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2.HK

這家財務狀況緊張的創新藥研發企業,經歷出售廠房及藥物管線的求生階段後,正尋求業務轉型

重點:

  • 和鉑醫藥去年營收按年增加逾8倍,源於與大型藥企的多項藥物對外授權合作
  • 該公司去年向受託研究組織(CRO)進發,為客戶提供完整臨床前藥物開發服務,並已獲得多張訂單

 

莫莉

2022年下半年,和鉑醫藥控股有限公司(2142.HK)經歷了一段低谷期,研發進展最快的兩款核心產品一個被叫停,一個被出售,尚未使用的全新工廠也轉手賣出,原因在於營運資金緊張,力圖收縮管線以便「囤糧過冬」。

在生物醫藥行業回暖之際,和鉑醫藥的業務似乎也出現起色。該公司上週四發佈的2022年財報顯示,去年錄得4,066萬美元(2.8億元)收入,按年增加843.8%,但仍然錄得1.37億美元虧損,與2021年基本持平。

該公司收入大增,源於多項藥物對外授權合作,期內與跨國藥企阿斯利康(AZN.LN)達成雙抗開發及商業化的全球授權協議,獲得2,500萬美元的預付款,以及最高3.25億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以及特許權使用費;另外,和鉑醫藥與石藥集團(1093.HK)的合作,也讓公司獲得了1.5億元的首付款以及超過10億元的里程碑付款。

今年2月,和鉑醫藥再宣佈一項重磅授權合作,公司將一項腫瘤相關的雙抗藥物在美國的開發及商業化的獨家許可權,授予製藥公司Cullinan Oncology(CGEM.US),和鉑醫藥將獲得2,500萬美元預付款和最高達6億美元里程碑付款,以及最高近20%銷售額百分比的分級特許使用權費。

和鉑醫藥是一間成立於2016年的創新藥研發企業,公司在創始之初通過收購荷蘭的Harbour Antibodies,獲得了全球稀缺的全人源單克隆抗體藥物開發平台,2017年再從韓國藥企HanAll Biopharma引進了巴托利單抗和特那西普在大中華區進行開發、生產和商業化的權利,這兩款藥也是和鉑醫藥進展最快的兩個管線。

曾陷財務困境

由於沒有商業化產品,和鉑醫藥長期處於虧損狀態,營運資金主要來源於外部融資。2022年9月5日,和鉑醫藥遭港股通名單除名,遇上生物醫藥行業資本寒冬,公司幾乎無法再通過融資獲得現金支持。截至去年6月底,其持有的現金及銀行餘額為2億美元,而上半年的研發開支加上行政開支就已達1億美元,手頭資金或許只能支持一年營運。

雖然去年4月與阿斯利康達成的合作協議,為和鉑醫藥帶來高昂收入,但依靠授權合作非長久之計。因此,其管理層決定「斷臂求生」,不僅大幅縮減管線,也開始拋售資產。10月10日,和鉑醫藥宣佈將巴托利單抗轉讓給石藥集團子公司,同時也結束了特那西普的III期臨床試驗,這兩項決策不僅快速回籠資金,也減少了在臨床試驗和商業化等環節的更多支出。

既然兩項最接近商業化的項目均已脫手,下一個動作便是轉賣生產廠房。同年11月,該公司位於蘇州的產業化基地以1.45億元轉讓給了藥明生物(2269.HK)子公司藥明海德,帶來約6,193萬元的財務虧損。

儘管手頭資金並不充裕,但和鉑醫藥並未在研發上減少投入,去年研發開支高達1.35億美元,按年增加26%;不過,行政開支已大幅減少32%至2,727萬美元,其中員工人數從385人下降至216人,員工成本接近減半至1,477萬美元。

除了努力「節流」,和鉑醫藥亦設法「開源」,通過轉型為平台藥物發現公司,躋身受託研究組織(CRO)的行業上游位置。

與莫德納合作

去年11月,和鉑醫藥宣佈成立全資子公司諾納生物,將利用全人源抗體轉基因小鼠平台及新一代自主研發的免疫細胞銜接器雙抗平台,為合作夥伴提供從發現到臨床研究審批(Idea-to-IND)的完整臨床前藥物開發服務。全人源抗體轉基因小鼠平台是抗體藥物開發的重要引擎,可以產生全人源、親和力成熟,並具有優良成藥性的單克隆抗體以及新型抗體。

諾納生物成立不久,訂單已紛至沓來。11月11日,諾納生物與莫德納(MRNA.US)達成合作,根據協議,莫德納將使用諾納生物專有的平台發現開發核酸免疫療法,諾納生物將一次性獲得600萬美元預付款、最高約5億美元里程碑付款及相關分級特許使用權費。

11月21日,諾納生物與Dragonfly Therapeutics合作,進行雙特異性抗體及多特異性抗體療法的開發。此外,科倫博泰12月將7款臨床前用於治療癌症的抗體偶聯物(ADC)藥物授權給默沙東(MRK.US),當中有兩款是與諾納生物聯合開發的產品,諾納生物享有30%權益。

和鉑醫藥從成立到登陸港股市場,一向頗受一級投資者青睞。2020年底登陸港股市場時,高瓴資本、貝萊德等多間明星資本躋身基石投資者,IPO前投資者也包括鼎暉投資、君聯資本、國壽大健康等醫療賽道專業投資者。

可是,和鉑醫藥上市以來,股價卻一路走低,目前已跌至2港元水平,比招股價12.38港元插水逾八成。該公司當前的市帳率約2倍,遠低於同樣擁有全人源抗體轉基因小鼠平台的百奧賽圖(2315.HK)的8倍市帳率,顯示投資者信心不足。和鉑醫藥斷臂後謀求輕裝上陣,可是切入CRO賽道是否為能帶來更佳收益,則需較長時間觀察。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中證監未放行 Shein上市棄英轉港

路透社周三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在線快時尚零售商Shein因未獲中國證監會批准,已放棄倫敦上市計劃。報道另外稱,公司現擬轉戰港股市場,計劃在後數周內向香港交易所提交上市申請文件。 Shein最初計劃在紐約上市,但遭美國政界阻撓而放棄。隨後轉戰倫敦市場,在突破類似阻力後獲得進展,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已於上月批准。 中國證監會審批被認為是公司最後一道重要監管,據路透社報道,證監會最終未予放行,報道未說明具體原因。Shein創立於中國,後將其總部遷至新加坡,但其主要運營仍在中國境內,且大部分服裝產品採購自中國製造商,這可能是其需要證監會審批的原因所在。 公司在2023年完成一輪融資後估值達660億美元,由於市場競爭加劇及主要西方市場業務壁壘高築,其估值此後可能有所縮水。即便如此,其上市計劃仍有望籌集數十億美元資金。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YuHua runs educational campuses

宇華教育售泰業務 壯士斷臂利潤翻倍

這家總部位於鄭州的民辦教育機構,自上月以來股價飆升,投資者看好其轉向職業教育和清償債務的舉措 重點: 宇華教育通過出售泰國的學校充實了資產負債表,以償還2019年發行的可轉債 這家民辦教育機構的最新財務業績表現亮眼,在截至2月底的六個月里收入增長7%,調整後利潤更是翻了一番多   譚英 自2021年中國政府禁止面向小學生的課後補習,並整頓K-12民辦學校,宇華教育集團有限公司(6169.HK)和多數中國教育企業一樣陷入了低迷。 自彼時以來,行業尚未全面復蘇,宇華教育亦未能例外。但上周發布的2025財年中期報告顯示,這家從K12學校轉向職業教育的企業,正在重新站穩腳跟。 2017年宇華教育赴港上市時,正是線上線下教育公司IPO熱潮。得益於中國消費者願意為自己,尤其是子女的教育投入巨資,公司增長強勁。這類教育股大多走勢相似:在2020年見頂後,隨著2021年行業整頓而暴跌。宇華教育從發行價每股2.05港元,最高漲至2020年的7.80港元,如今卻已跌至0.50港元左右。 在將IPO及增發收益投入泰國和山東項目,併發行20億港元可轉債後,公司一度看似將因債務沈重和利潤微博而倒下。一年前公司中期業績慘淡,調整後淨利潤暴跌52.5%至2.295億元(約合3,180萬美元),收入僅微增5.4%至12.5億元。 如今情況大有改觀,截至2月底的2025財年上半年,公司收入增長7.2%至12.8億元,調整後淨利潤同比增長一倍多,至4.345億元。 經過大幅緊縮開支,上半財年調整後淨利潤率達31.7%,幾乎是去年同期16.2%的一倍。自4月底發佈中期業績預告以來,宇華教育的股價已飆升63%,投資者紛紛看好其持續好轉的勢頭。 那麼,發生了什麼?2021年後,宇華教育將旗下原有的大量K-12學校轉型為不受政策影響的職業學校。它徹底放棄了K-9義務教育階段的業務,轉而聚焦10-12年級乃至更高年齡段,提供允許開展的業務,包括高考輔導服務,以及運營職業高中和職業學院,以滿足日益增長的職業技能學習需求。 向職業教育轉型,使宇華教育從「問題學生」蛻變為「優等生」,因為其轉型順應了中國政府政策,這是在華經商成功的核心要素。中國政府一直鼓勵發展職業教育,以引導學生從傳統大學轉向職業路徑,緩解就業壓力。 民辦教育巨頭 2017年首次公開募股時,宇華教育是中國最大的K-12民辦教育提供商,在位於華中地區的河南省擁有16個校區,共計48,220名學生,並運營著一所大學。據官網顯示,如今學生總數已翻倍有餘,達到14萬人,分布在4所職業學院、1所專科學校和20所中小學。不過,公司最新年報中顯示的學生人數略低,2024/2025學年招生人數為108,964人。 這家公司歷經風雨。其2024財年營收為25億元,較2020年增長24%,但2024年調整後淨利潤為5.007億元,僅為2020年10億元的一半。 2019年,宇華教育憑借IPO和後續2017年11月的9.37億港元(約合1.2億美元)股票增發獲得充裕資金。2019年11月至12月,公司發行9.4億港元可轉換債券,隨後回購並新發行了20億港元可轉債(2024年12月到期)。資金部分用於收購泰國和山東的資產,金額分別為6,370萬元和14.9億元。 包括獲得泰國斯坦福國際大學(Stamford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許可權與運營權的收購案,加上可轉債發行的戰略佈局,很快開始反噬公司發展。泰國民辦教育市場競爭激烈程度,至少和中國不相上下。泰國業務更像是「門面資產」而非盈利引擎,2020年以來它對宇華教育調整後毛利的年貢獻始終停留在430萬元。而據宇華教育2024年年報披露,山東資產在2022至2024年間產生了巨額升級改造費用,進而導致2023至2024年計提約1.68億元商譽減值。 星展集團研究部早在2019年4月就指出可轉債和泰國業務的風險,不過當時認為公司基本面增長依然強勁。2024年12月,宇華教育通過回購債券和以2.4億港元出售泰國資產安撫投資者。 這些舉措似乎讓公司財務狀況重回穩定軌道,憑借較高的利潤率和相對穩定的營收,加之聚焦職業教育的戰略轉型,宇華教育看似熬過來了。公司市值20億港元,遠高於光正教育(6068.HK)的2.53億港元,但兩家公司的市盈率均處於2.7倍與2.56倍的低位。 公司估值水平明顯落後於採用輕資產模式(通過在線教育和小型城市課堂提供服務,而非自建校區)的行業龍頭。新東方(EDU.US;9901.HK)在經歷2021年股價暴跌後已重振旗鼓,延伸市盈率達20倍;而好未來(TAL.US)的預期市盈率更是高達26倍。 雅虎財經調查顯示,僅一家分析機構跟蹤宇華教育,不過給予該股「買入」評級。對於這批自2021年教育行業整頓後,已淡出投資者視線的昔日明星股而言,即便如此有限的關注也顯得彌足珍貴。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世紀互聯首季虧損擴大

數據中心運營商世紀互聯集團(VNET.US)周三公布,首季度收入按年增長18.3%至22.5億元(3.095億美元),錄得淨虧損2.376億元,較去年同期虧損擴大27%。公司稱,虧損增加主要由於金融工具公允價值變動所致。 批發IDC業務收入按年大增86.5%至6.732億元;零售IDC業務收入增長4.8%至9.683億元,得益於批發收入的增長,公司IDC業務收入按年增長27.8%至16.4億元。非IDC業務小幅下降1.4%至6.048億元。 首季度,經調整後EBITDA同比增長26.4%至6.824億元人民幣,調整後EBITDA利潤率為30.4%,同比上升1.9個百分點。 世紀互聯周三下跌10.76%報5.39美元。過去六個月仍上漲39.64%。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賽目聯手高德 發展智能平台生態系統

智能網聯汽車(「ICV」)仿真測試技術的科技公司北京賽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571.HK)周三公布,與高德軟件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構建智能裝備、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的平台生態系統,合作期限為三年。 高德是中國專業數字地圖、導航及實時交通信息服務商,向終端用戶提供包括導航、打車、酒店預定、景點門票等一站式出行服務。 賽目科技表示,合作是可以充分發揮各自資源及專業優勢,聯手共同發展實現互補互利而達致共贏。 公司周四開市升3%報14.06港元,股價較今年初上市高約8%。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