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倍股金涌的煉金術 入股聖貝拉要點石成金?
今年新聞多多的金涌投資,新近又有動作,於公開市場購入經營月子中心的聖貝拉股份 重點: 金涌突然公布購入聖貝拉183萬股 金涌7月股價爆升,較6月升近十倍 劉智恒 8月1日香港的《穩定幣條例》生效,而自從5 月 21 日立法會通過《穩定幣條例草案》後,香港資本市場就不再穩定,部份上市企業高調公布與穩定幣相關的發展宏圖,股價即時爆升,當中金涌投資有限公司(1328.HK)更是表表者,可謂吃透穩定幣的概念,股價以幾何級數倍升。 公司近日公布,於7月28日至8月1日間,在公開市場累計購入聖貝拉(2508.HK)183萬股,每股介乎7.3286至7.5536港元,涉資1,382.3萬港元,佔聖貝拉已發行股份約0.29%。 有月子中心「愛瑪仕」之稱的聖貝拉,2017年由畢業於牛津大學的八十後向華創立,除經營超奢華的月子中心外、還包括家庭護理及女性健康食品。公司上市前先後獲7輪融資,投資者包括騰訊、高榕資本、國壽投資、新鴻基公司及太古地產等。 公司於今年6月在港上市,每股定價6.58港元,共有7名基石投資者,當中包括華夏基金及SS Morgan Capital等。掛牌首天股價一度衝上11港元,但瞬即回軟,至近日回落至7.11港元水平,似乎市場對聖貝拉並不買賬。 在星燦熠熠的投資者加持下,聖貝拉都未能發光發熱,這次金湧投資在公開市場密密吸納,未來又能否將聖貝點石成金? 金涌背後的男人 金涌主要從事投資管理及策略直投,背後大股東及董事局主席是中國投資界赫赫有名的趙令歡,他管理的宏毅投資,資金規模達1,200億元。 趙令歡2003年加入聯想並成立弘毅,曾投資中國玻璃、石藥集團、中聯重科、先聲藥業、字節跳動、錦江股份及新奧股份等。另外,弘毅更管理一線城市多個商用物業,規模達90萬平方米。 趙令歡手底下的金涌,前身是精英國際,2018年趙令歡購入後,多年來股價都暮氣沉沉,今年六月低位時每股仍是1.5港元,直至上月一則公告,將金涌的前景變得不一樣。 站在穩定幣的風口 7月4日,金涌表示與AnchorX 簽訂戰略合作備忘錄,後者是亞洲數位貨幣解決方案提供商。雙方擬在跨境支付、穩定幣應用場景拓展、數位資產交易管理,以及區塊鏈技術投資等四大領城,展開深度合作。 趙令歡乘著香港大力推行穩定幣而下了這一步好棋,公告發表後,金涌股價一路狂奔,一天急升533%,若與6月低位比較,升幅近十倍。 七月底,公司公布批出1千萬美元,供發展第三代互聯網(Web3.0)業務,並投資虛擬資產,特別是以太幣。金涌的公布,向市場傳遞進一步信息,明確在虛擬資產發展的步伐。 深懂資本市場運作的趙令歡,這次相中聖貝拉,究竟往後有何步署?會否持續增持或增持多少?會為聖貝拉帶來甚麼效應?暫時仍未明朗,但有一家深懂財技的公司入股,對聖貝拉肯定是利多於弊。 盈利漸入佳景 事實上,公司股價表現理想,資本操作及趕風口是一回事,最終一切還看業務表現。過去三年,聖貝拉的業績持續改善,2022至2024年間收入由4.72億元上升至7.99億元, 期間雖錄虧損,但主因是金融工具公允價值影響,若撇除後的經調整盈利,2023及2024年分別有2,077萬元及4,226萬元。 聖貝拉7月底更發盈喜,料今年中期收入將升25%至4.48億元,淨利潤更升至3.2億元,去年同期虧損4.8億元。若不計算金融工具公允價值變動及上市開支,經調整利潤為3,800萬元,同比增長122%。反映業績不但扭虧為盈,更漸入佳景。 養老服務或成突破點 雖然市場質疑,中國嬰兒出生率持續下跌,對月子中心會有影響;不過聖貝拉針對的是頂端客戶,這片市場是有其獨特性,加上富人對於金錢花費不會太計較,最重要是服務質素,因此對走超高檔路線聖貝拉影響有限。 再者聖貝拉未來一大發展領域是養老服務,今天中國內地人口老化問題日趨嚴峻,對相關服務需求甚欣,而社會較以往富裕,著重養老服務的質素;聖貝拉已計劃未來開拓養老護理業務,我們且看這方面業務發展,倘能闖出一條路,聖貝拉的前景將一片光明,或許這也是金涌押注的一大原因。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泰德醫藥啓動港股招股 客戶集中與地緣風險待解
引入了石藥集團和Welight Capital L.P.(微光創投)兩名基石投資者,合計認購1,000萬美元的股份 重點: 多肽CRDMO市場頭部效應明顯,包括泰德醫藥在內的第三至六大參與者分別僅佔約1%的市場份額 泰德醫藥擁有707名客戶,但五大客戶貢獻收入50.3%,最大客戶的收入佔比達26.8% 莫莉 近年來,減肥藥在全球醫藥市場增長迅猛,GLP-1(胰高血糖素樣肽-1)類藥物憑借其降糖、減重的雙重功效,成為資本市場最炙手可熱的賽道。不僅推動諾和諾德(NVO.US)、禮來(LLY.US)等跨國藥企市值屢創新高,也帶動了多肽相關的CRDMO(合約研究、開發與生產機構)業務爆發式增長,上週五,全球第三大專注於多肽的CRDMO企業泰德醫藥(3880.HK)啓動港股招股,最高將募資5.14億港元(4.1億元)。 招股書顯示,泰德醫藥此次IPO擬全球發售1680萬股,招股期為6月20日至6月25日,預計將於6月26日定價,發行價區間為每股28.40至30.60港元,投資者參與打新,認購一手(100股)的入場費為3090.85港元,摩根士丹利、中信證券為其聯席保薦人。 泰德醫藥此次在港IPO還引入了石藥集團(1093.HK)和Welight Capital L.P.(微光創投)兩名基石投資者,二者分別認購500萬美元的股份。以發行價區間中位數29.5港元/股計,基石投資者所認購的股份總數約為266.08萬股,佔全球發售股份的15.8%。 泰德醫藥雖然成立於2020年,但是其核心子公司中肽生化的業務始於2001年,是一家專注於多肽的CRDMO,提供從早期發現、臨床前研究及臨床開發以至商業化生產的全週期服務,公司為客戶提供多肽活性藥物成分(API),客戶再將API與輔料混合再加工為成品藥。 風靡全球的「減肥神藥」司美格魯肽和替爾泊肽均為GLP-1,屬於一種多肽藥物。全球多肽藥物市場規模預計從2023年的895億美元增至2032年的2,612億美元,年復合增速12.6%。由於GLP-1藥物供不應求,醫藥企業不得不尋求外部產能,多肽CRDMO企業因此受益。泰德醫藥也戰略性地專注於GLP-1管線,與7家客戶合作推進9個GLP-1分子項目,涉及口服及注射劑型。 據招股書引述的報告,以2023年的銷售收入計,泰德醫藥是全球第三大專注於多肽的CRDMO,市場份額為1.5%。但是多肽CRDMO市場頭部效應明顯,前兩大參與者合共佔據了約23.8%的市場份額,包括泰德醫藥在內的第三至六大參與者分別僅佔約1%的市場份額。 單一客戶份額佔收入三成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全球多肽CRDMO市場持續迅猛增長,泰德醫藥的營收卻在2023年下滑,在2022至2024年,其收入分別為3.51億元、3.37億元、4.42億元,毛利分別為2.01億元、1.8億元、2.5億元,淨利潤分別為5,398萬元、4,890.5萬元和5,917.3萬元。 對於營收的波動,招股書解釋稱,2023年美國及中國內地的三家客戶調整多肽藥物開發計劃,導致其需求銳減,相關收入減少3400萬元;2024年收入大增31.3%則是因為來自一個專注於GLP-1藥品開發的美國客戶的收入增加。 2024年,泰德醫藥擁有707名客戶,但是其客戶集中度偏高,該年度前五大客戶貢獻收入50.3%,最大客戶的收入佔比達26.8%,一旦主要客戶的業務發生變動,其業績易出現波動。另一方面,海外收入佔比也高達78.6%,尤其是來自美國的收入佔55%,在當前複雜的地緣政治背景之下,未來業績有可能受中美貿易摩擦及關稅政策衝擊。 泰德醫藥稱,此次IPO募資所得約76.4%將用於在美國及中國建設生產多肽及寡核苷酸的設施,具體而言,募資額的38.2%將投向美國加州羅克林園區的建設,公司將於2025年上半年完成羅克林園區建設,預計增加100至300千克產能。其餘的9.5%和4.1%將分別用於在更多地區建立銷售及售後服務網點、擴張中國的產能。 在GLP-1的風口之下,泰德醫藥的發行市值約為41.83億港元(以發行價中位數計),市盈率約為64倍,遠高於行業龍頭藥明康德(2359.HK; 603259.SH)的市盈率18倍,後者無論是多肽產能還是財務表現都遠勝於泰德醫藥。GLP-1市場競爭白熱化、客戶集中度偏高以及外圍政策變化等種種因素都將考驗泰德醫藥這位「行業老三」的突圍能力。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一季度收入下滑兩成 石藥罕見預披露50億交易合作
在創新藥行業中,在管線交易尚未完成時提前「預告」相當罕見,石藥集團此舉或許是為了對衝業績下滑壓力,穩定市場信心 重點: 每項合作的實際首付款比例以及里程碑達成進展才能決定其真實收益 第一季度營業收入同比大幅下滑21.91%,同期的歸母淨利潤也同比下滑8.36% 莫莉 在中國創新藥「出海」浪潮奔湧的背景下,傳統醫藥巨頭正加速轉型,從過去的「以仿養創」即依靠仿制藥利潤支撐創新研發,到如今創新藥業務的授權合作交易(BD)成為拉動業績的新引擎,中國創新藥研發逐漸進入收成期。仿制藥「四大天王」之一的石藥集團有限公司(1093.HK)最近的動向成為這一轉變的典型縮影。 5月30日,石藥集團突然披露公司正在進行潛在大額交易,在創新藥行業中,在管線交易尚未完成時提前「預告」相當罕見。該公告稱,公司稱目前正與若干獨立第三方就三項潛在交易進行磋商,涉及有關該集團若干產品在開發、生產及商業化方面的授權及合作,這些產品包括表皮生長因子受體抗體藥物偶聯物(EGFR-ADC)及由自主研發的其他藥品。 石藥透露,每項潛在交易項下,可能應付予該集團的潛在首付款、潛在開發里程碑付款及潛在商業化里程碑付款,合計可能達到約50億美元。石藥還表示,其中一項BD即將在2025年6月完成。不過,這些潛在交易的條款及條件尚未最終確定,其亦未就潛在交易訂立任何具約束力的協議。 2025年,石藥已經完成了兩筆重大的授權合作。5月19日,石藥宣布與百濟神州( 688235.SH; 6160.HK; ONC.US)達成MAT2A抑制劑SYH2039全球授權協議,石藥獲得了1.5億美元的首付款並有權收取最高1.35億美元的潛在開發里程碑付款及最高15.50億美元的潛在銷售里程碑付款。2月19日,石藥集團與Radiance Biopharma達成合作,後者獲得一款ROR1 ADC在歐美等地區的獨家開發和商業化權利,石藥集團將獲得1,500萬美元首付款,1.5億美元開發和監管里程碑金額、10.75億美元銷售里程碑金額以及一定比例的銷售分成。 若未來的三項潛在授權交易最終達成50億美元總收入,則單項目平均價值約17億美元,同石藥集團與百濟神州的交易規模基本持平。但是,每項合作的實際首付款比例以及里程碑達成進展才能決定其真實收益。 一季度業績下滑 對於石藥集團在第一季度財報發佈後預告潛在大額交易,市場認為此舉是為了對衝業績下滑壓力,穩定市場信心。由於石藥集團在5月29日的財報電話會上就已提前披露相關消息,其股價在29日和30日分別上漲11.9%和6.38%,但隨後的四個交易日內,漲幅有所收窄,在消息公佈後的六個交易日內,石藥的股價累計上漲16.9%。從市場反應來看,石藥集團這一招成效明顯。 5月29日,石藥集團公布第一季報財報,期內營業收入為70.15億元,同比大幅下滑21.91%,同期的歸母淨利潤14.78億元,同比下滑8.36%。其中,作為收入支柱的成藥業務因核心產品多美素、津優力納入集採而降價,導致該板塊的收入減少27.3%至55億元,抗腫瘤業務收入更是暴跌65.7%。 第一季度的業績疲軟只是石藥集團收入和利潤受挫的延續。2024年全年公司的收入已經下滑7.8%,淨利潤也同比下滑25.4%至46.82億元。儘管石藥近年來大力向創新藥業務轉型,研發投入佔比持續提升,第一季度的研發費用同比增長11.4%,佔營收比例達18.56%,但創新藥收入尚未形成規模支撐。市場擔憂石藥集團傳統業務萎縮後,或難以長期對創新藥輸血,其股價在2025年初一度達到4.17港元的低谷。 即便高額交易預期或許能抵消財務數據的負面影響,投資者也需要注意BD終止合作的風險。據動脈網不完全統計,截至2025年4月20日,在2020年完成的62起中國藥企對外授權交易中,有25起已明確終止合作,「退貨率」為40%。今年3月,石藥集團與Elevation的一項合作就宣告終止。2022年,Elevation以2,700萬美元預付款、11.5億美元里程碑金額的交易額從石藥集團引進EO-3021,但該藥物在美國的臨床一期數據遠不及石藥集團在中國臨床試驗的數據,因此Elevation決定終止推進該項目研發。 在創新藥研發領域,BD管線的臨床失利實屬常態,但中美臨床數據的較大差異仍然對石藥的聲譽產生負面影響。目前,石藥集團的市盈率約為20倍,遠低於剛剛完成「A+H」兩地上市的恒瑞醫藥(600276.SH;1276.HK)的市盈率51倍。創新藥研發本質上是高風險的長週期探索,石藥集團當前正處於傳統業務萎縮與創新管線變現青黃不接的雙重壓力期,投資者或許需要更長時間觀察。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集採打擊成藥業務 石藥集團預告利潤縮水三成
在業績預告中,石藥集團將業績下滑的矛頭指向集採政策 重點: 石藥集團的利潤銳減此前已現端倪,前三季度的利潤已經同比減少15.9% 醫藥界知名人士劉勇軍去年入職石藥負責創新藥研發,可他履職僅3個月便宣布離職 莫莉 作為曾經市值千億的中國藥企巨頭,石藥集團有限公司(1093.HK)被業界視作仿製藥「四大天王」之一,憑借在腫瘤、抗生素領域的布局,石藥集團的業績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穩定上漲。然而,在國家醫保帶量集中採購的影響下,石藥集團的王牌產品銷售額紛紛下滑,利潤受到衝擊。 2月25日盤後,石藥集團發布2024年業績預告,全年淨利潤預計較2023年的58.73億元減少約26%,主要原因在於成藥業務收入同比減少約7%。石藥集團的主要收入來自於成藥銷售,在2024年上半年,該業務分部貢獻收入135.5 億元,佔總營收的83%,公司其他業務包括銷售維生素C原料、抗生素原料以及功能食品。 在業績預告中,石藥集團將業績下滑的矛頭指向集採政策。其中,中國首個自主研發的長效升白藥物津優力在京津冀「3 + N」聯盟藥品集中採購中價格下調了約58%,用於一線治療淋巴瘤、卵巢癌、復發或轉移乳腺癌等腫瘤的多美素則在同一個集採中價格下調23%。2024年3月,相關地區開始執行集採價格後,這兩款明星單品的銷售額隨之顯著下跌,因此,抗腫瘤治療業務的收入在2024年同比下滑28 %。 雖然沒能在集採中標的產品無需大幅降價,但是失去集採市場後同樣影響收入。石藥集團指出,用於治療高血壓、慢性穩定性心絞痛的玄寧未能在2023年的國家第八批集中採購中中選,使其在嚴格執行集中採購的醫院的銷售受到較大的衝擊。因此,心血管治療業務收入同比下跌約15 %。 對於石藥集團這類擁有大量仿製藥產品的企業來說,能否在集採中標,對收入影響相當大。在最新一次第十批集採中,石藥集團有15個產品中選。國家醫保局在2024年12月舉辦的集中帶量採購座談會上透露,石藥中選的15個產品中有8個都是以最低價中選,原因在於石藥集團憑借原料藥自產及智能製造的水平,可以在提高效率的同時保證產品質量穩定。 事實上,石藥集團的利潤銳減此前已現端倪。在2024年上半年,石藥集團營業收入162.84億元,僅僅同比增長1.3%,股東應佔溢利為32億元,同比增長2%;到了第三季財報公布時,前三季度的利潤已經同比減少15.9%,全年利潤進一步下跌意味著第四季度的業績下滑速度進一步加劇。 押注創新藥合作 近年來,不少老牌仿制藥企業為了應對集採的影響,紛紛向創新藥轉型,同樣被稱作仿制藥「四大天王」之一的恆瑞醫藥(600276.SH)就是其中佼佼者。恆瑞醫藥在2021年和2022年連續兩年業績下滑,直到2023年集採對公司負面影響基本出清,創新藥業務開始帶動恆瑞醫藥業績重回增長。 石藥集團自2018年以來同樣重金投入創新藥研發,布局了mRNA 疫苗平台、ADC、單抗、雙抗等多個平台,但大多數管線仍然處於臨床試驗階段,至今只新增了3款創新藥獲批上市,其餘管線在短期內難以彌補核心產品納入集採後導致的收入損失。2024年中期財報顯示,公司有約 60 個重點在研藥物進入臨床或申報階段,其中 7 個已遞交上市申請,19 個處於註冊臨床階段。 可是,石藥集團負責創新藥研發的高層卻頻頻變動。去年9月,醫藥界知名人物劉勇軍從信達生物離職後隨即出任石藥集團執行總裁、全球研發總裁,市場期待在劉勇軍的帶領下,石藥集團的創新藥研發進程有望提速。但劉勇軍履職僅3個月便宣布離職,讓市場不得不擔憂石藥集團創新藥研發的後續進展。 不過,石藥集團近期接連達成創新藥的license out合作,與其他創新藥企僅出售海外權益不同的是,石藥集團的多項合作並未保留大中華區的權益,或許顯示其對於創新藥業務的戰略轉向了專注前期研發。 2024年10月,石藥集團將一款臨床前創新小分子脂蛋白(a)抑制劑在全球範圍內的開發、製造及商業化權益授權給阿斯利康(AZN.US),用於開發新型降脂療法以及多種心血管疾病的單一療法或聯合療法,石藥集團獲得包括1億美元(7.29億元)首付款在內的最高20億美元的付款。同年12月,石藥集團將自研的新型MAT2A抑制劑(SYH2039)的全球權益獨家授權給百濟神州(6160.HK,…
7輪融資星光閃閃 勁方醫藥衝刺港股上市
上市前獲得7輪融資,總額約14.21億元,支持者包括石藥集團、泰格醫藥、國藥中生、深創投、清池資本和百度 重點: 研發管線包括八款候選藥品,一款與信達生物合作開發的產品已經獲批上市 由於缺少自主銷售產品,現金流難以為繼,勁方醫藥2024年上半年收入掛零 莫莉 在港股IPO回暖之際,不少中國內地生物醫藥企業衝刺港交所,創新藥企勁方醫藥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也在2024年末啓動赴港上市計劃。與其餘尚處於臨床研發階段的藥企不同的是,勁方醫藥的研發實力頗具閃光點,不僅有一款與信達生物(1801.HK )合作開發的產品已經獲批上市,還達成了多項對外合作授權。 根據申請文件,勁方醫藥成立於2017年成立,專注於腫瘤、自體免疫和炎症性疾病領域的新藥開發。招股書顯示,勁方醫藥已建立起一條持續更新的產品管線,包括八款候選藥品,其中五款處於臨床開發階段。其中,由勁方醫藥自主發現的氟澤雷塞已於2024年8月在中國獲批用於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該藥是中國內地首款以及全球第三款獲批的選擇性Kirsten大鼠肉瘤(KRAS) G12C抑制劑。 不過,氟澤雷塞在內地的商業化權益已經在2021年9月被授權給信達生物。信達生物以2,200萬美元(1.46億元)首付款及不超過5,000萬美元的全球開發支持費用,獲得氟澤雷塞大中華區開發和商業化權益以及全球權益選擇權,此外,勁方醫藥有望獲得最高2.4億美元里程碑付款及銷售提成。2024年1月,勁方醫藥收回氟澤雷塞大中華區外的權益,目前該藥的進入海外臨床試驗二期,預計2025年第四季度啓動用於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三期臨床試驗。 KRAS靶點是當前癌症新藥研發中炙手可熱的靶點之一,該靶點的抑制劑在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顯示出明顯的臨床治療優勢,KRAS基因突變還會在90%胰腺癌和30-40%結腸癌患者的體內出現。據招股書引用的研究數據,隨著商業化KRAS G12C抑制劑藥物的持續市場滲透和新藥的開發,全球KRAS G12C抑制劑藥物市場預計將從2023年的3.189億美元快速增長至2032年的27.484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為27.0%。除了跨國藥企安進(AMGN.US)、BMS(BMY.US)的KRAS G12C抑制劑已經在美國獲批上市之外,面對日益增長的龐大市場,益方生物(688382.SH)、加科思(1167.HK)、澤璟製藥(688266)、翰森製藥(3692.HK)等中國藥企亦在該靶點上有所布局。 除了氟澤雷塞的授權之外,勁方醫藥還曾達成兩項授權合作協議。2022年3月,公司將GFH009在大中華區以外地區開發、製造及商業化的權益授權給美國醫藥企業SELLAS(SLS.US),GFH009用於治療急性髓系白血病臨床二期試驗正在進行中。2023年8月,公司與美國藥企Verastem(VSTM.US)訂立合作與選擇權協議,後者可以選擇獲得處於臨床早期開發階段的GFH375等三款候選產品的開發和商業化權益,Verastem至今尚未行使選擇權。 投資人星光閃閃 雖然勁方醫藥此前通過對外授權合作獲得收入,2022年、2023年的收入分別為1.05億元和7,373.4萬元,但是由於缺少自主銷售產品,現金流難以為繼,勁方醫藥2024年上半年收入掛零。 目前,勁方醫藥大多數自主研發的管線尚未進入臨床三期,相關開支相對穩定,2022年、2023年和2024年上半年的研發投入分別為3.19億元、3.12億元和1.86億元。截至2024年6月底,公司持有2.79億元現金及現金等價物。 以當前的資金消耗速度,在港股上市以便獲得新一輪融資顯得較為迫切。不過,公司在招股書中表示,預計氟澤雷塞在2024年8月的上市會帶來商業化收入,還將積極與第三方建立高效的合作協議、推進氟澤雷塞及其他管線產品的海外開發及最終商業化以獲得更多現金流。 在IPO之前,勁方醫藥曾經獲得了7輪融資,融資累計約14.21億元,除了石藥集團(1093.HK)、泰格醫藥(3347.HK; 300347.SZ)和國藥中生等知名醫藥企業的支持外,深圳國資委旗下的深創投、專注醫藥領域的清池資本和百度(9888.HK;BIDU.US)也出現在投資人行列。2024年3月,勁方醫藥進行最後一輪融資,在當時低迷的融資環境中,勁方醫藥募集資金約1.95億元,投後估值達到31.24億元,這一輪融資的投資者包括珠海國資委旗下的華金資本和泰格醫藥旗下的泰瓏投資。 勁方醫藥能得到眾多投資人的支持,與兩位聯合創始人豐富醫藥開發經驗直接相關,其中呂強曾在惠氏、諾華等跨國藥企擔任研發領導,並在藥明康德(603259.SH; WUXIF.US)、揚子江藥業多家中國藥企擔任高管。不過,在已上市的18A企業中,由明星海歸創業團隊帶領的企業中,研發進展不順拖累股價的不在少數,勁方醫藥的未來業績與氟澤雷塞的商業化表現高度相關,需要投資者持續觀察。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恒瑞醫藥擬香港第二上市 醫藥「一哥」加速國際化
恒瑞醫藥可以借助港股二次上市打通國際融資渠道,也能有效提高公司的國際知名度,有利於恆瑞加速成長為世界知名跨國藥企 重點: 恒瑞醫藥以仿制藥的生產和銷售起家,藥品集中帶量採購後,相關業務曾受到重大打擊 創新藥業務如今已佔據半壁江山,助力恆瑞醫藥業績重回增長軌道 莫莉 中國醫藥行業「一哥」恒瑞醫藥( 600276.SH )擬赴港上市的消息在市場流傳近兩個月,直到上周一,恒瑞醫藥終於確認該消息。恒瑞醫藥在公告中表示,為深入推動科技創新和國際化雙輪驅動戰略,進一步助力公司國際化業務的發展,公司擬在境外發行H股並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發行H 股股數不超過本次發行後公司總股本的 10%。 根據彭博社10月的報道,有消息稱恒瑞醫藥此次港股IPO預期募資規模約20億美元(146億元)。恒瑞醫藥稱,此次港股IPO募集的資金將用於研發創新、產品商業化及公司運營等用途,其餘招股信息暫未公佈。 然而,資本市場對此反應消極,消息公布後的第一個交易日恒瑞醫藥下跌2.53%,隨後四個交易日里累計下跌5.65%。一方面因為二次上市將攤薄現有的股份,投資者擔心利益受潤,另一方面則與大型醫藥企業在港股的估值偏低有關。當前恒瑞醫藥的市盈率高達55倍,同樣年營收超過200億元的復星醫藥(600196.SH; 2196.HK)、石藥集團(1093.HK)、中國生物醫藥制藥(1177.HK)在港股的市盈率分別為16倍、10倍和14倍,遠低於恒瑞醫藥當前的市盈率,未來恒瑞實現A+H同時上市後,或許會拉低A股的估值。 恒瑞醫藥創立於1970年,早在2000年已經在上海交易所上市,當前市值接近3,000億元。作為醫藥行業「一哥」,恒瑞醫藥的研發投入也在一眾醫藥企業中遙遙領先,公司前三季度投入研發費用45.49億元,同比增長22%。根據Citeline評選的2024年全球管線數量TOP25的制藥公司,恒瑞醫藥位列第8名,是唯一一家進入前十的中國醫藥企業,比肩羅氏、輝瑞、阿斯利康、禮來等一眾知名跨國藥企。 恒瑞醫藥以仿製藥的生產和銷售起家,自從2018年醫保啓動藥品集中帶量採購後,仿製藥為進入醫保必須大幅降價,恒瑞醫藥相關業務受到重大打擊,2021年和2022年連續連續兩年出現罕見的負增長,營收分別同比下滑6.59%和17.87%。 不過,恒瑞醫藥早在2008年已開始布局向創新藥業務轉型,創新藥業務如今已佔據半壁江山,助力恒瑞醫藥業績重回增長軌道。截至目前,恒瑞在中國有17款獲批上市的1類創新藥、4款自研2類新藥。今年上半年,公司創新藥的收入同比增長33%至66.12億元,約佔總營收的49%。今年前三季度,恒瑞醫藥實現營收201.89億元,同比增長18.67%;實現股東應佔溢利46.20億元,同比增長32.98%。 力拓海外市場 與一般的未盈利生物醫藥企業不同的是,行業龍頭恒瑞醫藥可謂「財大氣粗」,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公司賬上的現金資產高達221億元,財務狀況相當良好,補充資金似乎並非其港股二次上市的主要目標。 中信證券在研報中指出,港股比A 股的國際化程度更高,恒瑞醫藥可以借助港股二次上市打通國際融資渠道,也能有效提高公司的國際知名度,加速產品研發以及海外市場臨床、註冊、推廣和商務合作,有利於恒瑞加速成長為世界知名跨國藥企。 今年以來,恒瑞醫藥在國際化方向頻頻發力。5月,公司將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GLP-1產品組合的海外權益授權給了美國Hercules,恒瑞醫藥在這次授權合作中獲得了Hercules19.9%的股權、1.1億美元的首付款和完成技術轉移後的里程碑付款,含銷售分成的交易總價最高可達60億美元。這種新的交易模式意味著恒瑞醫藥不僅能從中獲得巨額的授權收入,還能分享Hercules後續經驗發展的收益。 10月初,恒瑞醫藥將強生(JNJ.US)創新合作事務部副總裁Jens Bitsch-Norhave招入麾下,擔任醫藥企業發展合作部門的全球負責人,依靠Jens在強生積累的豐富的商務拓展經驗,恒瑞醫藥的 「出海」將更加迅猛。 雖然在重金投入之下,恒瑞醫藥創新藥業務已邁入收穫期,但是在恒瑞醫藥董事長孫飄揚看來,由於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醫保准入門檻、知識產權保護等多方面的因素,中國創新藥行業的「內捲」問題仍然相當突出。這或許也能解釋為何恒瑞醫藥從業務、人事乃至資金層面上全面加速「出海」。但是,對於中國醫藥企業來說,進入海外市場需要面臨臨床研究、國際化商業推廣等多個層面的挑戰,恒瑞醫藥未來的國際化之路能否穩妥,還需謹慎觀察。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石藥重組董事局 未來押注減肥藥
過去三年石藥集團因成藥業務板塊增速放緩,以致整體業務增長乏力,今年首季石藥迎來不錯開局,證券界普遍看好其成藥收入貢獻超過預期,預計全年收入增長達一成。 重點: 石藥首季收入為89.83億元,股東應佔溢利為16.13億元,兩者均勝市場預期 近日董事局重組,王慶喜博士及翟健文退任執董,由換入更年輕的姚兵博士及蔡鑫 羅小芹 石藥集團有限公司(1093.HK)是一家集研發、生產和銷售於一體的創新驅動型制藥企業,公司有不少在研藥物已取得美國或中國的臨床試驗批准,但這些創新藥的商業化需時,且有可能未必通過第三期臨床試驗,所以最靠譜的估值仍是著眼其成藥收入部分。 石藥季績顯示,首季錄得收入89.83億元(12.4億美元),同比增加11.5%,增長動力就是來自成藥板塊,這部分佔總收入的84.2%,由於成藥板塊利潤率較高,帶動股東應佔溢利同比增加12.9%至16.13億元,兩者均勝市場預期。此外,管理層維持2024全年營收雙位數增長、以及推出的10種藥品總銷售額達30億元的指引。 季績收入盈利雙升 季內成藥業務收入同比大增17.7%至75.61億元,環比更增長20%,有扭轉這部分收入近年增速放緩的趨勢。數據顯示,由2021至2023年間,公司成藥業務收入分別為226.81億元、245.2億元和256.4億元,同比增速為11.2%、8.1%和4.6%,連續三年下降。 除呼吸系統外,各個治療領域的產品收入均較去年同期有所增長,來自近年推出的新產品的貢獻亦持續增加,在成藥板塊佔比35.8%的神經系統藥品收入增長更達27.4%。 在神經系統的藥品中,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AIS)的恩必普去年獲批執行新醫保價格,為石藥提供新的增長空間,早年受醫保改革限價影響,很多像恩必普一類旗艦藥品的售價受壓,變相令藥企研發的機會成本大增,削弱藥企創新的誘因。 除成藥板塊外,季內原料產品和功能食品及其他業務均錄得同比跌幅,但兩者合計只佔總收入不足16%,未構成太大影響。其中,原料產品業務因維生素C和抗生素產品需求回落,收入減少8%至9.35億元,功能食品及其他業務則主要受到咖啡因產品價格下跌影響,收入減少21%至4.86億元。 多元平台研發新藥 石藥通過持續的投入,建立包括納米制劑、長效注射劑、單抗、雙抗、抗體藥物偶聯物(ADC)、mRNA、siRNA、PROTAC及AI藥物設計在内的多項研發技術平台,雖然未必保證每個平台都能高效變現,但多元平台減低藥物研發的不確定性,變相分散投資風險。 今年首季石藥投入的研發費用爲11.69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16%,約佔成藥業務收入15.5%。目前逾60個重點在研藥物已進入臨牀或申報階段,其中7個已遞交上市申請,20個處於註冊臨牀階段。 今年3月石藥研發的減肥藥司美格魯肽注射液已獲國家藥監局批准開展臨床試驗,這是一款仿制由丹麥藥廠諾和諾德(NOV.US)銷售的減肥藥Semaglutide的中國版本,雖然石藥面對其他內地藥企競爭,但減肥藥的商機龐大,最終要看仿制技術及管理層的執行力。 自今年初至今,於中國有1款創新藥(新增適應症)獲批上市,獲得16項臨牀試驗批件,2 款仿制藥(或稱非專利藥)獲得藥品註冊批件,於北美地區有兩款在研創新藥物獲得臨牀試驗批准。 證券界普遍看好石藥的季績表現,紛紛上調石藥的目標價。瑞銀估計其成藥業務收入的貢獻將超過預期,將石藥今年全年收入增長預測由原本6.8%上調至9.8%,同時對2024至2026年每股盈利預測相應提高6%、7%及8%。該行並重申石藥「買入」評級,上調其目標價至10.1港元。 石藥近日公布董事局重組,王慶喜博士及翟健文退任執行董事,由姚兵博士及蔡鑫接替,蔡鑫為主席、執行董事及主要股東蔡東晨之子,於2022年3月加入石藥,現任執行總裁兼營銷決策中心總裁, 主要負責本集團的銷售業務,隨着董事局成員的年輕化,公司未來的銷售策略或許更加進取。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