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mino's is operated by DPC Dash in China

達美樂中國2024年業績亮麗 多項里程碑相繼達成

達美樂比薩在中國的獨家特許經營商達勢股份披露去年營收增長41%,並宣布將加速2025年新店拓展計劃 重點: 達勢股份2024年實現首度全年盈利,營收增長41%,並突破千家門店大關 公司計劃今年新開300家門店,重點佈局京滬以外的「新興增長市場」   陽歌 對於達勢股份有限公司(1405.HK),2024年是里程碑之年,公司不僅實現了首度全年盈利,更包攬了全球門店首月業績排名的前30強,成為達美樂(DMZ.US)全球市場當之無愧的領軍企業。 公司還是中國餐飲行業中,極少數實現全年同店銷售額正增長的企業。更具象徵意義的是,第1,000家門店的開業,使其躋身中國三家千店規模的比薩連鎖品牌之列。 儘管成績斐然,達美樂中國仍然會受到宏觀經濟放緩的影響。在消費者日趨審慎的當下,這種需求疲軟正衝擊多個行業的市場。 中國政府正通過多項刺激措施力圖扭轉局面,其中提振消費的舉措持續加碼。上月早些時候召開的全國兩會傳遞積極信號,維持2025年GDP增長目標在5%左右,與去年持平,為經濟企穩注入信心。 達美樂中國的戰略佈局與政策導向不謀而合,去年業績顯示,公司計劃今年加速開店步伐,重點拓展眾多尚未深度開發的低線城市。繼去年新增240家門店、以1,008家的總數突破千店裡程碑後,公司表示2025年力爭再開300家新店。 公司為這項雄心勃勃的擴張計劃安排了5.7億元人民幣(約合7,860萬美元)的資本開支預算。這一相對克制的投入,得益於其門店驚人的投資回報速度。異域風情餐飲品牌引爆消費熱潮,新城市的消費者慕名打卡門店。2023年聖誕節至2024年底期間,達美樂中國在18個新城市開設的80家門店,平均投資回收期在12個月以內,遠低於全球平均3年以上的週期。 公司在2024年度業績公告中表示:「我們繼續深耕現有市場、並審慎開拓新市場的門店戰略,持續擴大全國布局,提升達美樂比薩品牌影響力。」 達勢股份與達美樂的合作始於2010年,2017年成為達美樂在中國內地、中國香港和中國澳門的獨家特許經營商。去年十月,雙方關係迎來重要轉折,美國達美樂將其在合資公司中的持股比例從約12%削減至6.2%,這既彰顯了達勢股份日益增強的獨立運營能力,也反映出其對外部投資者的吸引力。 自2023年3月赴港上市集資逾6億港元(約合7,700萬美元)以來,投資者對達勢的股票熱情高漲。該股累計漲幅已超一倍,其中今年迄今上漲約30%。以當前股價計,預期市盈率達42倍,不僅是對手品牌必勝客中國運營商百勝中國(YUMC.US;9987.HK)20倍市的一倍有餘,更遠超本土火鍋龍頭海底撈(6862.HK)的16倍。 突破一線城市邊界 達美樂中國最初聚焦北京、上海這兩大消費力強勁且更接受異國風味的一線城市。但近年來,公司在二三線市場發現新藍海,並以此為據點開啓快速擴張。這些城市的新店外常常大排長龍,迫使公司不得不採取非常規措施——有時會暫停其標誌性的外送服務,直至業務回歸正常水平。 公司此前曾包攬達美樂全球體系新店首月業績前30強中的28席,近期更是橫掃前40強。其中最新上榜的是東北城市瀋陽的一家新店,開業首月即實現1,110萬元(約合153萬美元)銷售額。 2024年,達美樂中國新進入10個城市,截至年底已覆蓋全國39個城市。被公司稱為「新興增長市場」的京滬以外區域,正貢獻日益增長的業績份額,去年佔營收比重達62%。2025年開年以來,公司繼續保持擴張勢頭,進入了6個新城市。 受益於新店開業和同店銷售增長,公司去年營收同比攀升41.4%至43.1億元。其中新興增長市場貢獻增速高達77%,主要得益於去年新店的佈局,240家店中,約90%位於京滬以外的二三線城市。 儘管消費需求走弱,達勢股份仍實現全年同店銷售額2.5%的正增長。不過較前一年有所收窄,因為彼時的數據包含首年銷售額較高、但18個月後通常會下滑的新店。這一表現已優於幾乎所有競爭對手,因大多數的同業會出現負增長,其中必勝客去年同店銷售額下降5%。 公司通過培養忠實會員,促進他們的重復消費來鞏固市場地位。其會員規模從去年初的1,460萬,強勁增長至年底的2,450萬。隨著會員基數擴大,會員消費貢獻率從2023年的59.2%提升至去年的64.5%。 值得關注的還有門店經營利潤率的提升勢頭。受益於規模效應,該指標從2023年的13.8%升至2024年的14.5%。這助推公司在2024年實現5,520萬元的年度淨利潤,成功扭轉2023年2,660萬元的虧損局面。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Xiabuxiabu operates hotpot restaurants

這家火煱不再火 呷哺呷哺虧損翻倍

這家單人火鍋連鎖餐廳發出預警稱,由於越來越謹慎的中國消費者削減支出,去年公司收入下降,虧損擴大 重點: 呷哺呷哺預計去年收入下滑20%,淨虧損翻倍 在上半年收入下滑15.9%並陷入虧損後,這家餐廳運營商的疲軟趨勢,在下半年進一步加劇    譚英 「火」可能是呷哺呷哺餐飲管理(中國)控股有限公司(0520.HK)核心產品的一部分,但這家單人火鍋餐廳運營商最近的表現卻一點都不火。 公司上周預警收入快速下滑、虧損迅速擴大後,股價在下一個交易日下跌了7%。但這只是公司寧可忘掉的發展近況中的最新一幕,因在報告了2024年上半年同樣慘談的業績後,該股在過去一年里已經下跌了47%。 最新的盈利預警顯示,呷哺呷哺的下滑持續到了去年下半年,甚至還加速了。公司預警稱,去年收入下降20%至48億元(6.66億美元),預計年度淨虧損介於3.9億元至4.1億元,是2023年1.9億元虧損的一倍多。 用公司上半年的數據進行計算會發現,收入下滑從2024年上半年的15.9%加速到下半年的21.7%,下半年收入總計為24億元。2023年上半年,公司還處於盈利狀態,但此後一直虧損,包括去年下半年虧損約1.27億元(這是根據最新公告預測區間的中值計算得出的)。 呷哺呷哺一直在努力通過關閉效率低下的餐廳、打折和降價,來服務謹慎並熱衷搜索「窮鬼套餐」的中國消費者。但由於規模相對較小,且定位為人均消費60元左右的中端連鎖餐廳,它面臨著更大的阻力。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去年餐飲業收入增長5.3%,達到5.6萬億元。但按月計算,增長速度從2023年12月的30%穩步下滑至去年12月的2.7%。這種迅速放緩反映中國消費者的不安情緒,由於中國房地產的低迷和失業率的攀升侵蝕了收入和資產,他們認為要減少而不是增加支出。 惠譽(北京)信用評級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表示,去年中國餐飲業增長緩慢,與疫情前幾年平均9.4%的高增長率形成鮮明對比。評級機構還觀察到,2024年前六個月的平均支出下滑高達20%。它觀察到,服裝、化妝品和金銀珠寶等非必需品的零售額也有所下降。 香港大學和博報堂生活綜研(上海)在1月份發佈的研究報告顯示,隨著消費者轉向折扣品牌和大牌平替,中國社交媒體上有關「消費降級」的帖子在2023年至2024年間增加了四倍。 大家日子都不好 呷哺呷哺絕非唯一一家感受到消費降級痛苦的企業。就在它發出預警幾天後,競爭對手九毛九(9922.HK)也發出了盈利大幅下滑的預警,稱利潤從2023年的4.54億元驟降至去年的5,000萬元,導致其股價下跌了3%。公司的收入表現較好,從2023年的59億元小幅升至2024年的60億元。和呷哺呷哺一樣,九毛九的股價去年也下跌了46%。 一個股價不降反升的例外,是領先的火鍋連鎖品牌海底撈(6862.HK),其股價在過去一年略有上漲,主要分得益於海外子公司特海國際(9658.HK,HDL.US)表現強勁。 特海國際順應中國消費企業近來的趨勢,試圖通過拓展海外市場來擺脫國內過熱的競爭。截至去年9月底,它在12個國家擁有121家自營餐廳,與海底撈去年中的1,343家國內門店形成互補。去年8月,惠譽評級指出,雖然其他餐飲運營商面臨競爭加劇和價格壓力,但憑借更勝一籌的服務質量和強大的供應鏈管理,海底撈受影響的程度應該較小。 但對於像呷哺呷哺和九毛九這些曾經從疫情管控放開後,人們的外出就餐熱情中受益的運營商來說,前景看上去就沒有那麼樂觀。呷哺呷哺也有出海發展,但規模要遠遠小於海底撈,截至去年6月,它在香港、台灣、澳門和新加坡有21家餐廳,國內有1,051家餐廳。九毛九的情況也差不多,除了751家國內門店外,在新加坡、加拿大、馬來西亞、泰國和美國有15家門店。 呷哺呷哺和九毛九都將去年盈利不佳歸咎於國內競爭激烈,以及整體上對非必要消費支出的需求疲軟,反映它們對國內市場依賴程度較高。 那麼,它們正在採取什麼策略來改善自己的處境呢?以呷哺呷哺為例,公司正在關閉業績不佳的餐廳,導致去年上半年產生了2.03億元的一次性虧損。它還通過推出套餐和加強集採降低了價格。在營銷方面,它利用流行的社交媒體進行品牌定位,推出新的外賣產品,並推廣會員業務。 儘管如此,它的整體翻台率還是從2023年上半年的2.4次,下降到去年上半年的2.3次。同店銷售額從2023年上半年的12.7億元,跌至2024年同期的8.27億元,跌幅達35%。 九毛九也呈現出類似的趨勢,它的旗艦品牌太二酸菜魚的翻枱率,從2023年上半年的3.1次降至去年的2.7次,同期每位顧客的平均消費額從75元降至71元。公司去年上半年新開了59家餐廳,但放緩了太二酸菜魚和慫火鍋廠的擴張速度。 呷哺呷哺股價大幅下跌,使其市銷率降至區區0.17倍。市值是呷哺呷哺三倍的九毛九市銷率略高一些,但也不樂觀,為0.72倍。海底撈的數字遠高於這兩家公司,其相對較高的1.98倍市銷率可能表明,投資者認為海底撈最有能力,在這場可能會持續到今年底甚至更久的激烈競爭中存活下來。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Feixi Old Hens is flocking to the Hong Kong Stock Market

土到極致就是潮 肥西老母雞奔向港交所

將土味玩出新花樣的連鎖中餐廳老鄉雞,正在發展加盟模式,並寄望通過在香港上市獲得全球認可 重點: 2024年首九個月,老鄉雞收入46.8億元,按年增11% 加盟管理服務業務毛利率達81.5%   李世達 自去年底開始,港股市場熱度升溫,多家內地餐飲企業紛紛赴港申請上市,在內地頗具話題性的中餐連鎖品牌老鄉雞(LXJ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imited),近日正式向港交所遞表,中金公司和海通國際為聯席保薦人。 去年老鄉雞曾傳出擬赴港上市的消息,但公司隨即否認。此前,老鄉雞曾於2022年5月及2023年2月兩度申請在上海交易所上市,後於2023年8月自願撤回申請。公司在申請文件中表示,在港交所上市可讓其獲得全球認可,並為其提供直接接觸海外投資者和外資的渠道。 原名「肥西老母雞」的老鄉雞,最早可追溯至1982年,退伍軍人束從軒在安徽合肥肥西縣開始養殖土雞。2003年,第一家「肥西老母雞」快餐店開業,其名即取自發源地肥西縣。 從養殖走向餐飲,束從軒使用自家養雞場飼養的180天肉雞,憑藉招牌菜「肥西老母雞湯」迅速擄獲食客芳心,並且開始在全國展店,目前累計已售出逾7,170萬份「肥西老母雞湯」。截至2024年9月30日,老鄉雞共計在全國53個城市開設1,404家餐廳,主要集中在安徽省、江蘇省、浙江省及上海。1,404家餐廳中,949間為直營店,455間為加盟店。 根據灼識咨詢資料,以2023年交易總額計,老鄉雞在中國中式快餐行業位列第一。 老母雞變老鄉雞 2012年,肥西老母雞進行品牌升級,將品牌名稱更改為「老鄉雞」,原因是原名過長、且簡稱不雅、「肥」字也容易讓人聯想到油膩等負面印象。不過,公司並未放棄在「懷舊」與「土味」元素中展開營銷。 2020年3月,束從軒召開了一場「200元預算」的「戰略發布會」,現場以村口的破屋斷牆為背景、鋪著紅布的桌子、土牆上掛著大黑板,束從軒手拿綁著花布的麥克風,宣布獲得10億元戰略投資。所謂「土到極致就是潮」,這場發布會立刻在網絡上獲得爆量關注,創始人束從軒也成為網紅老闆,為公司帶來熱度。 「土」出新花樣的老鄉雞,很懂年輕人的網絡語言,不僅時常發出老闆的趣味照片,也經常和其他品牌互動,人性化的文案與隨意的風格,收穫不少網民支持。束從軒曾在一場演講中說:「要想把餐飲生意做好,就要混進年輕人的圈子,這樣我也能變年輕。」 近年來,老鄉雞業績穩健成長,由2022年的45.3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56.5億元,同期股東應佔溢利由2.5億元增長49%至3.8億元。在2023年大基數效應下,去年增速稍有放緩,前九個月錄得營收46.8億元,同比增長11.9%,盈利則增長3.3%至3.7億元。 加盟管理服務毛利高 公司自2022年開啟加盟模式,也讓公司業績更上層樓。截至去年9月底,老鄉雞加盟店數量由2022年年底的118家增加至455家。去年首三季,老鄉雞直營店的單店日均銷售額約為1.6萬元,加盟店則為1.2萬元,存在一定落差。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老鄉雞有89%毛利來自直營店運營,但毛利率僅為23.8%,加盟管理服務毛利率則高達81.5%。加盟管理服務收入主要來自向加盟商提供加盟管理服務,包括預付加盟費、特許權使用費及提供其他服務的收入。 對於連鎖餐飲行業來說,23.5%的毛利率已屬偏低,剛剛上市的小菜園(0999.HK),毛利率平均在65%以上,海底撈(6862.HK)去年上半年也有61%。究其原因,可能是老鄉雞上游供應鏈的成本較高,雞肉來自自家養殖場,養殖業本就存在較多不可控因素。 另外,老鄉雞直營店的人均消費價格從2022年的29.7元降至2024年9月的27.6元,降低2.1元,加盟店也從2022年的31.5元下降至2024年的29.2元,比起61.5元的小菜園或97.4元的海底撈並不高。 自產自銷的老鄉雞,實際盈利能力並不強,憑藉薄利多銷,老鄉雞仍能維持盈利,而發展加盟、擴大展店,將是現階段的重要任務。公司正在積極推動直營店轉加盟,料將有助縮減成本及增加利潤。 從原本否認到正式遞表,老鄉雞顯然在小菜園、蜜雪冰城、古茗等赴港上市的餐飲同行中,看見了機會的窗口。平價餐飲如今在中國內地大行其道,以老鄉雞的口碑和規模,在平價餐飲中具備一定競爭力,但要觀察的是,快速發展加盟店是否能夠兼顧品質、口味與食品安全,否則或將適得其反。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Xiaocaiyuan gets ready to list in Hong Kong

小菜園赴港上市獲批 但時機對嗎?

中國最大的平價餐廳連鎖店在今年第三次提交申請後,已獲香港交易所批准上市 重點: 小菜園已通過香港上市聆訊,復蘇的股市即將迎來中國的「家庭廚房」 這家平價餐廳運營商,希望憑借2024年前8個月的15.4%收入增長和1.5%的利潤增長,吸引投資者的興趣 譚英 有時推遲上市可能是件好事。當小菜園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在1月份首次申請赴香港上市時,該公司剛剛在中國國內低成本家常菜市場取得了豐厚的回報。 但當時的金融市場對新股發行缺乏興趣。據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稱,今年上半年,香港新上市27家公司,共籌集資金116億港元,同比分別下降35%和15%。這使香港在全球IPO排名中位列第13位,與2009年至2019年的輝煌時期相比,大幅下滑,在此期間香港至少七次位居全球最大IPO市場。 小菜園自稱中國的「家庭廚房」——在1月份的申請失敗後,該公司再次嘗試,結果還是一樣,保薦人也沒變,都是華泰國際和瑞銀集團。公司最終於12月4日通過了香港上市聆訊,並於本周四提交了最新文件,其中包括今年前8個月的財務數據。 該公司還在同一天提交了有關此次發行的新信息,稱計劃以每股8.50港元的價格發行1.01億股,募集資金約8.6億港元,公司估值約91億港元。 該公司的最新財務狀況不錯,但不算亮眼。2024年前8個月,小菜園的利潤同比僅增長1.5%至4億元,遠低於疫情結束後2023年全年124%的驚人增幅。收入表現稍好,8個月內增長15.4%至35.4億元,但仍明顯低於2023年42%的增幅,當時其收入高達45億元。 總體而言,在2023年疫情後的強勁反彈後,2024年餐飲業的表現要慘淡得多。小菜園、蜜雪冰城和海底撈(6862.HK)等經濟實惠的連鎖店都通過降價和進軍外國市場來維持業務。和小菜園一樣,蜜雪冰城和競爭對手古茗都在1月份提交了赴港上市申請。但它們都並未完成上市,申請也失效了,不過最近有跡象表明古茗可能會重新提交申請。 小菜園未能逃脫餐飲業的普遍動蕩。其每家餐廳的日均銷售額下降了15%,從2023年前8個月的28,565元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24,491元。今年新開餐廳的銷售額甚至更低,為19,710元。今年前8個月,同店銷售額也下降了11.4%,該公司門店層面經營利潤率,從一年前的21.3%下降了逾3個百分點至17.8%。 這個陷入困境的行業希望,在北京最近推出一系列財政和貨幣刺激措施後,情況可能會有所改善。雖然效果如何還有待觀察,但這些措施對香港恒生指數產生了積極影響。該指數自9月中旬以來上漲了近20%,引發了近期大量新股上市。安永大中華區的數據顯示,截至12月,香港在全球的IPO排名回升至第四位,今年迄今已完成64宗IPO,籌資834億港元。 表現強勁 近期中國消費品IPO在香港和紐約均表現良好。化妝品公司毛戈平(1318.HK)首次公開募股募集了23.4億港元,周二上市首日股價上漲70%。海底撈分拆出來的特海國際(HDL.US;9658.HK)股價較5月份納斯達克IPO上市價格上漲26%。 那麼,我們對小菜園能抱持怎樣的期待呢?最新的招股說明書包含了很多好消息。該公司利用2023年的景氣表現償還了債務,因此現在無債一身輕。公司去年的現金流也很健康,達到了5.56億元,為未來兩年計劃開設的180家新餐廳提供了充足的資金,每家餐廳的成本在130萬元到170萬元之間。公司目前在14個省份經營著663家餐廳,主要分布在中國較為富裕的東部和南部沿海城市。 到2026年底,預計將以標誌性的小菜園品牌經營1,000家餐廳。與麥當勞在中國內地的5,900家餐廳相比,這聽起來可能不算多。但它將接近海底撈的1,320家,也將超過九毛九(9922.HK)截至6月30日的771家門店,其中包括18家境外門店。 鑒於債務負擔小,現金流強勁,小菜園認為其擴張正在步入正軌。它表示,在每位顧客消費50元到100元的大眾市場領域,它是中國五大餐飲品牌中最大的。然而,根據其招股說明書,它在該領域的市場份額僅為0.2%,與兩個最接近的競爭對手大致相當。   小菜園的另一個利好是外賣業務,外賣收入在疫情凶猛的2022年翻了一番,在公司整體收入的佔比從2021年的15.5%增長到2024年前8個月的37%。2024年前8個月,外賣業務同比增長38%。與此同時,店內用餐的收入佔比從2021年的 84.5%下降到2024年前8個月的62.7%。 該公司最終的融資目標為1.1億美元,較早前的報道略有減少,此前有報道稱,該公司在1月份首次提交上市申請時,尋求1.5億至2億美元的融資目標。公司表示,除了利用集資所得為餐廳擴張提供資金,還將用於擴大倉庫和物流網絡,以及新建一到兩個中央廚房,它目前在安徽設有一處中央廚房。 它的另一項新業務是社區食堂,公司將其視為未來的增長動力。小菜園計劃在2025年至2026年,以名為「菜手」的全新超低成本品牌推出110至140家社區食堂。截至今年8月,小菜園僅運營三家「菜手」,意味它們的規模將迅速擴大。每家社區食堂的建設成本在100萬元至130萬元間。小菜園預計人均消費在20元至40元之間,但公司相信,它可以服務於越來越注重預算的食客市場,預計到2028年,該市場的規模將達到2.1萬億元。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Super Hi International turns Q3 profit under new CEO

特海國際的新「主廚」帶領中國火鍋出海

在新任首席執行官楊利娟的帶領下,火鍋巨頭海底撈的全球子公司在截至9月的三個月內,取得兩位數的收入增長,並實現第二個季度盈利 重點: 特海國際三季度收入增長14.6%,扭轉去年同期的虧損,恢復盈利 公布最新業績後,公司在香港的股價上漲24%,在紐約的股價上漲21%    譚英 宮保雞丁和糖醋里脊都讓開。作為中國首批將中式餐飲體驗帶到世界其他地方的大型餐飲企業,它最新季報顯示,營收和利潤均錄得大幅增長,推動公司股價大漲。 特海國際控股有限公司(HDL.US, 9658.HK)上周發布的最新報告中有很多令人興奮的內容。公司擺脫了虧損,於今年二季度開始盈利,並延續至最近三個月。它成功的秘訣似乎與新領導楊利娟有關,她曾是一名服務員,先是扭轉母公司海底撈(6862.HK)的頹勢,現正試圖在子公司創造類似的奇跡。 特海國際是海底撈的國際版,火煱也是用海底撈品牌,在擴張過程中,吸引了明星的關注。導演伍迪·艾倫就在它的一家餐廳被拍到過,地點可能是在紐約皇后區。該連鎖餐廳在社交媒體上也收穫了熱烈的評論。 投資者也喜歡特海國際。他們對特海國際三季度收入同比增長14.6%至1.99億美元,季度盈利3,770萬美元,扭轉了去年同期虧損140萬美元的局面感到滿意。推動其扭虧為盈的一個因素,是營業利潤率上升至7.5%,較去年同期增長1.8個百分點。 公司的其他指標也很可觀。顧客人均消費同比增長9%至25.8美元,餐廳日均收入也增長大約10%,與海底撈的中國本土市場形成鮮明對比。在中國,消費者日益謹慎,導致大多數連鎖餐廳的業務受損。另一關鍵指標翻台率,從每天3.7次小幅上升至3.8 次,而總客流量增長了4.2%,達到740萬。 與很多喜歡快速開店的中國餐飲連鎖店不同,特海國際採取了較慢的策略。公司在2024年第三季度僅新增7家門店,總門店數達到121家。其中大部分(73家)位於東南亞,其餘的分布在東亞、北美、澳大利亞、英國和阿聯酋。楊利娟在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公司已簽署了另外10家新店的合同,預計今年和明年新店數量將增長兩位數。 楊利娟於6月從母公司海底撈調任特海國際首席執行官。她在這家連鎖店的職業生涯始於17歲,當時她是海底撈首家門店的一名普通服務員。2022年3月,聯合創始人張勇卸任後,她成為首席執行官。 她在早期就做出了亮眼的成績,克服重重困難在西安經營這家連鎖餐廳,在過度擴張和新冠疫情導致這家連鎖餐廳在2021年嚴重虧損後,她被請來扭轉局面。在楊利娟的帶領下,海底撈2023年的利潤增長175%至45億元,收入增長34%,達到415億元。 贏得投資者的掌聲 雖然她能否帶領特海國際取得之前在海底撈的成績,目前還不得而知,但投資者對該公司三季度的表現給予很高的評價。財報公佈後的一周里,公司在紐約上市的股票上漲了21%,在香港上市的股票上漲了24%。 特海國際的往績市盈率為68倍,遠高於一些為了應對國內市場疲軟而同在開拓海外市場的中國餐飲競爭對手。九毛九(9922.HK)也是一家頗受歡迎的火鍋連鎖店的運營商,其市盈率只有15倍,而海底撈的市盈率為19倍。 大多數尋求出海的中國餐飲連鎖企業,往往從東南亞市場開始試水,因為那裡的華人群體龐大,這有助於銷售。然而,它們會發現進展緩慢,這不僅是因為當地口味存在細微差異,還因為在僅有少量門店的市場中,靠大規模運營帶來供應鏈效率不再那麼切實可行。 監管也可能是一個問題,像特海國際發現,由於無法獲得必要的美容許可證,它無法在美國市場使用其標誌性服務之一的現場美甲。 那麼,楊利娟是如何應對這些挑戰?首先,她為門店經理引入簡單的顏色編碼管理工具,並在店內設計了更小的管理單元,讓所有經理都能使用相同的業績提升工具。她表示,這些工具的使用,在三季度改善了客戶體驗和單位經濟效益。 她還引入了一些機制,使顧客服務更加個性化,比如允許對顧客的生日和特殊場合做出回應。另一項創新是,她鼓勵成功的經理「認領」其他門店,去和其他地方分享自己的經驗。公司已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建立了中央廚房,並正引進小型加工倉庫,以盡可能實現烹飪準備工作的標準化,並降低成本。 楊利娟還將海底撈標誌性的節日氣氛帶到了海外業務,她指出,與一款知名電子遊戲聯合舉辦的活動,吸引了60萬名顧客和1.2萬份聯名訂單。 楊利娟表示,她還特別關注一個培育火鍋以外新品牌的項目,作為成為全球領先餐飲集團計劃的一部分。她說:「我們正在鼓勵各國經理……探索開設不同形式門店的可能性。」 正如她之前在海底撈任職時所做的那樣,楊利娟正嘗試各種方法來尋找有效的策略。這些努力包括在新加坡開設小型餐廳、在北美開設面館、提供快餐和外賣,以及推出折扣等。她說:「顯然,餐飲行業的競爭一直非常非常激烈,價格競爭將永遠存在。因此,價格調整,包括在非高峰時段打折,將長期存在」 楊利娟承認,特海國際現在還處於起步階段,在成為中國第一家大型國際餐飲連鎖店的過程中,將面臨許多「挑戰和阻力」。她說:「我們依然相信,未來大有希望,還有很多空白有待填補,藍海機會肯定存在。」鑒於她以往的成績,看好她才是明智之舉。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Tsui Wah has decided to venture into university campus dining

內地收入下滑明顯 翠華插足大學餐飲

內地與香港餐飲業持續蕭條,翠華中期業績下滑近一成,公司決定進軍大學餐飲市場 重點: 內地市場收入1.9億港元,同比減少15.3% 將在上海復旦大學開店,首次涉足大學餐飲市場   李世達 消費降級對餐飲業來說,像是一場難以阻擋的瘟疫,曾經人聲鼎沸、客流如織的場景,如今只能出現在業者的記憶裡。繼大快活(0052.HK)、大家樂(0341.HK)與譚仔國際(2217.HK)公布業績下滑後,香港茶餐廳品牌翠華控股有限公司(1314.HK)也難以倖免。 翠華近日公布截至今年9月底止六個月的中期報告,期內收入同比下跌9.8%至4.5億港元,股東應佔溢利為642.3萬港元,同比減少4.8%。 從帳面數字來看,翠華的表現似乎沒有許多同業那般慘烈。譚仔國際中期淨利大跌55.8%;大快活跌50%至60%;大家樂也下跌近30%。 這或可歸因為翠華過去幾年大量關閉門店,減少虧損所致。據2018年數據,當時全香港仍有30家翠華門店,但在筲箕灣分店今年2月因租約問題結業後,全港以翠華為品牌的餐廳只剩下六間,等於六年內數量減少近八成。 疫情已經過去,集團仍然在減少門店。根據中期報告,截至9月底,公司旗下餐廳數目(包含合營企業)減至69間,較今年3月底減少三間,較去年同期則減少四間。 雖然門店數量減少,但香港市場的收入仍是所有市場最多。截至9月底止六個月,香港市場收入2.4億港元,同比下滑6.4%;內地市場收入1.9億港元,同比大減15.3%。澳門與新加坡的收入則按年大升40.7%,不過僅佔總收入約2%。 從收入下滑幅度來看,內地收入的萎縮應是公司最頭痛的問題。 港茶餐廳吸引力下降 曾幾何時,由於香港影視作品的風靡,港式茶餐廳吸引了大量內地消費者,其中翠華更是內地自由行旅客食評主要推薦的港式茶餐廳。 挾著高知名度,翠華在2009年在上海開出第一家內地分店,並在三年後的2012年在香港上市,成為第一家上市的茶餐廳。至如今,翠華在內地的餐廳數量早已超過香港。 然而,隨著越來越多茶餐廳品牌出現,同質化的問題也慢慢浮現。除了裝修風格多偏向「港式懷舊風」外,菜品也都大同小異,港式奶茶、奶油豬、還有周星馳電影《食神》裡的「黯然銷魂飯」(其實就是叉燒飯加蛋),幾乎每家茶餐廳都點得到。 隨著香港影視作品減少,港風退燒,一些內地品牌茶餐廳也開始「去港化」,如廣州、深圳常見的文通冰室,儘管門店裝潢仍然很港式,但已不再號稱「港式茶餐廳」,而是「中國西餐開拓者」。 連鎖茶餐廳對旅客的吸引力也快速下降。如今到香港自由行的內地旅客,更偏好在小紅書上尋找在地美食「探店」,而不是到翠華這樣的連鎖店用餐。 更重要的是,與內地品牌相比,翠華價格偏高,性價比較低,當遇上消費降級的大潮,自然要面對更大的壓力。 首次進軍大學餐飲市場 似乎是意識到茶餐廳之路走不太遠,翠華早已開始嘗試多品牌經營,如2018年推出的日式料理餐廳「廿一堂」,或是將一些內地美食引入香港,如賣生煎包的「堅信號上海生煎皇」及川菜的「川辣堂」等,甚至在2022年推出自家外賣品牌「快翠送」。 然而這些品牌似乎都雷聲大雨點小,除「廿一堂」和「堅信號上海生煎皇」在財報中仍有提及外,其他品牌隻字未提。 公司表示,由於消費減少、競爭加劇以及消費行為的改變,內地及香港餐飲業的經營環境仍然面臨重重挑戰。公司已實施審慎管理方針,強制全面重新評估策略定位及營運效率,以展現策略的應變能力。 公司將在中環及尖沙咀重新開設分店,並進行策略性重新定位,將採用全新的品牌美學,並會推出獨家限量產品。公司也將在上海復旦大學EMBA大樓旁開設一間翠華餐廳,首次涉足大學餐飲市場。 據艾媒諮詢發表的「2024中國大學生消費行為調查研究報告」預計,2024年內地在校大學生的年度消費規模約8,500億元。包括海底撈(6862.HK)、中式快餐品牌老鄉雞,都已宣布進軍校園。 目前翠華市盈率為7.5倍,低於太興集團 (6811.HK)的10.3倍、大家樂的13.3倍與譚仔國際的15.6倍,投資人似乎對其不抱太大期望。業績公布後首個交易日,翠華股價大跌7.35%至0.227港元,顯然市場對公司提出的新對策並不買賬。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A Milk Tea busboy transformed into a tea beverage sector tycoon, offering wise counsel to Haidilao

奶茶仔沖出茶飲王國 海底撈也要向他學習

在內地經濟疲弱的今天,海底撈迎來一份下跌的中期業績,公司為加強發展,委任一位不滿30歲的年輕人加入董事局 重點: 集團以年薪120萬元委任張俊傑任獨立非執行董事 張俊傑主要負責監督海底撈董事會,並提供獨立判斷   劉智恒 有沒有想過,你29歲時做甚麼,許多人或許還躲在家裡打遊戲機,但中期盈利倒退的海底撈國際控股有限公司(6862.HK),剛委任的獨立非執行董事張俊傑今年正好29歲,沒有大學學位,更沒有在跨國企業任職的亮麗履歷,卻可擔任市值700多億的恒指成份公司董事,他有甚麼能耐?當你看他也姓張,還以為是大股東張勇的兒子。 事實他老爸並不是張勇,張俊傑只是來自草根家庭,既不是含著金鎖匙出生,也無超強人脈。不過,若跟你說今天火爆的茶飲「霸王茶姬」是由他一手創立,你就不會懷疑他在商海上的能力。 店員到總監只花三年 海底撈公布的中期業績,上半年收入雖按年升13.7%至215億元,但因去年所獲的稅務優惠政策已完結,中期純利下跌9.7%至20.4億元。 業績發布的同一天,張俊傑被委入董事局,年薪120萬元。公告介紹,張在餐飲行業擁有13年營運及管理經驗,現為霸王茶姬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張俊傑本身的故事更是勵志傳奇,小小年紀已出社會謀生,因沒學歷也沒甚技能,只好在一家台灣奶茶連鎖店當小店員,每天既要沖奶茶又要抹枱掃地,但他為人機靈,學習勤快,一路走來接連升職,3年間由店員升至店長,再而區域督導,甚至做到區域營運總監。後來更當起小老闆,成為特許經營的合夥人。 期間因某些原因,2015年他離開茶飲界,加入上海木爺機器人技術公司,一度擔任合作部副部長。2017年,眼見茶飲業愈發興盛,決定重投茶飲界,在雲南創立霸王茶姬。 成功被指靠抄襲 品牌成立短短幾年,業務爆發增長,但他的成功,被市場譏諷為抄襲。首先是茶飲的定位,他選擇以國風為主線,產品捨棄當時火熱的水果茶而以中國茶配以鮮奶,但這套模式首創於另一茶飲品牌「茶顏悅色」,市場直指張俊傑是效法前者的套路,開展自己的茶飲王國。 其次是在包裝推廣上,霸王茶姬飲品的紙杯雖然設計時尚高檔,但驟眼看來,就像是Dior 及LV的產品,市場批評將外國名牌設計,用於產品之上,有嚴重抄襲之嫌。 至於它的商標起初是雲南少數民族的美女,那時就被指模仿茶顏悅色的古代淑女,及後又將其改為京劇戲曲中的人物「虞姬」,被指是模仿星巴克的希臘神話女海妖的商標。 「伯牙絕弦」年銷2.3億杯 雖被揶揄耻笑,但不得不承認霸王茶姬的業務蒸蒸日上,至今全球門店達4,500間。張俊傑披露,霸王茶姬2023年的GMV(商品銷售總額)高達108億元,每月單店銷售2.4萬杯茶飲,一天單店最高銷售曾達8,687杯,招牌產品伯牙絕弦去年銷售2.3億杯,幾乎每六名中國人,就有一位喝過一杯。 今年首季,霸王茶姬GMV已達58億元,難怪張俊傑敢公開向星巴克(SBUX.US)叫陣,揚言今年目標是超越對方在中國的銷售額。事實早陣子,前星巴克中國的副總裁李濤就被張俊傑重金禮聘而加盟其下。 霸王茶姬已完成多輪融資,投資者有復星、XVC及琮碧秋實,去年獲Coatue的投資後,企業估值到達30億元。同時,市傳公司已委任摩根士丹利及花旗為保薦人,將於今年赴美上市,集資約3億美元, 霸王茶姬的成功,引起海底撈主席張勇的注意,雖然海底撈的成功也是有目共睹,但隨著多年發展,時代及潮流的迭代更替,張勇也意識到要有新的思想衝擊,特別在今天互聯網與AI的年代。 是次委任張俊傑,市場估計是希望透過他的市場知識及觸覺,以及對年輕世代的了解,為海底撈提供意見,帶入新思維。 曾任華潤創業董事總經理的黃鐵鷹,寫了一部暢銷著作《海底撈你學不會》,一度讓市場對海底撈佩服不已,認為是學習典範。想不到曾被視為餐飲神話的海底撈,今天也要走下神壇,向霸王茶姬學習取經,果真是長江後浪推前浪。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