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Manus AI:全球AI競逐的務實轉向
Manus的誕生標誌著中國AI從技術競賽轉向應用落地,以高效整合與自主執行能力脫穎而出。相比西方追求AGI,中國AI走出了一條更務實的道路 田豐 中國AI初創公司蝴蝶效應於3月6日發布自主代理AI「Manus」,引起中國科技圈一片沸騰。社交媒體上瘋傳Manus自動撰寫報告、分析股票,甚至在用戶睡覺時自主編寫遊戲的展示影片。測試版邀請碼在二級市場被炒至超過14,000 美元,AI概念股隨即大漲。然而,在中國以外,國際市場反應平淡,凸顯了東西方在AI發展策略上的分歧。 超級產品 而非超級模型 與OpenAI追求萬億參數的願景或Google深度神經架構的技術路線不同,Manus 採取了更務實的工程方法。我將AI的發展劃分為三個層級:超級技術(如GPT-4 等基礎AI模型)、超級系統(整合型平台)、超級產品(面向用戶的應用)。Manus 屬於最後一類,即通過協調現有AI工具,打造出高度實用的解決方案。 蝴蝶效應並未自行研發全新的AI模型,而是通過整合多種開源與專有AI引擎(如Claude 3.5和DeepSeek)來構建Manus。其三代理架構(規劃、執行、驗證)使 Manus能夠拆解複雜任務,在虛擬機內執行,並在輸出結果前進行準確性驗證。這種方法優先考慮任務完成,而非類似人類對話,使Manus特別適用於以效率為核心的企業場景,而非僅追求自然交互的應用。 Manus 聲稱在GAIA基準測試中達到86.5% 的準確率,超過OpenAI參考模型的 74.3%。然而,GAIA主要測試結構化任務(如履歷篩選),而非開放性推理能力。在股票分析方面,Manus需要40分鐘來完成分析,而彭博終端幾乎是即時輸出,但其優勢在於自主處理,用戶可將多步驟任務交由Manus運行,隔天即可獲得結果,這使其更像是一款數字助手,而非即時回應工具。 中國的區域創新中心 Manus 的快速發展展示了中國依靠區域創新集群推動AI產業的策略。蝴蝶效應團隊來自武漢「光谷」,這是一個由政府支持的科技中心,以大學驅動的研發著稱。類似於合肥孵化京東方與蔚來等製造業巨頭,武漢依靠國家投資、補貼與產業合作來推動技術創新。 與此同時,杭州已成為中國民營AI和機器人產業的核心區域,孕育了 DeepSeek和Unitree等領軍企業。國家支持的創新中心(如武漢)與市場驅動的私營生態系統(如杭州)之間的競爭,營造了一個適合快速迭代的環境。Manus的崛起表明,中國的AI突破已不再局限於北京與深圳,而是逐步向全國擴展。 全球反應:興趣多於警惕 在國際市場上,Manus引發了好奇,但尚未引起太多關注。在社交平台X上,其演示影片在24小時內獲得超過20萬次觀看,但美國科技媒體和監管機構對此次發布基本上未作出反應。與DeepSeek開源發布時所引發的高度關注不同,Manus迄今成功避開了地緣政治上的反彈,部分原因在於其運行於中國自有的雲端基礎設施,且未直接挑戰美國AI模型的主導地位。 這種低調的反應或許反映了中美在AI發展方向上的不同優先級。當美國實驗室專注於推動通用AI的突破時,中國則致力於將任務導向的AI工具商業化,為企業和專業人士提供實用解決方案。西方觀察人士將Manus視為一種巧妙的整合,而非根本性的技術創新,這進一步強化了中國AI優勢主要體現在實用應用,而非理論前沿突破的認知。 挑戰與商業戰略 Manus在技術原創性方面面臨質疑,批評者將其貶稱為第三方AI模型的「黏合工廠」。然而,我認為這恰恰是它的優勢,而非缺陷。正如Linux和Android源於開源基礎併發展壯大,Manus展示了AI生態系統如何通過模塊化與整合發展,而非依賴封閉的專有模型。 在商業層面,Manus正在挑戰AI盈利模式的傳統假設。不久前,消費級AI應用仍被視為難以盈利,但Manus的邀請制測試版已經激發了極大的市場需求,甚至導致訪問碼在二級市場上以數千美元的價格轉售。早期的金融和人力資源用戶反映,使用Manus可提升15至25% 的工作效率,證明實用型AI自動化確實存在付費市場。…
完成重組轉變策略 商湯進軍生成式人工智能
該公司曾是傳統人工智能領域的領導者,專注於視覺識別,現已正式重組,專注於生成式人工智能 重點: 商湯已完成戰略重組,將生成式人工智能作為主要增長動力 這家人工智能公司因仍處於嚴重虧損狀態,正轉向一個市場潛力更大的大眾領域 肖林 商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0020.HK)是中國最早的純人工智能(AI)公司之一,在人臉識別領域享有盛名。但隨著這一技術因用於監控而變得越來越有爭議,公司感到是時候做出改變,現正全力以赴進入爭議沒那麼大的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領域。 這個轉變是一項全面重組計劃的主題,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徐立在上周的一份內部備忘錄中,詳細介紹了該計劃,討論公司將優先發展GenAI,將其作為新的主要增長動力。 徐立在周二的內部信中表示重組已完成:「我們進行了一輪組織調整,以更好地應對AI 2.0時代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正如周三提交給香港交易所的一份文件所披露,公司戰略核心是採用「1+X」架構。在這個模式中,「1」代表商湯在基礎AI模型和雲技術方面的核心能力,這是其業務的支柱。「X」指的是針對汽車、醫療、機器人和零售等行業的定制化行業特定解決方案。 這一戰略轉變,標誌著商湯正式脫離傳統AI產品——最引人注目的是其使用人臉識別技術的智慧城市業務,該業務備受爭議,由於在監控應用中的使用,它在西方面臨著收入下滑和審查加劇的問題。 徐立在信中沒有提到這些敏感問題,而是強調盈利能力是此次重組的長遠目標。他說:「通過這次重組,我們將把集團升級成為一個具有可持續盈利能力和強勁增長潛力的組織,為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投資者似對該公司之前就討論過的這一轉變不太感興趣。商湯的股價在公告後的兩天基本保持不變。但該股在上周五的交易中飆升了14%,這表明也許一些人開始注意到——並且樂於看到該公司進軍一個爭議更小、大眾市場潛力更大的AI領域。即便是在經過這一輪反彈之後,該股仍比2022年初的高點下跌了約75%。 隨著虧損持續和競爭加劇,商湯的轉變不足為奇,尤其是考慮到最近有報道稱,該公司已啓動新一輪裁員。自2022年底OpenAI推出ChatGPT以來,作為傳統人工智能市場領導者的商湯一直在順應潮流,涉足GenAI。 官方機構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最近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到2024年6月底,中國GenAI用戶數量達到2.3億,約佔這個全球最大互聯網市場網民的五分之一。截至6月底,中國網民規模約為11億。 雖然從用戶數量來看,這個消費市場規模巨大,但商湯似乎更專注商業GenAI客戶,他們往往更願意花錢購買能為他們帶來競爭優勢的技術。 競爭激烈的領域 商湯是中國不斷湧現的以人工智能為主的初創企業之一。源自牛津大學的牛津智能,在一份白皮書中列出了全球價值最高的30家人工智能初創企業,有8家中國公司上榜。 商湯由已故的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湯曉鷗於2014年創立,他在21世紀初開始將計算機視覺技術投入實際運用,利用人臉識別技術對他兒子的相冊進行分類和整理。 隨著技術的發展,計算機視覺人工智能成為該公司智慧城市產品的核心,廣泛應用於攝像頭等監控系統,已被中國各地的公安系統採用。該應用引起美國政府官員的注意,他們於2019年10月將商湯列入黑名單,限制其獲得美國技術,稱其涉嫌協助與存在爭議的新疆地區有關的監控活動。 儘管如此,隨著中國廣泛利用它的技術監測感染情況、控制新冠病毒的傳播,該公司的業務在疫情期間繼續蓬勃發展。在政府推動的支出浪潮下,商湯的年收入在2021年攀升至47億元的峰值,是2018年18.5億元的兩倍多。 2021年12月,就在商湯計劃在香港上市前夕,華盛頓再次以類似原因對其實施制裁。但這一次,美國投資者被禁止持有或交易它的股票,這實際上是將他們排除在IPO之外。當時估值1,390億港元的商湯將IPO推遲了大約兩周,但最終籌集了57.8億港元。 隨著疫情結束和中國經濟放緩,政府在安全和監控方面的支出減少,導致商湯的年收入在2022年首次出現下降。到今年上半年,其智慧城市業務的收入貢獻已從高峰時的45.6%的降至不足10%。 自2022年以來,商湯科技已經從對智慧城市的依賴轉向GenAI。雖然該公司尚未正式放棄該業務,但值得注意的是,它並未出現在該公司新的重組計劃中。 成立十年後,商湯仍在虧損。儘管虧損有所縮小,但預計公司至少到2026年,仍將維持虧損狀態。今年上半年,其虧損為25億元,較去年同期的31億元虧損有所減少。作為成本削減措施的一部分,該公司的員工人數從2021年的6,114人降至6月底的4,672人。 在新架構下,GenAI已成為公司的核心業務,分為專注於不同領域的業務單元,每個業務單元都有自己獨立的CEO,以及更靈活的激勵機制和融資渠道。 商湯的GenAI轉型在過去兩年進展迅速。今年上半年,該業務的營收為10.5億元,是去年同期的兩倍多,佔當期17.4億元總營收的60%以上。 商湯的智能汽車業務,支持自動駕駛和車內交互,是其最具前景的領域之一,今年上半年實現了1.68億元的收入,是去年同期的一倍,幾乎佔總收入的10%。公司在財報中並未提及其他生成式人工智能業務板塊,這意味著它們可能尚未產生顯著的收入。
人工智能算法獲批 醫渡科技漸露曙光
這家醫療大數據服務提供商表示,中國網絡監管機構最近批准其兩項關鍵的深度合成算法 重點: 醫渡科技披露其醫療大數據服務背後的兩項關鍵算法,獲中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批准,當天公司股價上漲13.6% 與許多虧損的同行一樣,該公司近來不惜犧牲增長代價,專注實現營業利潤 陽歌 如果你是一家大數據公司,中國網絡監管機構批准你的主要資產,也就是關鍵的大模型算法,這件事的價值有多大?答案是“很大”,不過可能也沒有一些人猜測的那麼大。 對於醫療大數據服務提供商醫渡科技有限公司(2158.HK)而言,中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CAC)批准它兩項主要算法,這事情就價值約5億港元,這是該公司上周宣布這消息後市值上漲的幅度。更準確地說,醫渡科技的股價在公告發佈當天大漲13.6%,交易量是平時的三倍多。 簡短的披露公告稱,醫渡科技的開心健康大模型算法和醫渡開心健康大模型服務算法,均“通過了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的深度合成服務算法備案”,公司的軟件解決方案,被醫院等醫療機構和保險公司用於協助疾病診斷和管理。 這兩種算法都使用了人工智能(AI),過去兩年隨著ChatGPT等大語言模型(LLM)的興起,人工智能的巨大潛力躍居全球頭條新聞。與ChatGPT和其他大型語言模型一樣,醫渡科技算法背後的深度合成技術,屬於生成式人工智能這個更廣泛的類別。 由於對數據和信息的嚴格監管,中國在監管此類生成式人工智能(尤其是 LLM)方面積極主動。但它也監管其他類型的人工智能,如深度合成技術,以確保這項技術有序發展。 網信辦對深度合成技術的監管規定於去年1月生效,適用於中國境內,所有使用此技術提供互聯網信息服務的公司。自那以後,網信辦公佈至少五批深度合成算法獲批的公司,其中最近的一批是在4月。醫渡科技的名字不在4月公佈的那一批中,但新一輪審批可能已經結束,該公司可能單獨收到了通知。 我們其實沒法評價獲得此類審批的難易程度,但對任何公司來說,失敗顯然都是災難性的。我們應該指出,中國各類監管機構最近對企業相當友好,扭轉了早先監管嚴厲的趨勢。很多人認為,監管放鬆可能反映北京為提振中國經濟所做出的廣泛努力,在經歷了30年的高速擴張後,近年中國經濟增長急劇放緩。 在這種對商業友好的背景下,醫渡科技算法獲批可能並不令人意外,這也解釋了消息公佈後該公司股價漲幅較大,但也並非巨大的原因。 醫渡科技面臨的更大的問題是盈利能力,早前投資者更關注增長和擴大市場份額的時候,盈利能力對該公司及其同行來說沒有那麼重要。但近兩年來,市場情緒發生了明顯變化,導致醫渡科技和其他長期虧損的公司削減成本,削減或放棄利潤率較低的業務,以此表明自己能夠長期持續運營。 收入萎縮 醫渡科技的轉變是該公司最新財報的重點,在截至去年9月的六個月里,也就是上半財年,它的收入下降了25%,至3.57億元。分析機構預計,這種情況將在該公司下半財年出現逆轉,預計收入將增長30%以上,整個財年的收入實現基本持平。該公司定於週四公佈整個財年的業績。 醫渡科技將業務分為三大領域:大數據平台解決方案、生命科學解決方案以及健康管理平台和解決方案。其中健康管理平台和解決方案,是公司上半年收入大幅下滑的罪魁禍首,收入同比驟降71%至5,800萬元。相比下,大數據平台解決方案和生命科學解決方案分別增長了3%和16%。 健康管理平台和解決方案的收入大幅下降,使其從去年同期的最大收入來源(佔總收入的43%),降至最近一段時間的最小收入來源(僅佔16%)。醫渡科技在描述大幅下降的原因時含糊其辭,將其歸因於“精簡業務組合”。 但仔細觀察這些數字就會發現,這是公司利潤率較低的業務之一,主要為保險公司和政府醫保計劃運營商,提供用於慢性病管理等方面的數據相關服務。由於醫渡科技放棄了很多利潤較低的客戶,該業務的毛利率在上半財年飆升至53.2%,是去年同期25.1%的兩倍多。 相比之下,大數據平台解決方案在最近一個季度的毛利率為45.2%,而生命科學解決方案的毛利率為27.8%。 與此同時,醫渡科技還削減了開支,其中包括最新財年上半年的研發和行政開支,同比大幅削減40%以上。因此,公司的整體毛利率提高了12.1個百分點,淨虧損從上年的3.56億元大幅收窄至8,000萬元。 雅虎財經調查的兩家分析機構預計,該公司今年將繼續虧損,不過它們預計虧損額將縮小一半左右。 投資者似乎對公司為實現盈利而進行的努力感到滿意,儘管他們還沒有準備好,用人工智能企業那樣的高估值來獎勵醫渡科技。該公司股票目前的市銷率(P/S)為5.8倍,與已實現盈利的中康控股(2361.HK)大致相當,但遠低於同樣盈利的醫脈通(2192.HK),後者的市銷率為12.8倍。 醫渡科技的股價曾經相當高,一度漲至50港元,約為2021年IPO價格26.30港元的一倍。現在,它的股價要低得多,上週五收盤價為4.16港元。最新的算法獲批表明政府對該公司充滿信心,這顯然鼓勵了投資者。現在,醫渡科技需要證明它能夠盈利並恢復更穩定的收入增長,同時保持來之不易的較高利潤率。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索威爾擬赴美上市 前景還看瓶頸突破
該公司儘管歷史可以追溯到2007年,但過去兩年才取得爆炸式收入增長,並實現盈利 重點: 索維爾尋求通過赴美上市籌集1,200萬美元,並計劃將部分資金用於擴大研發隊伍 這家機器視覺公司在過去一年取得巨大增長,但規模依然很小,只有22名員工,年收入不到3,000萬美元 陳竹 自2022年底OpenAI發佈ChatGPT以來,人工智能(AI)在全球聲名鵲起,中國也迅速入局。很多中國公司加入這股熱潮,開發類似的聊天機器人產品,但有些公司也抓住時機,專注於大語言模型(LLM)之外的其他領域。 索威爾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公司專注於機器視覺,是一個嚴重依賴計算機視覺的人工智能細分領域。成立於2007年,至今十多年,公司認為搭上這股人工智能熱潮的時機已經成熟,本月早些時候提交的赴美上市申請文件就反映這一點。公司沒有透露具體的融資目標,但中國媒體報道稱其擬集資約1,200萬美元。 雖然公司規模較小,融資金額也不高,但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從截至2023年3月的財年開始,收入突然呈爆發式增長。不同於其他機器視覺公司,索維爾另一個引人注目的地方在於,收入的突然爆發也讓它取得了可觀的盈利。 索維爾的歷史甚至比中國最著名的人工智能公司——常被稱為“AI四小龍”的商湯(0020.HK)、雲從科技(688327.SH)、曠視科技和依圖科技的歷史還要悠久,這幾家公司都成立於2010年代初期。它們曾經是中國人工智能的代表,通過各自在計算機視覺方面的努力,塑造了公眾對這項技術的認知。 在AI四小龍中,商湯科技和雲從科技已經進行了IPO,前者在香港,後者在上海。但它們的股票並未取得巨大成功,因為投資者對它們不斷增加的虧損和日益放緩的收入增長感到不滿,而且公眾也開始將注意力,從計算機視覺轉向大型語言模型。從商湯科技的股價就能看出大家對這個群體的興趣正在消退,其當前股價不到2021年底IPO價格的一半。 這個群體缺乏進展的部分原因是,它過度依賴向公共部門銷售產品,特別是用於監控攝像頭的軟件。大多數公司都未能將領先的面部識別技術擴展到其他領域,這構成了一個巨大的挑戰,因為隨著中國經濟放緩,公共支出已開始縮減。 索威爾則另辟蹊徑,繞過了這一瓶頸,稱其機器視覺技術和解決方案,正在被製造商用於實際生產場景。這些應用包括生產自動化和改善不同行業客戶的分銷流程。 與其他人工智能初創公司的創始團隊通常名校畢業,並在大型科技公司工作過的履歷不同,索威爾管理團隊的背景看起來很普通。在創立公司之前,首席執行官朱岳除了在深圳一家技術研究所做了幾年的研究員,研究機器視覺和圖像識別算法外,幾乎沒有什麼別的經驗。 小企業大挑戰 儘管公司使用非常專業的術語來描述自己的解決方案,但大致說來就是,它銷售的機器配備了先進的計算機視覺軟件,可用於各種用途。這類機器有助於實現各種流程的自動化,幫助客戶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它可以用於識別裝配線上存在缺陷的產品、自動捕獲進出港口的集裝箱上的識別碼,以及其他依賴視覺識別和分析的任務。 索威爾認為,隨著中國人口迅速老齡化,勞動力短缺問題迫在眉睫,未來幾年中國機器視覺市場預計將有巨大的增長潛力。招股書中引用的第三方研究顯示,公司預計到2025年,市場規模將從2022年的169億元翻一番,達到349億元。 對於開發機器視覺產品的公司來說,一個主要的瓶頸是每個行業的要求不同,導致該技術難以實現標準化和規模化。索威爾目前僅專注於電子產品製造商,三家這樣的公司客戶,兩家來自東莞,另一家來自深圳,貢獻了索威爾超過50%的收入。 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公司儘管歷史不短,但卻始終未能擴大業務規模,目前只有22名員工。截至去年9月的6個月時間里,公司的收入只有1,680萬美元,不過這個數字已經較上年同期的46萬美元有了大幅增長。在截至2023年3月的財年中,公司也實現了類似的爆炸式增長,12個月期間的收入從上一財年的949,341美元增至1,310萬美元。 公司將這一巨大飛躍歸功於中國在2022年底取消疫情限制後的經濟復蘇,以及它自身加大了營銷力度,“成功實現電子產品和軟件流客戶的迅速增長”。雖然沒有具體說明,但大幅躍升似乎也表明該公司可能在此期間,推出了一款或多款新產品,並迅速獲得了市場的青睞。 索威爾與競爭對手的一個主要區別在於盈利能力。截至去年9月的6個月內,公司報告的淨利潤為158萬美元,扭轉了上年同期虧損3.2萬美元的局面。 公司之所以能夠實現盈利,與許多同行形成鮮明對比,原因之一是它採用了輕資產模式,將大部分機器生產外包,從而控制住了成本。此外,公司通過小團隊運營業務的能力也有一份功勞。 一些投資者可能會贊賞該公司小團隊運營的能力,儘管這也限制了它的擴張。公司已經表示,將利用美國IPO籌集的部分資金來擴大員工隊伍。然而,考慮到公司計劃籌集的資金數額較小,這種擴張的規模可能不會很大。 總言之,索威爾擴大業務的能力將是其IPO能否吸引投資者的關鍵。為此,它需要將解決方案擴展到到電子行業的少數客戶之外。在過去一年半的時間里,它的收入突然大幅增長,可能表明隨著一些關鍵新客戶的加入,它有能力實現快速增長。但考慮到機器視覺應用的高度專業化,以及由擁有更多資源和更廣闊市場的大型企業主導的競爭格局,保持這種增長可能也不容易。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中國血統的宿命 SHEIN上市路迢迢
近年來積極定義自身為新加坡企業的快時尚電商巨頭SHEIN,赴美上市的最大關卡仍是中國官方的監管 重點: 去年5月完成G+輪融資後,SHEIN最新估值為660億美元,僅次於字節跳動與Space X SHEIN打敗Temu、Amazon等對手,連續兩年登頂全球購物類APP下載量冠軍 李世達 「路漫漫其修遠兮」,這一千古名句出自屈原巨著《離騒》,想不到竟可用在快時尚電商巨頭SHEIN的上市進程上。 去年11月底,SHEIN向美國證監會(SEC)提交上市申請,根據去年5月最新一輪融資,SHEIN估值為660億美元,有望成為近年來規模最大的上市案。 以超低價格與爆量款式征服全球消費者的SHEIN,在高通脹困擾的歐美市場受到廣泛歡迎,成為近年全球成長最快的時裝零售商。美國知名權威咨詢公司Morning Consult發布的《全美十大增長最快品牌》調查報告顯示,SHEIN與ChatGPT、可口可樂(KO.US)齊名,位列「2023年十大增長最快品牌總榜」第四。 市場分析機構data.ai最新發布的《2024移動市場報告》則顯示,SHEIN在2023年再度斬獲全球購物類APP下載量冠軍,超越分別位於第二位、第三位和第九位的Temu、Amazon、Aliexpress。 對於SHEIN營收,主要合作夥伴之一、私人品牌管理公司Authentic近日指出,SHEIN去年收入「遠超300億美元」。這個數字已超越瑞典品牌H&M及西班牙品牌ZARA,在全球快時尚領域佔據領頭羊地位。 積極去中國化 但與其發展速度相比,SHEIN的上市之路卻顯得格外崎嶇。儘管SHEIN在「去中國化」上付出諸多努力,但能否成功上市仍取決於中美兩國政府。向來低調神秘的SHEIN,最終免不了成為鎂光燈的焦點。 根據最新消息,SHEIN去年11月在向美國提交IPO申請的同時,也向中國監管機構提交了備案文件。儘管SHEIN在2022年已成為一家新加坡企業。 2022年,SHEIN取消了其南京公司的註冊,並將其商標和廣州公司的股權,轉讓予新加坡Roadget Business公司。SHEIN的商標、知識產權、財務數據和用戶數據全部轉移至新加坡。創辦人許仰天也取得新加坡永久居留權,長期滯留海外。 一連串「去中國化」的舉動不言可明,是為了繞開中國監管,方便在境外上市。然而SHEIN上市文件還沒遞出,中國官方推出的《境內企業境外發行證券和上市管理試行辦法》已在2023年3月生效。當中要求無論控股公司是否登記在第三地,如果其營業收入、利潤、總資產或淨資產的50%或以上在中國產生,那麼該公司的境外上市作業必須要向中國証監會備案。 根據証監會規定,監管外資持股的國家發改委、監管網絡安全的網信辦等機構,都可能參與批准境外IPO的申請。 面臨網信辦審查 《華爾街日報》指出,國家網信辦正在調查SHEIN如何處理其中國員工、供應商和合作夥伴相關的資訊,以及該公司能否有效保護這些數據不會洩露。與此同時,上市過程中,當局也關注SHEIN將會披露哪些有關中國的數據。報道認為,這代表中國監管機構對SHEIN的上市審查已經「升級」。 2021年,網約車公司滴滴在紐交所掛牌,中國監管部門隨即展開調查,不到一年,滴滴便在美退市。TikTok母公司字節跳動(Byte Dance)也在同年擱置了上市計劃。對於本國佔主導地位的互聯網企業或是掌握大量用戶數據的企業,中國已加強數據監管。 SHEIN在全球150多個國家銷售廉價時尚產品,唯獨不在中國銷售。然而其生產鏈卻集中在中國內地,涉及數以千計供應商,其中廣州番禺更是生產大本營。此外,SHEIN還與中國物流、倉儲和其他供應鏈服務領域的多家企業實體都有關聯。 除了中國方面的審查,SHEIN上市也面對來自美國的不同意見。去年8月,在SHEIN正式提交上市申請之前,16名共和黨州總檢察長,已要求SEC確保在允許SHEIN上市交易之前,應對其供應鏈進行審查,以確保該公司不存在強迫勞動的情況。 小包裹免稅爭議 在美國國會,也有聲音反對SHEIN及Temu等平台利用小包裹免稅的漏洞湧入美國。根據美國貿易法的最低限度關稅門檻制度,價值在800美元以下的包裹不需繳納關稅。美國眾議院委員會去年6月發布的一份報告,SHEIN和Temu的小包裹可能佔美國所有貨物量的30%以上。 特朗普政府時期的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去年在國會眾議院表示,國會應該完全廢除最低限度關稅門檻制度,或者將其降低到50或100美元的門檻,並稱「外國公司正在利用這個漏洞,讓美國人在商店失業、在製造業失業。」…
高管離任季績不濟 Agora寄望借AI翻身
兩周前公司報告營收連續第七個季度萎縮,這家實時互動技術提供商宣佈管理層發生變動 重點: 聲網母公司Agora表示,加入公司不到三年的首席運營官將離任,在營收萎縮近兩年後,公司正試圖讓業務穩定下來 公司表示,人工智能最近的快速發展,可能會催生新一代使用其實時互動技術的應用程序 陽歌 高管離任卻無人在意,這意味著什麼? 最好的情況是,可能這位高管對公司來說無關緊要,他的離開並沒有改變什麼。或最壞的情況是投資者對你的股票不感興趣,以至他們都沒有注意到管理層的重大變動。 上周晚些時候,聲網母公司Agora(API.US)宣佈首席運營官兼首席戰略官魏珂的離任消息後,市場毫無反應,可能就是這兩種情況中的一種。之後的兩個交易日,該股幾乎沒有變化。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是因為魏珂2021年初才加入聲網,而其金融背景,似對公司為在線應用程序提供實時音頻,和視頻互動服務的關鍵產品並不重要。 但就在幾周前Agora公佈最新季度業績,顯示其營收在截至9月的三個月里連續第七個季度萎縮時,市場的反應要消極得多。該公司分別公佈了中國業務(名為聲網)和國際業務(名為Agora)的收入。 近兩年來,Agora的中國業務持續收縮,這是北京方面2021年整頓教培行業的結果,那些公司曾經位列Agora最大的客戶。不過當時其國際業務持續增長,直至今年第二季度,國際業務開始回落,截至6月的三個月里,國際業務收入同比下降5.6%,至11月21日發佈的最新財報顯示,三季度降幅加速至8.9%。 首席財務官王靜波在公司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國際業務下滑是由於宏觀經濟環境充滿挑戰,以及經濟狀況惡化,導致一些新興市場的使用量下降。我們首次看到近期的高利率似直接影響到一家公司的業務,由於借貸成本高昂,Agora的一些客戶被迫控制支出。 雖然首席運營官離任並未讓投資者感到擔憂,但發佈低迷的業績則不然。公告發佈後的第二天,Agora股價暴跌9%,之後繼續下跌。儘管Agora的市銷率(P/S)仍高達驚人的1.9倍,似乎表明投資者還沒有放棄該公司,但該股今年已下跌約三分之一。 事實上,通過為各種應用程序提供實時音頻和視頻互動技術,Agora在互聯網領域處境優越。其受歡迎程度體現在龐大的用戶群上,截至9月底,中國的活躍客戶數量同比增長6%,達到4,034位,國際活躍客戶數量同比增長26%,達到1,664位,儘管公司的收入有所下降。 Agora的創始人趙斌在實時互動領域也頗受尊重,他的履歷包括擔任Webex的創始工程師,Webex是一家網絡會議服務提供商,後被思科(CSCO.US)收購。 AI潛力 Agora的最新財報看來相當悲觀,儘管趙斌匆忙指出,人工智能的崛起可能會在未來給公司帶來巨大機遇。他還說,在中國風靡一時的直播購物,如果在美國這樣發達的市場走紅,可能也會提供一個重大的新機遇。 我們稍候再來更詳細瞭解他的一些說法。但首先我們來看看它的最新財報,財報顯示,它的業務正停滯不前,不過尚不會很快面臨現金耗盡的危險。雖然有人或會認為,公司截至9月底持有的3.73億美元現金可謂手裡有糧,心中不慌,但有人則會想到,一家掌握著頗具前途的技術公司來說,也許過於保守。 Agora稱,截至9月的三個月里,取得3,500萬美元的營收,較上年同期下降14.6%。業務聚焦中國的聲網,營收下跌9.2%至1.41億元,佔公司總收入的57%。我們之前提到過,Agora的國際業務下降8.9%,至1,530萬美元。公司預計,四季度營收為3,550萬美元至3,750萬美元,按區間中值計算,較上年同期的4,010萬美元下降9%。 受益於高利率,該公司的利息收入幾乎翻了一番,達到490萬美元。營業費用削減了34%,部分原因是之前裁員。但這些都被巨額投資虧損所抵消,公司三季度淨虧損2,250萬美元,略好於去年同期的2,770萬美元虧損。 雖然這些數據都不是讓人特別興奮,但趙斌關於人工智能可能會帶來新需求的討論,或許會讓人對該公司產生長期的樂觀態度。最近,數據中心運營商秦淮數據(CD.US)也發出了類似的信號,該公司表示,數據密集型人工智能應用程序的爆炸式增長,可能會大幅提振對其存儲能力的需求。 趙斌指出,到目前為止,許多人工智能應用程序主要是基於文本,但開發出了ChatGPT的OpenAI最近推出了一款產品的測試版,允許人類用戶與人工智能模型直接進行語音對話。 「我相信我們有獨特的優勢,可以讓人類用戶和人工智能模型除了文本之外,還可通過視頻和音頻進行互動,這將改變各種應用,比如人工智能同伴、人工智能玩家的社交遊戲、學習語言的人工智能導師。」趙斌還表示,Agora最近也推出基於視頻的解決方案,以增強直播購物的體驗。 歸根結底,此類發展可能潛力巨大,並有可能讓Agora重回增長軌道。但進展需要時間才能發力,而該公司的保守立場,可能最終會導致它落後於更激進的競爭對手。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名之夢獲大筆新資金 但應付AI戰或需更多
據報道,這家人工智能公司接近獲得2.5億美元新資金,其豐富的人才儲備和不斷增加的產品,正吸引著投資者 重點: 據報道,人工智能公司名之夢即將在新一輪融資中,以大約12億美元的估值籌集逾2.5億美元 該公司將不得不繼續大量投資以增強其人工智能實力,在不久的將來可能需要更多融資 西一羊 新投資打開了閘門。甚至在聊天機器人出現之前,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和百度 (BIDU.US; 9888.HK)等大公司,以及科大訊飛(002230.SZ) 等較小的公司,就已經在投入大量資源,開發自己的同類產品了。 這股熱潮也開始把大量新資金引入得到大型科技公司和風險投資公司支援的初創公司。上海的名之夢就是其中一個受惠者,上月因為有消息稱其大語言模型(LLM)將嵌入中國軟件發展商金山軟件(3888.HK)的辦公應用程式,作為規模更大的合作的一部分,該公司引起了轟動。 好消息源源不斷,路透社上周的一篇報道稱,名之夢即將完成一輪超過2.5億美元(17.8億元)的新融資,使其在成立僅一年半後,估值便達到12億美元左右。該報道稱,此輪融資的新投資者,包括一家與科技巨頭騰訊(0700.HK)有關聯的實體。 據路透社報道,名之夢成立於2021年,早期投資者包括研發熱門遊戲《原神》的米哈遊,以及中國的雲棲基金和明勢資本。12億美元的估值,將使名之夢估值超過10億美元,成為「獨角獸」俱樂部的一員,而且鮮有中國AI初創公司能夠加入這一行列。 據報道,罕有獲得了這個地位的公司,也包括外賣餐飲巨頭美團(3690.HK)聯合創始人王惠文創立的北京光年之外。3月有報道稱,光年之外是在達成收購另一家中國AI公司一流科技的協議後,來獲得獨角獸地位的。據財新網今年較早前報道,合併後的實體正在尋求新的融資,估值10億美元。 名之夢最新的龐大規模融資,是開發生成式AI需要巨額投資的體現。與此同時,這類公司開始出現高估值,表明該群體可能會在關注中國的科技和風險投資者中,成為下一個熱門領域。該領域最早的初創公司之一,是電腦視覺專家商湯科技(0020.HK),它2021年12月在香港上市,目前市值近100億美元。 商湯科技作為獨立的AI公司,在很多方面都和名之夢相似,並且可以作為先例,預示名之夢將面臨的挑戰。阿里巴巴是商湯科技的早期投資者者之一,後者的市值一度接近其當前市值的四倍。但它一直面臨很多問題,包括美國的限制以及持續的巨額虧損,因為它持續不斷地投資,以便在成本高昂且競爭日益激烈的人工智能領域保持領先地位。 根據研究公司IDC去年10月的一份報告,到2026年,中國每年人工智能投資預計將達到267億美元,約佔全球AI投資的8.9%——這是僅次於美國的投資總額第二高的國家。 豐富的人才儲備 名之夢擁有的一些特點,或許可以解釋投資者為何對其興趣濃厚,使得該公司在成立後迅速躋身獨角獸俱樂部。其中最大的一個特點是,在其相對較小的員工隊伍中擁有豐富的人才儲備;截至2月,它的員工只有大約100人。 它的管理團隊包括擁有強大工程背景和領先人工智能公司高管經驗的人員。它的兩名聯合創始人閆俊傑和周彧聰都曾在商湯科技工作,前者為副總裁,後者是演算法研發負責人。 名之夢的另一名聯合創始人楊斌之前作為創始團隊成員在Uber ATG研究院工作,這是優步的自動駕駛部門,後來它賣給了Aurora Innovation。此前,楊斌還曾在另一家自動駕駛初創企業Waabi工作。 據中國媒體甲子光年援引楊斌提供的資訊報道,名之夢約百名員工當中,三分之一擁有博士學位。報道稱,該公司的技術研發團隊包括在自然語言處理、語音辨識、電腦視覺、電腦圖形學等領域有著豐富經驗的人員。 名之夢的吸引力可能還在於,與後來者相比,它在推出面向消費者的人工智能產品方面,處於相對早期的位置。去年11月,該公司退出了一款名為Glow的應用程式,這是一個虛擬人工智能伴侶,據稱其功能包括幫助用戶結交虛擬朋友和克服孤獨感。 該應用程式允許使用者創建虛擬角色,給他們設定背景故事,然後與它們聊天,討論各種話題,包括情感方面的建議,甚至如何應對脫髮問題。據甲子光年報道,這款應用推出僅四個月,註冊用戶便逼近500萬。 由於ChatGPT的巨大成功,名之夢也迅速加入了聊天機器人浪潮。它在3月初推出了與ChatGPT類似的Inspo,比百度大肆炒作的文心一言早大約一周時間。一定程度上是因為文心一言沒有做現場展示,其表現受到了嘲笑。 與百度的文心一言一樣,Inspo目前僅面向受邀用戶開放。但根據國內媒體量子位的一篇報道,這款應用程式的某些功能已經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包括協助寫作、資訊搜集以及提供建議等。 從它大名鼎鼎的商業合作夥伴身上,也能一窺名之夢強大的產品能力。它的商業夥伴包括TikTok的母公司字節跳動,這是全球最大的科技獨角獸;另外還包括前文提到的金山軟件。今年4月,該公司宣佈與字節跳動的企業軟件部門火山引擎簽署合作協定,共同構建一個軟件平台,以提升人工智能的能力。這是這兩家公司更大合作關係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