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銷售零收入 歌禮轉攻肥胖藥物
這家製藥公司旗下的三大商業化產品,今年上半年竟然無任何收入進賬 重點: 歌禮製藥轉攻減肥藥,但其產品僅剛剛獲批進入臨床階段,距離商業化帶來收入,還需要數年研發時間 公司目前尚有現金儲備21.2億元,可保證未來5年的研發和營運 莫莉 作為港交所曾經的「18A上市第一股」,歌禮製藥有限公司(1672.HK)過去幾年可謂流年不利,核心臨床管線接二連三失利,重金研發的新冠藥物市場已經萎靡。今年上半年財報顯示,公司旗下的三大商業化產品,竟然未能錄得任何收入。 上週二,歌禮製藥宣佈將進軍肥胖藥物領域,希望在當前最火熱的減重市場中分一杯羹。 公告稱,歌禮自主研發的ASC30是首款、也是唯一一款既可每月一次皮下注射,也可每日一次口服,以用於治療肥胖症的小分子GLP-1受體(GLP-1R)激動劑。在肥胖症和糖尿病市場,每月一次注射和每日一次口服用藥,對患者都有較大吸引力,患者可以根據長期體重管理方法、生活方式和便利性自行選擇用藥方式。 歌禮的臨床前研究顯示,經過頭對頭比較,ASC30對GLP-1受體的體外藥效,比禮來(LLY.US)研發的口服非肽類GLP-1R激動劑Orforglipron高出兩至三倍。在對非人靈長類動物進行的靜脈葡萄糖耐受實驗中,ASC30比Orforglipron刺激分泌的胰島素更多,具有統計學顯著性差異。 但值得注意的是,ASC30目前的研發進展,還僅僅處於體外試驗和動物試驗階段,該藥物在人體中使用的風險和有效性尚未得到驗證。公告稱,ASC30片劑和ASC30注射劑,分別於今年7月和9月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新藥臨床試驗(IND)批准,預計將於2025年第一季度,才獲得前述兩項美國第一期臨床試驗的頂線數據。這意味著,距離獲批銷售帶來收入,至少仍需要數年研發。 或許因為臨床試驗的消息提前走漏,在公告發出前,歌禮沉寂已久的股價連續兩日上漲,9月16日單日漲幅高達18.4%,翌日再漲1.9%,目前股價在1港元左右徘徊。在8年前,歌禮剛剛上市時,頭頂上的「18A第一股」光環,曾讓股價衝高至14.9港元,如今市值已經縮水超過九成至大約10億港元。 接連遭遇挫折 回想公司2018年在港股上市之際,旗下丙肝藥物戈諾衛獲批上市,成為中國本土企業研發的首個1類靶向丙型肝炎創新藥,與默沙東(MRK.US)的艾爾巴韋格拉瑞韋片等三種丙肝進口藥物直接競爭,當時是何等風光。可是,在2019年和2020年的醫保談判中,三種進口藥降價超過八成得以入圍,而戈諾衛卻接連落選,收入大打折扣。到2020年,歌禮另一款丙肝藥物新力萊獲批上市,但銷售收入並不高,未能給公司帶來大額回報。 此外,歌禮的合作推廣業務也受阻。2018年,公司從羅氏制藥獲得慢性乙肝和丙肝治療藥物派羅欣在中國市場的獨家商業化推廣權。2021年,該產品曾給歌禮貢獻85%收入。但是,由於丙肝和乙肝新規範化治療方案普及,羅氏在2022年10月宣佈派羅欣正式退出中國市場,讓歌禮失去重要收入來源。 2021年9月,在新冠疫情期間,歌禮生產的利托那韋片在中國上市,利托那韋片作為新冠特效藥Paxlovid的兩大成分之一,該藥物一度成為公司業績支柱。2023年,歌禮獲得收入5,660萬元,利托那韋的貢獻超過80%。但隨著新冠疫情退潮,利托那韋市場需求收縮,今年上半年已未能貢獻營收。 幸運的是,相比其他捉襟見肘的創新藥企業,歌禮目前尚有現金儲備21.2億元,而上半年研發開支僅1.3億元,財報稱現有資金可保證未來5年的研發和營運。其實,這也是基於歌禮製藥兩年來接連終止臨床管線,以節省開支所致。 今年3月,歌禮宣佈停止法尼醇X受體(FXR)激動劑ASC42用於治療治療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的臨床研究,原因在於其第二期臨床試驗結果表明,與目前處於開發和註冊階段的同類候選藥物相比,ASC42未顯示出競爭優勢。去年6月,歌禮也曾終止兩款分別針對肝癌和愛滋病的候選藥物。公司現有研發資源主要集中於代謝功能障礙相關性脂肪肝炎領域的兩款候選藥物,兩者均在第二期臨床試驗階段,進展相對較快的痤瘡藥物,也才剛剛啟動第三期臨床試驗。 從風光一時的「本土丙肝一哥」,到賣藥「零收入」的尷尬境地,歌禮的大起大落,或與商業市場化失誤有關,也顯示醫藥研發行業艱難。如今歌禮重新押注的GLP-1減重賽道,也是紅海一片,不僅有諾和諾德、禮來等資金雄厚的跨國藥企提前佈局,亦有信達生物(1801.HK)、恒瑞醫藥(600276.SH)等本土藥企蓄勢待發,作為後來者的歌禮能否在未來得到優回報,仍需更多時日觀察。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押注減肥藥前景 九源基因再闖港股
減肥藥市場在中國增長快速,吸引不少藥企積極研發,杭州九源基因工程便是其中一員 重點︰ 九源基因的主要收入來源倚賴單一產品「骨優導」,佔公司超過一半收入 公司押注減肥藥市場,但估計未來競爭將十分激烈 裴梓龍 國際藥企諾和諾德(NVO.US)一款針對肥胖的藥品「司美格魯肽」大受市場歡迎,被稱為「減肥神藥」,更掀起了一股減肥藥概念股的炒風,諾和諾德、禮來(LLY.US)及維京治療(VKTX.US)等股價今年均錄得可觀升幅。 減肥藥成為國際投資者新寵,中國就有一家押注減肥藥的企業,渴望乘上這部順風車,今年初向港交所遞表無功而回後,上月底立即捲土重來,它就是杭州九源基因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1993年成立的九源基因,過往集中在骨科、代謝疾病、腫瘤及血液四大領域,8款已上市產品中包括骨修復材料的「骨優導」、5款腫瘤藥,以及兩款治療靜脈血栓的肝素類藥物。 那九源基因為什麼要將目光轉向減肥神藥司美格魯肽的仿製藥呢?只要拆開公司的業績便可知一二。 九源基因去年營收按年增長14.4%,達12.9億元,盈利約1.2億元,按年增長達約1倍;而今年首四個月營收按年增長14.6%至4.7億元,盈利也增長49.8%至約7,069萬元,看上去好像不錯,但原來公司的收入仍然比不上2021年的13億元水平,而且2022年的收入及盈利均明顯下挫13.9%及49.8%。 公司解釋,2022年業務表現不佳,主因其中一款腫瘤藥「吉歐停」及依諾肝素原料藥銷售收入減少,其中吉歐停的收入由2021年的2.45億元,大幅減少72.4%至2022年的6,780萬元,箇中原因是吉歐停被納入國家醫保的集中採購計畫,令銷售價格下降,平均價格由2021年的2.59萬元跌至2022年的1.19萬元,到去年更進一步跌至3,400元。 收入依賴個別產品 另一方面,九源基因大部分營收都來自骨優導、億喏佳及吉粒芬三款產品,而骨優導的收入佔比更持續上升,由2021年的27.2%,增至去年的55.1%,今年前4個月的佔比再增至56.8%。 然而令投資者憂慮的是,去年中國政府發佈《國家組織人工晶體類及運動醫學類醫用耗材集中帶量採購公告》,當中提到骨塑型蛋白(BMP)骨修復材料生產商可自願選擇參與集中採購。雖然骨優導並沒有被納入,但未來趨勢顯而易見,加上吉歐停的例子,投資者或會憂慮這一風險。 九源基因目前有超過10款在研產品,最受市場關注的就是司美格魯肽生物類似藥JY29-2(吉優泰),正針對其開發2型糖尿病、治療肥胖症及超重適應症。針對2型糖尿病適應症,JY29-2已提交上市申請,更是中國首款獲得新藥臨床試驗(IND)批准、完成III期臨床試驗,並提交申請新藥藥證(NDA)的司美格魯肽生物類似藥;至於針對治療肥胖症及超重適應症,JY29-2已於2024年1月取得國家藥監局的IND批准。 中國的減肥藥市場增長潛力不小,但同時也面對激烈競爭及政府監管。根據九源基因的招股文件顯示,中國超重及肥胖藥物市場規模,預期將由2023年的21億元,到2032年擴大至453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40.7%,其中胰高血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GLP-1RA),即通過啟動GLP-1受體以降低血糖及能量攝入的藥物增長最大,預期市場規模將由2023年的1億元增長至2032年的428億元。 不過,這個市場的競爭者也很多,九源基因提到,中國有80項正在進行的臨床試驗正在評估治療超重及肥胖症的GLP-1RA在研藥物,其中有15項已進入III期階段,根據以往經驗,競爭伴隨的是價格戰。 另外,司美格魯肽的中國受權專利將在2026年3月20日到期,但該專利爭議仍在訴訟程序,除非裁決該專利無效,否則九源基因只能等到專利到期後才能將JY29-2推出市場,到時將失去先行者優勢。 九源基因渴望上市集資,一來是想乘上減肥藥的東風,其次是公司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由去年底的9,317.8萬元,跌至今年4月底的6,922萬元,然而去年單是研發成本就高達1.28億元,今年首四個月更錄得1,773萬元經營活動現金淨流出。因此,不排除該公司希望儘快獲取資金,支援在研產品的持續研發,並增加現有產品的行銷等。 生物科技企業一度是港股寵兒,但近年相關板塊表現不如理想,不少公司的股價由高位大挫超過一半,九源基因要靠減肥藥吸引投資者的目光,在現在疲軟的港股市場中,估計並非易事。 欲訂閱咏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AI製藥第一股」登場 晶泰科技盈利前景未明
全球收入排名首20名的生物製藥公司中,有16家是晶泰科技的客戶,其股東背景星光熠熠 重點: 過去三年,晶泰科技的收入年複合增長率為66.7%,顯示良好的業績增長前景 晶泰科技的客戶留存率似乎不算很高,每年約有超過三成客戶流失 莫莉 近年來,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崛起,AI技術與醫療健康領域的融合亦深深吸引著投資者的目光,AI製藥重新成為熱門賽道。中國AI製藥賽道的龍頭選手晶泰科技(2228.HK),作為首家循港交所上市規則18C申請上市的專特公司、也是港股的「AI製藥第一股」,獲得投資者的支持,首日上市高開2.1%,中午收市升幅更擴大至12.3%。 晶泰科技的熱度從招股期間就已凸顯,接獲超額認購102倍,在景氣度一般的香港新股市場中,表現堪稱優異。晶泰科技以5.23港元定價,集資約9.9億港元,上市市值約179億港元,滿足未商業化特專科技公司上市時市值達100億港元的要求。 於2015年成立的晶泰科技,主要業務是通過量子物理的計算、人工智能及自動化技術,為製藥及材料科學行業提供研發解決方案及服務。招股書顯示,全球收入排名首20位的生物製藥公司中,有16家是晶泰科技的客戶,公司還與輝瑞(PFE.US)、強生(JNJ.US)及德國默克集團(MRK.US)等很多世界領先的製藥企業,建立了長期穩固的合作關係。 晶泰科技的業務有兩大板塊,其一是藥物發現業務,主要指小分子和大分子藥物的發現和開發,其核心平台包括ID4智慧化藥物發現平台和XupremAb抗體研發平台,從合作項目中,晶泰科技可獲得首付款、里程碑付款或特許權使用費等。其二是智能自動化解決方案,例如:包括藥物晶體形式篩選、晶體結構解析到結晶工藝開發等方面的固態研發服務,以及自動化化學合成服務,為製藥及材料科學行業及其他行業的客戶提供標準或定制的自動化解決方案。 2021至2023年,晶泰科技的收入分別為6,280萬元、1.33億元及1.74億元,期間的年複合增長率為66.7%。這離不開2023年5月晶泰科技與跨國製藥企業禮來(LLY.US)達成的大筆合作訂單,根據協議,晶泰科技利用其特有的小分子藥物發現平台 ID4Inno識別潛在候選藥物,禮來將負責這些候選藥物的臨床和商業開發過程,這個超級訂單的預付款和里程碑收益最高可達2.5億美元,是中國AI製藥單個藥物研發管線金額最高的合作。 在2023年,晶泰科技的藥物發現業務和智能自動化解決方案業務,分別貢獻了8,773萬元和8,669萬元收入。值得注意的是,在藥物發現業務中,約九成的收入來自於「被投資方客戶」,即客戶以股權交換而非現金支付的方式向晶泰科技付費。這種EFS(Equity for service)模式在醫藥外包(CXO)行業並不鮮見,維亞生物(1873.HK)就曾以該模式投資多家初創企業,但是當行業遇冷,公司手持的股份估值大跌,就會拖累業績表現。晶泰科技在招股書透露,公司已經圍繞上下游關鍵產業鏈和技術孵化和投資了數家創新型公司。 招股書顯示,晶泰科技上市集資所得,約75%將用於提升研發能力及解決方案提供能力,包括升級基於量子物理的綜合技術平台,構建生物醫學垂直領域生成式AI模型、招聘人才等;約15%用於提升國內外商業化能力;另約10%用於營運資金及一般公司用途。 業績隱憂 作為AI製藥的頭部企業,晶泰科技在上市前已經完成了8輪融資,累計融資額達7.32億美元,其中最後一輪融資在2021年7月進行,投後估值達到19.68億美元。在AI概念加持下,晶泰科技股東星光熠熠,騰訊 (700.HK)是公司主要股東,上市前持股比例為13.7%,紅杉中國、軟銀願景基金、中國生物製藥(1177.HK)、谷歌母公司Alphabet(GOOGL.US)等亦有份投資。本次上市更引入了8名基礎投資者,包括恒基地產(0012.HK) 聯席主席李家傑、百奧賽圖(2315.HK) 、國盛資本等合共認購約3.4億港元等值股份。 雖有大量明星股東加持,但晶泰科技的盈利似乎仍遙遙無期。過去三年,其虧損淨額分別為21.37億元、14.39億元及19.14億元。其中,公司的同期研發開支分別為2.14億元、3.59億元和4.8億元,反映成本快速持續上升。 另一方面,晶泰科技的客戶留存率似乎不算很高,在2021年至2023年,公司分別有75名、120名及187名客戶,同期的客戶留存率分別約為67.5%、51.4%及64.9%,說明每年有約30%的客戶流失。相比之下,CXO行業的龍頭藥明康得(2359.HK; 603259.SH)的前十大客戶留存率高達100%,用戶粘性極高。 在AI製藥賽道中,可與晶泰科技相提並論的,是準備衝擊港交所上市的英矽智能,這間公司於2022年8月完成上市前最後一輪融資,投後估值為8.95 億美元,遠低於晶泰科技的市值。AI製藥概念的確具有強大吸引力,但是當二級市場對盈利無期的生物科技企業信心漸失之際,投資者亦需要謹慎觀望晶泰科技的業績前景。 欲訂閱咏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普方生物賣盤 中國藥企的出路?
最近多家中國相關的創新藥企被大型外國買家收購,該公司是其中最新一員 重點: 抗癌藥物製造商普方生物宣佈,丹麥公司Genmab將以18億美元收購它 這是過去四個月里第四家被外國公司收購的中國相關創新藥企 陽歌 在單打獨鬥多年後,中國創新藥企可能終於開始意識到,有個富裕的金主來料理自己的財務會輕鬆得多。普方生物成為其中最新一員,該公司上周宣布,丹麥公司Genmab A/S(GMAB.US)將以18億美元現金收購它。 過去四個月里,突然出現了一連串涉及中國創新藥企的類似交易,這是其中的最新一筆。一開始是英國巨頭阿斯利康(AZN.L)去年12月,宣布將以高達1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亙喜生物。此後,至少又出現了三筆涉及收購中國藥企的交易,包括普方生物這筆交易在內,總交易數量已達到四筆。 今年才過去幾個月,意味著在今年剩下的時間里,我們很可能還會看到更多這樣的交易。我們稍後再來細說每一筆交易,它們中既有上市公司,也有非上市公司。但首先,我們來看看是什麼推動了這一新趨勢,以及為什麼花了這麼長時間這個趨勢才開始出現。 之前中國創新藥企基本上不會出現在外國股票市場上,直到2018年香港修改規則,允許此類公司上市(現在這類公司多數在香港上市)。在改變規則之前,香港要求大部分公司必須實現盈利才能在主板上市,而這個條件幾乎所有初創藥企都達不到。 規則變化推動大量公司在香港上市,也帶動了少量公司在美國上市,比如亙喜生物。這些公司大部分是研發前沿藥物的,其中很多藥物使用新一代高度靶向性療法來治療癌症。 在西方,此類公司通常會通過私人渠道獲取資金,直到研發的藥物進入後期臨床試驗階段。到那時,如果結果看上去很有希望,像阿斯利康這樣財力雄厚的大藥企,通常會介入並收購這些規模較小的初創公司,這些初創公司的投資者則會獲得可觀的利潤。 但中國的情況有所不同。很多旗下藥物前景明朗的中國公司不是把自己賣給大公司,而是選擇自己上市,為耗資巨大的藥物研發提供資金。它們之所以能這麼做,是因為股市投資者願意以高估值購買它們的股票,即便大部分公司還需要數年才能盈利。 香港改變規則後不久,投資者對這些公司興趣濃厚,但過去三年里,濃厚興趣轉變成了悲觀情緒,導致許多上市藥企的股價暴跌。最初看好它們部分源於對中國市場寄予厚望,很多公司都計劃在中國銷售自己的藥物。 事實證明,這些希望是不切實際的,因為中國通常要求提供大幅折扣,才會將藥物納入多數中國民眾的醫保。這一現實,加上新藥研發耗資巨大,導致很多公司的盈利被推遲數年。與此同時,股票買家對這些公司的耐心和興趣都在迅速減弱。 中美混血 瞭解了這個背景後,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Genmab計劃收購普方生物的交易。儘管普方生物自稱總部在西雅圖,但它與中國有著密切的聯繫,因此是一個中美混血兒。公司把它的研發中心放在了蘇州。該公司成立於2018年,趙柏騰是聯合創始人、董事長兼CEO,他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在得克薩斯大學獲博士學位。 公司有三款藥物處於臨床試驗階段。其中,最先進的藥物是rinatabart sesutecan (Rina-S),這是一款用於治療卵巢癌和其他實體瘤的尖端抗體藥物偶聯物(ADC)。該藥目前處於二期臨床試驗階段,並在今年1月獲得了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的快速通道資格,這將有助於更快地將其推向市場。 就在兩個月前,普方生物宣佈完成了1.12億美元的B輪融資。公司的投資者包括奧博資本和禮來亞洲基金,後者是美國制藥巨頭禮來(LLY.US)在亞洲的風險投資公司,最近宣佈的幾家中國公司收購交易中都能看到這兩家公司的名字。 另外兩筆收購都是上個月宣佈的,全是非上市公司。腎臟藥物製造商信瑞諾表示,將被瑞士制藥巨頭諾華 (NOVN.SW)收購,但沒有透露收購條件。在另一筆交易中,精准癌症治療藥物製造商葆元醫藥表示,將以全股票交易方式被Nuvation Bio Inc. (NUVB.US) 收購。葆元醫藥表示,作為交易的一部分,它將持有Nuvation約33%的股份,按照Nuvation目前的市值計算,葆元醫藥的估值為2.4億美元。 這些交易涉及的金額各不相同,從葆元醫藥的2.4億美元到普方生物的18億美元,範圍涵蓋了大多數上市中國藥企的估值。四筆交易中有三筆涉及非上市公司,這一事實似乎表明,IPO前的制藥商可能是更受歡迎的收購目標,這可能是因為它們更需要現金。 但上市公司也可能越來越多地成為收購目標,因為許多公司發現,要讓股市投資者繼續拿錢為它們的虧損業務埋單變得越來越困難。這類被收購的目標,可能包括與禮來等外國公司有關聯的藥企,例如1月在美國上市的博悅生物(AVBP.US)和去年9月在香港上市的宜明昂科(1541.HK)。 這些公司大多擁有前景不錯的藥物,對於現金充裕的大型買家來說,這些藥物將成為其產品組合中的重要補充。現在,這些中國初創藥企終於意識到,單靠自己的力量建立一家新的制藥公司是相當困難,而把自己賣給一個有錢的支持者往往會容易得多,因為後者可以為它們的虧損運營埋單。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抗癌藥成功在望 ArriVent一洗中概股頹風
這家醫藥初創公司在三大投資銀行承銷的IPO中籌集了1.5億美元,首個交易日股價上漲 11% 重點: ArriVent在IPO中籌集了1.5億美元資金,是過去兩年紐約表現最強勁的中國相關IPO之一 公司已獲得伏美替尼(Fumonertinib)除大中華區外的全球授權,這是一種用於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高度靶向藥物 陽歌 最近,中國醫藥股在華爾街不太吃香,大幅虧損加上北京嚴格管控價格,使其難以盈利,投資者為此失去了耐心。但生物科技公司ArriVent BioPharma Inc (AVBP.US)證明是一例外,其IPO表現強勁,股價在週五首個交易日上漲 11%。 在與中國相關的新股發行中,這次IPO看上去很不尋常,除了上市首日大漲外還有很多原因。其承銷商中有高盛、花旗和傑富瑞為首的一流投資銀行。過去兩年,由於美中監管之爭,這些銀行基本上都回避中國公司在紐約的上市,不過由於那些問題基本已解決,它們正在慢慢重返市場。 此次IPO之所以值得關注,還因為市場對其股票的需求相對強勁,促使承銷商將發行規模從一周前最新招股說明書中原定的830萬股增加到最終的970萬股。公司將發行價定在發行區間的中位數,即每股18美元,共籌集資金1.75億美元,是自2021年底生物科技公司聯拓生物(LIAN.US)籌集3.25億美元資金以來,中國公司在紐約規模最大的IPO。 ArriVent的強勁表現與近來投資者紛紛逃離境外上市的中概股形成了鮮明對比,隨著對中國經濟不景氣的擔憂加劇,很多中國股票跌至歷史低點。 那麼,ArriVent是如何做到?首先,我們需要指出,該公司嚴格來說並不是一家中國公司,儘管它與中國聯繫緊密。其主要資產是伏美替尼,一種高度靶向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突變選擇性酪氨酸激酶抑制劑,用於治療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NSCLC)。 伏美替尼實際上是由上海艾力斯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88578.SH)研發出來的,這是一家中國公司,由兩名現居中國的醫生創辦,他們都有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背景。這款藥已在中國獲批,為艾力斯帶來了巨額利潤,公司報告去年前個三季度收入增長160%,達到13.5億元。然而,更令人驚嘆的是,艾力斯同期利潤為4.1億元,同比增長七倍多,這對於此類年輕的醫藥公司來說實屬罕見。 艾力斯在2021年向ArriVent授予了伏美替尼在大中華區以外所有市場的許可權,當時ArriVent剛成立。從艾力斯當時發布的公告來看,根據協議,ArriVent支付了4,000萬美元的首付款,並同意向艾力斯轉讓部分股權。此外,艾力斯表示ArriVent將提供可高達7.65億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以及可高達兩位數的銷售提成。 大牌支持者 考慮到這些背景和強勁的上市表現,我們將在文章的後半部分來更仔細地研究ArriVent的歷史,和它現在面臨將伏美替尼推向市場的路徑,以及它正在研發的其他藥物情況。公司於三年前由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姚正彬和公司負責研發事務的總裁Stuart Lutzker創辦。 姚正彬此前在一家名叫Viela Bio的公司有過類似的經歷,他從英國制藥巨頭阿斯利康 (AZN.US)拿到一系列治療藥物授權,2018年與人共同創立Viela Bio,後來以31億美元的價格將其賣給了Horizon Therapeutics。這為預測ArriVent的未來,提供了線索,姚正彬可能希望最後把公司賣給其他企業,大賺一筆。 到目前為止,公司進行了大量融資,這對於醫藥初創企業來說是非常典型的做法。它在2021年成立時籌集了1.5億美元,投資者包括國內的高瓴資本、禮來(LLY.US) 的禮來亞洲基金和奧博資本等知名巨頭。去年,公司又籌集了1.55億美元,另一家著名投資機構紅杉(前身為紅杉中國)也加入了進來。 雖然伏美替尼已經在中國獲得批准,但在美國,該藥物仍在接受測試,目前正處於最後的三期臨床試驗階段。去年10月,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授予該藥「突破性」地位,這是對「與現有療法相比可能有實質性改善」的藥物的重大鼓勵。這種認證通常有助於藥物更快地通過漫長而繁復的監管審批程序。 與很多類似藥物初創公司一樣,ArriVent目前沒有任何收入,在伏美替尼的試驗階段還處於虧損狀態。招股說明書顯示,該公司在2022年淨虧損3,690萬美元,去年前九個月又虧損了4,810萬美元,自成立以來累計虧損1.367億美元。鑒於公司在IPO之前籌集了3億美元的資金,通過IPO還募集了2億美元,因此至少在未來幾年內,公司的資金應該都會比較充裕,它正努力爭取讓伏美替尼獲批上市。 除了伏美替尼,該公司還在與Aarvik共同研發一種抗癌藥物,儘管該藥物的開發處於非常早期的階段。因此,很明顯,該公司目前將大部分賭注押在了伏美替尼上。 就估值而言,ArriVent的最終估值應該與艾力斯接近,後者目前的市銷率為5倍,市盈率也同樣強勁,為38倍。當然,一切都將取決於伏美替尼在美國的進展,不過目前來看情況肯定是積極的。如果一切按計劃進行,我們甚至可以想象這樣一種場景:ArriVent公司還沒有取得第一筆收入,就被一家大型全球制藥公司高價收購了。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再有新藥獲批上市 無助信達生物股價?
這家創新藥企再有兩款抗癌藥獲批在中國使用,但其股價在消息公布後不升反跌
雲頂新耀簽新協議 押寶加注新冠治療
公司簽下抗病毒口服藥物協議,數月前,它還簽下一個正在開發中的新冠mRNA疫苗類似合作協定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