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in IPO headed for Hong Kong?

處處碰壁 Shein是中企海外超級IPO的未來嗎

這家快時尚巨頭在倫敦上市的計劃可能會落空,此前它出於類似的政治原因放棄了在紐約上市的計劃 重點: Shein可能最終會在香港上市,此前它在紐約上市的計劃失敗,最新的倫敦上市計劃也面臨類似的地緣政治壓力 這個案例表明,中國公司在紐約進行超大規模新股發行正變得越來越困難,不過一些大型上市仍可能會成功 陽歌 中國公司在紐約的超大規模新股發行注定要消失嗎? 從快時尚巨頭Shein的IPO最新進展來看,情況確實如此,其數以十億美元計的上市計劃正在迅速成為全球主要股票市場的棄兒。該公司去年年底秘密提交了在美國上市的申請,但卻因我們稍後會介紹的地緣政治和法律問題而放棄了該計劃。 據媒體報道,紐約上市計劃未果後,公司轉向倫敦,據稱已於上月提交了類似的申請。但該計劃現在也面臨壓力,原因與導致其紐約上市計劃泡湯的原因類似。據英國《金融時報》上周報道,作為備選,該公司保留了在香港上市的選項,此類因素對在香港上市的影響很小甚至沒有影響。 從某種程度上講,Shein的案例反映了大型中國公司如今謀求海外上市時面臨的重重障礙。其中一些障礙是政治因素造成的,比如對人權和知識產權盜竊相關問題的審查,在Shein一事中,這些問題引起了西方政客的關注。但其他因素來自中國,尤其是數據安全法,這將導致所有手握大量中國數據的大公司難以在紐約、倫敦或任何其他西方市場上市。 以Shein為例,西方政治因素是導致其紐約上市計劃泡湯的主要原因,而且現在看來也將在倫敦造成同樣的結果。數據安全在此事中似乎不那麼重要,因為Shein的大部分收入來自向中國以外的消費者銷售中國製造的廉價服裝,包括在美國,在美國市場它處於領頭羊地位。 據數據統計跟蹤網站Statista稱,該公司自2012年成立以來迅速崛起,成為全球最大的快時尚零售商,估計2022年的收入為227億美元,較上一年的157億美元增長45%。它面向全球150多個市場的消費者銷售產品,美國是其最大市場。 公司估值在2022年達到約1,000億美元的巔峰,但此後一直在穩步下降,大約一年前融資時約為660億美元。儘管如此,大多數主要股票市場都會爭相承接這樣的上市,它不管發生在哪一年都很可能成為當年全球規模最大的上市之一,籌集資金不低於100億美元。 美國的證券交易所一度渴望承接此次上市,但後來據報道,有政界人士介入並通過美國證券監管機構施加壓力。他們對Shein的一些勞工行為以及該公司涉嫌盜竊知識產權的指控感到擔憂——這兩個領域往往是中國公司的軟肋。人權組織國際特赦組織一直在牽頭阻止Shein的倫敦上市計劃,稱這樣的上市將代表倫敦證券交易所的「恥辱」。 赴香港上市 Shein的案例,以及該公司可能仍考慮在中國香港上市的最新報道,突顯出這個前英國殖民地最近的崛起,它成為最後幾個對中國企業IPO友好的海外上市地點之一。香港是中國唯一一個股市由國際投資者主導的城市,這得益於它作為殖民地的歷史。幾乎所有的大型國際基金公司和投行都在那裡設有大型辦事處。 為了歡迎內地企業上市,香港也一直在放寬其嚴苛的標準。此前,這些標準使得增長迅速但仍在虧損的初創企業很難或者根本無法在香港主板上市。最新的放鬆措施是,今年它修改了相關規定,允許虧損的「專業科技公司」上市。這為人工智能製藥公司晶泰科技(2228.HK)上月上市鋪平了道路,它成為首家利用這一規則變更後的企業。 在估值更高和交易量更大的吸引下,許多中國科技公司過去會去紐約上市,但現在會選擇香港。這些公司包括拼車公司嘀嗒出行和曹操出行,以及輕舟智航和縱目科技等自動駕駛公司,它們最近都提交了在港交所上市的申請。 所有這些都把我們帶回到了一開始的問題,即Shein的案例是否是紐約重磅中國IPO的喪鐘?儘管這一案例表明,目前的氣候肯定不像十年前那麼溫暖——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 2014年在紐約IPO募集了創紀錄的250億美元——但可能仍有一些調整空間。 今年上半年,中國企業在紐約IPO籌集了約6億美元,其中有4.4億美元,也就是逾三分之二來自中國領先的汽車製造商吉利旗下的電動汽車製造商極氪(ZK.US)。 儘管美中關係緊張,但由於極氪的數據規模相對有限,這可能有助於它避開中國對數據安全的關切,最後成功上市。它的高科技性質可能也幫助它免去了美國對勞工行為和知識產權盜竊等問題的擔憂。吉利的背景可能也有所幫助,因為這家民營汽車製造商在中國關係廣泛,而且擁有沃爾沃和路特等國際品牌,在全球也受到尊重。 相比之下,Shein 並沒有這些耀眼的光環,它成立於南京,不過後來把總部搬到了新加坡。它之所以聲名鵲起,是因為利用了中國早期崛起為全球製造業中心時聞名於世的廉價血汗工廠。 總而言之,紐約耀眼的燈光——以及紐約兩大股市的雄厚實力——將繼續吸引一定數量的中國大公司,它們相信自己能夠通過複雜的監管障礙。但這個數字將不可避免地低於此類上市早前的全盛時期,每年可能只有一兩家公司能籌集到數億美元甚至更多的資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裡
Momenta approved for U.S. listing

搶融資增速發展 夢騰智駕赴美上市

它是中國自動駕駛技術領域中,最新一家尋求在境外上市融資的公司 重點: 中國證券監管機構已批准夢騰智駕赴美上市,預計最高可籌集3億美元 儘管與主要汽車製造商建立了合作夥伴關係,公司面對在尋找合作夥伴及來自競品的挑戰 陳竹 自動駕駛技術公司夢騰智駕環球有限公司喜歡宣傳一種雙重戰略,即同時專注大眾的高級駕駛輔助系統(ADAS)和完全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它聲稱這種方式,即所謂的“飛輪”戰略,使其能夠從當前的ADAS解決方案中獲得收入,同時收集關鍵數據,用於發展未來更先進的自動駕駛系統。 隨著境外上市計劃的推進,公司很快可發現,投資者是否也對這一戰略充滿熱情。上周,上市計劃向前邁出重要一步,中國證監會批准了夢騰智駕在納斯達克或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擬發行不超過6,300萬股普通股。 夢騰智駕加入了越來越多尋求境外上市的自動駕駛科技公司行列,包括小馬智行和縱目科技在內的其他公司,也提交了類似的申請。到目前為止,只有少數幾家公司成功上市,表現參差不齊,反映投資者對這類公司興趣各異。它們中的禾賽科技(HSAI.US)的股價,自2023年初在美國上市以來已縮水四分之三。 儘管反響平平,但IPO大軍仍步履不歇,因為夢騰智駕及其同行正尋求資金來維持虧損的業務,這些業務短期內不太可能盈利。 雖然夢騰智駕尚未披露籌資目標,但彭博新聞社上月報道稱,該公司可能計劃籌集2億至3億美元。公司尚未向美國證券監管機構提交任何公開文件,不過它可能已經提交了一些早期機密信息。 與很多從一開始就專注於全自動駕駛的競爭對手不同,夢騰智駕自2016年成立以來,就走上了一條不同的道路。它最初主攻ADAS,致力於提供一款具有即時創收潛力的產品。直到2019年,夢騰智駕才擴展到包括全自動駕駛技術。 與許多同行一樣,夢騰智駕由一支擁有強大技術背景的團隊在2016年創立。創始團隊成員包括曾在人臉識別技術公司商湯擔任高管的曹旭東,以及其他人工智能和汽車行業資深人士。 多年來,公司的融資一直很成功,在多輪融資中吸納了超過10億美元的資金。它的投資者包括新加坡主權財富基金淡馬錫、阿里巴巴旗下的雲鋒基金、遊戲巨頭騰訊和德國的戴姆勒股份公司。規模最大的融資之一髮生在2021年,當時公司籌集了5億美元,參與投資的包括豐田、博世和戴姆勒。 夢騰智駕早期專注於將自己的產品集成到量產車輛中,這可能讓它在商業化方面比同行更具優勢。它的很多競爭對手直到2022年才開始轉向ADAS。近期申請上市的小馬智行便是其中之一,該公司直到2023年才正式進入ADAS市場。 “飛輪”戰略 夢騰智駕優先考慮利用兩種戰略與汽車製造商建立牢固的關係。其一,讓上汽、豐田和戴姆勒等汽車製造商成為它的投資者。其二,通過戰略合資企業建立關係,比如2020年與上汽集團旗下高端電動汽車部門智己汽車建立合作夥伴關係,2021年底與比亞迪建立類似合作。 這種合作關係具有雙重目的,合作夥伴可以成為未來的客戶。而一旦成為客戶,它們還可以提供大量車輛運行數據。這個方法是夢騰智駕“飛輪”戰略的核心,合作既能在當前帶來收入,又能為未來產品的開發提供數據,從而形成一個自我強化的循環。 儘管夢騰智駕擁有眾多合作夥伴,但真正將其技術用於量產汽車的合作夥伴並不多。兩個值得注意的採用者是智己汽車和梅賽德斯—奔馳,前者已將夢騰智駕的D.L.P.人工智能模型集成到車輛中,後者將在2025年4月投產的純電動CLA車型上,使用夢騰智駕的高階智駕方案。 夢騰智駕及其同行,都瞄准了具有巨大增長潛力的ADAS市場。縱目科技援引第三方研究稱,中國的ADAS市場從2018年的93億元擴大到2022年的413億元,凸顯了該行業的快速發展。 然而,這個新興行業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吸引了許多初創公司和老牌汽車製造商投身進來,開發自己的ADAS解決方案。例如,比亞迪目前在包括漢系列在內的許多車型上,使用其專有的ADAS系統DiPilot。 在將ADAS作為近期收入重點的同時,夢騰智駕也在大力發展全自動駕駛。據麥肯錫稱,到2030年,這個市場的規模將達到3,600億美元。該公司的戰略包括推出Momenta Go,這是一項自動駕駛出租車服務,於2021年在中國東部城市蘇州的指定地區開始商業運營。 夢騰智駕沒有透露Momenta Go的許多細節,這表明其服務仍處於試驗階段。因此,該業務在短期內不太可能產生可觀的收入。我們還需要等到它向美國證券監管機構提交公開文件,來衡量在ADAS解決方案的商業化做得如何。 與其他機器人出租車服務提供商一樣,夢騰智駕還面臨除技術挑戰之外的重大障礙。其中最主要的障礙是中國複雜的監管環境,法律和監管框架,往往難以跟上技術進步的步伐,這給技術的廣泛應用帶來了不確定性和潛在障礙。 不過,中國監管環境的最新發展,也帶來了一些鼓舞人心的跡象。去年11月,中國出台了一項全國性的指導方針,接受部署全自動駕駛汽車以實現大規模應用的公司的申報。 根據新計劃,測試車輛的駕駛員可以放開方向盤,汽車製造商和車隊運營商將承擔安全責任。這種責任轉移是一個關鍵的發展,可能會加速更廣泛地部署自動駕駛汽車的進程。然而,這也讓夢騰智駕等公司承擔了更大的責任,以確保它們的系統穩健可靠。 雖然取得了這些積極的進展,但夢騰智駕仍需繼續投入巨資改進技術,通過IPO籌集的資金,很大一部分可能會用於研發。公司似乎已經為成為自動駕駛領域的重要參與者,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我們需要更多地瞭解它與汽車製造商的關係,以及它目前和未來的收入潛力,才能更好地瞭解它的長期前景。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Zongmu files for IPO

增長緩慢虧損持續 縱目科技乏上市亮點

這家自動泊車解決方案研發商,去年虧損嚴重且收入增長乏力,僅錄得6%,不太可能給投資者留下深刻印象 重點: 縱目科技已申請在香港上市,但因研發投入巨大,公司收入增長緩慢,虧損嚴重 如果能夠加快ADAS駕駛解決方案的商業化,這家自動駕駛科技公司或許能吸引投資者的興趣 陳竹 在過去的一年里,自動駕駛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因曾經被炒作得沸沸揚揚但隨後就被遺忘。但相關技術終於開始成熟,特斯拉創始人埃隆·馬斯克等全球有遠見卓識的人提出了大膽的主張,並為推出全自動汽車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時間表。在中國,隨著新一代電動汽車在這個擁擠的市場中爭奪注意力,採用自動駕駛技術已成為一個強而有力的賣點。 縱目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上月末申請在港交所上市,希望這股重新燃起的樂觀情緒能夠吸引投資者。在上周修訂的上市文件中,公司表示,在最初的兩家承銷商華泰金融和法國巴黎的基礎上,增加中信里昂為承銷商,這三家二級公司構成了一個相對穩固的組合,為公司的第三次上市嘗試護航。 縱目科技早在2017年就在新三板上市,新三板是中國一個面向中小企業的場外交易市場,交易清冷。但不到一年,它就退出了新三板。2022年,公司申請在類似於納斯達克的上海科創板上市,但最後又主動撤回了申請。 縱目科技由唐銳在2013年創立,主要提供自動駕駛技術解決方案,主攻軟件。這讓它有別於業內一眾公司,如計劃打造自己的自動駕駛車隊的小馬智行,和聚焦自動駕駛車輛傳感器的禾賽(HSAI.US)。 招股說明書顯示,縱目科技自成立以來已通過九輪融資,籌集資金22億元。它最有名的支持者是小米集團(1810.HK),小米是自動駕駛技術的堅定支持者,並於上月推出了自己的新能源汽車(NEV)。縱目科技的上一輪融資是在2022年3月,籌集資金近10億元。在那一輪融資中,公司估值超過90億元,躋身“獨角獸”俱樂部,獨角獸是指估值在10億美元或以上的初創企業。 如果能完成首次公開募股,能不能保持這麼高的估值則是另一回事,因為股市投資者最近對新上市的科技股估值,遠沒有那麼慷慨了。禾賽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去年2月上市時,它的估值在25億美元左右,但上市後估值已跌至約5.5億美元。 縱目科技自稱是一家全自動駕駛技術的供應商,但其主要關注點是自動泊車,這是一種專門的自動駕駛應用,通常用於停車場或車庫等嚴格控制的封閉環境中。 在中國的乘用車自動泊車解決方案(APS)市場,按2022年的銷售額計算,縱目科技在供應商中排名第五。公司上市文件中引用的第三方研究顯示,2022年中國APS整體市場規模達81億,縱目科技佔4.9%。 公司還強調自己在APS的一個細分市場,即它所說的自動泊車輔助(APA)領域領先國內同行,市場份額達5.6%。 增長乏善可陳 在包括泊車和駕駛解決方案在內的高級輔助駕駛系統(ADAS)市場,縱目科技僅佔1%的份額。中國ADAS市場經歷了大幅增長,從2018年的93億元增長到2022年的413億元。 2022年,縱目科技的泊車解決方案銷售收入為4億元,佔其全年總收入4.695億元的85%以上。駕駛解決方案業務則貢獻了剩餘的7,000萬元,表明這部分業務仍然處於早期的發展階段。不過,縱目科技把一大部分研發費用都花在駕駛解決方案上,這似乎表明它對這部分業務成為未來的增長引擎寄予了厚望。 縱目科技去年的營收僅錄得6%的增幅,達到4.98億元,這令人難免質疑它能否有效實現技術的商業化並擴大業務規模,尤其是考慮到它在該行業已有十多年的歷史。 雖然增長緩慢可能會引起一些投資者的擔憂,但更令人擔憂的是,由於研發支出巨大,該公司虧損嚴重。縱目科技報告稱,在截至2023年底的三年里,累計虧損超過15億元,其中去年虧損5.64億元。同期,該公司的研發支出總額接近10億元。 投資者應該注意的另一個重大風險,是它嚴重依賴少數關鍵客戶。2021 年,來自前五大客戶的收入佔其總收入的72.5%,到去年這一比例已上升到93%。在此期間,最大客戶在公司收入中的份額從28.5%增至43.8%。 雖然許多公司都面臨類似情況,但在中國迅速變化的新能源汽車行業,這種風險可能尤其需要警惕,在這個行業,今天的超級明星可能明天就出局了。 儘管存在這些風險,縱目科技也有自己的優勢。其中之一是與商業夥伴的合作關係密切,這使它能夠不斷改進產品。公司表示,2022年與中國十大汽車製造商全都建立了業務合作關係,這些製造商佔中國乘用車總銷量的72.1%。 投資者是否看好縱目科技的IPO,可能取決於該公司是否有能力加快商業化步伐,特別是其ADAS駕駛解決方案,尤其是在該公司表示短期內盈利無望的情況下。 類似的邏輯可能也適用於越來越多嘗試赴港上市的自動駕駛公司,包括地平線機器人和黑芝麻智能。這些公司的表現將證明,投資者究竟是認為這類公司將在不久的將來加速增長,還是認為它們的技術仍處於早期階段,無法引起他們的興趣。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