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ngwei faces long road to profit with ride-hailing losses

盛威網約車業務挑戰大 冀客運服務突圍

盛威計劃來港上市,收入佔比最大是網約車業務,但行業競爭激烈 重點: 盛威業績見紅,短期難扭虧 上市前股東包括阿里巴巴、恒生電子及協鑫科技合營等   白芯蕊 流動通訊變得方便,手機應用程式更改寫人類生活習慣,包括出行模式。過往的士在交通運輸中扮演重要角色,但Uber(UBER.US)推動網約車在全球盛行,令的士重要性大降,隨著Uber股價表現標青,有東南亞滴滴之稱的Grab(GRAB.US),第3季業績也轉賺,內地網約車服務平台商盛威時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計劃在香港上市,近日上載上市申請文件。 據文件顯示,盛威前身為北京盛威南凌信息科技,於2012年9月由姜生喜成立,姜生喜曾任職A股上市公司用友網絡科 (600588.SH)副總裁。2013年盛威推出中國公路客票網的網站,即現時「出行365」平台的前身,2016年與主要網上旅行社(Online Travel Agent,簡稱OTA)同程及飛豬展開合作,2018年推出網約車服務,2022年公司改名為盛威時代科技。 上市前盛威最大股東是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透過全資擁有的阿里旅行持有盛威27%股權,姜生喜則有20.7%股權,協鑫科技控股有限公司(03800.HK)合營的江蘇疌泉景世豐持股2.1%,A股上市公司恒生電子(600570.SH),也持有盛威0.86%股權。 網約車佔收入逾八成 目前盛威主要提供三大業務,包括網約車服務、數字化及業務解決方案及客運服務,當中網約車服務業務收入佔比最大,分別佔2022年、2023年及2024上半年總收入86.2%、85.3%和88.5%,達到7.03億、10.3億和6.43億元。 所謂網約車,即是利用網上平台,將用戶需求與駕駛員和車輛進行實時匹配或預訂,提供將乘客運送至彼等選擇的地點。至於收入模式方面,首先是乘客通過高德等平台軟件,或利用盛威自營365約車平台叫車,行程結束後,盛威會收到客戶付款,扣減聚合平台費用及駕駛員獲得的收入後,餘下資金归予盛威。 受疫情影響,內地整個網約車行業一度出現萎縮,2022年平台上付費交易金額(GTV)一度按年跌12.8%至1,942億元,但翌年疫情管控措施全面解除,配合政府政策出台,以及旅遊市場快速發展,2023年網約車GTV反彈15.9%至2,550億元。據弗若斯特沙利文估計,整個市場將以19.5%的複合增長率上升,到2028年行業規模有望提高至6,474億元。 毛利率薄弱 回顧過往盛威收入增長表現不俗,2022年、2023年及2024上半年總收入分別有8.16億、12.06億和7.26億元,按年升47.4%、47.9%和25.7%,但要留意毛利率卻薄弱,同期只得6.6%、7.1%和3.5%。 尤其是2024上半年盛威每單網約車平均交易額僅22元,對比2023年的23.1元下滑4.8%。更大問題是集團網約車服務業務毛利由正轉負,從2023上半年的522萬,轉至2024上半年的負毛利311萬元,也令同期毛利率變成-0.5%。盛威解釋因增加司機及乘客激勵獎賞,以提高集團競爭力,其實背後意味行業內捲情況嚴重。 盛威毛利較強是客運服務,儘管客運服務2024上半年收入只得3,574萬元,佔總收入的4.9%,但毛利率卻高達57%,令毛利近2,040萬元,足以抵銷網約車服務負毛利的情況,但扣取其他銷售及營銷開支、研發開支後,盛威業績見紅,2024上半年共錄得虧損2.85億元,按年擴大21%。因此未來盛威要虧轉盈,似乎不能再依賴網約車業務,反而要將客運服務收入變得更大。 其實盛威客運服務做得頗出色,從上市申請文件中稱,2023年盛威已成為中國(以售票量計算)最大城際道路客運信息服務提供商,旗艦產品是「出行365」,該產品能讓乘客通過個人電腦、手機移動程式、微信公眾號、微信小程序及線下自助售票機,查詢大巴車時間表、訂票、管理訂單及聯繫客戶服務員,用家亦可利用「出行365」平台購買機票及火車票。 客運聯網售票發展大 隨著電腦化令效率提升,去年中國在航空和鐵路出行已有近90%來自聯網售票,反觀道路客運聯網售票率目前卻大幅落後,聯網售票率卻只得10.8%,因此改革空間相當大,加上毛利率高,故盛威客運服務業務未來賺錢能力應遠較網約車業務高。 整體來講,盛威短期錄得盈利機會不大,集團首要工作是要將網約車業務止血,特別是研究如何提升毛利率,其次要令客運服務收入擴大,兼要維持較高毛利率水平,否則上市後仍維持現有業務格局,要扭虧為盈恐怕遙遙無期。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Klook: a Hong Kong unicorn

港產獨角獸Klook 能否成為後起之秀?

港人成立的旅遊及體驗平台Klook,剛獲逾2億美元融資,公司朝上市又邁進一步 重點: 公司表示,今年收入逾30億美元,並已獲得盈利 創辦人王志豪表示,已隨時準備在香港或美國上市      劉智恒 由萬人迷碧咸擁有的美國足球隊邁亞密,於明年二月旋風訪港,這支擁有世界球王美斯的球隊,勢將在港掀起一片熱潮,人人都想一睹球王風彩,料必一票難求。而這次獲獨家銷售門票的Klook,亦即時搶盡風頭。 這家港產的獨角獸Klook Travel,主要經營旅遊及體驗的平台,剛獲2.1億美元(15.1億元)融資,參與的機構投資者有美國的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亞洲投資基金Atinum Investment、Golden Vision Capital,以及泰國大城銀行旗下的Krungsri Finnovate。 根據資料,是次為公司成立9年以來第7輪融資,首輪融資是2015年獲取經緯創投的500萬美元,之後接連有知名投資機構入股,包括紅杉、高盛、軟銀願景及TCV等先後注資。至2018年時,當年估值已超過10億美元。 說到Klook,是近年香港少有能做到如此規模,並能獲世界頂級投資者青睞的本土企業,而它的成立,背後就是一個追夢的故事。 一切源於一次尼泊爾的旅程 人的一生很微妙,有人營營役役辛勤工作,忙來忙去一事無成,有人因一件事情,就改變一生命運。Klook的誕生,或許也是一個偶然。 2013年,兩名任職投行的80後年輕人王志豪和林照圍,相約到尼泊爾旅行,在籌備到出發,深深體會到市面上的預訂服務並不足夠也不便利,於是靈光一閃,認為此生意大有可為。 因為年輕,所以任性,也顧不了那麼多,想到就做,當時王志豪的父母極為反對,認為投行工作薪高糧準,沒必要冒險。王志豪卻有另一番看法,「人生只活一次,我想開設一盤生意,不想後悔。」 創業有時就是一剎那的衝動,雖千萬人,吾往矣。王志豪毅然辭去摩根士丹利分析師工作,並將位於半山荷李活道的住宅物業賣掉,集資數百萬創業。林照圍亦辭掉花旗銀行的工作,兩人找來熊小康,三人於2014年成立Klook,意思是Keep Looking。 公司以OTA(Online Travel Agency)模式營運,主要是一家境外目的地旅遊服務商,地域以亞太為核心,通過旅遊KOL去體驗及挑選旅程,設計出多種不同的體驗活動及行程,再而推薦給用戶,當中包括有交通、住宿及遊樂,並為客戶解決各項預訂服務。 把握時勢籌備上市 今天回看,當初的決定沒有錯誤,縱使一路走來經歷風風雨雨,但總算邁過多次的高山低谷,Klook聯合創辦人兼營運總監王志豪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公司業績今年早前已有可觀增長,創下歷年最佳成績,亦遠超過疫情前水平,今年度的總預訂額達30億美元,更實現成立以來首次盈利。  市場早已傳聞,Klook正籌組上市,集資金額達到3至4億美元。王志豪早前對外表示,已做好充分準備在美國或香港上市。 事實上,旅遊業自疫後復蘇,正邁入一片亮麗前景,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的《世界旅遊晴雨表》報告指出,旅遊業已恢復至疫前的80%。報告又說,今年第一季全球旅遊人次達2.35億,較去年同期增加逾倍。同時,世界旅遊觀光組織(WTTC)發布的《2023年經濟影響研究》報告預計,2023年旅遊業收入預計將達到9.5萬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