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in can teach us some lessons

這家快銷時裝公司或可提供一些參考,企業如何在地緣政治緊張下保護競爭優勢,

    

鍾立斌

中美緊張局勢,影響中國企業在美國和西方市場的戰略與業務。皮尤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這場激烈的地緣政治鬥爭不僅限於政客,還滲透到了普通大眾,「對中國持負面看法的美國人,已從2020年的79%上升至2023年的83%」。

分析人士預計這將成為新常態,而在美國市場上,中國企業要做好陷入被動的準備。但對於來自南京的快時尚電商巨頭Shein來說,卻並非如此,至少到目前為止,它在美國市場的增長絲毫沒有陷入被動之勢,反而表現優異。

Shein是大量美國年輕人,尤其是Z世代首選的在線快銷時裝品牌,根據數據分析公司Earnest的統計,2021年前六個月,Shein以28%的市場份額引領美國快時尚市場。

彭博新聞社在2022年的一篇文章中估計,Shein的年收入為240億美元(1739億元),CNBC在7月援引一份內部備忘錄報道,Shein「(2023年)創公司上半年利潤紀錄」,並援引該備忘錄稱「在美國的持續增長勢頭,鞏固了我們在市場的領先地位」。

Shein的勢頭給投資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在2022年的一次融資中,獲得了1,000億美元的估值。當時,Shein的價值比競爭對手、快時尚巨頭H&M和Zara的所有者Inditex的市值加起來還高。Shein今年也進行了募資,估值降低至660億美元。 儘管大打折扣,但Shein的估值仍高於Zara,但現在落後於Inditex,後者的股價在過去12個月內上漲了60%以上。

Shein在美國的最新進展,是大約一周前宣布與Forever 21達成合作。根據協議,Shein將收購Forever 21母公司Sparc Group三分之一的股份,而Sparc Group反過來將收購Shein的少數股權。

可以肯定,情況並不是一帆風順,Shein很可能會像名聲大振的中國短視頻TikTok一樣遭遇強勁逆風。今年3月,一個由美國品牌、人權組織和個人組成的聯盟,發起了「關閉Shein」行動,把Shein說成國家安全威脅。該聯盟將Shein與TikTok連在一起,稱它們「TikTok是針,Shein是藥」。

不管怎麼說,到目前為止,Shein的經歷為大大小小的中國企業,如何規避美中緊張關係提供了有用的參考。

2008年,內地人許仰天(英文名Chris Xu)在南京創辦ZZKKO,也就是Shein的前身。在Shein的初期,美中關係較為穩定,其面向全球化市場採購和銷售服裝的商業模式,反映了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角色。

然後,在2010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製造業大國。次年,奧巴馬總統宣佈「重返亞洲」戰略,以回應中國的崛起。美中關係的轉變由此開始,在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政策下,雙方關係急轉直下,後來在拜登的「美國回來了」政策下,中美關係更加一落千丈。

隨著美國和中國關係惡化,像許多中國公司一樣,Shein繼續向價值鏈上游移動——這同樣也反映了中國在這個方向上邁進。Shein放棄了基礎的「採購—銷售」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自己的供應鏈,和一個由算法驅動的端到端技術平台。今天,Shein擁有逾1.1萬名員工,產品銷往150多個國家(佔全球國家數量的四分之三以上)。

Shein於2012年進入美國市場,並在2017年開始投放日間廣告。根據App Annie的數據,到2021年,它已取代亞馬遜成為美國下載量最大的購物應用程序。根據營銷行業出版物Ad Age的數據,2022年,Shein躋身美國最熱門品牌。

去年,Shein在印第安納州設立了一個中西部配送中心,它在美國建立了龐大的配送網絡,在加利福尼亞州還有一處配送中心,並計劃在東北部也設立一個。據印第安納大學的一位美國經濟學家稱,僅印第安納的配送中心,就有望每年為當地經濟貢獻1.75億美元。

產品、營銷、定價、配送、技術和其他競爭優勢,是Shein在美國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但自尼克松1972年訪華,開啓中美關係新紀元以來,雙方的不信任目前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因此光憑這些優勢還不夠。競爭優勢無論多麼強大,都可能因中美緊張局勢而失效。 

這給Shein敲響了警鐘,它正在努力保護自己的競爭優勢。它到底是如何做的?請繼續關注下周本文第二部分。

鐘立斌是C Consultancy和Helios Strategy Advisors的合伙人,這是兩家分別位於香港和新加坡的咨詢和企業服務公司。他還著有《Managing a Chinese Partner》一書。您可以通過 Lbc@c-consultancy.com 與他聯絡

(本文的中文和英文版本若存在衝突,以英文版為準)

本文內容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咏竹坊立場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

新聞

簡訊:中國私募基金注資3.5億美元 持股漢堡王中國83%

繼星巴克後,又一家外資餐飲品牌出售中國業務股權。中國私募基金CPE源峰與漢堡王母公司Restaurant Brands International(QSR.US)周一宣布,將成立合資企業「漢堡王中國」,CPE將注資3.5億美元,持股「漢堡王中國」83%,RBI保留約17%,合資公司估值約4.21億美元。 根據公告,雙方已簽署20年主開發協議,授予漢堡王中國在內地的獨家經營權。資金將用於門店擴張、行銷與產品創新,計劃到2035年將門店數量由現有約1,250家增至4,000家以上。 CPE源峰是北京的私募股權公司,投資涵蓋科技、工業和消費等領域,是泡泡瑪特的早期投資者。其投資組合包括蜜雪冰城、愛爾眼科、老鋪黃金等上市企業。 漢堡王於2005年進入中國,2012年,土耳其快餐運營商TFI Asia Holdings BV和笛卡爾資本(Cartesian Capital Group)接手漢堡王在中國的特許經營權,利用加盟模式快速擴張,使中國市場成為漢堡王門市數量最多的國際市場,但平均單店營收卻在所有國際市場中墊底,2024年僅為40萬美元,遠低於法國的380萬美元。 RBI於今年初自前合資方手中回收股權,重組管理團隊後,2025年二季度實現同店銷售轉正,三季度可比銷售增長10.5%。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Vobile does video protection

阜博借AI轉型突圍 重塑內容生態新格局

阜博第三季度收入增長27%,正從AI生成影片帶動的交易需求中探索新商機 重點: 公司第三季度業績表現強勁,收入增長27%,每月經常性收入(MRR)增長28% 公司已將重心從影片內容保護,轉向協助客戶提升產品變現能力,而中國市場收入佔比已增至一半 陳竹 隨著OpenAI的Sora等人工智能工具問世,任何人都能輕鬆製作高水平影片,令專業創作者主導的影片產業受到前所未有的顛覆。這股潮流雖推動了內容創作的民主化,但同時也帶來重大挑戰——如何在各類數字平台上追蹤版權侵權行為,並加強知識產權(IP)保護,成為迫切課題。 這場AI浪潮同樣為專注於內容保護與管理的企業帶來新機遇,例如阜博集團有限公司(3738.HK)。上周阜博公布第三季度業績,核心業務表現強勁,同時正積極探索AI時代的新機遇,為未來增長尋找新引擎。 阜博成立於2005年,最初專注於為影片平台提供「數字指紋」與「數字水印」技術。今年,公司開始聚焦AI內容機遇,推出一個數字平台,讓內容創作者能將作品轉化為可交易的數位資產。 儘管這一新模式仍處於初期階段,尚未帶來可觀收益,但在AI生成內容成主流趨勢時,讓阜博有望搶佔先機。當前,公司主要依賴核心內容保護服務作為營收支柱,並持續擴大業務範圍,從長影片延伸至短影音、音樂及其他音訊格式。 公司第三季度營運數據顯示,收入按年增長27%,每月經常性收入亦同比增長28%,顯示其訂閱業務的穩健表現。這一增長延續了上半年良好勢頭,當時收入增長23%,淨利潤更大增119%。 公告指出,公司第三季度在中國市場的收入同比增長約22%,中國業務佔比持續上升,而過去集團的收入幾乎全部來自海外市場。 儘管業績表現強勁,投資者反應仍較為冷淡,股價在公告翌日僅微升1.2%,收報5.07港元。從長期來看,公司股價曾於2021年中達至約9港元高位,隨後在2023至2024年間港股低迷時跌至約1港元低點,並於今年隨市場反彈而回升。對阜博而言,這波回升反映投資者信心回暖,特別是在公司強化中國市場銷售、並從長影片領域拓展至更多內容業務之後。 收入結構轉變 阜博最初於美國市場起家,為影片內容創作者與平台提供內容保護技術軟體服務,例如「數字指紋」與「數字水印」等技術,用以識別潛在侵權內容並減少盜版所造成的收入損失。早在2016年,美國市場佔阜博總收入超過95%,主要客戶包括迪士尼、華納兄弟、網飛及YouTube等大型企業。 然而,近年公司逐步將重心轉向本土中國市場,特別瞄準那些正積極拓展海外市場的中國影音平台。公司的主要增長亮點之一是「微短劇」業務——這類每集僅數分鐘的短劇正在全球爆紅,並透過ReelShorts等平台從中國傳播至海外。 今年上半年,中國市場佔阜博總收入14.6億港元(1.88億美元)的49.9%,已成為公司主要市場之一。若中國平台內容的國際影響力持續上升,預料中國業務有望進一步增長,成為公司最大的單一收入來源。 除了地域擴張之外,阜博的收入結構也發生了顯著轉變。公司已從傳統的內容保護服務,轉向幫助客戶透過廣告變現其內容。過去,當其技術識別出使用客戶版權素材的影片時,主要做法是將其移除;而現在,公司則提供能夠從這些影片中產生廣告收益的服務,並將收益在版權持有人與阜博之間分成。 阜博能迅速切入這一新業務,主要得益於其2019年收購的ZEFR公司。該公司旗下兩項核心產品——RightsID與ChannelID——為品牌提供內容情境識別服務。RightsID平台可協助版權內容進行商業化變現,而ChannelID則為YouTube與TikTok等平台客戶,提供完整的頻道管理服務,包括內容上傳、數據分析與粉絲互動等。 阜博將這兩項服務歸類為「增值服務」。截至今年上半年,該類業務收入達8.46億港元,佔公司總收入的58%,仍是主要營收來源;相比之下,傳統內容保護訂閱服務收入僅佔42%。 阜博顯然認為,其內容變現業務的潛力遠大於舊有的內容保護服務,而這也將話題帶回前文提到的「AI生成內容」。公司認為,隨著AI創作工具推動,基於影視IP的新一波「二創內容」(如劇情改編、混剪影片等),將為其帶來更多潛在的商業變現機會。 阜博表示,目前公司在社交媒體平台上共管理429萬個活躍資產,這些指的是於2025年上半年為客戶創造收入的授權影片。公司指出,AI生成內容的資產數量已開始增加,但並未披露具體數據。 在AI領域,阜博的目標相當宏大,計劃打造自有平台。公司於今年5月推出兩項新服務——VobileMAX與DreamMaker。 VobileMAX被公司定位為一個讓創作者能夠買賣數字內容的交易平台。它幫助創作者註冊作品、證明所有權,並可跨平台分發內容、追蹤收益。該平台運用區塊鏈技術驗證內容所有權,並支援內容權利的交易。 DreamMaker則是一款可生成影片與音樂的AI工具。用戶只需輸入想要創作的內容,AI便能自動生成成品,並會自動加上創作者標記,以確保作品來源清晰可辨。 不過,目前這兩個AI平台的具體目標與發展方向仍不明朗,公司仍在探索如何在AI時代中定位自身。現階段對阜博而言更務實的做法,是持續擴展其既有的版權內容業務。 目前公司業務已從影片延伸至音樂領域,尤其是在今年初收購音頻內容識別技術公司PEX的技術與團隊後,擴充了內容版權資料庫。這項收購讓阜博新增了1.2億份音樂資產指紋與230億份網絡音頻指紋,進一步強化其系統能力。 同時,中國市場正快速崛起,已與美國並列成為公司重要收入來源,這對希望看到業務全球化、多元化的投資者而言是利好信號。隨著地域布局更趨平衡、內容類型從影片拓展至音樂,阜博具備多元的增長路徑,若能成功將AI應用落地,將有望進一步帶來長期收益。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華潤置地獲批發39億美元票據

內地開發商華潤置地有限公司(1109.HK)周一公布,已獲香港聯交所批准,可於十二個月內,發行總值39億美元的中期票據。公司表示,票據只向專業投資者發行。 華潤置地已委託六家銀行作為安排行及交易商,主要有中國銀行、星展銀行及匯豐等。 今年首三季度,公司的累計合同銷售金額約1,544億元人民幣,按年減少10.4%;涉及的建築面積約572.9萬平方米,同比減少24.1%。 周二華潤置地開市跌0.14%報29.04港元,過去一年股價由高位下跌14%。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Semiconductor firm Silicon Integrity Semiconductor applies for HK listing with lofty valuation unlikely

半導體股芯德申港掛牌 料難高估值上市

芯德半導體主攻半導體封裝與測試業務,乘著內地重點支持半導體行業,遞表申港上市         重點: 收入增長放慢,業績續見紅 獲小米創辦人雷軍及台灣晶片股龍頭聯發科技入股   白芯蕊 在人工智能、5G、物聯網及汽車電子大時代下,半導體成為重要產業,半導體封測技術解決方案提供商江蘇芯德半導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最近遞交上市申請文件,為在香港上市鋪路。 芯德半導體於2020年9月由心聯芯、南京元鈞及寧泰芯創辦,主要從事半導體開發封裝設計、提供定制封裝產品以及封裝產品測試服務,隨後引入多位股東,當中包括台灣聯發科技(2454.TW)、龍旗科技(603341.SH)及由小米(1810.HK)董事長雷軍私人持有的小米長江。 目前寧泰芯為最大股東,持有9.49%芯德半導體股權,寧泰芯主要股東包括主席張國棟及總經理潘明東等管理層。 先進封裝突破摩爾定律 半導體產業鏈主要由三大領域組成,包括芯片設計、晶圓加工以及封裝與測試,目前半導體工藝正邁向3納米或以下的更細尺寸進發。不過,未來五年,隨着摩爾定律(Moore's law)放緩,半導體性能受限,依靠先進封裝便成為技術突破點,更成為芯片提升技術最核心路線。 所謂先進封裝是通過創新結構、互聯技術、材料及設備,令半導體在高密度及更細小尺寸下,仍能保持低功耗、更佳性能及維持電子零件的可靠性。由於不同半導體產品在電氣性能、尺寸、應用場景等都存有差異,因此封裝形式各有不同,加上設備開支大,同時需要大量頂尖晶片業人才,變相入場門檻相當高。 現時封裝行業主要採用OSAT(委託半導體封裝與測試)模式,當中包括通用用途OSAT產品和特定應用OSAT,通用用途OSAT提供多種不同類型芯片封裝與測試,產品能應用於多個領域。至於特定應用OSAT,則專門針對特定用途封芯片。據上市申請文件指,芯德半導體是中國通用OSAT企業中排名第7位。 整體上,芯德半導體涵蓋QFN(方形扁平無引腳封裝)、BGA(球柵陣列封裝)、LGA(柵格陣列封裝)、WLP(晶圓級封裝)及2.5D/3D等封裝產品技術,當中QFN及BGA封裝產品佔2025上半年收入達31%和31.8%,達到1.47億元和1.5億元,按年分別增長25.5%和18.4%,帶動集團2025上半年總收入增長升22%至4.75億元。 成本超過收入 儘管收入持續增長,但集團銷售成本卻比收入多,以2025上半年業績計,銷售成本達5.52億元,比收入多7,741萬元,主要是材料成本所致,令集團純利見紅,達虧損2.07億元。不過,銷售成本的折舊及攤銷比例近年持續下降,令集團經調整EBITDA已在2024年上半年轉賺934萬元,到2025同期更提高至5,934萬元,按年大增535%。 隨着通訊、消費電子、高效能運算及人工智能快速發展,帶挈全球半導體封裝與測試市場發展,單是在2020年整個市場規模已達4,956億元,到2024年便提高到6,494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為7%。隨着數字化轉型加快,同時汽車電氣化範圍擴大及人工智能不斷進步,市場估計2029年半導體封裝與測試行業規模增至9,330億元。 不過,值得留意是芯德半導體業務會受到季節性因素影響,因客戶主要是消費電子行業,尤其會受到春節假期,以及客戶假期前或後備貨等因素左右,因此公司全年第二季及第四季度銷售額,通常會出現周期性增加。 整體來講,中國晶片行業受惠國策,加上國產替代成風,晶片股前景一片光明,例如中芯(0981.HK;688981.SH)及華虹半導體(1347.HK;688347.SH),兩間企業不單錄得盈利,加上內地北水資金追捧,令估值持續推升,目前預期市盈率分別達104.9倍和205倍。 芯德半導體擁有聯發科技小米長江等股東支持,背景相當特獨,但要注意是收入增長明顯放慢,2023年、2024年及2025上半年收入增幅分別為89%、62.5%和22.1%,加上純利仍未能扭虧為盈,故未必能以一個高估值方式上市,除非集團能加快收入增長,減少各類支出,令業績扭虧為盈,才能提升估值,否則股價不容易有理想表現。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