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訊:中證監批一畝田納斯達克上市

根據周一在中國證監會網站上的通知,中證監已批准一畝田集團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公司將出售1.96億普通股。根據現行法規,公司必須在12個月內完成上市,否則將要重新申請。 根據其網站,一畝田是中國的農產品線上交易平台之一,成立於2011年。初期是針對B2B市場,逐漸將其範圍擴大到批發交易,現時其平台向5,600多萬企業用戶,提供15,000多種農產品的交易。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一品威客登陸納斯達克 首日收漲0.24%

眾包平台運營商一品威客(EPWK.US)周四登陸美國納斯達克,首個日交易日波動不大,收漲0.24%,報4.11美元。 據公司公告,首次公開發行275萬股A類普通股,發行價為每股4.10美元,共集資1,127.5萬美元。依照此價格計算,公司市值約9,000萬美元。此外,公司還授予承銷商一項期權,可在發行結束後30天內,額外最多再購買412,500股A類普通股。 總部位於福建廈門的一品威客,主要業務是幫助中小企業尋找零工。2019年到2023年的過去五年,公司平台在412萬個項目中實現了16.7億美元的商品交易總額(GMV),是中國第二大衆包在線平台。 去年10月,公司上調IPO目標,將發售股票數量由150萬股增加至275萬股,發行價格則由7至8美元降為4至6美元,最多可籌集1,650萬美元,較其最初的目標高出約三分之一。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亞盛醫藥折讓20%發售ADS 淨籌1.3億美元

生物醫藥企業亞盛醫藥(6855.HK)周五公布,將發售732.5萬股美國存託股份(ADS),1股ADS代表4股普通股,相當於發行2,930萬股相關新股。每股ADS發行價17.25美元,折合每股約33.57港元,較前一日收市價格折讓約19.6%。 同時亦授予包銷商30天期權,購買最多額外109.87萬股ADS(約439.5萬股普通股)。總數3,369.5萬股普通股,佔股份擴大後已發行普通股約9.66%。集資淨額為1.12億美元,假設將悉數行使超額配股權後則為1.3億美元(9.5億元)。 公司表示,集資所得將用於在中國尋求lisaftoclax治療r/r CLL的NDA(new drug application)批准及於中國籌備商業化上市,並推進奧雷巴替尼在美國及其他國家的臨床開發、其他候選產品研發、開發未來的管線項目及作營運資金及一般公司用途。 亞盛醫藥港股周五低開9.34%至37.85港元,跌幅一度擴大至13%,中午收報37.05港元,跌11.1%。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創響生物(Inmagene Biopharmaceuticals)

創響生物反向收購登美股 開啓中國藥企出海新模式

此次合併交易預計將帶來約1.75億美元(12.77億元)的資金,其中包括7,500萬美元的超額認購私募融資 重點: 新公司將研發創響生物從和黃醫藥授權引進的單克隆抗體 IMG-007,有望治療特應性皮炎等免疫性疾病 創響生物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王健有深厚的資本運作經驗    莫莉 在國內市場日益內卷的背景下,中國創新藥物企業紛紛將發展目光投向國際市場,儘管行業內主流的「出海」道路是與海外醫藥企業進行授權合作(license out),或是通過港股、美股IPO對接海外資本市場。不過,上周一,中國創新藥企創響生物(Inmagene Biopharmaceuticals)與美國醫藥企業 Ikena Oncology (IKNA.US)達成合併協議,創響生物通過反向收購的方式借道登上美股舞台,開啓中國 Biotech 出海的新模式。 Ikena表示,此次合併交易預計將帶來約1.75億美元(12.77億元)的資金,其中包括7,500萬美元的超額認購私募融資。參與本次私募認購的機構陣容豪華,不僅吸引了Deep Track Capital、Foresite Capital、RTW Investments等國際一線基金加入,也獲得了創響生物原有股東 BVF Partners L.P.、Blue Owl Healthcare Opportunities、Omega Funds和OrbiMed的認購。 此次合作已獲得兩家公司董事會的批准,預計於2025年年中完成。在新公司中,Ikena的股東預計持有約 34.8% 的股份,創響生物股東預計持有約…

簡訊:亞盛醫藥赴美上市獲備案

生物醫藥企業亞盛醫藥(6855.HK) 周一獲得國家證監會發布境外上市備案通知書,這是中國企業在境外IPO前的必要步驟。公司計劃在納斯達克上市,發行不超過33,739,347股普通股。 今年6月,亞盛醫藥宣布引進日本醫藥企業武田製藥(4502.T)投資。武田製藥以7,500萬美元認購亞盛醫藥7.73%股權,成為公司第二大股東,同時取得首款商業化產品奧雷巴替尼,在大中華區以及俄羅斯之外全球許可相關的獨家選擇權。 確認武田的選擇權付款後,公司在2024年上半年實現了自2009年成立以來的首次盈利,錄得淨利潤1.63億元,營收同比增長477%至8.24億元。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June Yang, who is credited with steering Haidilao into profit after the pandemic, has moved to the CEO post at the hotpot chain’s international arm, Super Hi, two months after its U.S. IPO.

海底撈換帥 功臣楊利娟轉戰特海國際

特海國際公佈,委任楊利娟為執行董事及首席執行官,而她正是帶領海底撈扭虧為盈的主要功臣 重點︰ 特海國際首季受到匯兌損失拖累,錄得虧損446萬美元,去年同期淨利潤則為562萬美元 公司積極發展國際市場,最近更於美國上市   裴梓龍 今年5月17日,海底撈(6862.HK)老闆張勇收穫了第四個IPO,主打海外業務的特海國際控股有限公司(9658.HK; HDL.US)繼在香港上市之後,再登上美國納斯達克,每股定價19.56美元,掛牌首日曾大漲50%,但無以為繼,當天收市僅漲14%,其後更跌破招股價。 近年,海底撈董事長張勇積極擴展海外市場,今年第一季淨增加四家海底撈餐廳,海外餐廳總數增至119家,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市場。這次把海底撈的國際業務──特海國際安排到美國雙重上市,估計也是希望增強在國際市場的曝光率。 特海國際上週二公佈了今年首季度業績,由於受到其他貨幣兌美元持續貶值影響,導致未變現淨匯兌損失增加1,120萬美元,拖累整體虧損446萬美元,扭轉去年同期賺562萬美元的美好開局。 其次,公司首季經營收入按年增長15.7%至約1.8億美元,公司稱是因為國際市場持續復甦、翻枱率提高和客流量增加,以及持續擴張和品牌影響力提升,其中整體平均翻枱率及同店平均翻枱率達每天3.9次,去年同期為每天3.3次。 雖然特海國際整體虧損,但經營利潤其實按年增長了9.7%至1,240萬美元。不過,令投資者較擔心的是經營利潤率,由去年的7%降至6.6%,主要因為原材料及員工成本上升、政府補助收入減少,以及上市開支影響。事實上,在持續擴張下,特海國際的原材料及易耗品成本按年增加16.5%,至6,280萬美元,員工成本增幅也達到19.8%,達6,360萬美元。 張勇的海底撈憑一系列特別服務,例如員工跳科目三、免費美甲、洗頭、變臉秀、拉麵表演等在中國走紅,不過新冠疫情時一度誤判形勢瘋狂開店,導致財政急速惡化,2020年底啟動大規模關店裁員的「啄木鳥計畫」。 2022年下半年疫情好轉,張勇又實施「硬骨頭計畫」,重開之前關閉的門店,最終成功從2021年的虧損41.6億元,到2022年扭虧為盈賺13.7億元。然而眾所周知,國內火鍋市場目前已經陷入「內捲」,競爭十分激烈,面對近年新興的潮汕牛肉、椰子雞等新興火鍋,加上消費降級,走高端市場的海底撈在國內也陷入苦戰,擴張海外市場正是一大出路。 預計加快海外開店 就在這時,海底撈及特海國際在6月21日突然發佈公告,成功帶領海底撈扭虧為盈的楊利娟辭任海底撈執行董事及首席執行官,轉任特海國際執行董事及首席執行官,而海底撈副總經理並負責投資業務的苟軼群升任執行董事及首席執行官,7月1日生效。 1995年加入海底撈的楊利娟從底層服務員開始,前後擔任過領班、店經理、社區經理及大區經理等,2018年升任海底撈首席營運官,2021年8月接下了海底撈執行董事兼副首席執行官,執行張勇的兩項計畫,絕對是海底撈一大功臣。 被張勇重用的楊利娟這次加入特海國際,瞬間引起廣泛關注,因為楊利娟分別在2012年、2013年主導海底撈進軍新加坡及美國,為集團在國際市場打下基礎,特海國際也在公告中說明了楊利娟的重要任務,就是希望她「能夠帶領集團進一步提升管理能力和經營水平,更好地擴大國際市場的顧客基礎,並更加深入的開拓新市場和新賽道。」 說穿了,就是希望楊利娟能將在國內成功實行兩項計畫的經驗,複製到海外市場,這也意味張勇未來的戰略重心將轉移至海外,海外市場也將成為新的增長動力。 獨立分析員鄒家華認為,特海國際在美國上市後,淨現金有兩億美元,「相信今年及明年會加快開店,加上已成國際品牌,有一定成本優勢。但是,海外火鍋市場也受到華人餐館及同業競爭,例如快樂小羊、劉一手及呷哺呷哺(0520.HK)等,外國人也未必能接受川辣這種重口味,加上第二季大多處於夏天,對火鍋的需求不大,長遠則要看新管理層如何做好在地化餐牌。」 至於國內市場,在激烈競爭下,海底撈已經開放加盟,加盟費一千萬元,「海底撈本身的物流及倉儲一直都做得不錯,走加盟路線可降低自營店的風險,同時壓縮物流及倉儲成本。」 不過鄒家華憂慮,在激烈競爭下,海底撈下半年翻枱率未必保持高水準,估計會推出更多營銷方案吸引客戶。 欲訂閱咏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The biotech, which obtained rights to novel drugs for use in the Chinese market, has announced a plan to wind up its business and delist from the Nasdaq just four years after being founded.

研發及商業化能力不足 聯拓生物將從美股退市

這家專注藥物授權引入模式的藥企,成立四年來仍沒有一款走向市場的產品,最近更宣佈在今年底之前退市 重點: 聯拓生物將出售剩餘的管線資產,逐步停止在進行的臨床試驗,並從納斯達克退市,同時發放每股4.8美元的特別股息 成立四年來,聯拓生物至今沒有一款走向市場的產品,或反映研發能力不足   莫莉 作為曾經的授權引入(License-in)模式明星企業,2020年誕生的創新醫藥公司聯拓生物(LIAN.US)曾多次經歷光輝時刻,在成立僅僅兩個月後,就曾獲得3.1億美元的巨額融資;2021年,聯拓生物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再集資3.25億美元。然而,短暫的輝煌過去,聯拓生物如流星劃過夜空般快速隕落,在上週二的農曆新年期間,公司宣佈將逐步結束其業務,在2024年底之前完成退市,以及大部分關閉工作。 聯拓生物在公告中表示,董事會已經完成戰略審查,決定開始逐步縮減業務,包括出售剩餘的管線資產、從納斯達克退市,逐步停止在進行的臨床試驗,同時決定發放每股4.8美元的特別股息,總計金額約5.28億美元。聯拓生物表示,剩餘的管線資產一旦出售完成,公司獲得的利潤將分配給股東。與此同時,聯拓生物計畫在第一季裁員超過50人,約佔僱員總數的50%,為了避免倉促裁員導致資產低價賤賣,公司也將保留必要核心員工,預計徹底解散將於 2027 年上半年完成。 聯拓生物稱,將會在3月8日左右,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退市申請,預計在納斯達克的最後交易日,將會在3月18日。不過,仍有部分投資者趕在最後交易日前入場,聯拓生物的退市、關閉消息公佈後,低迷多日的股價在當天大漲18.8%,以4.8美元收盤,與公司擬發放的特別股息價值持平。 然而,對於聯拓生物的IPO投資者來說,這項投資的虧損比例達到70%。2021年11月,聯拓生物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時的發行價為16美元,但掛牌首日即下跌14.4%,之後股價跌跌不休,2022年5月之後,已長期在3美元左右徘徊,2023年10月甚至跌至1.33美元的低價,市值僅1.4億美元。 聯拓生物公佈的2023年第三季財報顯示,截至第三季末,公司年內淨虧損為6,970萬美元,2022年同期為淨虧損9,200萬美元,持有的現金儲備為2.52億美元。去年12月初,聯拓生物因其較低的市值加上良好的現金流,也吸引了「禿鷹資本家」TANG-Capital覬覦,後者提出的收購要約,以每股4.3美元的對價加上一項或有價值權利(CRV),來獲得聯拓生物任何項目淨收益的80%,並要求在交割時,聯拓生物保證賬上有不少於5.15億美元現金及現金等價物。最終,聯拓生物董事會以公司價值被低估為由,拒絕了該收購要約。 商業化進展緩慢 相比於TANG-Capital當時每股4.3美元的收購要約,聯拓生物這次退市發放的每股4.8美元特別股息,可算是體面退場。這與聯拓生物的創立機構及領航人──美國私募股權基金Perceptive Advisors不無關係,Perceptive Advisors專注生命科學領域投資,成立聯拓生物是希望將海外已經得到臨床驗證的優質創新藥管線引入中國,滿足世界第二大醫藥市場的需求。 2021年,聯拓生物在納斯達克上市之際,已經通過授權引入獲得9款產品,覆蓋心血管腎臟、腫瘤、眼科、炎症、呼吸系統等15個適應症,而且產品大多數已經處於臨床後期階段,公司只需完成在中國內地的補充臨床試驗並推進商業化,而雲頂新耀(1952.HK)、再鼎醫藥(ZLAB.US; 9688.HK)也是採用同樣的模式。 可是,成立四年來,聯拓生物至今沒有一款走向市場的產品,或反映研發能力不足。9個管線中進展最快的藥物,是2020年從MyoKardia引入的Mavacamten,該藥物引進之前已經完成全球的臨床二期試驗。2022年4月,Mavacamten在美國獲批准上市。相比於難度更高的全球臨床試驗,聯拓生物在中國的研發進度相當緩慢,直到去年8月才完成第三期臨床試驗。 考慮到藥物獲批上市後,還需投入更多資金自建商業化團隊,聯拓生物在去年10月將Mavacamten中國區的權益返授權給了百時美施貴寶(BMY.US),獲得3.5億美元收入,減去當初引入藥物的首付款4,000萬美元,聯拓生物賺取差價約3.1億美元。除此之外,聯拓生物在2021年以1,400萬美金首付引入的RSV藥物Sisunatovi,也在2022年以2,000萬美金首付以及1.35億美元的里程碑付款賣給輝瑞(PFE.US) 。 雖然幾番交易都讓聯拓生物賺取不菲差價,證明當初引入產品時高超的預見性,但也同樣暴露出公司的商業化短板。在同類模式的企業中,由生物醫藥投資基金康橋資本孵化的雲頂新耀,已經走在商業化穩步回報的道路上,擁有創新型強效抗菌藥物依拉環素、全球首個IgA腎病靶向藥物耐賦康等多個已經推向市場的重磅藥物。 從聯拓生物的短暫生命週期可以看出,授權引入模式並非失敗源頭,但對於這類企業來說,優秀的選品眼光、產品研發及商業化能力均缺一不可。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裡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