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衛集團大談增長 投資者或想要更多
這家總部位於香港的地區性保險公司稱,2022年新業務價值增長29%,但其年保費和手續費收入下跌了15% 重點: 2022年富衛集團新業務價值增長29%至8.23億美元,該公司稱之為「強勁的有機增長」 但這家總部位於香港的地區性保險公司去年總收入下跌,讓其再次陷入虧損,據報道,它可能會在今年稍後重啟之前暫停的IPO計畫 梁武仁 富衛集團有限公司的上市野心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這家得到香港億萬富翁李嘉誠之子李澤楷支持的地區性保險公司,已經多次嘗試IPO,但均因市場動盪而不了了之。現在情況看起來有所改善,但這並不意味著倘若它在今年稍後重啟上市,投資者就會賣帳。 雖然目前還是一家私人持股的公司,但富衛集團每半年發佈一次與其未清償債券有關的財務數據,包括上周披露的最新年度業績。它可能也是為了讓投資者在它重新申請在香港IPO前,保持對它的故事感到興趣。它最早是在美國申請上市,後來放棄,之後又於去年兩次申請在香港上市,都因市場疲弱無疾而終。 在上週二提交的最新披露文件中,該公司大談2022年的「強勁有機增長」,強調其新業務價值上升29%至8.23億美元(57.4億元)。該指標廣泛應用於保險行業,概括反映了未來淨利潤減去資本成本後的現值。因此,這個指標不管有多大幅度的增長,都肯定是好事。 富衛集團的新業務利潤率,即新業務價值佔年化保費等值的百分比,看起來也令人鼓舞。這個數字從2021年的47.4%大幅提高到去年的58.5%。相關計算的分母是從一次性支付的保單中收取保費的10%,加上從所有分期支付的新保單中收取年化後的第一年保費的總和。 正是從這裏開始,僅僅根據這些數據判斷富衛集團去年的實際表現,會變得棘手起來。這是因為其年化保費等值實際上是下降的,這似乎表明其業務有所放緩。 事實上,富衛集團去年的年報中更容易讓投資者明白的是,其全年保費和手續費收入下降15%,而其投資收益暴跌超過 90%,導致總收入下跌29%至83億美元。加上所有費用後,這家保險公司再次出現淨虧損,意味它在2021年扭轉連續兩年的虧損後,翌年隨即再度「見紅」。 對潛在投資者來說,該公司無法持續盈利可能是一個危險信號,因為除了其他因素外,持續燒錢可能迫使其發行新股,以稀釋現有股份。目前,富衛集團在其短暫的歷史中,一直從機構投資者那裡籌集資金。從2021年底到2022年,它向阿波羅全球管理、李嘉誠基金會、泰國匯商銀行和瑞士再保險等公司出售了價值18億美元的股票。然而,到2022年底,其現金持有量較上年同期下降約44%,至15億美元。 區域擴張 隨著富衛集團在東南亞的持續擴張,它可能會使用一些來自IPO的新資金。由於美國監管機構擔憂北京當局可能對該公司的影響,該公司放棄了最初在紐約上市籌集至多30億美元的計畫。 該公司現在正著眼於在其大本營——香港上市,儘管這個選擇一路走來也並非那麼順利。富衛集團於去年2月首次提出申請,但由於市場的波動而推遲。9月,它再次申請,但市場情況更糟了,反映大市表現的恒生指數在10月底跌至十年中的低點。 據報道,現在該公司正在努力完成在香港的IPO,籌集約10億美元,理論上最早可能在本月進行,但更有可能是在今年稍後。這比之前在紐約計劃上市的集資規模要小很多,但仍是一筆可觀的資金注入。 令富衛集團感到鼓舞的是,隨著中國結束「清零」政策並重新開放國門,香港股市的整體情緒正在改善,這助長了對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復甦的樂觀情緒。這家保險公司的關鍵賣點是它對東南亞市場的關注,由於目前的滲透率較低,以及不斷增長的中產階級年輕人更容易接受此類產品,東南亞的保險銷售有充分的上升空間。去年,該市場佔到了富衛集團新業務價值的一半以上。 富衛集團於2013年起在香港、澳門和泰國開展業務,後來擴展到東南亞和日本等另外7個市場。上月底,該集團同意收購Gibraltar BSN人壽保險有限公司的多數股份,以擴大其在馬來西亞壽險行業的業務。它在大馬目前僅有一項伊斯蘭保險業務。 富衛集團將重點放在東南亞市場,而不是龐大的中國內地市場,似乎是明智之舉,這不只因為該地區增長潛力巨大,還因為中國的監管風險很高,大型國有保險公司在該行業佔據著主導地位。 儘管如此,富衛集團平淡無奇的財務表現,可能難以讓投資者對它的故事感到興奮。當然,過去幾年對世界各地的保險公司來說都不容易,因為全球都在應對疫情的經濟影響。但隨著走出這場健康危機,富衛集團要及早讓投資者相信,它的增長將會加速,而且它能夠進入持續盈利的狀態。 即使如此,根據其他保險公司最近的表現,獲得高估值可能很困難。去年12月,總部位於北京的陽光保險(6963.HK)在IPO招股價範圍的低位完成了香港上市,之後其股價下跌逾四分之一,市銷率不足1倍。規模大得多的同業中國平安(2318.HK)的數字同樣低迷。友邦保險(1299.HK)也是一家亞洲區域性保險公司,與富衛比較相似,其市銷率約為5倍,雖然要好一些,但也算不上高。 這些估值顯示,投資者對保險公司的興趣普遍不高,即使是行業領頭羊也是如此。市場可能同樣對富衛集團興趣欠奉,除非它能在後疫情時代開始創造出更為強勁的增長和利潤。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