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yi and Fanhua in share swap

普益收入縮水 泛華出手打救

通過一項股票置換協議,這兩家公司各自的一批股東將收購對方的多數股權 重點: 通過股票置換,泛華控股的一批股東,將獲得普益財富77%的股份,普益的一批股東則獲得泛華50.1%的股份 達成協議之際,普益集團正面臨收入縮水和持續的虧損      梁武仁 財富管理公司普益集團(PUYI.US)將其命運和對盈利的持續追求,與規模比自己大得多、並且處於盈利狀態的保險經紀公司泛華控股集團(FANH.US)緊密聯繫在一起。 按照週三宣布的協議,包括首席執行官胡義南在內的一批泛華股東,將自己的部分股票換成普益新發的股票,置換比例為每兩股泛華換一股普益的股票。交易將讓泛華的股東獲得普益約77%的股份,而普益的股東也將持有泛華50.1%的股權。 預計將於本週完成交易,本質上將讓普益不花一分錢,就能獲得泛華的多數股權。與此同時,泛華的股東透過持有普益的多數股權而保留對泛華的控制。 不到一周前,泛華控股同意將其持有的普益4.46%的股份售回予給普益,換取1,050萬元現金和普益旗下泛華普益基金銷售有限公司(普益基金)15.41%的股權,該公司是一家公募基金分銷商,是普益的主要業務之一。 泛華和普益於2010年共同創立了普益基金,後來泛華在普益2018年IPO前,將其在該合資企業中的少數股權,轉換為母公司普益集團的4.46%股份。但由於過去三個財年收入下降,利潤受到挑戰的普益股價下跌了約三分之一,這些股份的價值已經縮水。 最新的股票置換協議,實際上把兩家公司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看上去有些奇怪,因為泛華股東為他們新獲得的普益多數股權支付了巨額溢價。受此影響,普益股價週三上漲47%,而泛華的股價只上漲了1.7%。在消息公佈前,普益的市銷率(P/S)已高達近15倍,而在此番股價大幅上漲後,這個數字提高至22倍。 相比下,規模比它大得多的諾亞控股(NOAH.US;6686.HK)的市銷率只有2倍,要合理得多,後者是中國財富管理市場的重要參與者。 也許泛華和普益是在押注,緊密的聯繫可產生協同效應,能帶來更大的增長,特別是對普益,截至6月的最新財年,其收入總額僅為1.14億元。對於兩家公司來說,它們的業務具有很強的互補性,都銷售金融產品。但普益確實需要取得一些巨大的增長來證明其最新估值的合理性——考慮到其最近收入萎縮,加上中國經濟增長放緩,這是一個艱巨的挑戰。 普益的現金也很少,因為持續虧損,截至6月底僅有1.64億元。 普益面臨的一個問題是缺乏對新增長引擎的投資,從其嚴格控制支出,幾乎沒有債務這一點上可見一斑。更重要的是,截至6月的財年中,其用於投資活動的現金支出減少了一半以上。雖然這種節儉可能看起來值得稱贊,是慎重之舉,但也表明公司缺乏大部分投資者想要的那種大型增長戰略規劃。 最新的合作可能表明,泛華可能正準備介入並幫助普益快速增長,或許是通過資產注入來實現。此舉可能會迅速將普益的收入提升到一個更高的水平,可能會證明該公司的高估值是合理,儘管其收入趨勢並不動人。 成本控制 由於努力降低運營成本,普益的淨虧損在最近一個財年有所收窄。該公司首席財務官胡安林(已於上月辭去該職務),在最新的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公司削減了營銷成本,將重心從新賬戶的開立,轉移到「刺激新投資的增長」。普益還剝離了一家子公司,並關閉多家分支機構,同時裁減了部分員工。 大範圍的成本控制,反映目前中國競爭激烈的財富管理行業正處於艱難時期,因為投資者對中國經濟的悲觀情緒日益加劇,抑制了對各類財富管理產品的需求。由於中國股市是今年全球表現最差的股市之一,普益在截至6月的12個月里,年收入下降了近40%,至我們之前提到的1.14 億元。 普益銷售第三方理財產品,以富裕的中產散戶投資者為主要客戶。但它正試圖增加對更大的專業機構投資者的銷售,由於規模和交易量更大,它們往往更能掙錢。 截至今年6月的12個月里,普益向銀行、保險公司、券商和信託公司等金融機構客戶發行的公募資金,總額同比增長266%。但在此期間,此類基金的總體發行量實際上是呈下降趨勢的,這表明公司在此期間失去了相當規模較小的個人客戶。 通過普益基金銷售的公募資金是其主要收入來源。該公司優先考慮價格透明的公共證券支持的基金,並對此類產品的提供商進行盡職調查。對於中國的財富管理公司來說,這種謹慎態度越來越有必要,以避免由不透明資產支持的基金所導致的損失。本月早些時候,另一家財富管理服務提供商海銀財富控股(HYW.US)就在這方面遇到了麻煩。該公司表示,無法兌現與中國陷入困境的房地產市場資產相關的部分理財產品的付款承諾。 儘管最近表現謹慎,普益基金仍然在努力實現業務多元化。它於2020年啓動家族辦公室業務,幫助富裕投資者設立信託賬戶,並提供其他相關服務。但這種擴張是一種小規模的漸進舉措,短期內難以帶來新的大幅收入增長。 與泛華控股的最新交易是另一回事,可能會讓投資者對普益基金的股票刮目相看。泛華控股的收入基礎比普益大得多,而且經營錄得盈利,為後者提供了重要的新資源。例如,不斷壯大的聯盟可以使其產品多樣化,包括保險在內,這有可能成為一個新的主要增長引擎。這樁新聯姻會帶來什麼結果,只有時間才能告訴我們,甚至可能最終導致兩家公司的真正合併。但至少就目前而言,對普益的股東來說,這筆交易真的沒有太多不好的地方。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Hywin faces redemption issues

房企無力償付產品回報 拖累海銀深陷困境

這家聚焦房地產相關資產的財富管理公司,其分銷的部分產品可能難以兌現收益承諾 重點: 海銀表示,正處理其分銷的一些資產抵押產品的「贖回問題」,引起公司股票被大幅拋售 公司一直依賴與房地產相關的理財產品,並嘗試轉移至醫療保健服務等其他業務       梁武仁 房地產市場不景氣正迅速影響中國其他經濟領域,過去二十年房地產市場一直蓬勃發展,其它行業為了獲利,都在房產或相關方面進行投資,現在要承受其結果。部分痛苦正由中國龐大的影子銀行體系傳播,後者利用理財產品等工具跨行業轉移資產。 上週四,提供這類財富管理服務的海銀控股(HYW.US)通知股東,正處理自己分銷的一些資產抵押產品的「贖回問題」。它表示,「這些產品的資產管理人,無法與相關客戶達成延期贖回協議。」 這表明,海銀向其客戶分銷的部分理財產品,缺乏足夠的現金來兌現付款承諾。 儘管海銀只是分銷商,但相關產品的實際持有者,現正向該公司追討資金。雖然海銀沒有給出相關產品的太多詳細信息,但媒體報道顯示它們與房地產公司有關,而房地產公司歷來是該公司的主要業務重點之一。 海銀的聲明並未解釋它在此事中的責任。但媒體報道稱,其分銷的部分理財產品的持有者未能收到付款,這些產品通常是承諾固定收益(類似於銀行存款利息)的資產抵押產品。簡而言之,產品背後的資產(很可能是房地產)沒有足夠的現金向投資者支付承諾的收益。於是,現在投資者要求負責分銷的海銀還款。 雖然尚不清楚涉及多少金額,但不難理解為什麼這一戲劇性事件,迅速讓該公司陷入危機,導致其股價在事件曝光後的兩個交易日內下跌了28%。由於市場上流傳有關該公司問題的傳言,該股甚至在公告發佈之前就已經遭受重創。 海銀稱,「如不能恰當處理這些贖回問題,可能會對公司的聲譽、客戶關係、業務、財務狀況和前景產生嚴重的影響」,並接著表示,它成立了一個專項小組會來調查此事。 海銀是中國最大的房地產抵押理財產品分銷商之一,截至今年6月的12個月里,房地產抵押理財產品佔,該公司理財產品總價值的28%。這個比例雖然很大,但實際上和兩年前的逾58.2%相比,已經大幅減低,反映公司減少對中國房地產行業敞口的風險。 海銀分銷的產品通常由第三方公司開發並由房地產資產支持。基礎資產可能包括房地產或建築公司的證券化應收賬款,以及房地產項目中的實際股權。 在2021年初,首次公開募股前夕,海銀廣泛宣傳其與房地產巨頭中國恒大(3333.HK)的關係,而因為行業不景氣,恆大目前瀕臨破產邊緣。如今,與房地產行業的關聯幾乎不再是公司想要討論的賣點。 充滿風險的房地產業務 在討論截至6月的財年年度業績的電話會議上,海銀的首席財務官樂偉似淡化了公司因大力參與房地產行業而面臨的風險。他強調,公司不會投資其分銷的產品,也不會對不良資產進行槓化押注。但他沒有談論如果公司分銷的理財產品出問題,公司客戶可能遭受的損失。 理財產品是中國影子銀行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一個處在官方監管的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之外的巨大灰色地帶,增長迅速。一般情況下,需要新資金的公司,會以有吸引力的收益率(通常超過10%)吸引投資者,而收益往往是以房地產項目所產生的資金支付。 對於那些可能難以從銀行借款,或利用傳統資本市場的企業來說,理財產品作為一種融資工具,尤其具有吸引力。 由於庫存過剩和資金不足,房地產開發商難以完成手裡的項目,資金短缺影響他們向理財產品的投資者的兌付能力。最近一個備受矚目的例子是,恆大在8月宣佈,由於缺乏資金,無法兌付理財產品。大約兩年前,該公司也曾拖欠付款,引發投資者的抗議。大約在同一時間,另一家房地產開發商佳兆業集團(1638.HK)也陷入了類似的困境。 在這樣的環境下,海銀一直嘗試擺脫房地產抵押的產品,實現多元化。其中一個新領域就是醫療健康服務,海銀自己也在直接投資這一領域。 這一新的押注能否帶來回報,還有待觀察。至少目前,海銀醫療保健業務的一個大問題是,它的成本很高,所以根本談不上盈利。今年前6個月,由於高昂的管理成本和其他各種費用,海銀醫療健康服務方面的虧損是該業務收入的兩倍多。 自首次公開募股以來,海銀的股價已縮水約四分之三,往績市盈率不足4倍,遠低於諾亞財富(NOAH.US; 6686.HK)的7.2倍。後者佔有中國獨立財富管理市場20%的份額,並一直在積極發展離岸業務。 最近的困難很可能會為海銀敲響警鐘,提醒它加速從房地產業務的轉型。只有這樣才可以證明它可以在房地產市場以外的其他領域賺到錢,海銀才能慢慢重建其作為財富管理公司的聲譽和估值。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