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耀邁進上市輔導 押注AI戰略布局
這個2020年從華為剝離的手機品牌,在上市之路邁出關鍵一步,或於明年登陸A股 重點: 榮耀正推進明年登錄A股的計劃,並重新定位為AI企業,從而吸引投資者 雖中國市場的份額遭對手侵蝕,但這家前華為旗下的企業,在歐洲和亞洲市場展現出強勁的增長 陳竹 智能手機廠商日益將人工智能(AI)視作增長引擎,通過漸趨成熟的產品新增互動功能來激活增長。許多企業從傳統硬件製造商轉以AI定位,這種戰略轉型有望為產品打造新賣點,並擴展功能邊界。 對榮耀終端股份有限公司而言,這一敘事構成其核心戰略,公司今年著重塑造「全球領先的AI終端生態企業」形象。隨著上市進程加速,對外釋放此信號更明顯,榮耀期望借上市契機,展現AI布局,並將其打造為吸引潛在投資者的籌碼。 公司上市計劃近期取得重大突破,上周獲准開啓滬市及深市A股上市「輔導」(A股市場主要面向境內投資者)。輔導期全面審核公司的經營和財務狀況,企業須完成此流程,方可提交正式的招股書。 若成功上市,將標誌榮耀漫長征程的圓滿收官。公司的上市傳聞可追溯至2021年,當時報道稱其正考慮借殼上市。此後類似傳言屢見不鮮,並於去年末,榮耀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時再度升溫,此舉通常被視為上市的前置條件。 這家從華為剝離後的公司,上市之路仍需攻堅。中國證監會披露,其上市輔導計劃定於明年1月至3月完成,中信證券擔任輔導機構。據此時間表推測,榮耀最早有望於明年第二季度上市。 國內市場承壓 2013年創立的榮耀,屬華為旗下的高性價比子品牌,而華為的主品牌聚焦高端市場,以抗衡蘋果iPhone。2020年末,美國嚴厲制裁下,危及華為手機芯片及獲取美系的技術能力後,華為分拆榮耀,使後者能維繫美國供應商渠道,助力品牌渡過生存危機。 收購榮耀的財團是國有企業及民營資本混合體,出資方多數來自華為總部所在地深圳。 該策略使榮耀避免了華為手機業務面臨的困境,分拆後數年,榮耀發展迅猛,部分源於填補華為撤出全球市場及國內受挫後的空缺。美國制裁曾重創華為智能手機業務,近年通過替代從美國採購的零部件,逐步恢復元氣。 分拆初期,榮耀表現亮眼。國際數據公司(IDC)的統計顯示,2022年榮耀以34%的出貨量增速,位列中國前五大手機品牌之首,市佔率達12%,躍居國內市場第二。增長勢頭延續至2024年初,當年一季度銷量增長13.2%後,以17.1%的市佔率登頂國內市場。 不過,此後增長軌跡逆轉。2024年,榮耀的中國市佔率持續下滑,從二季度的14.5%跌至四季度的13.7%。IDC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榮耀的出貨量已跌出國內前五。市場調研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數據顯示,一季度榮耀出貨量下滑12.8%,國內排名第六。 榮耀市場受挫之際,恰逢國內對手強勢增長。特別是老東家華為,2023年末攜自研芯片的Mate60系列回歸。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榮耀銷量下滑時,華為出貨量激增28.5%,小米(1810.HK)出貨量增長16.5%。 儘管國內市場承壓,在華為因無法使用谷歌Android系統而失落的海外市場上,榮耀的表現則異常強勁。去年四季度,該公司歐洲出貨量同比大漲77%,以4%的市佔率躍居該區域第四大品牌。 海外擴張構成榮耀的重要增長,有機會成為吸引投資者的核心賣點。公司在東南亞市場的表現同樣可圈可點,雖未進入區域前五,但市場分析機構Canalys的數據顯示,榮耀今年一季度的出貨量達89.3萬台,創紀錄高位,同比增幅高達88%,展現出驚人的增速。 本土市場份額暫時流失,大可不必恐慌,榮耀仍可通過重磅新品實現市場修復。當然,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競爭持續白熱化,且作為榮耀最核心的市場,該區域不容有失。 為突圍同質化競爭,榮耀著力打造AI驅動型的企業形象。今年3月,公司在巴塞羅那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發佈戰略藍圖,未來五年斥資100億美元投入AI研發,加速從手機製造商走向「AI終端生態公司的」轉型。 據國內媒體報道,戰略轉型伴隨重大組織架構調整。榮耀已新設AI產業部門,AI及軟件團隊也擴編至2,600人。 1月履新的榮耀CEO李健向國內媒體表示,智能手機已屬成熟市場,10%至20%的歷史增長率難再現。相較之下,李健將AI手機稱為「藍海市場」,榮耀多年積累的AI算法與硬件研發經驗,將轉化為競爭優勢。 需要指出的是,AI並非榮耀的專屬賽道,小米、Vivo等競爭者亦推行類似策略,行業趨勢已成。鑒於當前AI功能仍具局限性,分析師多質疑其實用性能,是否真正激發消費者換機意願。 歸根結底,AI戰略轉型或能提升榮耀估值預期,但投資者興趣終將取決於手機業務的基本面。儘管國內市場表現欠佳,榮耀在歐洲及東南亞等海外市場的擴張態勢,對潛在投資者仍具吸引力。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小米正式發布YU7 起售價25.35萬元
小米集團(1810.HK)周四晚正式發布其首款電動SUV——小米YU7,開啟預售,起售價為25.35萬元(3.54萬美元),對標特斯拉Model Y的26.35萬元。 小米CEO雷軍表示,YU7在空間、性能、續航與充電時間等多項指標上全面超越Model Y,並針對隔音、防曬等功能做出優化設計,強調「100萬元內無其他車可匹敵」。 財新報道,與首款SU7相比,YU7雖同樣標配輔助駕駛硬件,但雷軍此番著重強調電池與車身結構的安全性,避談智能駕駛。此前3月,小米SU7標準版曾在安徽發生嚴重事故,引發外界質疑其入門款安全功能與宣傳不符。 儘管事故爭議未有更多回應,SU7銷量仍亮眼,自2024年4月交付至今,累計交付已達25.8萬輛,小米定下2025年銷售目標為35萬輛。首季汽車業務收入達181億元,單車均價為23.8萬元,毛利率提升至23.2%。 同場發布會上,小米亦推出首款AI眼鏡,售價1,999元,支援第一人稱錄影、即時翻譯與支付掃碼功能。雷軍稱其為未來AI入口的戰略產品。 小米股價周五高開7.9%,至中午收報59.40港元,升4.39%。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小米修改措辭 將「智駕」更改為「輔助駕駛」
在經歷3月底發生的嚴重車禍事故後,小米集團(1810.HK)調整了SU7電動車訂購頁面中的措詞,主要將「智駕」更名為「輔助駕駛」。 據中國科技媒體IT之家報道,小米在訂購頁上做出更動,針對SU7 車型,文宣中「小米智駕 Pro」更名為「小米輔助駕駛 Pro」;針對SU7 Pro / Max 車型,文宣中「小米智駕Max」更名為「小米端到端輔助駕駛」。 小米此前公布, 4月份交付量為28,000輛,較3月份的29,000輛有所下滑。公司還提高了5月份訂車用戶的優惠,可享受「價值人民幣8,000元Nappa真皮座椅」、「小米輔助駕駛終身免費使用權」。 3月29日晚,一輛小米SU7在安徽省的高速路段撞上隔離帶的水泥樁,其後發生燃燒,導致車上三名大學生死亡。小米當時回應,SU7配備的預警系統與自動緊急剎車功能,無法識別如水馬、水泥樁等非車輛障礙物,並強調事發前車輛處於NOA智能輔助駕駛狀態,屬於L2級輔助駕駛,駕駛人需全程負責監控道路情況。 路透社報道,事發後中國政府已要求汽車製造商在宣傳輔助駕駛功能時,不要使用「智能駕駛」和「自動駕駛」等術語。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小鵬4月交付量年增273% 小米按月下滑
中國電動車市場需求持續強勁,多家新能源車製造商陸續公布4月銷量,其中小鵬汽車(XPEV.US; 9868.HK)交付量3.5萬輛,按年增長273%,創下歷史第二高紀錄。 比亞迪(1211.HK; 002594.SZ)亦公布,4月銷量達38.01萬輛,按年增長21.43%,期中,純電動乘用車銷量19.57萬輛,按年升45.57%;插電式混合動力車銷量17.69萬輛,按年跌0.4%。零跑汽車(9863.HK)交付量4.1萬輛,按年增173%,增速創下歷史新高。 另外,理想汽車(LI.US; 2015.HK)4月共交付新車3.4萬輛,按年增31.61%,但較3月份的 36,674 輛下降 7.46%;蔚來汽車(NIO.US; 9866.HK)期內交付新車2.39萬輛,按年增長53.01%,與3月的15,039輛相比增長了58.92%,為歷史第二高紀錄。 小米(1810.HK)旗下車型小米SU7於3月底發生嚴重交通事故,上月交付逾2.8萬輛,較3月的逾2.9萬輛少1,000輛或3.4%,仍為連續七個月突破2萬輛。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行業簡訊:智能手機出貨1,330萬台 小米首季躍居中國第一
周二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增長3.3%,國產品牌小米(1810.HK)以近40%的同比增速躍居市場首位。同時,蘋果公司(AAPL.US)在華的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9%,排名第五。 市場研究機構IDC數據顯示,中國今年一季度智能手機出貨量達7,160萬台,高於去年同期的6,930萬台。3.3%的增速是全球智能手機市場1.5%增幅的一倍有餘。IDC認為中國市場表現強勁,部分得益於政府近期推出的以舊換新補貼政策對消費的提振。 小米以18.6%的市場份額領跑一季度,較去年同期13.8%的市佔率大幅提升,其智能手機出貨量激增39.9%至1,330萬台。這一強勁表現使其超越原領頭羊華為,後者以1,290萬台的出貨量位居第二,同比增幅為10%。Oppo與Vivo分列第三、第四位,同比增幅均不足4%。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概要:SU7死亡事故引發安全質疑 小米股價急墜
小米電動車SU7發生致命車禍引發社會關注,小米集團股價重挫逾5%,創辦人雷軍承諾全力配合調查,不會迴避責任 李世達 小米集團(1810.HK)生產的電動車小米SU7日前在安徽銅陵發生嚴重交通事故,導致三名大學生死亡,引發廣泛關注。據路透社報道,小米汽車及小米創辦人雷軍於4月1日晚陸續發聲,承諾不會迴避責任,將全力配合調查並回應家屬與社會的疑問。受事故消息影響,小米集團(1810.HK)周二收報46.5港元,跌幅達5.49%,市值蒸發近700億港元(89.9億美元)。 事故發生於3月29日晚,一輛小米SU7標準版在安徽銅陵與隔離帶水泥樁發生碰撞,車輛隨後起火,造成駕駛人及兩名乘客死亡。據悉,三人為武漢在校大學生,當時正前往安徽參加考試。 小米汽車於4月1日發表聲明表示,事發前車輛處於NOA智能輔助駕駛狀態,以116公里時速行駛,在施工路段因變道而遭遇障礙物。系統發出警示後,駕駛人接管車輛並減速至約97公里,最終仍發生碰撞。 對於起火原因,小米初步推測與猛烈撞擊導致整車系統嚴重損毀有關,並非所謂「自燃」。目前事故車輛仍在警方調查中,小米方面尚未接觸車輛,因此暫時無法針對車門是否鎖死等細節作出說明。 無法識別水泥樁等障礙物 此外,小米也回應了外界對其輔助駕駛系統的質疑。SU7配備的前向碰撞預警(FCW)與自動緊急煞車(AEB)功能,無法識別如水馬、水泥樁等非車輛障礙物。小米強調,NOA屬於L2級輔助駕駛,駕駛人需全程負責監控道路情況。 針對外界質疑小米未即時聯繫家屬,公司表示在警方指導下已於4月1日下午嘗試安排會面,目前仍在等待通知。雷軍當晚亦於微博發文,對罹難者家屬表達慰問,並強調無論結果如何,小米都不會逃避責任,會持續配合警方與社會的調查與追問。 小米集團於去年3月推出首款電動車SU7,截至今年2月底,累計交付量已超過20萬輛。根據公司年報,電動車業務去年收入為321億元(44.2億美元),帶動公司整體收入按年增長35%至3,659億元,被雷軍稱為「史上最強財報」。小米集團股價過去一年漲幅超180%,但自3月19日創下歷史最高價59.45港元後,已下跌超過 20%。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小米配股集資426億元
小米集團(1810.HK)周二公布,以先舊後新配售8億股,每股配售價53.25元,較周一收市價57元折讓6.6%,較過去十個交易日收市平均價折讓3.6%,集資達426億元。 集資所得主要將用於加速業務擴張、研發投資,以進一步提升科技實力,以及其他一般公司用途。 配售股份佔已擴大股本的3.1%,而創始人雷軍的持股量,將由24.1%降至23.4%。 小米周二開市跌5.5%報53.85元,較配售價仍高1.1%。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