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向或正對金風科技有利 國際投資者依然態度謹慎
這家全世界最大的風電設備製造商一度是中國的「綠色能源」寵兒,現在卻正在被西方大牌投資者拋棄 重點: 金風科技第一季銷售額下跌13%,延續了去年全年因需求疲弱和供應鏈長期中斷而下滑9%的趨勢 分析機構預計,在中國放鬆疫情管控後,該風電設備製造商今年將會反彈,但國際投資者對該公司依然持謹慎態度 沈如真 在去年因十年來的最差表現而墮入低谷後,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208.HK; 002202.SZ)在2023年幾乎沒有迎來新的風向,讓自己揚帆起航。 這家全球最大的風電整機製造商在2022年經歷了十年來最糟糕的一年,因為疫情中斷了供應鏈,同時殘酷的競爭也擠壓了利潤率。其在香港掛牌交易的股票本周跌至三年來的最低點,因為該公司第一季業績顯示,它還沒感受到年初以來中國重新開放帶動的反彈的影響。 報告稱2023年首三個月,金風科技銷售額同比下降12.8%至55.6 億元,淨利潤下降2.4%至12.3 億元。上周發佈報告後,該公司股價輕微上漲,但之後就開始下跌,延續了之前的下行趨勢,自今年年初以來,該股已下跌近20%。 儘管前景黯淡,但一些分析機構認為,隨著供應鏈恢復正常,同時全球對太陽能和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需求激增,風向可能終於要轉為對該公司有利的方向了。 券商廣發證券、西部證券和華泰證券均預計金風科技2023年淨利潤將增長約 40%,扭轉去年下跌36.1% 的局面。機構看好金風科技之際,正值商業的車輪再次開始轉動,零部件出貨不再受到中國嚴格的疫情防控措施阻礙。分析機構表示,這應該能讓金風科技重新開足馬力,開始交付長期積壓的訂單,其中很多訂單來自海外。 同時,該公司推出更高端的風機產品,以及快速擴張的風電場建設和其他服務業務,應該能讓金風科技在價值鏈上向上攀升,從而避開價格戰。 「去年迫於行業大環境競爭加劇以及疫情等原因的影響,公司業績整體承壓,」安信國際分析師朱睿澤在一份報告中說。他預計今年會出現轉捩點,給出的理由包括訂單增加,以及勢必會修復公司盈利能力的新技術。 隨著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紛紛加大對清潔能源基礎設施的投資,以兌現碳中和承諾並應對氣候變化,該公司的長期前景看起來更加光明。在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下,尤其是俄烏戰爭造成的混亂,對能源安全的需求不斷增加,導致這一進程正在加速。 儘管金風科技在重塑中國能源消耗模式方面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但吸引一度蜂擁而至的西方投資者卻變得更難了。去年,總部位於新疆地區的金風科技,被總部設在英國的研究組織香港監察(Hong Kong Watch)指控違反勞工規定。 這些指控遭到了金風科技的否認,但它們可能會讓西方投資者不願把資金投入該公司,即便今年其業務預計會反彈。根據香港交易所的備案文件顯示,自去年9月以來,貝萊德(BlackRock)、花旗集團(Citigroup)和新加坡財富基金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等大牌機構紛紛減持該公司在香港交易的股票,只有摩根大通(JPMorgan)增持。 轉捩點 金風科技並不是去年唯一一家業績下滑的企業。受成本上升和政府政策轉變的拖累,全球風電行業出現了三年來的最低增速,金風科技的許多同行也陷入了停滯。儘管中國的情況好過世界其他地區,但中國新增風電裝機容量較之前兩年有所下降,當時開發商急於趕上政府補貼的最後期限。 金風科技去年利潤下降36.1%,收入下降近9%。隨著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分散的風能市場競爭加劇,利潤率縮減至10年來的最低水平,十餘家風力發電機製造商爭奪市場份額,壓低了價格。 國盛證券的資料顯示,去年風機的招標價格降至平均1,780元/KW,比1月份的價格低14%。金風科技的競爭對手包括遠景能源和明陽智慧(601615.SH)等國內競爭對手,以及全球競爭對手丹麥的Vestas(VWS.CO)。 隨著中國重開國門,結束疫情防控措施,今年的市場前景要光明得多。隨著該行業找到新的立足點並開始反彈,廣發證券預計,在銷售額增長18%的背景下,金風科技今年的淨利潤將增長41%。 該公司的大量積壓訂單將是這輪反彈背後的重要引擎。截至3月底,金風科技手裡有的訂單創下紀錄,達到29.59GW,同比增長74%,其中大部分來自海外客戶。金風科技在2022年的財報中表示,它「不僅在澳大利亞和歐洲等關鍵目標市場取得了突破,而且還擴展到了包括非洲和亞洲在內的新興市場」。 這意味著,已經超越Vestas成為全球最大風力發電機製造商的金風科技,可能會繼續從包括西門子歌美颯和通用電氣(GE.US)在內的全球競爭對手手中搶奪市場份額。…
2208.HK
002202.SHE
零跑科技燒錢迅速 藉全新車型尋增長
這家新能源車製造商在第一季燒掉了26億元現金,截至3月底,其庫房裡僅餘89億元 重點: 零跑科技在第一季交付了10,509輛汽車,按年下降51.3%,因為中國的新能源車市場增長急劇放緩 由於車輛價格上漲,該公司的毛利率在本季度明顯改善 陽歌 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9863.HK)的最新季度業績顯示,二線品牌是如何在中國快速增長但競爭激烈的新能源車市場中,迅速失去地位。 也許最令人擔憂的是,該公司的銷售表現滑落──包括第一季汽車交付量減半,正在對其財務狀況造成重大影響。隨著銷售量急劇下降,該公司正依賴其迅速減少的現金來支持營運。如果零跑科技的銷售不能很快回升,它繼續以目前的速度燒錢,其現金可能只夠維持到今年底。 在回顧零跑科技的最新季度業績時,我們首先要從最宏觀的層面了解一些背景。這包括中國在過去兩年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車市場,因為中國政府通過廣泛的政策來積極推動該行業。但是這種支持現在已經結束,迫使那些靠政府慷慨解囊的車廠,需重新利用自己的資源來自給自足。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對新能源車買家的大部分補貼在去年底結束,因此,其銷售從2022年接近三位數的增長,大降到今年第一季的22%。隨著數字的下降,頂級的新能源車製造商和像零跑科技這樣的小型參與者之間,出現了越來越大的鴻溝。 其中兩個最大的新能源車品牌,本土巨頭比亞迪(1211.HK; 002594.SZ)和來自美國的特斯拉(TSLA.US),在第一季仍能保持按年增長,前者的銷量幾乎翻倍,後者增長27%。但零跑科技的發展方向相反,報告稱其今年第一季交付量按年下滑51.3%,至10,509輛。 該公司將其歸咎於一些因素,包括政府補貼的終止。 在業績公佈後翌日,零跑科技的股價在週二下跌了3.6%。但是,在去年9月上市後的首兩個星期裏,該股最初損失了一半以上的市值,其後稍為回升,本週三收市報33.8港元,仍比其IPO價格48港元低約30%。 有趣的是,該公司的市銷率為3倍,高於許多同行。比亞迪的市銷率低得多,為1.3倍,而國內競爭對手蔚來汽車(NIO.US; 9866.HK)的市銷率為2.1倍,其第一季交付量按年增長21%。反觀特斯拉的市銷率較高,為6.2倍;而小鵬汽車(XPEV.US; 9868.HK)在公佈第一季汽車出貨量下降47%後,其市盈率仍維持4.6倍的較高水準。 如此大的差異,反映在業務倒退掙扎中的行業玩家,估值反而比表現較好的龍頭企業為高,似乎表明投資者仍然希望它們能找辦法度過目前的低谷。零跑科技正試圖讓投資者相信這一點,指出它在3月推出了2023年的全新車型,應該有助於刺激其銷售。 加速燒錢 全新車型的推出,幾乎可以肯定會幫助零跑科技第二季的出貨量。但更緊迫的問題是銷售量將提高多少,因為該公司正在迅速消耗其現金。 該公司表示,它在第一季為其經營活動燃燒26億元現金,高於去年第四季的16億元,以及去年第一季相對溫和的3.85億元。 同時,該公司表示,截至3月底,它的庫房裏餘下88.8億元現金,這包括它在首次公開招股中籌集的63億港元(55億元)。因此,如果該公司繼續以第一季的速度燃燒現金,其目前的現金仍足以資助未來三個季度的營運。 雖然隨著全新車型的推出,燒錢情況可能有所紓緩,但零跑科技今年稍後也可能需要籌集更多資金,這可能會在未來幾個月為其股價帶來壓力,因為這種集資很可能是通過折讓價出售新股來實現。 由國防科技公司大華技術股份(002236.SZ)及其主要創辦人在2015年成立的零跑科技,在去年秋天上市時已推出四款車型,並計畫在2025年底前推出7款新車型,涵蓋轎車、SUV和MPV的所有尺寸,但其創辦人兼董事長朱江明看來對未來一年的前景並不十分樂觀。 他在評論第一季業績時表示:「基於對新能源車行業的理解,我們認為2023年市場仍將高速發展並充滿挑戰。」 儘管前景蒙上陰影,零跑科技的最新業績,確實包含一些令人鼓舞的跡象。該公司的收入按年下降28%至14.4億元,這比其銷售的車輛數量下降51.3%要溫和得多。這似乎意味著公司已調高今年的平均售價,表明它在高價位車型的銷售或有所增長。 隨著這種情況的發生,該公司的毛利率從去年第一季的-26.6%,明顯改善到最新季度的-7.8%。其第一季淨虧損為11.3億元,僅比一年前公佈的10.4億元虧損輕微擴大。 最後,我們不會在零跑科技這種奮力掙扎的二線車廠下大賭注,因為在該行業的未來整合中,它可能會成為典型的潛在受害者。但是,如果該公司在第二季推出全新車型能帶來一些增長動力,那麼對於一些風險胃納較高的投資者來說,其股票仍然值得一看。 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9863.HK
成本急增遇政策風險 贛鋒鋰業難扭轉頹勢?
鋰價跌勢持續,扭轉去年鋰產業的景氣情況,加上智利政府決定把當地鋰礦收歸國有,可能影響這家鋰業公司的全年財務表現 重點: 由於開採鋰礦成本大增,贛鋒鋰業今年首季度淨利潤按年下挫32%至約24億元 智利今年4月初突宣布把鋰礦產業國有化,無可避免會加重開採鋰礦的成本,礦商能否將成本轉嫁,將受到市場密切關注 羅小芹 踏入2023年,全球鋰礦行業開局不順,首先是鋰價跌勢未止,到了4月20日,智利總統Gabriel Boric在一項全國電視演說中,突然宣布將該國鋰礦產業國有化,以促進經濟發展與保護當地環境。雖然未知這項政策對鋰業巨頭的實際影響,但肯定各公司需要增加投資,以滿足政府的環保要求,相信最直接的衝擊,是會推高開採鋰礦的成本。 無獨有偶,中國鋰業巨頭贛鋒鋰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1772.HK; 002460.SZ)上周四公布的首季度業績,也顯示其營業成本增速遠高於收入增速,這項隱憂對公司全年業務表現並非好兆頭。 贛鋒鋰業首季收入按年增長76%至94.4億元,主要受到鋰產能釋放所帶動,但期內營業成本卻大增230%至59.2億元,連累期內淨利潤減少32%至約24億元。此外,季內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錄得31.7億元淨流出,表現遠遜去年同期的11.4億元淨流出,集團解釋主要受累兌付前期的保函、信用證及繳納相關稅費所致。 贛鋒鋰業主要開發阿根廷、澳洲及中國境內的鋰礦,其受智利最新政策的影響,遠較其主要對手天齊鋰業(9696.HK; 002466.SZ)為低,因後者是智利化工礦業公司(SQM.US)的大股東,而天齊的主要礦源均來自智利。不過,智利作為僅次於澳洲的全球第二大鋰生產國,除了對鋰價走勢有重要影響外,因智利政府的國有化政策是希望減少採礦過程帶來的污染,因此不排除南美洲鄰國阿根廷也會仿效其舉動,最終或波及贛鋒鋰業。 影響進口鋰價格 現時中國絕大部分的碳酸鋰均從智利進口,有傳媒援引中國鋰企內部人士認為,智利的決定將對中國進口鋰價格及數量造成負面影響,並減少私人機構參與鋰開採的意欲。該報道指出,中國去年進口的碳酸鋰中,有九成來自智利,而今年首季全國進口碳酸鋰共計近3.9萬噸,按年升近42%。 不過,也有樂觀看法稱,智利政府的舉動,是為了打破鋰資源受本國企業SQM及美資公司Albemarle(ALB.US)的寡頭壟斷局面,增加與其他鋰礦巨頭的合作機會。 無論如何,智利政府善價而沽的心態昭然若揭,有可能推動其他鋰生產國對礦商開出同類的政策,推高鋰礦的營運成本。 更值得留意的是,面對鋰礦開採成本逐步上調,近月電池級碳酸鋰均價卻在尋底,令人擔心鋰礦巨頭的利潤今年會否受到重壓。 2022年,中國電池級碳酸鋰均價迎來爆發期,由年初每噸25萬元彈升至11月高位近60萬元,為鋰礦巨頭帶來豐厚利潤;然而,自去年底鋰價走勢急轉直下,至今年4月28日,電池級碳酸鋰市場價格已跌破每噸18萬元水平,較年初跌幅超過六成。 兩度調低目標價 由於鋰業股前景不明朗,早於兩家中國鋰企公布首季業績前,高盛已因應電池級碳酸鋰均價的持續跌勢,於4月份內連續兩次把贛鋒鋰業及天齊鋰業的盈利預測及目標價調低。 高盛的研究報告指出,在供應鏈持續去庫存的推動下,下調電池級碳酸鋰均價預測44%至每噸約3.01萬美元(20.8萬元),鋰輝石價格預測則下調22%至每噸3,400美元,並將贛鋒鋰業及天齊鋰業的H股目標價,由4月初的115港元和77港元,先降至86港元和60港元,再於4月中第二次調低至80港元及53港元,意味已把兩家公司的目標價向下調整三成。 由於鋰產業鏈下遊的新能源車市場仍未出現明顯復甦,市場普遍預計由特斯拉(TSLA.US)掀起的全球電動車減價戰,將會延續至今年下半年。由此推斷,電動車產業鏈上游、如製造鋰電池及相關物料企業的利潤分配,恐怕將會捉襟見肘。據富寶鋰電新能源周報顯示,目前鋰鹽廠庫存在1.5個月左右,反映去庫存壓力仍然較大。 目前贛鋒鋰業的預測市盈率約爲6.3倍,較受智利私有化鋰礦影響的天齊鋰業則為5.4倍,但兩者均低於國際鋰業巨頭Albemarle的7倍,反映投資者對兩家中國鋰企的前景看法較為保守。雖然贛鋒鋰業年初至今的跌勢,已部分反映近月鋰價跌勢,但除非鋰價第二季出現拐點,而碳酸鋰重上每噸20萬元關口,同時該公司把營運成本明顯降低,否則該股在短期內或較難明顯反彈。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1772.HK
002460.SHE
多晶硅供過於求 大全利潤蒙陰影
這家為太陽能電池板製造供應主要材料的生產商表示,隨著平均售價較去年第四季的最高位下跌25%,第一季庫存激增 重點: 隨著多晶硅價格下跌,公司庫存增加,大全新能源第一季營收和利潤驟降約一半 第二季隨著新產能投產和清庫存,該公司的平均售價可能會進一步下跌 陽歌 開始放血吧。 大全新能源有限公司(DQ.US; 688303.SS)的最新季報裏充滿了這樣的血腥,作為全球龍頭企業,其所在的多晶硅行業在經歷了過去兩年的價格大漲後,進入了備受矚目的修正期。多晶硅是製造太陽能電池板的主要材料,全球主要的生產商大多都大量增加新產能,這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這種修正。 這些公司目前被嚴重低估,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它們的產品更多地被視作一種商品,而不是像成品太陽能電池板這樣的高附加值產品。由於正在發展中的痛苦修正,投資者目前對這些公司的態度也相當悲觀,在市場吸收所有即將投產的多晶硅新產能期間,這種情況可能至少要持續一兩年。 大全新能源的股價一直低於同行,這可能是因為其總部位於有爭議的新疆地區。該股目前的市盈率非常低,僅為2倍,不過由於預計今年在多晶硅行業修正期間其利潤將下滑30%,其遠期市盈率略有提升,為2.4倍。 但這兩個數字都遠低於大全新能源的本土競爭對手協鑫科技(3800.HK)目前4.7倍的市盈率,後者本周早些時候也公佈了一些初步的第一季數據,比大全新能源好得多。德國瓦克化學(WCH.DE)的市盈率也高得多,為5.7倍,但同樣由於利潤下降的預期,其遠期市盈率為12.8倍。 大全新能源很能代表中國多晶硅等熱門行業經常出現的情況。隨著行業升溫(多晶硅行業是受全球安裝更多可再生能源熱潮的推動),供應鏈上的生產商往往會大量增加新產能,試圖從熱潮中獲利。截至去年底,該公司的年產能約為10萬噸,但它在內蒙古地區的一處在建大型項目,將使其年產能增加兩倍,達到約30萬噸。 在最新財報中,大全新能源稱已於4月完成該項目一期10萬噸產能的建設,預計到6月將實現滿負荷生產。 隨著新產能投產,大全新能源表示預計第二季多晶硅產量將在4.4萬噸至4.6萬噸之間,與第一季的3.38萬噸相比增加約35%。該公司計畫全年生產多晶硅19.3萬噸至19.8萬噸,比去年增加45%。 「我們相信,不斷增長的高純多晶硅需求,將有助於我們從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因為我們有能力生產下一代N型技術所需的這種多晶硅,」大全新能源首席執行官張龍根說,這解釋了大全新能源為何預計隨著全球所有新產能投產,自己將與競爭對手區分開來。 庫存增加 接下來,我們將仔細研究大全新能源的最新業績,從中可以看到一個令人擔憂的趨勢,即價格暴跌加上庫存積壓,該公司計畫在本季度清理庫存——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清理庫存的做法可能會進一步壓低價格,削減公司的收入和利潤。 大全新能源在第一季多晶硅的產量為3.38萬噸,較兩年前的2.2萬噸增長了67%。但是,儘管生產了這麼多多晶硅,該公司僅售出了2.53萬噸——約佔其總產量的四分之三。 由於多晶硅的平均價格在去年底見頂後,本季度繼續暴跌,庫存不斷增加。大全新能源表示,該公司本季度多晶硅的平均售價為每公斤27.38美元,較第四季平均每公斤37.41美元的最高價下降了約25%。 由於銷售和多晶硅價格都在下降,大全新能源第一季的收入從上年同期的12.8億美元(88.5億元)降至7.1億美元,降幅達45%。該公司的利潤降幅類似,從上年同期的5.358億美元降至2.788億美元。 「由於太陽能光伏行業的季節性放緩,1月份多晶硅需求疲弱,」大全新能源首席執行官張龍根說。「2月份,較低的元件價格刺激了終端市場需求,導致整個太陽能價值鏈都出現了需求大幅復蘇,價格也出現了改善。」 至少基於清理庫存的計畫,該公司似乎希望價格能夠穩定下來,甚至可能略有反彈。張龍根表示,大全新能源計畫將第二季的出貨量提高到5.9萬噸至6.1萬噸,這將比第一季的出貨量大幅增長約140%。這樣的舉措看起來是必要的,可以避免庫存的進一步增加,但如果價格再次開始下跌,也可能會導致麻煩的出現。 在初步的第一季數據中,協鑫科技表示,第一季收入和利潤實際上分別增長了35%和60%,與大全新能源在這兩個數據上的大幅下滑形成了鮮明對比。在預告的簡短評論中,協鑫科技表示:「在多晶硅市場價格回歸正常水平前,公司將主動引導多晶硅產品價格回歸更加可持續的水平,持續擴大顆粒矽的市場份額。」 儘管其業績不盡如人意,令人略感意外的是,報告發佈當天,大全新能源在紐約的股價實際上上漲了3.7%。這可能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該股的市盈率已經很低,這表明投資者此前的預期可能更糟。儘管第一季的數據相對強勁,但在發佈報告的第二天,協鑫科技在香港的股價下跌了2.5%。 總而言之,隨著新產能投產並最終被全球市場吸收,大全新能源、協鑫科技及其他同行在未來幾年似乎都將面臨一條崎嶇的道路。與此同時,大全新能源的股價目前似乎確實被嚴重低估,如果今年晚些時候其產量和利潤顯示出企穩跡象,它可能會有一些潛在的上行空間。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DQ.US
688303.SHG
告別增長慢線 小鵬醞釀加速
這家電動車製造商預測第一季交付量將下降46%,但預計下半年會隨著不斷推出新產品而出現反彈 重點: 曾經風光無限的小鵬汽車去年電動車交付量僅增長23%,不及此前兩年的三位數增幅 管理層表示今年情況會好轉,但首先,該公司必須在扼殺中國電動車行業的血腥價格戰中存活下來 西一羊 對於電動車行業曾經的佼佼者小鵬汽車有限公司(XPEV.US; 9868.HK)來說,去年是艱難的一年。由於出現一系列重大失誤,它在去年下半年遭遇嚴重挫折。但投資者似乎看好它最新的復甦故事,在其最新財報發佈後的幾天裏,推動其估值比率超過了兩大競爭對手。 在經歷了2022年的慘淡之後,小鵬可能希望它不曾有過這樣的壞年頭,只有時間能夠證明這樣的反彈是不是有道理。中國電動車市場競爭異常激烈,在爭奪買家的過程中,小鵬去年落在了兩個主要競爭對手:理想汽車(LI.US; 2015.HK)和蔚來汽車(NIO.US; 9866.HK)的後面,而且它的虧損也在不斷擴大。 根據其本月較早前發表的最新財報,小鵬去年收入小幅增長28%,達到269億元。其全年的汽車交付量增長23%,達到120,757輛,與前兩年的三位數增長相比大幅放緩。該公司的淨虧損幾乎翻了一番,達到91.4億元,儘管銷售、行銷以及研發費用都有所下降。 年度增長放緩掩蓋了它在第四季的業績,它們看起來要糟糕得多,因為該公司在下半年迅速失去了增長勢頭。該季度營收按年下降40%至51.4億元,汽車銷量跌幅為更大的46.8%。 小鵬的交付量落後於理想汽車和蔚來汽車,根據後者的最新年報,它們在2022年的數字分別為133,246輛和122,486輛。在這三家由風投投資的汽車初創企業當中,小鵬跌至第三位,在2021年,它本來還是居於領先位置,當年交付了98,155輛新車,理想汽車為90,500輛,而蔚來汽車為91,400輛。 小鵬的運勢逆轉是一系列失誤所致,最大的問題出在它的旗艦產品身上,其去年9月推出的中型G9 SUV出現了某種「身份危機」。G9系列根據續航里程和軟件功能等不同配置,價格從31萬元到47萬元不等。 這樣的戰略旨在通過提供廣泛的選擇來打動客戶。但它未能引起轟動,去年第四季G9的銷量僅為6,189輛,與小鵬計畫在2022年底之前交付3.5萬輛的目標相去甚遠。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的分析師王存表示,小鵬正努力解決其營銷策略不一致的問題。「G9車型瞄準的是高端用戶,劍指兩個最大的競爭對手——蔚來汽車和理想汽車。但它肯定還沒有在客戶中建立起高端品牌的聲譽,」王存說。 醞釀捲土重來? 儘管業績不佳,但投資者對於小鵬的最新財報,還是給予了熱烈反應。財報出來當天,它的股價上漲了6%,並在接下來的幾天裏繼續保持漲勢。上週五,它的港股收市價為9.62港元,較3月17日財報發佈前上漲了15%。 這一浪升勢令小鵬的市銷率升至略高於4倍的水平,高於蔚來汽車的2倍和理想汽車的3.37倍。在經歷了2022年的困難之後,小鵬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何小鵬對於2023年的樂觀展望,可能令投資者感到鼓舞。 「我相信小鵬正在接近一個拐點,」何小鵬說道,並預測今年業績將會捲土重來。「由於我們已經明確了目標,並且清楚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我們現在正在打造銷售和市場份額擴張的恢復勢頭。」 他說,公司實施了一系列戰略調整,以幫助恢復之前的勢頭。其核心是正在進行的公司重組,這一重組始於去年10月,在G9車型表現未如預期之後。重組的目的是讓小鵬擁有一個「更扁平、更集中的結構」,他說。這個說法往往意味著削減中層管理崗位。 但是,即使小鵬能夠打造一個更精簡、更高效的公司,它的復甦之路也將受外部市場因素阻礙。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經歷了幾年的快速擴張之後,中國的電動車市場開始大幅放緩。今年首兩個月,中國新能源車銷量為93.3萬輛。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在2022年底國家對新能源車購買的補貼到期後,其銷量按年僅增長 20.8%,與去年全年幾乎翻倍的銷量相比大幅放緩。 銷量急劇放緩引發了一場迅速升溫的價格戰。去年底特斯拉(TSLA.US)率先開始降價,隨後中國幾乎所有的主要品牌都迅速跟進。分析人士警告,這場價格戰可能引發人們期待已久的中國電動車行業整合,淘汰一些競爭力較弱、規模較小的車企。 小鵬也未能獨善其身,它在1月下旬宣佈,其部分車型的折扣最高可達3.6萬元。但減價尚未轉化為銷量的增長,何小鵬表示,公司預計本季度的汽車交付量將在1.8萬輛至1.9萬輛之間,按年減少約45%至47.9%,與第第四季的降幅相當。 他還表示,預計隨著新車型的推出,小鵬交付量將在下半年逐漸回升。其中,新一代轎車P7i是之前P7車型的升級版,已於本月開始交付。該公司還將於6月開始銷售一款G6緊湊型SUV,並在今年下半年開始銷售一款七座多功能車。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的王存認為,小鵬可能有機會趕上競爭對手,但前提是它必須迅速採取行動,糾正一些失誤。儘管前路艱難,但王存表示,在2022年底擁有超過380億元的現金和短期投資的小鵬相對具備優勢,能夠在這場價格戰笑到最後。…
9868.HK
XPEV.US
天能股份無懼遇冷 跳上瑞士上市列車
這家電池製造商響應中國政府對企業提高全球影響力的號召,可能會成為第11家在瑞士發行全球存託憑證的中國企業 重點: 根據去年啟動的一個項目,天能股份成為最新一家宣佈計畫在瑞士發行全球存託憑證(GDR)的中國上市公司 目前,10家已發行GDR的公司大多交易量極低,原因是當地投資者不熟悉和其他限制因素 沈如真 天能電池集團股份有限公司(0819.HK; 688819.SS)上周跳上了駛向瑞士的列車,宣佈獲得在瑞士證券交易所上市的監管許可,和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一樣,奔向一個朱古力比金融市場更著名的國家。但觀察人士表示,推動這波湧向歐洲風景最優美國家之一的融資浪潮的,更多的是政治因素而非市場力量。 計畫如若成行,天能股份將加入樂普醫療(300003.SZ)和健康元(600380.SS)等10家已在瑞士證券交易所上市的中國公司行列。但受制於投資者興趣冷淡和流動性匱乏,這些公司幾乎沒有從瑞士上市中嘗到任何甜頭。儘管如此,通往瑞士的列車仍隆隆前行,還有十幾家中國公司等著在那裡上市。 天能股份表示,在瑞士上市將有助於其海外擴張並拓寬國際融資渠道,還可以提升其行業地位,並改善其全球形象。但它也坦率地承認,上市計畫是為了「積極回應」中國決策者的號召。 這麼急切地執行政府方針,在中國企業界相對普遍,因為公司尋求官員的青睞,後者可以通過批准或不批准從獲得外匯到建立新生產設施的一切,決定它們的日子更輕鬆還是更艱難。 銀行從業者表示,隨著中美緊張局勢加劇,在歐洲上市可能有助於中國公司把融資目的地變得多元化,而不單是它們傳統上青睞的紐約。但他們也承認存在政治因素。 「這是出於地緣政治考慮,」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銀行從業者表示。 目前這股在幾個歐洲目的地上市的浪潮可以追溯到2021年底,當時由於中美審計糾紛,加上北京收緊對數據安全的審查,中國企業在美國上市遭到凍結。與此同時,中國證券監管機構宣佈擴大「滬倫通」機制,允許倫敦投資者購買限定數量的中國上市股票,反之亦然。 根據擴大後的滬倫通機制,在中國國內的上海和深圳A股上市公司,不但可以在倫敦證券交易所發行GDR,還可以在瑞士和德國的證券交易所發行。7個月後,瑞士證券交易所宣佈中瑞證券市場互聯互通「飛速啟動」,為四家中國公司發行了GDR。 中國毫不掩飾政府對該計畫的支持,派駐瑞士大使與四家公司的高管並肩出席上市儀式。這四家公司分別是格林美(002340.SZ)、國軒高科(002074.SZ)、科達製造(600499.SS)和杉杉股份(600884.SS)。它們在國內上市的上海和深圳兩地也加入聯歡,同步慶祝。 此後,巨星科技(002444.SZ)、東方盛虹(000301.SZ)和欣旺達(300207.SZ)等6家公司陸續登陸瑞士證交所。後繼者源源不絕。 幾乎所有公司都在用類似的理由來解釋它們的決定,稱此舉將提供額外的融資渠道、提升品牌在國際上的知名度,並提供進入歐洲的入口,以服務它們的全球抱負。 剪斷的翅膀 但是,這些赴瑞士上市的新來者並沒有飛得更高,它們反而發現自己的翅膀被剪斷了。 中國的全球存託憑證與其他在瑞士交易所上市的股票不同,交易時段很短,不到三個小時,從當地時間下午3點到5點40分。此外,中國的GDR不符合納入瑞士證交所標準指數的條件,因為根據定義它們並非主要的上市股票,這等於是扼殺了基於這些指數的基金的需求潛力。 這些因素,再加上投資者對中國公司的名字不熟悉,導致中國GDR的成交量極低,售價大多低於它們在中國A股上市的主要股票。這樣的折扣往往會吸引套利交易者,他們希望從差價中獲利。這是可以實現的,因為這兩種證券可以互換,瑞士交易員可以用他們的GDR交換相關的A股,然後在中國以更高的價格出售。 最早四家在瑞士上市的中國公司都遭遇了大規模贖回,因為交易員在持有GDR最低要求的120天後,爭相利用瑞士折扣。這進一步降低了本已交易清淡的GDR的交易潛力,因為它減少了流通的總數量。 格林美是一家在深圳上市的公司,活躍於城市礦業和新能源材料行業,它通過發行3,100萬份GDR籌集了3.81億美元(22億元)。但是不到兩年之後,大約40%的GDR已被贖回和取消。據瑞士證交所的網站報道,隨著GDR數量的減少,格林美的股票實際上已凍結,自12月15日以來就沒有交易。 同樣在深圳上市的電池製造商國軒高科情況也類似,它通過發行2,280萬份GDR籌集了6.85億美元。但目前僅1,570萬份仍在上市,佔最初總數的69%。上海上市的建材機械製造商科達實業的情況也類似,該公司通過出售1,200萬份GDR籌集了1.73億美元,但其中一半以上現已被取消。 沒有跡象表明瑞士交易所的交易狀況會很快得到改善,但這並沒有阻止中國推動更多像天能這樣的公司加入這股浪潮,它們還把目光放到了英國和德國股市。 2月28日,深圳和倫敦交易所簽署了一份諒解備忘錄,以促進其現有股票互聯互通機制下的合作。一個將中國交易所與德國法蘭克福交易所聯繫起來的類似項目也在籌劃中。 「境外上市是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證監會2月17日在發佈境外上市備案管理相關制度規則時說。它表示,鼓勵中國企業挖掘國內外資源,目的是讓全球投資者分享中國的增長紅利。 但銀行從業者表示,儘管美中關係依然緊張,但在歐洲上市並不一定能幫助那些可能傾向於在紐約上市的中國公司。他們說,紐約仍然是世界上最大、最具深度、流動性最強的資本市場,與倫敦、蘇黎世或法蘭克福相比,它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納斯達克仍然是科技初創企業最理想的上市地點,拼多多(PDD.US)和百度(BIDU.US; 9888.HK)等大公司都在這裏上市。…
0819.HK
688819.SHG
協鑫科技利潤飆 今年恐物極必反
這家領先的多晶硅生產商表示,去年下半年利潤大增兩倍,但分析機構預計,隨著今年產品價格不斷下跌,這個數字將會收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