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BeBus successfully navigate the two major “challenges”

高顏值的BeBeBus能否跨越兩座大山?

育兒品牌BeBeBus專攻高端產品市場,成立僅6年已急不及待申港上市 重點: BeBeBus去年首三季收入近9億元 公司藉社交平台在短時間成功吸引90後的消費者 徐緯珺 隨著內地人民收入提升,對生活質素日益重視,年輕一輩父母趨向精細養娃,高端育兒產品這條賽道逐漸成形,憑外型時尚成功俘虜90後母親的品牌BeBeBus,其母公司不同集團剛在港交所申請上市。 根據上市申請文件,BeBeBus為中國高端育兒產品市場的領導品牌,由2022年至2024年9月30日止九個月,收入持續增長,分別為5.07億元、8.52億元及8.84億元。除了2022年虧損2,122萬元外,2023年已扭虧為盈賺2,722萬元,去年前三個季度更賺4,642萬元,同比增長114%。 公司的核心業務包括四大塊,「親子出行」是主打嬰兒推車、兒童安全座椅及嬰兒腰木凳;「親子睡眠」則包括嬰兒床、嬰兒睡袋及枕頭;至於「親子餵養」則是餐椅及餐具,第四項是衞生護理,如紙尿褲、濕巾及柔巾。當中以「親子出行」佔比最高,截至2024年9月止佔總收入47%;其次為衞生護理佔30.6%,親子睡眠及餵養則分別佔16.6%及5.8%。 不同集團的創始人汪蔚今年只有39歲,2018年時他看到中國富裕家庭數量持續增加,高端市場的增速跑贏大眾市場。那時市場估計,富裕家庭的數量將從2019年的490萬增至2028年的540萬。汪蔚心想,家庭結構的構變化,對高端育兒產品肯定有大需求,於是成立企業進軍嬰兒市場。 靠社交媒體走紅 BeBeBus品牌能成功爆紅,除了是懂得年輕媽媽對產品顏值要求外,最主要是汪蔚深懂如何利用社交媒體去讓品牌迅速打響名堂。 汪蔚認為在競爭劇烈的市場中,要令消費者主動掏錢,就要善用社交媒體平台來種草。BeBeBus於小紅書和抖音上甚為活躍,截至2024年9 月30日,已與超過1.6萬位來自不同平台的達人合作,其中超過20位KOL擁有逾百萬粉絲;自2023年3月起至2024年9月這十九個月內,在社交媒體平台上發放超過83萬篇與品牌內容相關的帖子和原創視頻,平均每日約1,500篇帖子和視頻。 查看其推廣開支,由2022年至2024年9月30日止九個月,分別是1.35億元、2.1億元及2.05億元,佔其總收入為26.6%、24.6%及23.2%,可見投放在銷售方面的開支不低。 BeBeBus短時間靠顏值及推廣,成功打入年輕父母的階層,但作為高端嬰兒產品的BeBeBus能否吸引投資者,則要看能否應對出生率及消費的雙降趨勢。 消費下沉出生率降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對中國育兒產品市場進行分析顯示,中國高端育兒產品市場規模由2019年的254億元增至2023年的310 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為5.1%。高端市場規模預計到2028年將達到人民幣458億元,2023年至2028年的複合年增長率為8.1%。從大環境的增長看,區區單位數增長率似乎還是欠一點吸引力。 事實上,中國面對人口老化,新生兒人口不斷減少,為了改善人口結構、保持人力資源稟賦優勢,中國一再修改生育政策,由七十年代末的一孩政策,到2017年修改為二孩政策,2021年更進一步加碼至三孩政策。 然而新生嬰兒的人口增長仍然未見太大起色,彭博經濟研究所預計,中國內地不容易扭轉出生率下降趨勢,未來10年中國人口將減少5,100萬人。 此外,消費下沉亦是一大問題。BeBeBus雖然外觀時尚漂亮,但售價並不便宜,平均交易金額也在2,000元以上,個別嬰兒床定價4,180元,嬰兒車定價4,980元,高出別的國產品牌一至兩倍。近年內地經濟放緩,人們消費沒有以往那般豪爽,特別嬰兒用品,父母會想到隨著孩童年紀長大,很快沒效用,未必願意花費大筆開支在這些高價用品上。 現時在港上市的相類企業好孩子國際(1086.HK),去年中期收入達42億元,盈利1.85億元,規模及盈利遠較不同集團大,但其延伸市盈率也只不過4倍,相信不同集團難以一個較高估值上市。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Blue Moon to report first annual loss

巨額促銷碰上經濟下沉 藍月亮被雙殺

在直播渠道上投入巨資,導致這家領先的洗滌用品製造商自從2020年上市以來,首次出現年度虧損 重點: 去年下半年,藍月亮收入增長放緩至僅5.3%,錄得虧損 儘管在直播電商上投入巨資,但這家中國領先的洗滌用品製造商仍受到經濟放緩和人民幣貶值的打擊    陽歌 最近,直播電商推動領先的洗滌用品製造商藍月亮集團控股有限公司(6993.HK)的銷售額創下新高,因為該公司投入巨資,推廣針對年輕一代全新環保品牌至尊。但如此大手筆的支出效果有限,回報很快開始急劇下降——該公司周五發布的盈利預警充分說明這點。 與此同時,新預警表明該公司也受到中國經濟放緩的衝擊,藍月亮稱其錄得自2020年上市以來的首次年度虧損。最後但同樣重要的是,該公司可能還在質疑其用港元報告業績的決定,儘管幾乎所有業務都用人民幣計價。這個決定現在正在傷害該公司,因為人民幣兌港元持續貶值,後者與美元掛鈎。 但藍月亮的盈利預警充滿了危險信號,包括披露收入急劇放緩,這可以歸因於上述所有因素。首次年度虧損,更是無法讓那些已看跌公司的分析機構安心。 接受雅虎財經調查的六家分析機構中,有四家對藍月亮持負面評價,給出的評級不是「跑輸大市」就是「賣出」,這種情況相對少見。更為罕見的是,這些分析機構對藍月亮的平均目標價為2.15港元,實際上遠低於該股上周五2.96港元的最新收盤價。 該股的市銷率(P/S)相對較低,僅為2倍,遠遠落後於領先的瓶裝水製造商農夫山泉(9633.HK)的7.8倍,也不及全球消費品巨頭聯合利華(UL.US)的2.24倍。但它領先於化妝品銷售商逸仙電商(YSG.US)的0.74倍。似乎表明,投資者認為,在當前中國經濟放緩下,水和洗滌劑等基本產品的銷售商,可能會比化妝品等非必需品製造商表現得更好。 投資者對該公司最新的盈利預警當然不太意,在周一的早盤交易中,藍月亮股價下跌逾3%。 公司表示,預計2024年全年營收為85億港元(10.9億美元),較上年增長16%。但用公司去年上半年的年報進行一些計算會發現,公司下半年營收僅增長5.3%,至53.7億港元,較上半年41%的增幅大幅放緩。 藍月亮一般是上半年利潤微弱——常常是虧損——然後下半年業績強勁,完全抵消上半年的疲軟,實現全年盈利。但令人擔憂的是,公司預計2024年全年虧損7億至7.5億港元,正如我們之前所說的,這將是該公司上市以來首次出現年度虧損。按這一區間的中間值計算,公司去年下半年虧損6,100萬港元,扭轉上年同期盈利4.92億港元的局面。 斥巨資推新品牌 在中國的大部分地方,藍月亮都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品牌,以其標誌性的藍月亮洗衣液而聞名,它裝在藍色的大塑料瓶里,在傳統的超商,往往放在醒目的位置。但該公司意識到品牌的許多買家都是上了年紀的人,它試圖通過新品牌——至尊生物科技洗衣液來吸引年輕一代,這是一種濃縮洗衣液,旨在吸引更年輕、更有環保意識的購物者。 由於藍月亮大力推廣新品牌,去年上半年其新電商渠道的銷售額同比增長了4.5倍。該公司甚至號稱在去年的「618」網購節期間,在一次直播中就賣出了1,000萬瓶。 但在最新的盈利預警中,公司表示,其新電商渠道的銷售額在2024年全年同比僅增長2.1倍,較上半年的增速大幅放緩。藍月亮在盈利預警中提到了「雙十一」,這是下半年的網購重頭戲。 但與之前對「618」網購節的論述不同,其對「雙十一」的論述更加模糊,沒有提供任何數據,只是說「本集團於多個主流電商平台累計銷售排名第一,持續保持領先地位」。沒有具體數據這一點表明,公司在雙十一期間的直播銷售,沒有像去年的「618」那樣出現爆炸式增長。 儘管如此,藍月亮仍然相信電商和直播是其業務的未來,並將繼續斥巨資推廣這些渠道。公司沒有給出全年的促銷支出數據。但在年中報告中,該公司表示,2024年上半年的銷售和分銷費用同比翻了一番,達到22億港元,相當於當期收入的70%。相比之下,2023年此類支相當於收入的48%,這個佔比雖然也很可觀,但還要較去年中低一些。 這些都表明,藍月亮繼續在推廣新品牌和直播電商方面投入巨資,儘管這部分業務的增長似乎已經見頂,並正在迅速放緩。這筆巨額支出不僅影響了公司的利潤,也影響了它的現金狀況。截至去年12月底,公司持有的現金從一年前的73億港元降至53億港元。藍月亮在電商推廣方面的回報放緩,出現了虧損,現金不斷減少,這可能會讓一些人質疑,它是否應該轉向更為保守的戰略,尤其是在周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的情況下。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頭部茶飲公司陸續進軍港交所,哪家最甜?

陽歌 & 李大章 上週五,茶飲品牌古茗和滬上阿姨的上市之路又前進了一大步,港交所已經批准了前者的IPO,後者也得到了證監會的批文。而蜜雪冰城也在上週二獲批上市,這三家公司都希望藉助尚未消退的中國茶飲熱潮來獲得巨額融資。加上去年4月上市的茶百道(2555.HK),中國頭部茶飲公司大部分都會齊聚港交所。 上面提到的這四家公司各自有哪些優勢?我們繪製了一張資訊圖表來直觀展現他們之間的對比,包括營收、門市數量、淨利潤等關鍵財務數據。
Saint Bella filed for Hong Kong listing

超越LV直迫愛瑪仕 月子中心聖貝拉申港上市

中國內地婦女近年生育後重視調養護理,月子中心應運而起,其中龍頭的聖貝拉剛在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 重點: 聖貝拉去年中期虧損4.8億元 已開拓海外市場並擬進軍養老業務   劉智恒 愛瑪仕的手袋一隻動輒數十萬,質量當然是無容置疑,是否物有所值則見仁見智。品牌這樣似有若無的東西,許多時買的無非是一個身份象徵,在人前人後炫耀一番,顯得別有品味,仿似高人一等。至於要付出遠超物品或服務的價值,人們還是樂意將溢價花在這個符號或商標上。 有月子中心的「愛瑪仕」之稱的聖貝拉,挾著威名申請在港上市。這家華麗的月子中心,不惜工本打造超級品牌,三年下來虧損足足7.73億元。 據上市申請文件披露,2021至2023年間公司收入持續增長,由2.59億元升至5.6億元,但期內錄得虧損1.19億元、4.07億元及2.39億元。去年中期業績收入增長32%至3.58億元,可虧損擴大超過五倍至4.8億元。 公司解釋,是向投資者發行的金融工具公允價值出現虧損,若經調整後,只是虧損2,990萬元及4,463萬元,2023年已扭虧為盈賺2,077萬元,去年中期更賺1,715萬元。 創始人是八十後男生 聖貝拉成立於2017年,創始人向華是一名八十後,畢業於牛津大學工程系,加入瑞士銀行任職投資銀行部,負責亞洲醫療健康行業。2016年創立貝康國際,即聖貝拉的母公司。 精明的向華看到,市場缺乏全國性的月子護理品牌,而大多月子中心都是僱用月嫂,但月嫂的知識水平及服務質量良莠不齊。再者,目前的月子中心提供的只是生理服務,沒有注重婦女的心理健康。 針對這幾項需要,再配以名牌奢侈品的策略去經營及包裝,聖貝拉的月子中心多設於五星級酒店,部分更設在獨棟別墅。豪華住宿加上貼身服務外,名人效應不可少,戚薇、唐藝昕、麥迪娜、李艾等女明星皆是聖貝拉的客戶。幾年下來,聖貝拉的名聲鵲起,成為貴族品牌。 試想,當你跟別人說,我在某某明星也住過的中心坐月子,人們會多麼羨慕妳,也代表老公對妳有多疼愛,這是何等有面子。 套餐高達120萬 聖貝拉主要有三大業務,收入最高是月子中心,目前共有中心72家。當中以「聖貝拉」品牌最高檔次,有媒體取得套餐收費表,頂級的56天服務價格高達124.8萬元。而「小貝拉」的品牌則針對年輕中產家庭,另外就是主打婦女心理健康的「艾嶼」。 第二項是家庭護理服務,主要是安排具備相應技能的育嬰師,為客戶提供所需的護理。第三項是提供女性健康功能食品,聖貝拉2022年收購有20年歷史的的廣禾堂,並將產品重新包裝,以迎合婦女的需要。 此外,又開始海外的拓展,首家分店於2023年10月設於新加坡,去年又在美國洛杉磯開設海外中心。 向華更將目光投去老年護理,去年6月,與日本木下集團建立戰略合作關係,木下是當地挑名第二的醫療養老集團。 生育下滑消費下沉 在2018年至2023年間,中國內地月子中心的市場規模發展迅速,複合年增長率為22.7%。然而隨著經濟發展,投資者對聖貝拉也有所擔憂。 對於聖貝拉的前景,頗受兩大因素影響,一是生育率,其次是經濟前景。過去十年,中國新生嬰兒的數量顯著下跌,政府眼見出生率急降,2017年廢除一孩政策,容許生育兩個孩兒,到2023年更放寬至三孩政策。但數據顯示,新生嬰兒由2018年的1,520萬名,下降至2023年的900萬名,生育率跌勢持續,似乎國人們的思想已改觀,不願多生小孩。 其次要看市民經濟能力,是否可以支撐高昂的月子服務費,畢竟這並非必需品。特別當大環境是消費下沉,對動輒十萬至數十萬的月子服務開支,不是人人可以負擔得起或願意去消費。 雖然生育小孩是婦女的人生大事,坐月子亦非經常性開支,部分人還是捨得消費,特別是富有人家。但始終高級別的消費者是小眾,單靠這個消費層,聖貝拉較難擴大規模;而公司次一級別的品牌「小貝拉」,正正就是最受經濟下滑影響的中產階級。 看看「月子中心第一股」的愛帝宮(0286.HK),2022至2023年分別虧損近1.8億元,去年中期仍未止血,蝕3,936萬元。聖貝拉雖已成行業龍頭,但要在在逆風中突圍,似乎並不是一件容易事情。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史密斯菲爾德上市賣點:低估值兼扭虧為盈

在母公司萬洲國際對業務進行精簡改革後,這家龍頭美國豬肉生產商去年恢復盈利 重點: 美國豬肉生產商史密斯菲爾德已申請在美國上市,其中國母公司計劃發行20%的股份,或將籌集逾10億美元 由於估值相對較低,並且在改革後於去年恢復盈利,史密斯菲爾德此次上市或許會引起投資者的強烈興趣 陽歌 2023年是很多豬肉公司寧願忘記的一年,有些公司或稱之為有史以來最糟糕的年份,因當時通貨膨脹加劇,養殖戶的成本飆升。但隨著那一年成為過去,很多公司正恢復盈利,其中包括美國領先的豬肉生產商史密斯菲爾德食品公司。 該公司的母企萬州國際(0288.HK)正抓住這一逆轉,分拆史密斯菲爾德上市,本周提交美國證券監管機構的一份文件披露相關細節。萬洲國際於去年7月首次表示計劃讓史密斯菲爾德分拆上市,並於本同分拆上市的申請發布了簡短公告。 投資者對此次上市表現得異常興奮,過去六個月一度將萬洲國際的股價推升了34%。縱然最近有所回落,但該股自去年7月以來仍上漲了18%,對這種非常傳統的股票來說已很不錯。儘管如此,公司目前的市盈率相對較低,僅為8倍,遠低於中國競爭對手牧原股份(002714.SZ)和美國的泰森食品(TSN.US),兩家公司的市盈率皆為25倍左右。 史密斯菲爾德沒有詳細介紹將發行多少股票,融資目標是多少。但之前的報道顯示,萬洲國際計劃在IPO中出售該公司20%的股份,估值目標58億美元。按照2024年利潤預計約為7.75億美元計算,史密斯菲爾德的市盈率僅7.5倍,與萬洲國際的市盈率相近,甚至看起來有點低。 即便市盈率如此低,此次上市籌集到的資金幾乎肯定會超過10億美元,考慮到估值較低,這個數字相當現實可行。承銷商都是大型投資銀行,包括摩根士丹利、美國銀行、高盛、瑞銀和花旗,表明金融界相信投資者對這股票的需求將很強勁。 經歷了艱難的2023年後,一方面豬肉市場復蘇,同時史密斯菲爾德也努力向投資者推介,自2013年被萬洲以47億美元收購以來,採取一系列措施讓它變得更加精簡。那筆交易當時備受爭議,因這麼有名的一家美國食品公司被一家中國公司收購。之後,從2016年到2020年,在唐納德·特朗普第一屆總統任期內,中美緊張局勢加劇。 但它最終清除全部監管障礙,尤其是因史密斯菲爾德當時的財務狀況不佳,需要徹底改變。在被收購前,公司是上市企業,因此這次IPO代表史密斯菲爾德以更精簡的新姿態重返金融市場。 此外,史密斯菲爾德過去三年一直在關閉加工廠,並縮減在美國和墨西哥的養豬業務。公司還於去年剝離歐洲業務,將其轉讓給萬洲國際,使其能夠專注於在美國的核心業務,以及墨西哥的一些其他業務。 生豬生產外包 史密斯菲爾德的業務分為三大塊:包裝肉製品、生鮮豬肉和生豬生產。其中,包裝肉製品是規模最大、利潤最高的業務,佔其收入的一半以上,利潤佔比更大。相比之下,生豬生產是最成問題的,成本高不說,還容易受到豬肉和飼料價格波動的影響。 隨著豬肉價格在2023年下跌,公司的總收入從2022年的162億美元和2021年的150億美元降至146億美元。雖然去年情況有所穩定,但公司2024年前9個月的收入為102億美元,仍比上年同期的106億美元略有下降。 在三個業務板塊中,只有包裝肉製品業務在過去四年持續盈利,包括去年前九個月盈利8.55億美元,同比增長13%。生鮮豬肉板塊總體上也是盈利的,但不及包裝肉製品板塊,去年前九個月它帶來了1.96億美元的利潤。  生豬生產顯然是該公司利潤的致命弱點,自2022年以來每年都錄得虧損。但一個積極的跡象是,去年前九個月該業務的虧損虧損正在收窄,從2022年同期的6.27億美元大幅減少至1.35億美元。  各業務板塊的改善,讓史密斯菲爾德的毛利率從2023年的6.1%低點反彈,在去年前9個月達到13.4%。這種情況下,公司在2024年前九個月恢復盈利,淨利潤為5.81億美元,扭轉了2023年同期200萬美元的虧損。 除了關閉生產設施和減少產品組合以專注於最賺錢的產品外,史密斯菲爾德改善業績的另一重大舉措是減少生豬養殖,更多地從合同養殖戶那裡採購肉類。公司表示,目前約一半的豬來自自有養豬場,但計劃在中期內,將這一比例降低至30%左右。 它在招股說明書中表示:「生豬生產部門的轉型戰略是我們持續目標的組成部分,旨在進一步推動我們的業務,向增值及高利潤產品的組合轉變。」 並指出:「這種轉型使我們能夠減少資本投入,減少在價值鏈中波動較大領域的風險敞口。」 這些措施似都在產生效果,公司的利潤率和利潤均有所改善。這些不斷改善的指標,加上該公司似瞄准相對較低的市盈率,讓我們預計,儘管此次IPO帶有舊經濟的色彩,但投資者應該會對其產生濃厚的興趣。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Honor is ready for IPO

榮耀完成股改 敲響上市大門

自與華為分家之後,榮耀何時上市就是市場熱議的話題,在完成股份制改革後,榮耀的上市路徑已逐漸清晰 重點: 榮耀CEO趙明曾表示,肯定在中國上市,不會借殼上市 2024年第三季度,榮耀中國市佔率排名第三,僅次於vivo和華為   李世達 自四年前從華為(Huawei)獨立分拆出來後,智能手機品牌榮耀(Hornor)何時上市就成為關注焦點。近日此事總算有眉目,榮耀在官網公告,榮耀終端有限公司已於2024年12月28日依法整體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名稱變更為「榮耀終端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制改革完成後,將適時啟動上市程序。 股份制改革是指企業透過對業務、治理結構、財務等方面的重組,把組織形式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的過程。根據證監會規定,採取公開發行股票方式進行融資的企業,必須具備「股份有限公司」的組織形式,因此股改也是上市前的必經過程。 成立於2013年的榮耀品牌,原本為華為手機的子品牌。2020年11月,在美國政府制裁壓力下,為了保全榮耀品牌及供應鏈的發展,華為將榮耀售予深圳智信新資訊科技有限公司,此後華為不佔任何股份。深圳智信是由深圳市智慧城市科技發展集團與30多家榮耀手機的代理商、經銷商聯合投資成立,背後的實際控制人為深圳國資委。 目前,公司註冊資本為322億元,股東數已有23家,包括京東方(000725.SZ)、中國電信(0728.HK; 601728.SH)、中國移動(0941.HK; 600941.SH)、中金資本、國信資本、鯤鵬資本等,股東陣容十分強大。 儘管被迫走上獨立的道路,榮耀仍交出不俗的成績。市場調研機構Canalys的數據顯示,2024年第三季,榮耀是中國第三大手機廠商,出貨量為1,030萬台,市佔率為15%,僅次於vivo的19%和華為的16%,小米(1810.HK)、蘋果(AAPL)則分別以15%、14%的市佔率排在第四、第五。 由於榮耀尚未完成股份制改革,市場上多次傳出榮耀擬「借殼上市」的消息,2021年8月,波導股份(600130.SH)被傳與榮耀「借殼上市」相關,股價三日內漲超20%;2023年11月,借殼上市傳言再起,深圳國資旗下上市公司迎來一波大漲;到2024年8月,榮耀公布將在第四季度啟動股份制改革後,參股榮耀的兩家上市公司愛施德(002416.SZ)與天音控股(000829.SZ)股價同樣應聲大漲。這些現象反映出市場對榮耀的高度期待,榮耀的一舉一動可謂動見觀瞻。 估值超2,000億元? 不過,榮耀CEO趙明此前曾明確表示,「我們肯定在中國上市,借殼上市從來不是榮耀的選擇」。至於在A股或港股上市,公司並未明言。 2024年8月,有媒體曝光一份榮耀Pre-IPO融資計劃顯示,榮耀擬於2024年遞交材料申報創業板上市,Pre-IPO輪估值為2,000億元,但這計劃未獲榮耀方面證實。與已上市的手機廠商相比,小米目前的市值約8,700億港元,傳音控股(688036.HK)市值接近1,100億元,前者市盈率約24.9倍,後者則為19倍。 如今榮耀正式完成股份制改革,距離上市又跨進一大步。中國各大手機品牌中,華為、vivo與OPPO目前都未上市,港股上市的小米不只賣手機,A股上市的傳音則主要經營非洲市場。因此對市場來說,榮耀上市具備一定的「稀缺性」。 榮耀加速推進上市可能源於股東兌現價值的需要。2023年11月,深圳國資背景的吳暉,接替曾經的華為高管萬飈出任榮耀董事長,據當時媒體報道,吳暉的首要任務之一是推動公司上市進程。這或許說明了大股東的態度。 此外,許多榮耀的股東都是公司的供應商或經銷商,而華為與榮耀在經銷商方面重疊度很高。當華為強勢重返手機市場後,與榮耀就成為競爭關係,經銷商勢必面臨取捨的壓力,而加速上市或許就是榮耀穩住經銷商的方法之一。 打造智能設備生態鏈 對榮耀來說,上市將是實現獨立自主的證明,也是新起點的開始。榮耀全資子公司深圳星耀終端有限公司,近期對外新投資了四家子公司,經營範圍涵蓋移動終端設備銷售、家用電器銷售、可穿戴智能設備銷售、智能機器人銷售、智能無人飛行器銷售等,顯示榮耀正積極打造自己的智能設備生態鏈。同時,發展AI與拓展海外市場,也是榮耀的當務之急。 從被迫分家到IPO,榮耀的發展歷程絕對是市場歡迎的好故事、現在就看他們如何走完上市之路。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Energy Monster to delist

經濟放緩業務下沉 怪獸充電高管提私有化

充電寶租賃供應商摯享科技充宣布,擬以較高溢價將公司私有化 重點: 摯享科技宣布,由公司董事會主席為首的一方,提出以溢價約70%將該公司私有化 這家租賃充電寶供應商是中國經濟放緩的受害者,隨著它轉向輕資產商業模式,收入大幅下降可能令投資者感到擔憂 陽歌 中國步履蹣跚的經濟已經讓摯享科技有限公司(EM.US)失去了活力。該公司還有一個更廣為人知的名字——怪獸充電。在中國各地的店鋪、餐館和其他零售場所,都能看到它的充電寶機櫃。這是曾經雄心勃勃的公司基本情況,周一它宣布一項由管理層主導的收購要約。 怪獸充電是中國「消費降級」的最新受害者,在經濟不確定性日益加劇的環境下,消費者越來越收緊支出。降級現象始於去年,發端於零售食物鏈頂端,汽車和智能手機等銷售商開始注意到銷情萎縮。從那時起,消費降級逐漸擴展到更便宜的日常消費品,如服裝和咖啡。   現在,向智能手機充電寶租賃市場蔓延,這一點確實表明,消費降級似確實影響整個經濟。畢竟,這種充電服務相當便宜,半小時的收費通常只需3元(不到0.5美元)。當消費者開始減少這種日常小消費時,就知道情況不妙了,在過去,他們可能連眼睛都不會眨一下的。 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看到太多像這樣的私有化要約,因股價低迷的中國公司在等待,看它們的股價是否會隨著疫情的結束而反彈。但越來越多的公司正失去耐心,因在中國結束疫情管控兩年後,它們的股價仍然沒有起色。 復星集團就是如此,去年下半年,它對旗下的制藥企業復宏漢霖(2696.HK)和擁有連鎖度假村品牌Club Med的復星旅文(1992.HK)發起了私有化要約。雖然盈利被低估的數據中心運營商秦淮數據也在2023年進行了私有化,這筆交易由大股東和私募股權巨頭貝恩策劃。電影大銀幕技術專家Imax(IMAX.US)也在2023年對旗下Imax中國(1970.HK)進行私有化要約,但以失敗告終。 我們懷疑,由怪獸充電董事會主席兼CEO蔡光淵(英文名Mars)牽頭的私有化要約,可能是即將出現的一波類似要約的開始,這些公司不想再看到股價長期低迷下去。儘管在當前環境,用於此類收購的資金遠不如過去充裕,但顯然仍有足夠的私募股權在尋找良好的投資機會,可以支持這樣的交易。 在怪獸充電這個案例中,私募基金來自中信集團旗下的​​​​​​​​​信宸資本。與我們看到的其他案例相比,此案稍顯有趣的一點是,它給出的溢價很高,即比該股近期交易價格高出約70%。在過去,我們看到的溢價一般在10%到20%之間,這次較高溢價很好地說明,公司的管理層和​​​​​​​​​信宸資本認為該股被嚴重低估。 用上市充值 怪獸充電在2021年4月上市時,情況與現在大相徑庭,那時正值疫情暴發一年後,投資者對在海外上市的中國股票的興趣開始減弱。在納斯達克上市時,公司通過以每股8.50美元的價格,出售美國存托股票(ADS),籌集1.5億美元。使該公司的估值達到22億美元,在中國,該公司的名字是租賃充電寶的代名詞。 自那以後,該股基本呈下行趨勢,去年最低曾跌至0.50美元。最新消息公佈後,該股周一上漲近40%。但即便如此,周一收盤價僅為1美元,仍遠低於每股1.25美元的擬議收購價。 怪獸充電的問題既與公司有關,也因整體經濟放緩。在公司層面,怪獸充電正經歷重大轉型,從擁有和運營充電寶櫃機的重資產模式轉變為輕資產模式,也就是為實際擁有和運營這些充電寶的合作夥伴提供服務。 長遠來看,這種轉型是明智的,因為它會減輕公司財務壓力,並顯著提高利潤率。但在短期內,這一轉變導致收入大幅下降,對投資者來說,這從來就不是讓人開心的事情。 精明的投資者可能已注意到,該公司未能在去年11月按時報告第三季度業績,事後看來,這幾乎肯定是該公司正在制定私有化要約的信號。 但在8月份公布的第二季度財報中,公司報告稱,由於過渡到輕資產模式,其收入同比下降55.3%至4.63億元(合6,300萬美元)。由於新模式下的運營成本要低得多,它的收入成本大幅下降達67%。公司儘管報告季度內出現運營虧損,但仍取得了淨盈利。 在經濟上升期,這種向輕資產模式的轉變可能會更吸引投資者。但中國的經濟已不再是增長引擎,在最新的投資者財報電話會議上,僅有來自花旗的一位主要分析師出席,該公司的吸引力可見一斑。董事會主席蔡光淵在回答她關於公司下半年前景的提問時,幾乎沒有令人安心的內容。 蔡光淵說:「截至第二季度末,業績一直在波動,沒有明確的反彈趨勢。」公司高管表示,怪獸充電正在探索中國以外的機會,這已經成為越來越常見的現象,因為許多公司迫切希望,利用自己的豐富經驗在更具活力的市場大展拳腳。但他們拒絕透露具體細節,表明此類舉措仍處於初期階段。 總言之,怪獸充電可能主要是時機不佳的犧牲品。它進行IPO時恰逢中國股票在西方投資者中失寵,而商業模式的重大轉變,可能又讓那些西方投資者對它收入迅速縮減感到失望。在這些負面因素的影響下,中國經濟放緩確是致命一擊,讓投資者對其重燃希望的機會也告破滅。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