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rnings blow for CSPC Pharma

集採打擊成藥業務 石藥集團預告利潤縮水三成

在業績預告中,石藥集團將業績下滑的矛頭指向集採政策 重點: 石藥集團的利潤銳減此前已現端倪,前三季度的利潤已經同比減少15.9% 醫藥界知名人士劉勇軍去年入職石藥負責創新藥研發,可他履職僅3個月便宣布離職    莫莉 作為曾經市值千億的中國藥企巨頭,石藥集團有限公司(1093.HK)被業界視作仿製藥「四大天王」之一,憑借在腫瘤、抗生素領域的布局,石藥集團的業績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穩定上漲。然而,在國家醫保帶量集中採購的影響下,石藥集團的王牌產品銷售額紛紛下滑,利潤受到衝擊。 2月25日盤後,石藥集團發布2024年業績預告,全年淨利潤預計較2023年的58.73億元減少約26%,主要原因在於成藥業務收入同比減少約7%。石藥集團的主要收入來自於成藥銷售,在2024年上半年,該業務分部貢獻收入135.5 億元,佔總營收的83%,公司其他業務包括銷售維生素C原料、抗生素原料以及功能食品。 在業績預告中,石藥集團將業績下滑的矛頭指向集採政策。其中,中國首個自主研發的長效升白藥物津優力在京津冀「3 + N」聯盟藥品集中採購中價格下調了約58%,用於一線治療淋巴瘤、卵巢癌、復發或轉移乳腺癌等腫瘤的多美素則在同一個集採中價格下調23%。2024年3月,相關地區開始執行集採價格後,這兩款明星單品的銷售額隨之顯著下跌,因此,抗腫瘤治療業務的收入在2024年同比下滑28 %。 雖然沒能在集採中標的產品無需大幅降價,但是失去集採市場後同樣影響收入。石藥集團指出,用於治療高血壓、慢性穩定性心絞痛的玄寧未能在2023年的國家第八批集中採購中中選,使其在嚴格執行集中採購的醫院的銷售受到較大的衝擊。因此,心血管治療業務收入同比下跌約15 %。 對於石藥集團這類擁有大量仿製藥產品的企業來說,能否在集採中標,對收入影響相當大。在最新一次第十批集採中,石藥集團有15個產品中選。國家醫保局在2024年12月舉辦的集中帶量採購座談會上透露,石藥中選的15個產品中有8個都是以最低價中選,原因在於石藥集團憑借原料藥自產及智能製造的水平,可以在提高效率的同時保證產品質量穩定。 事實上,石藥集團的利潤銳減此前已現端倪。在2024年上半年,石藥集團營業收入162.84億元,僅僅同比增長1.3%,股東應佔溢利為32億元,同比增長2%;到了第三季財報公布時,前三季度的利潤已經同比減少15.9%,全年利潤進一步下跌意味著第四季度的業績下滑速度進一步加劇。 押注創新藥合作 近年來,不少老牌仿制藥企業為了應對集採的影響,紛紛向創新藥轉型,同樣被稱作仿制藥「四大天王」之一的恆瑞醫藥(600276.SH)就是其中佼佼者。恆瑞醫藥在2021年和2022年連續兩年業績下滑,直到2023年集採對公司負面影響基本出清,創新藥業務開始帶動恆瑞醫藥業績重回增長。 石藥集團自2018年以來同樣重金投入創新藥研發,布局了mRNA 疫苗平台、ADC、單抗、雙抗等多個平台,但大多數管線仍然處於臨床試驗階段,至今只新增了3款創新藥獲批上市,其餘管線在短期內難以彌補核心產品納入集採後導致的收入損失。2024年中期財報顯示,公司有約 60 個重點在研藥物進入臨床或申報階段,其中 7 個已遞交上市申請,19 個處於註冊臨床階段。 可是,石藥集團負責創新藥研發的高層卻頻頻變動。去年9月,醫藥界知名人物劉勇軍從信達生物離職後隨即出任石藥集團執行總裁、全球研發總裁,市場期待在劉勇軍的帶領下,石藥集團的創新藥研發進程有望提速。但劉勇軍履職僅3個月便宣布離職,讓市場不得不擔憂石藥集團創新藥研發的後續進展。 不過,石藥集團近期接連達成創新藥的license out合作,與其他創新藥企僅出售海外權益不同的是,石藥集團的多項合作並未保留大中華區的權益,或許顯示其對於創新藥業務的戰略轉向了專注前期研發。 2024年10月,石藥集團將一款臨床前創新小分子脂蛋白(a)抑制劑在全球範圍內的開發、製造及商業化權益授權給阿斯利康(AZN.US),用於開發新型降脂療法以及多種心血管疾病的單一療法或聯合療法,石藥集團獲得包括1億美元(7.29億元)首付款在內的最高20億美元的付款。同年12月,石藥集團將自研的新型MAT2A抑制劑(SYH2039)的全球權益獨家授權給百濟神州(6160.HK,…
Genfleet bio

7輪融資星光閃閃 勁方醫藥衝刺港股上市

上市前獲得7輪融資,總額約14.21億元,支持者包括石藥集團、泰格醫藥、國藥中生、深創投、清池資本和百度 重點: 研發管線包括八款候選藥品,一款與信達生物合作開發的產品已經獲批上市 由於缺少自主銷售產品,現金流難以為繼,勁方醫藥2024年上半年收入掛零    莫莉 在港股IPO回暖之際,不少中國內地生物醫藥企業衝刺港交所,創新藥企勁方醫藥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也在2024年末啓動赴港上市計劃。與其餘尚處於臨床研發階段的藥企不同的是,勁方醫藥的研發實力頗具閃光點,不僅有一款與信達生物(1801.HK )合作開發的產品已經獲批上市,還達成了多項對外合作授權。 根據申請文件,勁方醫藥成立於2017年成立,專注於腫瘤、自體免疫和炎症性疾病領域的新藥開發。招股書顯示,勁方醫藥已建立起一條持續更新的產品管線,包括八款候選藥品,其中五款處於臨床開發階段。其中,由勁方醫藥自主發現的氟澤雷塞已於2024年8月在中國獲批用於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該藥是中國內地首款以及全球第三款獲批的選擇性Kirsten大鼠肉瘤(KRAS) G12C抑制劑。 不過,氟澤雷塞在內地的商業化權益已經在2021年9月被授權給信達生物。信達生物以2,200萬美元(1.46億元)首付款及不超過5,000萬美元的全球開發支持費用,獲得氟澤雷塞大中華區開發和商業化權益以及全球權益選擇權,此外,勁方醫藥有望獲得最高2.4億美元里程碑付款及銷售提成。2024年1月,勁方醫藥收回氟澤雷塞大中華區外的權益,目前該藥的進入海外臨床試驗二期,預計2025年第四季度啓動用於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三期臨床試驗。 KRAS靶點是當前癌症新藥研發中炙手可熱的靶點之一,該靶點的抑制劑在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顯示出明顯的臨床治療優勢,KRAS基因突變還會在90%胰腺癌和30-40%結腸癌患者的體內出現。據招股書引用的研究數據,隨著商業化KRAS G12C抑制劑藥物的持續市場滲透和新藥的開發,全球KRAS G12C抑制劑藥物市場預計將從2023年的3.189億美元快速增長至2032年的27.484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為27.0%。除了跨國藥企安進(AMGN.US)、BMS(BMY.US)的KRAS G12C抑制劑已經在美國獲批上市之外,面對日益增長的龐大市場,益方生物(688382.SH)、加科思(1167.HK)、澤璟製藥(688266)、翰森製藥(3692.HK)等中國藥企亦在該靶點上有所布局。 除了氟澤雷塞的授權之外,勁方醫藥還曾達成兩項授權合作協議。2022年3月,公司將GFH009在大中華區以外地區開發、製造及商業化的權益授權給美國醫藥企業SELLAS(SLS.US),GFH009用於治療急性髓系白血病臨床二期試驗正在進行中。2023年8月,公司與美國藥企Verastem(VSTM.US)訂立合作與選擇權協議,後者可以選擇獲得處於臨床早期開發階段的GFH375等三款候選產品的開發和商業化權益,Verastem至今尚未行使選擇權。 投資人星光閃閃 雖然勁方醫藥此前通過對外授權合作獲得收入,2022年、2023年的收入分別為1.05億元和7,373.4萬元,但是由於缺少自主銷售產品,現金流難以為繼,勁方醫藥2024年上半年收入掛零。 目前,勁方醫藥大多數自主研發的管線尚未進入臨床三期,相關開支相對穩定,2022年、2023年和2024年上半年的研發投入分別為3.19億元、3.12億元和1.86億元。截至2024年6月底,公司持有2.79億元現金及現金等價物。 以當前的資金消耗速度,在港股上市以便獲得新一輪融資顯得較為迫切。不過,公司在招股書中表示,預計氟澤雷塞在2024年8月的上市會帶來商業化收入,還將積極與第三方建立高效的合作協議、推進氟澤雷塞及其他管線產品的海外開發及最終商業化以獲得更多現金流。 在IPO之前,勁方醫藥曾經獲得了7輪融資,融資累計約14.21億元,除了石藥集團(1093.HK)、泰格醫藥(3347.HK; 300347.SZ)和國藥中生等知名醫藥企業的支持外,深圳國資委旗下的深創投、專注醫藥領域的清池資本和百度(9888.HK;BIDU.US)也出現在投資人行列。2024年3月,勁方醫藥進行最後一輪融資,在當時低迷的融資環境中,勁方醫藥募集資金約1.95億元,投後估值達到31.24億元,這一輪融資的投資者包括珠海國資委旗下的華金資本和泰格醫藥旗下的泰瓏投資。 勁方醫藥能得到眾多投資人的支持,與兩位聯合創始人豐富醫藥開發經驗直接相關,其中呂強曾在惠氏、諾華等跨國藥企擔任研發領導,並在藥明康德(603259.SH; WUXIF.US)、揚子江藥業多家中國藥企擔任高管。不過,在已上市的18A企業中,由明星海歸創業團隊帶領的企業中,研發進展不順拖累股價的不在少數,勁方醫藥的未來業績與氟澤雷塞的商業化表現高度相關,需要投資者持續觀察。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Hengrui Pharma

恒瑞醫藥擬香港第二上市 醫藥「一哥」加速國際化

恒瑞醫藥可以借助港股二次上市打通國際融資渠道,也能有效提高公司的國際知名度,有利於恆瑞加速成長為世界知名跨國藥企 重點: 恒瑞醫藥以仿制藥的生產和銷售起家,藥品集中帶量採購後,相關業務曾受到重大打擊 創新藥業務如今已佔據半壁江山,助力恆瑞醫藥業績重回增長軌道    莫莉 中國醫藥行業「一哥」恒瑞醫藥( 600276.SH )擬赴港上市的消息在市場流傳近兩個月,直到上周一,恒瑞醫藥終於確認該消息。恒瑞醫藥在公告中表示,為深入推動科技創新和國際化雙輪驅動戰略,進一步助力公司國際化業務的發展,公司擬在境外發行H股並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發行H 股股數不超過本次發行後公司總股本的 10%。 根據彭博社10月的報道,有消息稱恒瑞醫藥此次港股IPO預期募資規模約20億美元(146億元)。恒瑞醫藥稱,此次港股IPO募集的資金將用於研發創新、產品商業化及公司運營等用途,其餘招股信息暫未公佈。 然而,資本市場對此反應消極,消息公布後的第一個交易日恒瑞醫藥下跌2.53%,隨後四個交易日里累計下跌5.65%。一方面因為二次上市將攤薄現有的股份,投資者擔心利益受潤,另一方面則與大型醫藥企業在港股的估值偏低有關。當前恒瑞醫藥的市盈率高達55倍,同樣年營收超過200億元的復星醫藥(600196.SH; 2196.HK)、石藥集團(1093.HK)、中國生物醫藥制藥(1177.HK)在港股的市盈率分別為16倍、10倍和14倍,遠低於恒瑞醫藥當前的市盈率,未來恒瑞實現A+H同時上市後,或許會拉低A股的估值。 恒瑞醫藥創立於1970年,早在2000年已經在上海交易所上市,當前市值接近3,000億元。作為醫藥行業「一哥」,恒瑞醫藥的研發投入也在一眾醫藥企業中遙遙領先,公司前三季度投入研發費用45.49億元,同比增長22%。根據Citeline評選的2024年全球管線數量TOP25的制藥公司,恒瑞醫藥位列第8名,是唯一一家進入前十的中國醫藥企業,比肩羅氏、輝瑞、阿斯利康、禮來等一眾知名跨國藥企。 恒瑞醫藥以仿製藥的生產和銷售起家,自從2018年醫保啓動藥品集中帶量採購後,仿製藥為進入醫保必須大幅降價,恒瑞醫藥相關業務受到重大打擊,2021年和2022年連續連續兩年出現罕見的負增長,營收分別同比下滑6.59%和17.87%。 不過,恒瑞醫藥早在2008年已開始布局向創新藥業務轉型,創新藥業務如今已佔據半壁江山,助力恒瑞醫藥業績重回增長軌道。截至目前,恒瑞在中國有17款獲批上市的1類創新藥、4款自研2類新藥。今年上半年,公司創新藥的收入同比增長33%至66.12億元,約佔總營收的49%。今年前三季度,恒瑞醫藥實現營收201.89億元,同比增長18.67%;實現股東應佔溢利46.20億元,同比增長32.98%。 力拓海外市場 與一般的未盈利生物醫藥企業不同的是,行業龍頭恒瑞醫藥可謂「財大氣粗」,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公司賬上的現金資產高達221億元,財務狀況相當良好,補充資金似乎並非其港股二次上市的主要目標。 中信證券在研報中指出,港股比A 股的國際化程度更高,恒瑞醫藥可以借助港股二次上市打通國際融資渠道,也能有效提高公司的國際知名度,加速產品研發以及海外市場臨床、註冊、推廣和商務合作,有利於恒瑞加速成長為世界知名跨國藥企。 今年以來,恒瑞醫藥在國際化方向頻頻發力。5月,公司將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GLP-1產品組合的海外權益授權給了美國Hercules,恒瑞醫藥在這次授權合作中獲得了Hercules19.9%的股權、1.1億美元的首付款和完成技術轉移後的里程碑付款,含銷售分成的交易總價最高可達60億美元。這種新的交易模式意味著恒瑞醫藥不僅能從中獲得巨額的授權收入,還能分享Hercules後續經驗發展的收益。 10月初,恒瑞醫藥將強生(JNJ.US)創新合作事務部副總裁Jens Bitsch-Norhave招入麾下,擔任醫藥企業發展合作部門的全球負責人,依靠Jens在強生積累的豐富的商務拓展經驗,恒瑞醫藥的 「出海」將更加迅猛。 雖然在重金投入之下,恒瑞醫藥創新藥業務已邁入收穫期,但是在恒瑞醫藥董事長孫飄揚看來,由於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醫保准入門檻、知識產權保護等多方面的因素,中國創新藥行業的「內捲」問題仍然相當突出。這或許也能解釋為何恒瑞醫藥從業務、人事乃至資金層面上全面加速「出海」。但是,對於中國醫藥企業來說,進入海外市場需要面臨臨床研究、國際化商業推廣等多個層面的挑戰,恒瑞醫藥未來的國際化之路能否穩妥,還需謹慎觀察。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CSPC Pharma weighs up diet drug for bigger bottom line

石藥重組董事局 未來押注減肥藥

過去三年石藥集團因成藥業務板塊增速放緩,以致整體業務增長乏力,今年首季石藥迎來不錯開局,證券界普遍看好其成藥收入貢獻超過預期,預計全年收入增長達一成。 重點: 石藥首季收入為89.83億元,股東應佔溢利為16.13億元,兩者均勝市場預期 近日董事局重組,王慶喜博士及翟健文退任執董,由換入更年輕的姚兵博士及蔡鑫 羅小芹 石藥集團有限公司(1093.HK)是一家集研發、生產和銷售於一體的創新驅動型制藥企業,公司有不少在研藥物已取得美國或中國的臨床試驗批准,但這些創新藥的商業化需時,且有可能未必通過第三期臨床試驗,所以最靠譜的估值仍是著眼其成藥收入部分。 石藥季績顯示,首季錄得收入89.83億元(12.4億美元),同比增加11.5%,增長動力就是來自成藥板塊,這部分佔總收入的84.2%,由於成藥板塊利潤率較高,帶動股東應佔溢利同比增加12.9%至16.13億元,兩者均勝市場預期。此外,管理層維持2024全年營收雙位數增長、以及推出的10種藥品總銷售額達30億元的指引。 季績收入盈利雙升 季內成藥業務收入同比大增17.7%至75.61億元,環比更增長20%,有扭轉這部分收入近年增速放緩的趨勢。數據顯示,由2021至2023年間,公司成藥業務收入分別為226.81億元、245.2億元和256.4億元,同比增速為11.2%、8.1%和4.6%,連續三年下降。 除呼吸系統外,各個治療領域的產品收入均較去年同期有所增長,來自近年推出的新產品的貢獻亦持續增加,在成藥板塊佔比35.8%的神經系統藥品收入增長更達27.4%。 在神經系統的藥品中,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AIS)的恩必普去年獲批執行新醫保價格,為石藥提供新的增長空間,早年受醫保改革限價影響,很多像恩必普一類旗艦藥品的售價受壓,變相令藥企研發的機會成本大增,削弱藥企創新的誘因。 除成藥板塊外,季內原料產品和功能食品及其他業務均錄得同比跌幅,但兩者合計只佔總收入不足16%,未構成太大影響。其中,原料產品業務因維生素C和抗生素產品需求回落,收入減少8%至9.35億元,功能食品及其他業務則主要受到咖啡因產品價格下跌影響,收入減少21%至4.86億元。 多元平台研發新藥 石藥通過持續的投入,建立包括納米制劑、長效注射劑、單抗、雙抗、抗體藥物偶聯物(ADC)、mRNA、siRNA、PROTAC及AI藥物設計在内的多項研發技術平台,雖然未必保證每個平台都能高效變現,但多元平台減低藥物研發的不確定性,變相分散投資風險。 今年首季石藥投入的研發費用爲11.69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16%,約佔成藥業務收入15.5%。目前逾60個重點在研藥物已進入臨牀或申報階段,其中7個已遞交上市申請,20個處於註冊臨牀階段。 今年3月石藥研發的減肥藥司美格魯肽注射液已獲國家藥監局批准開展臨床試驗,這是一款仿制由丹麥藥廠諾和諾德(NOV.US)銷售的減肥藥Semaglutide的中國版本,雖然石藥面對其他內地藥企競爭,但減肥藥的商機龐大,最終要看仿制技術及管理層的執行力。 自今年初至今,於中國有1款創新藥(新增適應症)獲批上市,獲得16項臨牀試驗批件,2 款仿制藥(或稱非專利藥)獲得藥品註冊批件,於北美地區有兩款在研創新藥物獲得臨牀試驗批准。 證券界普遍看好石藥的季績表現,紛紛上調石藥的目標價。瑞銀估計其成藥業務收入的貢獻將超過預期,將石藥今年全年收入增長預測由原本6.8%上調至9.8%,同時對2024至2026年每股盈利預測相應提高6%、7%及8%。該行並重申石藥「買入」評級,上調其目標價至10.1港元。 石藥近日公布董事局重組,王慶喜博士及翟健文退任執行董事,由姚兵博士及蔡鑫接替,蔡鑫為主席、執行董事及主要股東蔡東晨之子,於2022年3月加入石藥,現任執行總裁兼營銷決策中心總裁, 主要負責本集團的銷售業務,隨着董事局成員的年輕化,公司未來的銷售策略或許更加進取。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BenQ Hospital has stable business growth but lacks growth bright spots

明基醫院業務穩健 前景獨欠增長亮點

明基醫院是內地華東最大的民營營利性綜合醫院,計劃集資擴大發展,正向港交所申請上市 重點: 明基醫院去年收入26.9億元,按年增長15% 上市集資所得,將用於擴建及升級現有醫院   劉智恒 今年初,專注治療腫瘤的民營醫院美中嘉和(2453.HK)在港上市,由於股份背後的投資者星光熠熠,有中金、中信及石藥(1093.HK)等,市場寄望甚殷,想不到上市首天即跌破定價超過三成,令市場大跌眼鏡。可幸後來陸續收復失地,股價拾級而上,上周五更報23港元,較上市價升逾六成。 在市場對民營醫院股的印像稍為復修下,台灣資金背境的明基醫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有望成為本地首家掛牌的綜合民營醫院股。 持兩家三級醫院 根據申請文件,明基醫院旗下有兩間醫院,分別是2008年開始營運的南京明基醫院,屬三級甲等醫院,另外是2013年開始營運的蘇州明基醫院,屬三級醫院。兩家醫院總運營面積合計約38萬平方米,註冊床位1,850張,擁有超900人的醫生團隊,去年門診次數超過200萬,住院手術逾 20,000宗。 明基醫院背後大股東是台灣上市企業佳世達科技(2352.TW),公司成立於1984年,主要從事信息技術、醫療事業、智能解決方案及網絡通訊事業。在液晶顯示器和投影機等領域,佳世達更居全球領先地位。另外,在證券櫃檯買賣中心交易的綜合醫療服務供應商盛弘(8403. TWO),亦持有少量股份。 過去三年,明基醫院的業績均有增長,2021至2023年收入分別是22.2億元、23.4億元及26.9億元;盈利6,908萬元、8,955萬元及1.67億元。 過去多年,明基醫院在華東建立了一定的名聲,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按醫療服務產生的收入計,2022年明基是華東地區最大的民營營利性綜合醫院集團,在全國排名第五。以每張登記床位的平均收入計,在內地民營營利性綜合醫院集團中排名第一。 醫療市場持續增長 對於內地民營醫院的前景,仍然在上升態勢。內地整體醫療市場整體穩中向好,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預計內地醫療總支出在2026年達到12萬億元,2022年至2026年的複合年增長率為9.1%,並於2030年增至16.2萬億元 民營醫院的收入則由2017年的3,191億元增至2022年的6,074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為13.7%。估計於2026年達到1.09萬億元,2022年至 2026年的複合年增長率為15.9%。 無可否認,醫療市場及民營醫院正處於穩定增長中,明基醫院亦在華東區站穩一席位,有相當知名度,業績也在穩步向上;但明基醫院缺乏一個增長亮點,能吸引投資者在現時疫弱的港股市場投下信心一票。 特別在資本市場,相比於醫藥或生物科技股份,民營醫療機構相關的股份相對乏爆炸點,前者有無限想像空間,後者的業務穩打穩紮,正所謂收入有數得計。強如海吉亞醫療(2453.HK),市值也不過179億元,市盈率在23倍水平。 缺乏擴張大計 明基醫院的收入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住院服務,另外是門診服務,來自患者的每次住院平均支出,由2021年的19,142元跌至去年的17,042元,門診平均支出也出現飽和之態,過去三年分別是571元、599元及584元。公司去年整體收入能上升,全賴住院及門診人數提升所致。 然而,醫院目前的處理量已達到一定水平下,除非興建新醫院,否則不容易再有大幅增加,過去三年的床位數是1,600張、1,700張及1,850張,增長平穩,未來要大幅增長不易,因要考慮醫院是否有充足空間。至於平均床位周轉天數,分別是9.4天、9.2及8.2天,要增加周轉天數相信也不容易。 事實上,集團的毛利率也非吸引,經過之前努力,已由2021年的15.3%,提升至去年的18.9%,能否再有一個理想升幅,暫時很難說。若以現時看,毛利率較康寧醫院(2120.HK)的25.8%低,更遠遠及不上海吉亞的31.6%。 明基醫院表示,上市集資將用作擴建及升級現有醫院,部份或用於投資併購,另外是升級現時的「智慧醫院」。看見其未來發展,都只是在原有規模上構想,未見有新增醫院大計,亦乏在其它地區拓展的藍圖。 當然我們明白在內地要再建一家具規模醫院,除了涉及資金外,專業醫護人員也不易招聘,各地又有不同規限及要求;但若沒有一個更具前景的計劃,明基醫院的吸引力未夠強,特別在目前差勁的港股市場。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冠疫情退潮 石藥mRNA疫苖生不逢時?

石藥集團的SYS6006是中國大陸首款獲批的mRNA疫苗,但這款創新產品的上市並未帶給投資者信心 重點: 由於欠缺大規模III期臨床試驗,加上上市速度被質疑過急,沖淡了石藥mRNA新冠疫苗獲批的利好消息 隨著大多數國民都接種過新冠疫苗,加上疫情已趨於溫和,mRNA疫苗的市場空間急劇萎縮,前景難被看好   斯年 2022年營收上漲,重磅新冠mRNA疫苗獲批上市,股價卻迎來大跌。石藥集團有限公司(1093.HK)或許未預計到,兩個看似利好的消息,投資者卻表現得如此悲觀。 3月22日,石藥集團發佈公告,表示經國家藥監局組織論證同意,旗下新冠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SYS6006獲納入在中國緊急使用。這宗本來是中國大陸地區mRNA疫苗「從0到1」獲批的里程碑事件,卻讓石藥的股價在翌日大挫7.3%至7.74港元,市值降至900億港元(192億元)邊緣。 事實上,隨著大多數中國人口都接種過新冠疫苗,加上官方在去年12月初解除一系列嚴格的防疫舉措後,新冠疫情沒有再出現大規模暴發,疫苗市場空間隨即急劇萎縮,投資者的負面反應確實不足為奇。 石藥是一家集創新藥物研發、生產和銷售為一體的大型藥企,旗下產品眾多。據公司官方網頁顯示,其銷售過億元的單品就有36個,覆蓋多個疾病領域。 在mRNA新冠疫苖宣布獲批使用的同一日,石藥發佈了去年業績,過去一年,集團整體收入增加11%至309.37億元,其中成藥業務營收按年增長8.1%至245.2億元,原料產品營收上升16.5%至44.5億元。 臨床試驗不足一年 神經系統和抗腫瘤產品是集團營收的主力。根據財報,該公司去年在神經系統領域的產品營收最高,達到81.1億元,按年增速依然達到7.5%:抗腫瘤領域藥物收入則下降3.8%,貢獻營收74.2億元。 石藥的研發管線眾多,而且持續有新產品推出,去年上市的新藥包括治療外周T細胞淋巴瘤的多恩達,以及治療濾泡性淋巴瘤的克必妥。此外,該公司還有多款仿製藥在中國官方的集中採購獲選,帶來新的收入貢獻,亦使產品結構更為均衡。 至於最令市場關注的,始終是其新冠病毒mRNA疫苗SYS6006獲納入緊急使用,這是中國首款自主研發、獲得緊急授權使用的mRNA疫苗產品。 根據石藥披露的資訊,SYS6006是在2022年4月獲得國家藥監局的應急批准進行臨床試驗,在短短幾個月內,便完成了I、II期和序貫加強免疫臨床研究,證明了其安全性、免疫原性和保護效力。 序貫加強所指的,是按一定的時間間隔,接種不同技術路線的疫苗。中國目前絕大多數國民已經接種過新冠疫苗,當中以國藥(1099.HK)和科興(SVA.US)的滅活疫苖,以及康希諾(6185.HK; 688185.SH)的腺病毒載體疫苗為主,對mRNA路線的新冠疫苗而言,序貫接種效果的研究顯得更有意義。 石藥指出,在疫情期間開展的4,000宗序貫加強免疫臨床研究中,以重組蛋白疫苗為對照,觀察加強接種後7至28天,SYS6006的保護效力為70.2%,到14至28天時,其保護效力更升至85.3%。此外,在兩劑或三劑滅活疫苗基礎上接種一劑SYS6006,對包括OmicronBA.5、BF.7等在內的病毒株,都有很好的交叉中和作用。 疫情緩和影響需求 然而,這款創新產品的快速上市,卻引起了投資者的擔憂。首先,該疫苗至今尚未完成重要且規模最大的III期臨床試驗,欠缺大規模試驗和過於快速的上市速度,恐招致外界對其真實效果的質疑;另外,即使這款疫苗安全有效,在全球新冠疫情退潮的背景,其市場空間非常有限。 作為疫苗的創新技術路徑,輝瑞(PFE.US)聯手BioNTech(BNTX.US)、以及莫德納(MRNA.US)獨自研發的mRNA疫苗在新冠疫情期間分別上市,點燃市場熱情,例如輝瑞財報顯示,其新冠mRNA疫苗在2022年為公司貢獻了378億美元(2,600億元)營收,佔其總營收近四成。 但兩款海外上市的mRNA疫苗,至今未能進入中國內地市場。2020年3月,復星醫藥(2196.HK; 600196.SH)曾向BioNTech支付數千萬美元的許可費,獲得大中華地區獨家開發和商業化復必泰疫苗的權益,但三年過去,該疫苗卻僅僅進入了港澳及台灣地區。 因此,中國本土企業研發新冠mRNA疫苗始終熱情不減,眾多新老藥企及疫苗企業紛紛入局。佈局較早的艾博生物在2021年先後獲得逾7億美元和3億美元融資,估值已突破200億元。而在今年,康希諾生物、沃森生物(300142.SZ)與國藥中生均先後發佈旗下新冠mRNA疫苗的進展。不過,作為「後來者」的石藥卻成功奪得mRNA頭籌,SYS6006臨床試驗不到一年就火速獲批。 但一個不可迴避的事實是,隨著全球新冠疫苗廣泛接種,疫情趨於平穩,包括mRNA在內的新冠疫苗的市場空間已經急劇萎縮。例如去年營收突破千億美元大關的輝瑞已經下調今年的業績指引,預計營收為670億至710億美元,而下調原因完全來自於新冠產品的預期收入將會下滑;中國疫苗企業康希諾更因為新冠疫苗市場開始萎縮,去年業績已由盈轉虧,股價從2021年450港元的巔峰下跌近九成。 由此可見,儘管石藥的mRNA疫苗上市,對該公司和中國疫苗發展有突破性意義,但對於市場而言,其整體前景很難被看好。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