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drogen powered trucks made by Refire

氫能使用未成氣候 重塑能源靠政策力挺

公司報告稱去年收入下降28%,其中核心的氫燃料電池收入下降了近50% 重點: 重塑能源去年收入下降,反映出中國氫能行業仍處於發展初期,市場波動較大 這家氫燃料電池製造商的股價自首次公開募股以來已上漲近30%,目前估值較高,這主要得益於政府的大力支持    陽歌 說到新能源,似乎只要公司在中國,就可以推高它的股價。氫燃料電池製造商上海重塑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570.HK)就是這一定律的絕佳例證,儘管上周五發布的最新財報顯示收入大幅下滑,但該股的市銷率(P/S)仍高達19倍。 眾所周知,中國為新能源公司提供了巨大的國家層面支持,欲在太陽能和風能、新能源汽車和電池技術等領域佔據全球領先地位,這些領域可能很快就會取代傳統的燃油車和煤電。氫能就屬於這一範疇,因為它可以用來給汽車提供動力,並且還顯示出一定的發電潛力。 但這種能源在西方發展得並不順利,主要原因是為此類系統提供動力所需的氫能,比傳統能源的成本要高得多。儘管面臨這些挑戰,中國還是認為這項技術值得發展,並正在提供支持,既有政府出台的激勵措施,也有來自大型國有企業(SOE)的支持。 在這方面的一大進展是,重塑能源表示,去年11月氫能被《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法》正式列入能源範疇,與石油、煤炭、天然氣和核能等傳統能源等地位相同。該公司說:「氫能在國家能源體系和綠色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得到明確。」 雖然這一動態預示著前途光明,但並不能保證氫能可實現商業化。不過,這並沒有讓中國望而卻步,它仍在追求一些被西方國家視為死衚衕而放棄的實驗性技術。與此同時,重塑能源承認中國的政府支持不會永遠持續下去,並將其收入下滑部分歸咎於「2024年氫能產業已進入到從政策驅動,轉向市場驅動的發展窗口期」。 這些因素造成的最終結果是,投資者仍非常看好中國氫能行業,儘管該行業顯然仍需政府的大力支持。公布最新業績後,重塑能源的股價在周一的早盤交易中下跌了3%,但仍較去年12月的IPO價格上漲了約25%。 氫能運輸和加註設備製造商國富氫能(2582.HK)自去年11月在香港首次公開募股以來,漲幅高達68%,市銷率也和重塑能源接近,為20倍。相比之下,加拿大氫能電池巨頭 Ballard Power(BLDP.US)的市銷率要低得多,為4.9倍,而加拿大同行Westport Fuel Systems(WPRT.TO)的市銷率僅為0.21倍。 所有這些都把我們帶回到我們最初的論點,即對任何一家來自氫能行業的公司來說,身處中國市場無疑會大大促進股價。這對氫燃料卡車製造商Scage(SCAG.US)來說應該是個好兆頭,公司利用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在美國上市的計劃,在多次推遲後似終於好事將成。 成長的煩惱 政策支持固然不錯,但要擁有快速增長的業務就更好了,而這正是重塑能源目前所欠缺。儘管如此,公司的最新財報中仍有一些鼓舞人心的跡象,最明顯的是,業務在客戶群以及國內和國際銷售方面都實現了多元化。 我覺得有點好笑的是,重塑能源在財報中稱“重塑能源在2024年取得了穩健的發展”,因為幾乎沒有證據證明存在這樣的增長。期內,公司的營收從2023年的8.95億元降至6.49億元(約合8,900萬美元),降幅達28%。重塑能源將營收下降,歸咎於行業仍處於早期階段,以及部分客戶需求波動。 最令人擔憂的是,公司的核心產品氫燃料電池的銷售額下降了近一半,從2023年的6.3 7億元(佔總收入的71%)下降到 3.31 億元(約佔總收入的一半)。核心產品的這種下滑,看起來可不是什麼好兆頭,而且似主要與重塑能源最大客戶之一的訂單大幅下降有關。 不過,也有令人鼓舞的一面。2024年,公司氫燃料電池零部件的營收同比增長7%,達到2.36億元,在總營收中的佔比從一年前的7%升至36%。公司的另一個主要業務板塊,即燃料電池工程和技術服務,營收同比也增長超過一倍,達到6,300萬元,佔總營收的10%,而一年前其佔比僅為2.6%。 總體而言,這種營收多元化看起來是積極的,即便這是以公司核心產品銷售額大幅下降為代價。在類似的多元化方面,重塑能源報告稱,去年前三大客戶貢獻了約一半的營收,每家客戶的貢獻都超過總營收的10%。雖然這樣的客戶集中度通常不是好事,但就重塑能源而言,與2023年相比似乎有所改善,因為在2023年,這三大客戶中只有一家的貢獻超過總營收的10%。而且,那家客戶在2023年貢獻了總營收的30%,不過去年大幅削減了採購量,僅貢獻了17%。 儘管收入絕大部分來自中國,但重塑能源在市場的地域分布方面也變得更加多樣化。公司去年9%的收入來自海外,高於2023年的3%。 去年,重塑能源的毛利率有所下降,從2023年的20.1%降至17.2%。但在這樣一個仍在發展的行業中,這種波動相當常見,尤其是在收入下降時。從盈虧情況來看,公司的淨虧損從一年前的5.29億元擴大至7.37億元,不過在剔除股權激勵和上市費用相關的成本後,經調整後的虧損有所改善。 儘管這份財報喜憂參半,但投資者對重塑能源以及中國其他與氫能相關的企業依然熱情高漲。不過,這種熱情幾乎完全是由政府支持所驅動的,如果該公司找不到恢復營收增長的方法,也無法展示出最終實現盈利的途徑,其股價可能會迅速失去上漲動力。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hydrogen truck from Scage

司凱奇受惠國策 借SPAC上市獲中證監開綠燈

上周,這家綠色能源卡車製造商在納斯達克借殼上市的計劃,獲得中國證券監管機構批准,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重點: 在3月底的股東投票後,司凱奇有望在下月完成拖延已久的納斯達克SPAC上市 由於輕資產商業模式、強大的政府關係,以及中國對綠色能源的支持,這家氫動力卡車製造商看起來有望蓬勃發展    陽歌 儘管成立時間不長,但正值中國大力推廣氫能源車輛,司凱奇國際有限公司為投資者提供一個相當吸引的增長故事。它計劃透過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在納斯達克上市,現在只是一步之遙。 上周,公司的上市計劃向前邁出重要一步,正式獲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CSRC)備案,這相當於取得了監管當局的許可。此前,因尚未獲證監會批准,計劃與司凱奇合併的SPAC Finnovation Acquisition Corp. (FNVT.US)多次推遲投票,兩家公司早在2023年8月就宣佈合併意向。 根據Finnovation上周發布的最新公告,對該計劃進行股東投票的會議,定於3月27日舉行,此前定於1月30日和3月17日舉行的投票都被推遲。此筆交易完成的最後期限是5月8日,但之前已延長一次,​​如有必要很可能會再次延期。 根據Finnovation去年12月向美國證券監管機構提交的一份文件,如果交易最終完成,司凱奇將繼承一家信託賬戶中約有1.75億美元的公司,並可能引入新投資者,它們或將提供最高可達1,500萬美元的資金。 對於司凱奇來說,這筆資金相當可觀,相當於其最近一個財年銷售額的很多倍。該公司尋求的估值也相當高,因此,如果上市最終完成,其股價可能會立即承壓,這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說到這裡,我們再來仔細看看司凱奇,上市完成後將更名為Scage Future,由於中國越來越青睞氫動力車輛,所以公司看起來特別有優勢。如果成功上市,司凱奇將成為去年以來,在行業內的第三家上市公司,也是第一家在美國上市的公司。 另外兩家上市的公司,分別是重型卡車氫電池系統製造商重塑能源(2570.HK),以及氫能運輸和儲存設備製造商國富氫能(2582.HK),兩家公司均於去年底在香港上市。重塑能源的股價較IPO價格上漲約80%,而國富氫能的股價則上漲了一倍多,表明投資者對這些公司充滿期頒。 這種熱情可能部分歸因於過去兩年,電動汽車(EV)在中國的大量普及,表明在北京的支持下,新的綠色技術確實可在市場蓬勃發展。中國推出多項發展氫動力汽車的計劃,有國家層面也有地方層面,包括2020年啓動的一項試點計劃,旨在於五個城市以推廣該技術。 收入差但關係強大 瞭解了這些背景後,我們將在本文的後半部仔細研究司凱奇的情況,這家公司成立時間不長,收入也不高,但似乎也為快速發展奠定基礎。公司幾年前才成立,業務 其最大的資產之一是與聯合重卡的合作,後者似乎是其氫動力卡車真正的生產商。在這裡,我們應該指出,我們說「似乎是」,因該公司尚未提交任何正式的招股說明書,而Finnovate提交的文件提供的信息有限。聯合重卡是中國貨車運輸領域的巨頭,與大型國有物流公司中集集團,以及中國主要的本土汽車製造商之一的奇瑞汽車共同成立了合資企業。 有一個這麼強大的國有合作夥伴,意味著司凱奇將能夠獲得來自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量資源,以從事生產與銷售,並可作為一家主要專注於產品開發的輕資產公司來運營。 公司的網站展示了多種車型,但最早的車型之一是銀河Ⅱ卡車,2022年推出,該公司稱其為「中國最早續航2,000公里的新能源混合動力重型卡車之一」。根據去年12月份的那份文件,截至去年9月,公司已獲得105輛新能源卡車的訂單。 儘管訂單量很大,但公司的實際收入規模依然很小。截至去年6月的12個月里,公司錄得收入610萬美元,是距今最近的數據。大約是其2023財年210萬美元收入的兩倍。公司截至2023年6月和2024年6月的財年均錄得約600萬美元的淨虧損。 對該公司追求的高估值來說,這樣的收入看上去相對較低。根據去年12月的上市文件,創始人高超希望尋求10億美元的估值,不過Finnovate建議的估值要低一些,在8億美元左右。按這兩個金額計算,司凱奇的市銷率(P/S)都超過130倍,這比重塑能源和國富氫能的25倍高出不少。 雖然我們或許可以預期司凱奇的收入會快速增長,但即使當前財年收入增長兩倍,估值8億美元,其市銷率仍將高達45倍左右,幾乎是重塑能源和國富氫能的一倍。總而言之,由於中國推廣氫能,而該公司擁有強大的政府關係和輕資產商業模式,它看上去確實有望實現強勁增長。但打算投資該公司的人可能都應多等幾個月,看看司凱奇最終完成SPAC上市後股價會穩定在什麼水平上。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國富氫能招股 毛利率僅2%

氫能儲運設備製造商江蘇國富氫能技術裝備股份有限公司(2582.HK)今天公开招股,將發行600萬股,其中60萬股在港公開發售,每股招股價介乎65港元至73港元,每手100股,入場費為7,373.62港元,集資最多4.38億港元。公開認購在11月12日截止,並於11月15日掛牌。 過去三年國富氫能收入持續增長,由2021年的近3.3億元人民幣(下同),升至去年的5.2億元。但期內持續虧損,分別蝕7,119萬元、9,386萬元及7,330萬元。 今年首五個月集團仍虧損9,655萬元,期內的毛利率只有2%,但淨債務權益比率接近100%。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Guofu Hydrogen files for IPO

國富氫能成功與否 還看技術突破

這家新能源公司已申請在香港上市,它的大部分收入來自氫氣運輸和加氫設備 重點: 2021年至2023年,國富氫能的收入雖穩步增長,但三年合計虧損2.38億元 該公司需要在制氫和氫氣存儲方面取得技術突破才能取得長期成功  陳竹 中國已把發展氫能作為國家優先事項。當政府做出這樣的決定時,意味著任何願意參與的公司都可以賺取豐厚的利潤。隨著中國政府要在本世紀中葉實現碳淨零排放,因而在過去幾年大力發展清潔能源。 政府的政策催生了越來越多的氫能創業公司,其中一些公司現在尋求上市,欲從對該行業的投資者那裡籌集資金。江蘇國富氫能技術裝備股份有限公司便是其中最新的一家,該公司上周提交了在香港上市的申請。而就在它提交申請的一周前,上海重塑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也提交了赴港上市的申請。 國富氫能成立於2016年,生產用於製造、存儲和運輸氫氣的專用設備。其主要客戶是清潔能源生態系統中的很多公司,包括燃料電池系統集成商、汽車製造商、能源公司和城市公交運營商。 然而,儘管經過政府的多年支持,氫燃料的採用率卻相對較低,導致國富氫能及其同行的銷售額不高。上市文件顯示,該公司去年銷售額僅5.22億元,較2022年的3.59億元增長了45%,2021年的銷售額為3.29億元。 與新興領域的許多初創公司一樣,國富氫能尚未實現盈利,不過過去三年的虧損相對較小。該公司的淨虧損從2021年的7,100萬元增至2022年的9,400萬元,去年又回落至7,300萬元。 公司已獲得多輪融資,主要來自東方江峽、金浦投資、遨問創投、錦泰金泓和湧鏵投資等二線投資者。今年2月,暨陽氫能出資2,000萬元收購了該公司0.52%的股份,表明它當時的估值約為38億元。 這意味著國富氫能距離“獨角獸”(指估值10億美元或以上的公司)的地位還很遠。但按照這個估值,它的市銷率為7.3倍,對於這種成長型公司來說,看起來還是相當不錯的。 雖然國富氫能宣稱自己是氫能價值鏈的領導者,但仔細研究它的產品目錄就會發現,這家公司缺乏氫能製造和存儲的很多核心技術。它的四個主要產品類別主要集中在氫氣運輸和加氫設備,而不是更關鍵的、技術密集型的制氫和液化設備上。 說實話,製造氫氣運輸和加註設備並沒有那麼複雜,真正的挑戰在於這種燃料的實際製造和存儲。生產涉及對水進行分解或從天然氣中提取氫氣,而存儲則需要通過將氫氣冷卻至極低的溫度進行液化,成本昂貴。 專注技術含量不高的設備 國富氫能顯然專注於運輸和加氫這兩類技術含量不高的設備,它們在2023年貢獻了81.2%的收入。其餘的收入來自銷售氫氣液化和液氫儲運設備,這些設備在很大程度上仍處於試驗階段。 儘管進行了多年的投資,但該公司在開發制氫和儲氫技術方面並未取得重大進展。上市文件顯示,過去三年公司的研發費用保持相對穩定,從2021年的4,200萬元微降至2023年的3,900萬元。 國富氫能面對的挑戰反映出中國氫能行業面臨的普遍困境。儘管政府推動氫能行業發展的時間相對較長,但該行業尚未起飛。 目前的補貼主要集中在對終端用戶的資金支持上,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提供了此類激勵措施。自去年以來,支持步伐有所加快,各地紛紛出台具體措施來推廣這種能源。例如,瀋陽的一個區已經開始為購買氫動力汽車的人提供財政補貼,每輛車的補貼金額從50萬元到105萬元不等。 儘管有這些補貼,但氫動力汽車目前是氫能源最重要的應用場景,一直發展緩慢,這與近來鋰電池驅動的電動汽車的快速發展形成了鮮明對比。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2023年中國氫動力汽車的銷量僅為5,800輛,與全年3,000多萬輛汽車的銷量相比,這個數字可以忽略不計。 雖然在整個氫能領域,國富氫能的技術可能並不領先,但就產品的市場份額而言,國富氫處於領先地位。上市文件中引用的第三方研究顯示,該公司在它生產的主要的氫氣運輸設備的兩個子市場中佔有約30%的份額。 然而,這些領域的進入門檻相對較低,這意味著它的地位可能很快就會發生變化。而國富氫能目前的領先地位並不穩固。比如,該公司去年在車載高壓供氫系統的市場佔有率為30.4%,並沒有領先第二和第三的競爭對手多少,後兩者市佔率分別為24.6%和22.9%。 除了持續的虧損,投資者可能還需要考慮該公司的另一個重大風險因素:收入高度集中在有限的客戶身上。國富氫能前五大客戶貢獻的收入佔比,從2021年的44.8%和2022年的53.5%,上升到了2023年的56.7%,表明公司對一個相對較小的客戶群體的依賴性越來越大。 歸根結底,國富氫能的成功將取決於其能否在氫能“食物鏈”更為複雜的環節取得技術突破。該公司在招股說明書中表示,將把通過上市籌集到的資金的一部分,用於改進制氫設備技術,但它未說明具體金額。 畢竟,制氫是最有前途的領域之一,增長潛力巨大,進入壁壘更高。預計從2023年到2028年,此類設備在中國的市場每年將增長約80%,從19億元增至642億元。在這個市場贏得可觀的份額將為國富氫能,或任何一家能夠找到安全、經濟的氫能生產方式的公司提供巨大的增長動力。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