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lun-Biotech reported rising sales of its signature cancer drug

科倫博泰ADC商業化破局 營收利潤雙降仍獲看好

今年的商業銷售收入突破3.1億元,核心產品獲批用於非小細胞肺癌成人患者,未來銷售潛力不可小覷 重點: 旗下三款產品已通過2025年醫保談判形式審查,若最終納入醫保,將推動銷量大增 公司的現金及金融資產的儲備高達45.28億元,較2024年末激增47.2%    莫莉 四川科倫博泰生物醫藥股份有限公司(6990.HK)交出一份看似表現不佳的2025年上半年業績,期內營收9.5億元,同比下滑31.3%,淨虧損也擴大至1.45億元。但與此同時,公司股價卻在8月創下歷史新高,市值突破1,000億港元,躋身港股創新藥板塊第一梯隊。這一反差的背後,是源於科倫博泰營收結構改變,資本市場對科倫博泰估值邏輯發生變化。 中期財報顯示,營收下滑的主要原因是許可及合作協議的里程碑付款同比減少54%至6.28億元,但是相較於去年營收全部依靠合作授權,今年的商業銷售收入突破3.1億元,佔營收比重躍升至32.6%,當中Trop2 ADC蘆康沙妥珠單抗佔比97.6%,實際銷售額3.02億元,藥品銷售的所有應收賬款均於付款期限內收回,資金回籠高效穩健。 蘆康沙妥珠單抗是首款獲批上市的國產Trop2 ADC,於2024年11月獲批用於晚期或轉移性三陰性乳腺癌成人患者,是科倫博泰首款商業化上市的藥物。財報稱,蘆康沙妥珠單抗的已覆蓋全國 30 個省份、300餘個地級市,以及2,000餘家醫院,其中超過1,000家醫院實現了銷售收入。 這款核心產品的未來銷售潛力不可小覷。今年3月,蘆康沙妥珠單抗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准批用於EGFR突變陽性的非小細胞肺癌(NSCLC)成人患者,成為全球首個在肺癌適應症獲批上市的TROP2 ADC藥物。肺癌是目前全球發病率和死亡率均排名第一的癌症,東亞地區患者佔比近50%。其中EGFR突變陽性是亞洲NSCLC肺癌患者中最常見的基因變異之一,但靶向治療後耐藥問題突出,亟需突破性療法破解生存困局。 除了蘆康沙妥珠單抗之外,科倫博泰還有PD-L1單抗塔戈利單抗、生物類似藥EGFR單抗西妥昔單抗N01獲批上市,但貢獻的收入有限。科倫博泰已經組建了一支超過350人的營銷團隊,上半年的銷售及分銷開支為1.79 億元,同比增長334.8%,由於核心產品從去年11月正式投入商業銷售,市場推廣、學術推廣活動等成本相應增加,且商業化團隊持續擴大。 科倫博泰旗下的三款產品已通過2025年醫保談判形式審查,若最終通過談判成功納入醫保,將顯著提升這些產品的可及性,推動銷量快速放量。此外,科倫博泰已經積極推進蘆康沙妥珠單抗納入廣東、四川、上海等多地的省級及市級惠民保,患者自付比例大約可以降至30%至50%。 海外市場與默沙東深度綁定 今年6月,科倫博泰以每股331.8港元的價格成功配售了591.8萬股H股,募集資金淨額約2.5億美元(17.92億元),為核心產品的研發和商業化儲備彈藥。財報顯示,截至2025年6月底,公司的現金及金融資產的儲備高達45.28億元,較2024年末激增47.2%。充裕現金支撐可以後續的研發投入及全球化佈局,抗風險能力躍升。 作為中國ADC 行業龍頭,科倫博泰早在2022年開始就與默沙東達成多項授權合作,將包括蘆康沙妥珠單抗在內的9款在研ADC藥物的海外權益獨家授予默沙東,默沙東亦直接入股科倫博泰。 儘管默沙東在2023年10月同時做出了「引進」與「退出」兩項決定——即以220億美元引進第一三共的3款ADC藥物,並終止了科倫博泰兩項臨床前ADC項目的合作,但其對核心產品蘆康沙妥珠單抗的海外投入並未受到影響。財報顯示,默沙東正在全球範圍內推進14項針對蘆康沙妥珠單抗的III期臨床試驗,覆蓋乳腺癌、肺癌、婦科癌症及胃腸道癌症等多個癌種。與此同時,科倫博泰與默沙東合作開展了多項II期臨床試驗,探索該藥物作為單藥或聯合療法治療多種實體瘤的潛力。 一旦默沙東推動蘆康沙妥珠單抗在海外獲批上市,科倫博泰的業績有望進一步爆發。券商中信建投預測,蘆康沙妥珠單抗以及塔戈利單抗今年將實現商業化放量,全年的營收可以達到21.4 億元,公司有望在2027年實現扭虧為盈。當前科倫博泰的市銷率約為52倍,同樣在ADC領有布局的榮昌生物(9995.HK)市銷率約為19倍,前者的溢價或許已經反映了市場對下半年核心產品銷售額大增的期待。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Investors pile into CANbridge stock

北海康成完成1億港元戰略定增 兩個半月股價飆漲逾15倍

罕見病賽道存在患者基數天花板與支付體系瓶頸,需警惕短期估值泡沫風險 重點: 戰略合作可大大緩解北海康成的現金流壓力,2024年末現金僅剩1050萬元 北海康成市值的更大想象空間在於更廣闊、支付能力更強的海外市場    莫莉 2025年的港股市場,創新藥板塊以113%的指數漲幅成為全球醫藥資產的領跑者,遠超納斯達克生物科技指數與A股醫藥板塊。在這場資本盛宴中,罕見病龍頭企業北海康成製藥有限公司(1228.HK)成為漲幅冠軍,從5月末的0.136港元到8月14日盤中高點2.30港元,兩個半月的股價漲幅高達1,591%,市值亦從不足1億港元,飆升至突破9億港元。 北海康成股價在短期內暴漲背後,是三重關鍵利好的集中釋放:5月自研戈謝病新藥獲批上市並於7月開出首張處方;8月國家醫保局《商保創新藥目錄》初審通過其三款產品,罕見病支付體系破冰在望;同期引入百洋醫藥1億港元戰略定增,一舉緩解現金流枯竭危機。 北海康成最近的一次上漲周期為8月7日至13日,在這四個交易日內,其股價分別單日上漲了7.07%、27.36%、23.7%和25.75%。這一輪大漲的背後是北海康成與青島百洋醫藥股份有限公司(301015.SZ)的戰略合作。根據雙方的協議,北海康成將以每股1.34港元的價格向百洋醫藥發行總價為1億港元的股份,百洋醫藥認購的股份將約佔公司現有已發行股本的17.65%,及經擴大後股本的14.99%。 百洋醫藥的主營業務是為上游藥企提供醫藥產品的品牌運營、批發配送及零售,合作企業包括羅氏製藥、阿斯利康、安斯泰來等全球知名藥企。除了直接入股北海康成,百洋醫藥也獲得了北海康成在中國內地、香港及澳門特定產品的獨家商業服務業務,百洋醫藥的關聯公司還可選擇作為上述市場的分銷商。 北海康成表示,此次戰略股權融資旨在優化其商業化運營模式並增強其商業能力,加速已上市產品的市場滲透。公司尚未明示的是,這場合作亦可大大緩解北海康成的現金流壓力。據公司2024年財報,期內的營收僅8,510萬元,同比減少約17.3%,而年內虧損高達4.43億元,同比虧損增加16.84%,期末現金僅剩1050萬元。 有望破解支付難題 北海康成在罕見病領域研發實力受到認可,亦有三款獲批上市的創新藥產品,為何業績表現如此慘淡?因為罕見病患者的數量少,無法通過規模效應攤薄成本,但罕見病藥物的研發成本高導致定價昂貴,國內醫保基金優先保障基礎疾病,對於治療費用高昂的罕見病藥物報銷較少。 以北海康成最新上市的產品維拉苷酶β - CAN103(商品名:戈芮寧)為例,這是中國首個自主研發的針對戈謝病的酶替代療法(ERT),於5月15日正式獲批上市,7月2日開出首個處方,正式進入臨床應用。戈謝病是一種遺傳性糖脂代謝疾病,在全球範圍內屬罕見病,過去中國患者只能使用進口藥物,一年治療費用逾百萬元,戈芮寧的上市定價對比同類的現有療法的降價至少在50%以上。但是,戈謝病在中國的患者僅約3,000人,即便大幅降價提高患者的可及性,也難以為公司帶來大額營收。 8月12日,國家醫保局公布的首批「商保創新藥目錄」初審名單中,北海康成的戈芮寧、用於治療黏多糖貯積症的海芮思以及治療膽汁淤積性瘙癢的邁芮倍三款產品全部入圍。北海康成表示,此次調整進一步豐富了醫保和商業保險對創新藥物的覆蓋範圍,有助於提升罕見病患者的可及性和治療質量。 「商保創新藥目錄」是2025年國家醫保談判首次設立的,聚焦創新程度高、臨床價值顯著但支付壓力較大的藥品。該目錄通過商業保險的補充支付機制,為高價罕見病藥物構建了多層次支付通路,或許能化解「患者用不起、企業難回款」的行業困境。 儘管國內罕見病支付體系正在升級,但北海康成市值的更大想象空間在於更廣闊、支付能力更強的海外市場。公司透露,正在計劃推動戈芮寧出海。當前北海康成的市銷率約為8.4倍,同樣佈局罕見病的榮昌生物(9995.HK;688331.SH)的市銷率約為23倍,顯示前者的股價曾長期被低估。投資者押注北海康成潛在的重磅BD交易前景,可罕見病賽道存在患者基數天花板與支付體系瓶頸,仍需警惕短期估值泡沫風險。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RemeGen’s $4.2 billion licensing deal falls flat with investors

榮昌生物公布42億美元BD合作 為何市場不買單?

以交易總價值衡量,榮昌生物此次BD在2025年上半年中國創新藥企業BD交易總額中可躋身前五,但是與其他行業頭部交易的含金量存在本質差異 重點: 榮昌的首付款僅有4500萬美元現金,在交易總額中僅僅佔1% 榮昌生物短期償債壓力巨大,這筆低現金回報的交易或難以解決公司的資金鍊壓力    莫莉 對於中國創新藥企業來說,核心管線完成對外授權(BD)實現「出海」往往是重大利好消息,因為為授權交易不僅能為企業帶來一筆可觀的現金收入,也能為管線在海外的研發推進提供有力支持。然而,6月26日,市場期待已久的榮昌生物製藥(煙台)股份有限公司(688331.SH;9995.HK)已獲批產品泰它西普的授權交易終於靴子落地時,卻引發資本市場劇烈震蕩,A股和H股在消息公佈當天分別重挫18.36%和11.71%,這背後究竟有何爭議? 根據公告披露,榮昌生物將核心產品泰它西普在大中華區以外的全球範圍內開發和商業化的獨家權利授予美國生物醫藥公司Vor Bio(VOR.US),從這筆交易中,榮昌生物獲得4,500萬美元的首付款,以及價值8,000萬美元、可認購Vor Bio普通股的認股權證,約佔Vor Bio總發行股本23%,再加上最高可達41.05億美元的臨床註冊及商業化里程碑付款,以及高個位數至雙位數的淨銷售提成。 以42.3億美元的交易總價值衡量,榮昌生物與Vor Bio的這項合作在2025年上半年中國創新藥企業BD交易總額中可躋身前五。但是,無論從現實獲益還是交易對手行業地位來看,這筆交易與其他行業頭部交易的含金量存在本質差異,這或許為市場的悲觀情緒提供瞭解釋。 從首付款比例來看,榮昌僅拿到4,500萬美元現金,在交易總額中僅僅佔1%,相比之下,三生制藥與跨國藥企巨頭輝瑞的合作中,三生獲得了12.5億美元的首付款以及最高達60.5億美元的交易總額,首付款佔比為20.6%。雖然榮昌以價值8,000萬美元認股權證替代傳統首付,但是這是「以產品換股權」的高風險策略。 其次,此番股價大跌也是回吐了被提前兌現的漲幅。在交易公佈兩周前,榮昌生物曾在公眾號上高調宣稱,多位跨國醫藥公司的商務拓展經理主動與公司交流泰它西普國際合作、技術授權等,暗示泰它西普有望與醫藥巨頭聯手,刺激港股股價單日暴漲20%。 然而,最終公布的合作方Vor Bio卻只是一家「殼公司」,合作方的資質與市場預期有著巨大落差。據Vor Bio5月初披露,公司終止了所有臨床項目且裁員95%至僅剩8名員工,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其現金儲備僅有5,004.7萬美元,因股價長期低於1美元面臨納斯達克退市警告。儘管與榮昌合作的同一天,Vor Bio也宣佈完成私募股權融資(「PIPE」)達成證券購買協議,預計在扣除費用之前總融資收益約為1.75億美元,但是以Vor Bio當前的資金實力,為泰它西普推進海外研發恐怕仍然需要更多資金支持。 後期管線出海不易? 與三生制藥等管線處於早期階段的高價BD交易不同,榮昌生物此次「出海」的泰它西普是一款已於2021年獲批上市的成熟藥物。在中國市場,泰它西普已獲批用於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以及重症肌無力,是自身免疫性疾病領域的重磅產品。2024年,泰它西普的銷售額高達9.7億元,同比增加88%,為榮昌生物貢獻56.3%的營收。 作為一款具有研發確定性的產品,泰它西普若採用傳統的License-out模式,恐怕要價頗高。此外,榮昌生物已積極推進泰它西普的海外臨床研究,針對系統性紅斑狼瘡、IgA腎病和重症肌無力三大方向的全球Ⅲ期臨床試驗均已獲FDA批准並開始受試者入組,這意味著,如果榮昌生物將海外權益全數轉讓,將會期望更高的回報,而大型跨國藥企往往權衡商業化投入與預期收益,雙方交易可能在估值上僵持。 因此,榮昌生物選擇以低現金模式與Vor Bio合作,通過換取後者23%股權深度介入泰它西普海外研發,同時依託Vor Bio引入的私募資本共擔風險。若藥物成功出海,股權價值將帶動榮昌實現雙向受益,但同時也將需承擔Vor Bio的生存風險。 榮昌生物的股價在交易公布後曾連續3日下跌,但隨後3日不斷反彈,截至7月4日股價已經回到大跌前的高位67.8港元。當前榮昌生物的市銷率約為20倍,遠高於三生制藥的市銷率6倍,這意味著市場已經給榮昌生物較高的溢價。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榮昌生物賬面現金僅7億元,短期償債壓力巨大,這筆低現金回報的交易或難以解決公司的資金鍊壓力。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RemeGen as problems and losses pile up

榮昌生物多事之秋 出海受挫業績難扭虧

榮昌生物接連遭遇核心技術高管離職、出海明星產品遭合作方計提減值、關聯公司IPO撤回等負面事件 重點: 榮昌生物一直未能扭轉虧損狀態,過去三年累計淨虧損額40億元 曾在去年拋出一份定增方案,但至今未能完成,現金流持續緊張    莫莉 在中國創新藥領域,擁有首個獲批上市的國產ADC(抗體偶聯)的榮昌生物(688331.SH , 9995.HK )一直是備受關注的標桿企業。然而,自從去年市場屢屢出現公司現金流緊缺的傳言以來,榮昌生物資金緊缺的處境似乎未能得到改善,到了今年2月,榮昌生物更是進入了多事之秋,接連遭遇核心技術高管離職、出海明星產品遭合作方計提減值、關聯公司IPO撤回等負面事件。 當市場情緒持續低迷之際,榮昌生物在2月27日公布2024 年度業績快報,期內實現營業收入17.15億元,同比增加 58.40%,主要是由於兩大核心產品注射用泰它西普和注射用維迪西妥單抗的銷量增加,銷售收入增加,但是仍然錄得14.68億元的淨虧損,較2023年僅僅減虧2.8%。自從2021年因維迪西妥單抗依靠海外授權實現盈利後,榮昌生物一直未能扭轉虧損狀態,過去三年累計淨虧損額40億元。 榮昌生物在業績快報中表示,2024年新藥研發管線持續推進,多個創新藥物處於關鍵試驗研究階段,研發投入增加。但泰它西普和維迪西妥單抗銷售收入快速增長,產品毛利率持續增長,銷售費用率明顯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4年末,歸屬於母公司的所有者權益較年初減少42.2%至1.99億元,而加權平均淨資產收益(ROE)為-54.06%,意味著虧損速度遠超淨資產消耗速度,公司面臨較為嚴峻的財務壓力。業績快報公布後,榮昌生物的股價的連續三個交易日下挫,累計跌幅高達16.5%。 今年2月7日,榮昌生物公布,2020年加入公司的技術高管何如意因個人職業發展原因,申請辭去公司第二屆董事會執行董事、戰略委員會委員及首席戰略官的職務,不久後他便宣佈加入傳統藥企揚子江藥業。 何如意在醫藥評審領域有豐富經驗,曾經在美國FDA負責臨床審評審批達17年,回國後曾在原中國藥監局藥品審評中心擔任首席科學家,2020年加入榮昌生物後,何如意帶領團隊推動了兩款核心產品上市並且納入國家醫保目錄,同時他也促成維迪西妥單抗的成功「出海」。 但是,當榮昌生物面臨現金流緊張局面後,何如意等高管在2023年大幅降薪,財報數據顯示,何的年薪從2022年的2,604萬元驟降七成至772萬元。或許因為收入銳減,到了2024年7月,何如意不再擔任高級管理人員,頭銜從首席醫學官變更為首席戰略官。 現金流壓力未解 為了緩解資金壓力,榮昌生物曾在去年3月緊急向市場「伸手要錢」以支持研發,公司拋出一份募資額不超過25.5億元的定增方案,到了7月底,榮昌生物將定增募資預案下調至不超過19.3億元。但是,或許因A股定增需要較長流程且股價持續下行,定增募資至今未能完成。 另一方面,與榮昌生物共享實控人的邁百瑞的創業板上市也在2月宣告終止。邁百瑞的主要業務是提供生物藥領域的CDMO(合同研發生產組織)服務,榮昌生物是其第一大客戶。邁百瑞衝擊IPO失敗可能導致其資金緊張,繼而影響雙方後續的合作項目推進,也可能影響投資者對榮昌生物的信心。 2021年,榮昌生物與ADC藥物龍頭企業Seagen達成一項全球獨家許可協議,以首付款2億美元及最多為24億美元的里程碑付款的價格,將維迪西妥單抗大部分海外市場的開發及商業化權益轉讓給Seagen,交易額刷新了國產創新藥「出海」的最高紀錄。 然而,在Seagen在2023年被輝瑞收購後,輝瑞在2024年的財報中將維迪西妥單抗的無形資產計提減值2億美元,恰好與當年Seagen支付的首付款數額相當。市場因此擔憂輝瑞或許將維迪西妥單抗「退貨」,榮昌生物的「出海」之路又將遭遇波折。不過,榮昌生物對此猜測回應稱,由於市場競爭環境的變化,維迪西妥單抗的一些適應證不推進了,所以預期價值相較交易時間有所下降。 榮昌生物曾在2020年和2022年先後登陸港股和科創板,通過IPO及時補充了「彈藥」,兩款實現商業化的創新藥也能為公司持續帶來現金流。但是,由於生產和銷售需要,榮昌生物此前將所募資金大量投入生產設施建設以及自建商業化團隊。 同時,多條研發管線的推進亦消耗頗大,2024年前三季度榮昌生物的研發費用為11.5億元,而同期的營收為12.09 億元。在持續數年的生物醫藥融資寒冬中,榮昌生物的財務狀況有惡化趨勢。目前,榮昌生物的市銷率約為6倍,同樣持有ADC藥物的科倫博泰(6990.HK)的市銷率為19倍,如果榮昌生物未能及時募資支持現有業務運轉,這家研發實力強勁的公司可能面臨進一步削減人手、出售管線權益的局面。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Unusually for a newly listed biotech, the company has already launched a commercial product – a flagship oncology drug that was developed using synthetic biotechnology.

憑單一產品實現商業化 華昊中天華麗登陸港股

作為唯一通過合成生物學技術開發並獲批上市的化療藥物,優替德隆注射液具有血液毒性低、對多藥耐藥性腫瘤有療效等多重優勢 重點: 在後續的19個在研管線中,有16個基於優替德隆這個活性藥物成分 該公司在港交所招股,錄得逾20倍超額認購,周四上市日股價曾大漲超過六成   莫莉 在2022年衝擊科創板無果、向港交所二次遞表後,主攻合成生物技術平台的創新藥企業北京華昊中天生物醫藥股份有限公司(2563.HK),週四終於成功登陸港交所。相比其他零收入的18A生物醫藥企業,擁有一款商業化產品的華昊中天已經具有優勢,但是從管線進展來看,短期內似乎仍然難以扭虧為盈。 華昊中天此次香港上市合共發售約1,459萬股,招股定價為16港元,集資約2.33億港元。隨著香港新股市場的回暖,華昊中天獲得20.45倍超額認購。上市首日,其股價曾觸及25.95港元,比定價16港元大漲62%。 華昊中天的股價表現,或許也與其較大比例的新股由基礎投資者認購有關。該公司引入了四名基礎投資者,其中中源協和董事長龔虹嘉旗下的富策控股,認購1,000萬美元股份,投資基金潤淼資產管理、百洋醫藥以及TPG旗下Novotech SG合計認購了1,300萬美元的股份。 華昊中天成立於2002年,由美籍華人唐莉和邱榮國夫婦創立,致力於開發腫瘤創新藥。公司建立了基於合成生物學技術的三個關鍵平台:用於定向改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組合生物合成技術平台、能實現產品工業化生產的微生物發酵生產技術平台,以及開發注射液、口服製劑等不同劑型的微生物藥物製劑開發平台。 在突破了合成生物技術產業化的樽頸後,華昊中天開發出了優替德隆注射液,這款產品於2021年獲批用於聯合其他藥物治療復發或轉移性乳腺癌。招股書稱,作為唯一通過合成生物學技術開發並獲批上市的化療藥物,優替德隆注射液具有血液毒性低、對多藥耐藥性腫瘤有療效、降低耐藥性產生的可能性及可穿透血腦屏障等多重優勢。 不過,這款藥物的商業化進展,似乎並不能與招股書所說的優異性能相匹配,在2023年正式進入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後,截至今年5月底,優替德隆僅僅獲得509間醫院的准入資格,2023年銷量約為9萬瓶。根據《CSCO乳腺癌治療指南》,優替德隆注射液聯合用藥方案用於一線治療、以及其他十二種治療方案失敗的三陰性乳癌患者,這意味著其市場規模仍然有限。在過去兩年內,優替德隆注射液也未能獲批新的適應症。 目前,華昊中天在成都高新區建立了優替德隆注射液的產業化生產中心,年產能50萬瓶,同時正在擴建一期生產設施,以建立一條由自有資金支持的優替德隆膠囊生產線,預期該生產線將於2024年第四季度完成並投入運營。 研發開支高企 華昊中天正在不斷開發優替德隆的商業化潛力,在19個在研的項目管線中,有16個基於優替德隆這個活性藥物成分,除了小細胞肺癌、肺癌腦轉移等新的適應症的開發外,公司還在開發優替德隆的口服劑型、納米注射液以及抗體偶聯劑型。招股書稱,如果口服膠囊倘能獲批上市,將標誌著癌症化療方式的顯著進步,並提升市場份額。 在優替德隆注射液的銷售帶動下,2022 年 、2023年以及截至2024年5月31日止5個月,公司分別實現銷售收入3,282萬元、6,664萬元及2,856萬元。不過,其現有收入無法覆蓋研發費用和銷售費用,同期的研發開支分別為8,273.9萬元、1.26億元及4,383萬元。雖然進入醫保藥品目錄,提升了優替德隆注射液的銷量,但產品降價超過60%,變相削減了利潤。2022 年 、2023年以及2024年前5個月,公司分別虧損1.6億元、1.9億元和5,745萬元。 從2013年至2020年,華昊中天累計進行了5輪融資,最後一輪融資於2020年完成,當時募資7億元,投後估值為45億元。華昊中天的投資方包括不少頗有聲望的投資機構,例如:經緯創投、倚鋒資本、中金國投創業、建銀國際等。以招股定價計算,當前華昊中天的市銷率約為74倍,同樣商業化產品較少的榮昌生物(9995.HK; 688331.SH)的市銷率僅5倍,顯示投資者或看好其表現,願意給予其較高估值。 欲訂閱咏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Founded in 2008, RemeGen develops and sells novel drugs in the areas of autoimmunity, oncology, ophthalmology and other major diseases.

快訊:榮昌生物降A股定向增發集資額

最新:榮昌生物製藥(煙台)股份有限公司(9995.HK; 688331.SH)周三公布,建議調整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方案,所得款項總額由原先不超過25.5億元,調整至不超過19.53億元。 利好:是次集資的所得資金淨額,將用於新藥研發項目,有助加速其市場化進程。 值得關注:該公司本輪定向增發集資額減少近6億元,可能反映市場反應不如預期,而公司因此獲得的研發資金將會較低。 深度:榮昌生物成立於2008年,致力於發現、開發、生產和商業化針對自身免疫、腫瘤、眼科等重大疾病領域創制出一批具有重大臨床價值的生物新藥。該公司現有兩款產品獲批上市,分別是自身免疫領域藥物泰它西普,以及抗體偶聯(ADC)藥物維迪西妥單抗。不過,由於其商業化能力仍處於前期建設階段,需持續投入較多的團隊建設費用和學術推廣活動開支,加上銷售費用及研發開支高昂,過去兩年累計虧損近25億元。 市場反應:榮昌生物周四股價下跌,中午收市軟2.1%至13.9港元,貼近過去52周低位。 記者:歐美美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This innovative drug company has so far brought only two products to market, and its high sales expenses make investors worry about fallout from an anti-corruption drive.

醫療反腐打擊股價 榮昌生物寄望新適應症

這間創新藥企業雖然只有兩款上市產品,但較高的銷售費用率,讓投資者擔心它受到醫藥反腐風波連累 重點: 榮昌生物上半年銷售費用率高達83%,公司稱商業化能力仍處於前期建設階段,因此需較大投入 其重點產品的新適應症上市申請獲受理,一周內股價累計漲幅高達17.7%   莫莉 最近,由中國政府主導的醫藥反腐行動正在雷厲風行,反腐涉及醫藥生產、供應、銷售、使用、報銷等各個產業鏈環節,讓本來已低迷的醫藥股雪上加霜。許多銷售費用較高的醫藥公司受牽連,無論是傳統藥企還是創新藥企業,近期的股價都迎來了數輪下跌,榮昌生物製藥(煙台)股份有限公司(9995.HK; 688331.SH)便是當中代表之一。 本輪醫藥反腐從7月21日正式拉開序幕,榮昌生物的股價也從7月31日的高點50.3港元一路下行,整體跌幅在醫藥板塊中排名前列,8月2日,其港股的單日跌幅更高達13.6%。榮昌生物是一間創新藥企業,現有兩款產品獲批上市,分別是自身免疫領域藥物泰它西普以及ADC(抗體偶聯)藥物維迪西妥單抗。 雖然榮昌生物的產品線並不複雜,但是該公司較高的銷售費用率,讓投資者擔心其受到醫藥反腐的波及。建銀國際發表報告稱,由於製藥商對積極行銷的態度發生變化,預計從第三季起,醫院對榮昌生物的所有一般採購將會推遲,因此建銀國際認為,該公司本年度不太可能達到該行先前預計的收入目標,將其年度虧損預測上調至最高11.3億元。 榮昌生物上半年投入銷售費用3.5億元,同比增長達到133.5%,銷售費用率近83%,而2022年的銷售費用率僅為57.1%。財報顯示,銷售開支主要集中在「員工薪酬」和「市場開發費」,兩者分別支出2.19億元和1.06億元,分別較上年同期增加143%及116%。 榮昌生物解釋稱,這是因為公司銷售規模擴大,各項銷售開支增加,而且商業化能力仍處於前期建設階段,需持續投入較多的團隊建設費用和學術推廣活動開支。目前,榮昌生物自身免疫商業化團隊已組建超過 600 人的銷售隊伍,腫瘤科商業化團隊也已有近 600 名銷售人員,兩大團隊分別已准入超過600家醫院。 上周日,榮昌生物宣佈旗下泰它西普新適應症上市申請,已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CDE)受理,用於治療類風濕關節炎(RA)。如果順利上市,這將是泰它西普獲批的第二個適應症。這款藥品2021年3月獲附條件批准上市,目前可用於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成年患者的治療。2021年底,泰它西普通過談判被納入國家醫保乙類報銷目錄。受此利好消息鼓舞,榮昌生物沉寂已久的股價受到提振,消息公佈後的一周內股價不斷上揚,五個交易日內累計大漲17.7%。 財務風險猶存 榮昌生物的動向備受資本市場關注,同樣與其在國產ADC藥物領域的領先地位有關。在新藥研發領域,ADC賽道正成為繼PD-1抗體之後的又一大熱點,而中國的國產ADC藥物中僅有榮昌生物的維迪西妥單抗獲批上市,可以用於治療HER2表達胃癌(GC)及尿路上皮癌(UC)患者。今年4月,維迪西妥單抗聯合放療治療HER2表達局部晚期實體瘤患者的新藥臨床研究申請獲批,有望打開更大的市場空間。 今年上半年,榮昌生物實現營收4.19億元,同比增加20%,淨虧損達7.03億元,較上年同期擴大約2.14億元。增收不增利的主要原因,在於高額的銷售費用以及研發開支。上半年公司的研發開支為5.4億元,同比增長20.2%,泰它西普和維迪西妥單抗後續適應證的研發投入分別為1.39億元和1.05億元,此外榮昌生物還有9款藥物管線正處於臨床開發階段,可見燒錢之路未到盡頭。 在其A股的半年報告中,榮昌生物還特別提到「新藥上市申請等註冊工作、上市後的市場推廣等方面將帶來高額費用,均可能導致短期內公司虧損進一步擴大,從而對公司日常經營、財務狀況等方面造成不利影響」。截至6月30日,公司持有的現金和現金等價物為11.2億元,較2022年12月31日的20.7億元大幅縮減。 在自身造血能力不足,研發及商業化投入高企的情況下,榮昌生物未來的營運資金將會高度依賴外部融資。產品授權(license-out)是創新藥企業獲取收入的另一條路,不過,榮昌生物在2021年已經將維迪西妥單抗亞洲區(不包含日本、新加坡)以外的臨床開發和商業化的權利,授予了全球ADC藥物開發領域中的領先企業Seagen,獲得首付款2億美元(14.6億元)、最多為24億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以及銷售分成。財報顯示,維迪西妥單抗在海外仍處於臨床試驗階段,短期內無法為榮昌生物貢獻新的收入。 榮昌生物在港股的市值約213億港元,市帳率約4倍,同為創新藥企的信達生物(1801.HK)的市帳率則為5.2倍,不過信達生物上半年的虧損已大幅縮減八成,營收亦遠高於榮昌生物,可見投資者給榮昌生物較低估值,實屬有跡可尋。未來,榮昌生物能否抓住在ADC領域的先行地位創造更佳業績,還有待時間考驗。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了解更多詳情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了解更多資訊,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