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稅風波下 阿斯利康中國營收仍創新高
事件主角之一,很可能是此前因「配合調查」而消失於公眾視野的阿斯利康前中國區總裁王磊 重點: 若阿斯利康被最終判定需承擔法律責任,或面臨最高450萬美元的罰款 2024年中國市場營收同比增長11%,佔阿斯利康總營收的12% 莫莉 2024年,跨國醫藥巨頭阿斯利康(AZN.US)在中國遭遇重大變故,但上周四公布的全年財報卻顯示,中國市場的業績表現依然不俗。在這份財報中,阿斯利康披露了一項重磅消息,因涉嫌通過粵港水路走私兩款抗癌藥物,公司被深圳海關指控偷逃稅款90萬美元,而這場風波的主角之一,很可能是此前因「配合調查」而消失於公眾視野的阿斯利康前中國區總裁王磊。 財報顯示,2025年1月,阿斯利康收到深圳海關出具的《移送審查起訴告知書》以及《鑒定意見通知書》,意見書顯示阿斯利康涉嫌偷逃進口稅款90萬美元。根據相關信息,阿斯利康判斷,走私所涉藥品為度伐利尤單抗(Imfinzi)和替西木單抗(Imjudo)。 替西木單抗尚未在內地獲批,但是香港已經批准將替西木單抗與度伐利尤單抗聯合用於肝癌和非小細胞肺癌的患者,因此有人將這兩款藥物從香港非法走私到內地牟取私利。這與阿斯利康在11月的投資者交流活動中透露的消息相吻合,公司當時表示,有員工涉嫌非法將某些腫瘤藥物從香港走私到中國內地。 中國區總裁落馬 若阿斯利康被最終判定需承擔法律責任,可能被處以偷逃稅款一至五倍的罰金,公司表示將會繼續全力配合中國相關部門。以深圳海關所指的偷逃稅款90萬美元計算,罰款額最高為450萬美元,這相對於阿斯利康全年70.4億美元的稅後利潤來說,可謂是九牛一毛。或許市場解讀認為,該調查所涉的風險不高,並未影響阿斯利康在中國的核心業務,財報公布後的第一個交易日,公司股價高開4.5%,全日收漲2.01%。 當時間回撥到3個月前,即2024年10月底,阿斯利康突然在官網披露,時任公司全球執行副總裁、國際業務主席及中國區總裁王磊被帶走調查。這一消息如同一顆投入深水的重磅炸彈,導致阿斯利康股價連續下跌,7個交易日內累計下跌14%,市值蒸發約300億美元,阿斯利康一度失去英國市值第一上市公司的寶座。 資本市場的恐慌源於對阿斯利康中國業務穩定性的擔憂。王磊執掌阿斯利康中國長達10年,在這期間中國區成為阿斯利康全球市場中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市場,2017年王磊升任阿斯利康全球執行副總裁,負責亞太區的戰略及業務發展,創下中國本土職業經理人在跨國藥企的晉升天花板。不過,王磊帶領的團隊以「狼性」文化出名,部分銷售人員在追求業績過程中手段較為激進,2021年以來曾有多名員工涉嫌騙取國家醫保資金被捕。 中國市場營收創新高 儘管阿斯利康管理層在2024年遭遇風波,但公司整體業績表現相當亮眼,總營收同比增長21%至541億美元,稅後利潤更是同比上漲29%至70.4億美元。其中,中國區的營收達到了64.13億美元,同比增長11%,佔公司總營收的12%,營收額創下歷史新高,也讓阿斯利康超越默沙東,重新成為在中國收入最多的跨國藥企。 阿斯利康表示:「對中國市場的中長期發展充滿信心,我們將一如既往地深耕中國市場。」 2024年11月,阿斯利康總計9個藥物及適應證被納入最新的國家醫保藥品目錄。2024全年,阿斯利康共有8個新藥及新適應證在中國獲批,2025年1月,又有3個藥物新適應證在中國獲批。2024 年,阿斯利康宣佈在無錫投資新建小分子創新藥工廠。 目前,阿斯利康的市盈率約為32倍,遠高於同樣在華取得優異成績的默沙東(MRK.US),後者的市盈率僅有13倍,但是比起憑減肥藥備受關注的禮來(LLY.US)高達75倍的市盈率,阿斯利康的估值仍有上升空間。 2024年12月4日,阿斯利康任命此前領導疫苗和免疫療法業務部的Iskra Reic出任全球執行副總裁、國際業務負責人,全面負責包括中國、亞洲和歐亞市場等地區的整體戰略。Iskra在阿斯利康任職已超過20年,2017年出任全球執行副總裁、歐洲和加拿大負責人,但她未曾涉足過中國業務,接管中國業務後能否處理當前公司在華的複雜政商關係、延續王磊在任時中國市場的高增長,仍有待觀察。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來凱醫藥「借東風」 巨虧下力求上市
這家核心產品從第三方引入的創新藥企業,自有的早期研發能力未得充分證實,亦未產生任何銷售收入 重點: 來凱醫藥目前有兩款核心產品,其中一款期望今年底向中美兩地遞交新藥上市申請 港股生物醫藥板塊出現「回暖」跡象,能否助力來凱醫藥二次遞表上市,仍然有待觀望 斯年 坐在別人的翅膀上,能否協助這家距離商業化仍有一段距離的藥企起飛? 腫瘤創新藥公司來凱醫藥有限公司去年6月首次向港股上市發起衝擊,但未能在6個月內通過港交所聆訊,招股書也因此失效;更新了去年的財務表現後,該公司上周一再度遞交招股書,並繼續由中金公司作為獨家保薦人安排上市。 招股文件介紹,來凱醫藥成立於2016年,致力為全球癌症及肝纖維化患者提供突破性療法。作為一家創新藥公司,在最被關注的管線前景方面,來凱醫藥主打來自瑞士跨國藥企諾華製藥((NOVN.SWX)授權的兩款核心產品,其中一款期望於今年第四季在中、美兩地遞交新藥上市申請(NDA),或可與化療聯合使用以治療癌症。 與上一次遞表相比,來凱醫藥這半年的財務表現無明顯改善,近兩年虧損已擴大至15.3億元,如果扣除金融工具公允價值變動,經調整虧損也有6.2億元,絕大部分來自行政開支與研發成本;隨着旗下產品距離申請上市越近,其研發開支也明顯增加,去年大增81%至3.1億元。 截至去年底,來凱醫藥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約3.2億元,差不多等於去年的研發開支,如果未能成功上市集資,候選藥物也不能「衝線」成功,在資金緊張下,其前景或受到市場質疑。 不過,對該公司利好的消息,是經過去年下半年觸底後,港股生物醫藥板塊已出現明顯「回暖」趨勢,眾多跡象表明,企業的融資意願和投資者的信心均有回升,可能有助來凱醫藥借市場熱度回升成功上市。 高度依賴諾華 「打鐵還需自身硬」,但來凱醫藥爭取上市的路途,卻需要「外力」扶持。從研發管線看,該公司現有兩款核心產品及13種其他管線候選產品。其中進展最快的是核心產品LAE002,這是一種三磷酸腺苷(ATP)競爭性AKT抑制劑,有治療卵巢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的潛力。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提供的資料,全球有兩種AKT抑制劑已進入註冊臨床試驗,而期望在今年底申請在中美兩地上市的LAE002,是來凱醫藥最快的「回血」希望。 另一款核心產品LAE00是雄激素合成抑制劑,有治療前列腺癌的潛力。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顯示,LAE001是全球唯一一種用於治療前臉腺癌的臨床試驗中的CYP17A1/CYP11B2雙重抑制劑。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兩款產品、以及另外兩款抗腫瘤產品LAE005及LAE003,都是從跨國藥企諾華授權引進,這與大多數海外創新藥公司與大型藥企的合作模式正好相反。 一般而言,小藥企被認為具有更大膽高效的創新能力,因此往往是小藥企先做出創新藥研發的階段性成果,然後被大藥企看中,再授權引入產品,甚至作出收購。然而,來凱醫藥卻是從諾華引入較為後期的產品,再投入大部分研發費用。 例如在其招股書介紹,來凱醫藥在2018年從諾華引進LAE002時,該候選藥物已經歷經諾華和另一家跨國藥企葛蘭素史克(GSK.L)的11項臨床試驗,以證實其安全性及療效。在諾華進行的I/II期臨床研究中,LAE002已經在鉑耐藥卵巢癌患者中,顯示出潛在的抗腫瘤療效。 這種做法的優勢,是產品上市的成功率更高、速度更快,但暗含的隱憂,是來凱醫藥自有的早期研發能力沒有獲得充分證明。 在這種不太常見的合作模式背後,與來凱醫藥多名高級管理層的「諾華背景」具關聯性。招股書顯示,來凱醫藥的主席呂向陽曾在諾華工作十多年,擔任的最後職位為執行總監,負責領導藥物研發平台及多項疾病研究項目,而執行董事兼高級副總裁謝玲、執行董事兼首席科學官顧祥巨,也都曾在諾華任職。 醫藥板塊回暖 新藥上市成功與否,存在很高的不確定性,港交所容許未有盈利及收入藥企上市的上市規則「18A章」政策於2018年出台後,曾點亮眾多創新藥企的融資希望,但在過去兩年,多家已上市的創新藥企跌破招股價,市場信心不佳,讓後來者也越來越難獲得垂青。 但在今年初,情況似乎明顯好轉,港股生物醫藥板塊有回暖跡象,例如從去年10月到今年1月,部分在港股上市的醫藥股交易所買賣基金(ETF)最高漲幅,已經接近60%。 另外,多家創新藥公司也在去年底至今年初前赴港交所尋求上市,包括綠竹生物、維昇藥業、科倫博泰等。已上市醫藥科技企業中,加科思(1167.HK)、諾輝健康(6606.HK)、亞盛醫藥(6855.HK)等公司也抓住市場升溫的視窗期,通過配股進行大額融資以補充資本。 去年4月,來凱醫藥曾進行6,100萬美元(4.2億元)的D輪融資,令投後估值上升至約37億元。參考去年三季度首款產品獲准銷售、並獲得1,560萬元銷售額的同類企業樂普生物(2157.HK),其最近市值達86億港元。來凱醫藥將來的上市估值能否達到這個高度,還看其候選產品LAE002申請上市的進度能否取得突破。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藥明生物離高速跑道 寄望新訂單重拾動力
這家中國醫藥外包龍頭最近公布,去年收入和盈利分別上升48.4%與30%,比一年的升幅明顯放緩
綠竹生物銷售零收入 投資理財產品惹質疑
這家專注研究疫苗及治療性抗體藥物的企業計劃上市,但旗下產品離商業化仍有一段距離
來凱醫藥零收入 闖關港交所‘補血’
這家申請到香港上市的生物醫藥企業未錄得任何收入,去年的虧損更明顯擴大 (more…)
瑞科生物再闖關 爭HPV疫苖第一股
這家HPV九價疫苗生産商第二次申請到港交所上市,其核心産品已處於三期臨床試驗階段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