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iopharma company that led the way in Chinese mRNA research is battling a wave of lawsuits and financial woes, including court limits on its founder’s spending.

這家中國最早進入mRNA技術領域的生物醫藥企業,如今被追討欠款的官司纏身,創始人也被法院限制高消費

重點:

  • 當資金蜂擁而至時,斯微生物開始匆匆為商業化做準備,不僅建立兩間總年產量可達4億劑的生產工廠,還組建了銷售團隊
  • 新冠疫情帶來的機遇已成過去,斯微生物稱未來將會開展CDMO業務,作為轉型方向

 

莫莉

新冠疫情過去後,曾經火熱的mRNA疫苗賽道快速遇冷。近日,中國mRNA研發企業斯微(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Stemirna Therapeutics Co. Ltd.,下稱“斯微生物”)陷入財務困境,不僅追討欠款的官司纏身,公司創辦人兼法定代表人李航文,也因無法及時還款被法院限制高消費。

多項法院文件顯示,斯微生物累計被起訴的開庭公告至少有55宗,起訴原因包括買賣合同糾紛、勞動合同糾紛、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與服務合同糾紛等,起訴方不僅包括供應鏈上游的企業,還包括疫苗工廠的建設方、幫助招聘的獵頭公司等,而且絕大多數案件發生在2022年10月之後。這意味著,斯微生物的財務危機從去年底就已開始全面蔓延。

斯微生物成立於2016年,是中國最早進入mRNA技術領域的生物醫藥企業之一。2020年2月,斯微生物與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機構共同涉及開發的新冠mRNA疫苗啟動動物試驗,這也是中國第一批開始新冠疫苗研發的企業。

隨著新冠疫情在全球暴發,疫苗成為生物醫藥投資最熱門的選項,而mRNA技術路線更是炙手可熱。2020年2月,斯微生物獲得由君實生物(1877.HK; 688180.SH)和領承創投投資的3,000萬元A+輪投資。同年6月,西藏藥業(600211.SH)宣佈將向斯微生物分階段投資3.51億元,拿下斯微生物在研的新冠疫苗、結核疫苗及流感疫苗的全球獨家開發、註冊、生產、使用及商業化權利。當年12月,斯微生物完成1.4億元的B輪融資,投後估值已經突破10億元。

雖然研發起步搶佔了先機,但斯微生物之前的研發重點在於個性化腫瘤疫苗,在傳染病疫苗研發領域的積累不足。直到2021年1月,斯微生物的一代mRNA疫苗才獲得1期臨床試驗批件,當時中國已有多款滅活疫苗獲得緊急使用授權並進入市場。

不過,BioNTech(BNTX.US)和莫德納(MRNA.US)研發的兩款mRNA疫苗因其較高的保護率,在全球多個地區獲批接種,以斯微生物為代表的國產mRNA疫苗企業熱度上升。2021年6月,斯微生物獲得近2億美元(14.6億元)融資,由招商健康、紅杉資本中國基金、景林投資、藥明康德(2359.HK; 603259.SH)共同領投,紅杉中國創始及執行合夥人沈南鵬加入董事會。

當資金蜂擁而至時,儘管斯微生物手中沒有一款獲批的產品,但公司卻開始匆匆為商業化做準備。2022年1月,斯微生物董事長李航文在接受傳媒訪問時透露,已經在上海建立了兩個現代化生產工廠,可實現大規模量化生產,預計年產量可達4億劑,同時也正在組建銷售團隊。事後證明,這一步「未雨綢繆」的棋,給斯微生物埋下了債務危機的地雷。

轉型開展CDMO業務

當時間推進到2022年底,中國新冠疫情管控政策突變,全國各地同時經歷感染高峰,也讓中國快速實現群體免疫,疫苗接種需求銳減。如今,中國已有近20款國產新冠疫苗獲批,唯一一款國產新冠mRNA疫苗由石藥集團(1093.HK)研發。斯微生物雖然早著先機,但並未能擠入新冠疫苗的市場,業務前景岌岌可危。

今年7月,斯微生物宣佈,因外部客觀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已無新冠疫苗需求,為降低企業營運成本,位於上海周浦的工廠已暫停試運行,相關人員待業,只保留少量必要人員維持工廠的基本營運、現場看護等工作;另一家建好的工廠,也尚未投入使用。

新冠風口已過,斯微生物的故事還沒結束。2023年5月,公司宣佈完成數億元的Pre-D輪融資,該筆融資主要用於加快腫瘤治療疫苗及傳染病疫苗管線的開發,人工智能演算法及mRNA序列設計優化技術佈局。但令人疑惑的是,公司不僅沒有披露 Pre-D輪融資的數額,就連投資方的名字也沒有提及。

8月24日,斯微生物再次宣佈新動向,稱公司將會開展研發生產外包模式(CDMO)業務,依靠公司多年積累的mRNA平台技術和mRNA生產體系,可賦能全球合作夥伴實現從概念到商業化生產全過程。李航文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還補充稱,除了CDMO外,斯微生物還會開展合同定制研發機構(CRO)業務。

斯微生物也是繼康希諾(6185.HK; 688185.SH)之後,又一家做CDMO代工生意的新冠疫苗企業。今年8月,康希諾宣佈與跨國藥企巨頭阿斯利康(AZN.LON)合作,將會向對方提供合同開發和生產服務,以支援其mRNA疫苗項目。對於斯微生物而言,當資本熱潮退去,若能更好地利用在mRNA領域的積累,轉型成為CDMO公司,也可以說是不錯的選擇。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Chongho Bridge has turned poverty alleviation into a good business

從慈善到盈利 中和農信把扶貧做成好生意

前身是中國最大農村慈善組織的中和農信,如今背上「放高利貸」的惡名。農村金融真的是一筆好生意 重點: 去年公司營收31.8億元,錄得股東應佔溢利接近2.1億元 報告期內,公司為農戶所提供的貸款利率平均在17%以上 李世達 為中國近4.9億農村常住人口提供小額貸款服務,會不會是一筆好生意?中國最大農村小額信貸機構——中和農信有限公司,近日第二度向港交所遞表。然而,標榜「鄉村振興」、「服務農村」的中和農信,平均放貸利率卻高達17%以上,也讓公司飽受「放高利貸」的爭議。 中國人民銀行前行長周小川曾經指出,「如果將三農比喻為人的機體,農村金融則是機體中的重要器官」。少了金融的支援,農業、農村與農民的發展難以推進。 由於資金的逐利性,金融資源不斷從貧困地區流向發達地區,從農村流向城市,從農業流向非農產業。因此,農村金融一直被視為「慈善」、「扶貧」項目之一,中和農信的發展便是由此開始。 1996年,國務院與世界銀行(World Bank)合作,為四川省秦巴山區扶貧項目創設小額信貸扶貧試點項目。2000年,中國最大農村慈善組織「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接管項目,隨後於2008年成立中和農信農業集團有限公司,轉型為在全國提供綜合助農服務的獨立法人團體。 經過多年發展,截至2024年6月30日,中和農信農村信貸務覆蓋全國23省550餘個縣域,輻射近兩億農村人口。業務內容也從農村普惠信貸,擴大到農業生產服務、農村消費品服務和農村清潔能源服務,公司從信貸業者變身為「助農綜合服務商」。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截至2023年底,公司總貸款餘額為191億元,市場份額約8.6%,是中國面向農村市場最大的非傳統金融機構。 股東陣容豪華 農村金融顯然是一筆好生意,吸引到全球各地的投資者。根據申請文件,公司大股東是知名私募股權投資機構美國德太投資集團(TPG資本),持股28.67%;螞蟻集團持股27.36%為第二大股東。此外,加拿大安大略省教師退休基金會(OTPP)及新加坡淡馬錫亦分別持股15.89%和9.46%。作為中和農信香港上市獨家保薦人的中金公司,亦持股2.21%。股東陣容可謂相當豪華。 慈善扶貧和盈利上市,看似是八竿子打不著的事,但中和農信引入國際資本之後,公司營收逐年增加,至去年實現轉虧為盈。 申請文件顯示,2021年至2023年,中和農信營收分別為22.2億元、24.3億元、31.8億元;2021及2022年分別虧損3,663.7萬元及虧損1.9億元,至2023年實現扭虧為盈,賺近2.1億元。 今年上半年,公司營收19.2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約三成,但股東應佔溢利卻較去年同期的2.8億元下滑72.4%至7,698.5萬元。公司表示,盈利減少主要來自可贖回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造成的帳面損失。 高利貸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收入的來源,是向農民收取的高額貸款利率。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中和農信實際放貸利率分別為17.5%、17.9%、17.7%、17.8%。其持牌小額貸款附屬公司,同期利率更高達19.8%、19.8%、24%及24%。 24%是《民法典》規定金融借款合同利率的上限。 另一方面,中和農信又打著「ESG」(環境、社會和治理)名號,取得較低成本的資金。根據申請文件,公司歷年計息借款利率,大約在3%至6.4%之間。這些相對低息的資金,最終被以高利率出借給鄉鎮的底層群眾。 申請文件顯示,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公司經調整後純利率分別為22.8%、19.5%、17.8%及17.6%。 利息這麼高,為何還有人借?這凸顯出農村貸款的困難,以及中和農信「上門服務」奏效。 公司目前擁有7,200名員工,以及12.7萬名「村級合作夥伴」,這些「村級合作夥伴」多半都是當地名人,如村小學教師、派出所所長、商店店主等,通常是熟悉當地又受尊重的人物。中和農信透過「熟人放貸」,成功率高,違約率還低。截至今年6月24日,公司30天以上及90天以上的違約率僅為2.1%及1.5%,累計實際信貸損失率為0.5%。 全面振興農村被視為推進全面現代化的關鍵之一,中國農村的金融需求有望持續增加。源於公益扶貧的中和農信,商業模式難以被複製,相對的公司盈利也仰賴政府政策支持,也對利率變動高度敏感。市場如何接納這個特殊的存在,值得後續觀察。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受惠市場氣氛改善 閃送美上市首日上漲

同城配送公司閃送有限公司(FLX.US)周五在美國上市,首日上漲9%。公司表示,以每股16.5美元出售400萬股美國存托股票(ADS)後,籌集了6,600萬美元。上市價接近公司之前宣佈的15至17美元區間的上限。 周五,該股價一度上漲33%,收於18美元,較IPO價上漲9.2%,上市首日市值為30億美元。中國早前推出的刺激措施,帶動MSCI中國指數在過去一個月內上漲逾40%,閃送的上市也受惠於市場氣氛改善。 公司的閃送服務上半年營收22.8億元,利潤1.24億元。2022年3月至2024年6月的 10個季度中,有7個季度實現盈利。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行業簡訊:內地黃金周房產銷售理想

路透引述中央電視台報道,指在黃金周假期開始,內地看房人數大幅增加,許多地方的房屋銷售量均出現增長。央視引述住建部消息,50多個城市均推出振興房產市場措施,有1,000多家房企進行促銷,涉及的樓盤近2,000多個。 內地房地產市場自9月下旬,政府推出一系列政策,包括降低貸款利率及首付比例,明顯帶動房屋成交量。不過,內地新盤供應量仍然高企,仍需要時間去庫存。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Jingdong Industrials files for IPO second time

趕股市風口 京東工業再申港上市

京東的B2B平台第二次申請上市,希望借其強勁增長,在香港股市飆升之際能吸引投資者 重點: 京東再次申請其子公司京東工業在香港上市,此次或可籌集至少10億美元 此舉為抓住近期中國股市反彈的機會,但由於完成發行需時,最終或錯過這個時機 肖林 過去一個月香港股市牛氣沖天,電子商務巨頭京東集團(JD.US; 9618.HK)將成為中國首家利用近期港股反彈而讓子公司上市的互聯網巨頭。 此舉來自京東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這是該公司去年首次嘗試申上市失敗後,第二次嘗試申港上市。這家連接工業供應商和客戶的B2B平台,在上周十一假期前夕再次申請IPO。如果成功上市,它將成為京東旗下第六家上市公司。 京東工業沒有透露融資目標,但據報去年首次申請時,公司擬募資約10億美元。 公司脫胎於母公司龐大的工業供應商網絡,其母公司運營著中國其中一個最大的電子商務網站。與競爭對手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多年來只是提供一個連接賣家和買家的市場不同,京東主要是將自己的產品直接賣給買家。這些買家大多是消費者,現如今他們構成了京東業務的大頭。 但買家中也有相當一部分是企業,通常是廠商。京東從2013年開始成立B2B企業部門。四年後,該業務開始作為獨立部門運營,將企業買家與生產所需的工具、零部件或原料供應商連接起來。 初步申請文件顯示,截至6月底,京東工業擁有9,900家大企業和超過260萬家中小企業客戶,接觸約9萬家廠商、分銷商和經銷商。 強勁收入增長 公司通過在平台上銷售產品和服務來獲得收入。它的收入一直以健康的兩位數速度穩步增長,相比之下,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平台多數時候增長緩慢。今年上半年,是近期增長速度的典型表現,收入增長20%至86億元。公司在2023年首次實現盈利,這個數字在今年上半年增至2.91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京東工業的服務比其核心的電子商務要賺錢得多。今年上半年,服務佔其毛利潤的36%,儘管服務收入僅佔其總收入的7%。 中國供應鏈服務全球最大的製造業中心,而京東工業則表示自己處於有利地位,可以受惠中國供應鏈的數字化趨勢。其核心的B2B平台的數字化程度,仍遠不及中國的零售電子商務行業,很多買家仍在使用冗長的流程來比較不同供應商間的價格和質量。 京東工業沒有進行太多融資,去年才完成B輪融資。但其支持者中不乏重量級機構,如紅杉資本(前身為紅杉中國)和中東的穆巴達拉投資等,在上一輪融資後,公司估值約為67億美元。 此次IPO申請的時機似是為搭上最新一輪股市反彈的東風,恆生指數已從9月11日的近期低點飆升逾30%。自9月24日中國央行宣佈一系列支持經濟的新措施以來,股市反彈勢頭強勁。但此類上市通常至少需要幾個月才能完成,因此到京東工業真正上市時,反彈勢頭很可能會消退。 對公司來說,一個很好的參照對象是震坤行(ZKH.US),這是僅次於京東工業的第二大B2B平台,於去年12月在美國上市。不同於京東工業,震坤行最初是一家銷售進口粘合劑和潤滑劑的貿易公司,2014年才建立起自己的電子商務平台。其股價已從15.5美元的IPO價格下跌了四分之三,不過在目前這一輪反彈中上漲了約25%。 就近期上市的公司而言,另一個可與之比較的是家電製造商美的,公司上個月在香港首次公開募股,這是它登陸深交所後的二次上市。在香港交易的股票在首個交易日上漲8%,此後上漲超過45%。強勁的首日表現,加上同樣強勁的40億美元融資金額(今年最大),增強人們對中國公司大型上市復蘇的希望。 良莠不齊的分拆記錄 京東工業有望成為京東旗下最新一家上市子公司。劉強東創辦京東時,京東只是北京一家售賣磁光產品的小企業。16年後的2014年,京東在納斯達克上市,募集資金18億美元,成為當時中國在美國規模最大的上市公司。2020年,京東在香港二次上市,募集資金38.7億美元。 經過多年的發展,京東已成為一家相當多元化的企業,除了核心的電商業務外,資產涵蓋醫療保健、房地產和物流。這些資產中很多現在都已在紐約和香港單獨上市。 2020年6月,京東持股63%的同城配送公司達達(DADA.US)在納斯達克上市。2020年12月,京東健康(6618.HK)在香港上市,募資35億美元,成為當年亞洲最大的醫療保健IPO和香港第二大IPO。2021年,公司提供倉儲和配送服務的物流部門京東物流(2618.HK)在香港上市。京東物流於2022年收購競爭對手德邦股份(603056.SH),後者目前仍在公開交易。 雖然有這樣成功的先例,但京東旗下也有子公司的上市遭遇挫折。京東科技集團是京東旗下的金融科技部分,最初計劃於2020年在上海上市。但隨著中國監管機構加強對此類金融科技公司的審查,公司最終放棄了計劃;而這也導致螞蟻集團2020年底在上海和香港上市的計劃泡湯。 去年早些時候,京東還提交了將房地產部分分拆並上市的計劃。但據中國媒體報道,隨著中國房地產市場在多年強勁增長後出現下滑,京東後來暫停了京東產發(該部門購買土地並建造京東的倉庫和工業園區)的上市。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