧進行多項改革,到2021年,即短短5年間已令GEA收入翻一番,利潤升幅更超過收入增幅,成為當時美國增長最快家電企業,從往績看海爾智家對海外收購經驗豐富,絶不擔心出現水土不服情況。 整體來看,海爾智家是次交易是趁開利集團處置非核心業務而伺機「執平貨」,雖然海爾智家完成整單收購後,對整個集團貢獻不大,因僅佔2022年業務收入及利潤佔比3.6%和 2.8%,但去年開利商用製冷淨利潤率只有4.7%,按券商國泰君安(2611.HK)稱,製冷市場行業平均淨利潤率為9.9%,實在有一定差距,也意味開利商用製冷淨利潤率有一定提升空間。 假設海爾智家能借用過往併購經驗,最終能提高開利商用製冷淨利潤率達至行業平均水平,以2022年營業收入12.3億美元計算,便能大幅提高淨利潤至1.2億美元,即比原先的5810萬美元,大升1.1倍,所以一旦變革成功,勢必成為海爾智家業務新動力引擎。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