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62.HK
The Chinese restaurant sector is continuing a run of upbeat results and earnings forecasts, with hotpot giant Haidilao saying its profits surged last year.

多家中國內地餐飲企業公佈了不錯的業績或發出盈利預喜,包括這家火鍋連鎖集團「一哥」

重點︰

  • 海底撈發盈喜,預計去年淨利潤按年增長不少於1.7倍,最少有44億元
  • 在「消費降級」的大前提下,海底撈也部署推出廉價品牌及產品

 

歐美美

經過兩年多新冠疫情,內地餐飲業去年終於等到春天,紛紛公佈理想的業績表現。

其中,在中國經營必勝客及KFC的百勝中國(YUM.US; 9987.HK)去年盈利大升87%至8.27億美元新高、主打酸菜魚的九毛九(9922.HK)也預期盈利增長不低於813%,深圳上市的全聚德(002186.SZ)也預期由2022年虧損2.78億元,至2023年轉賺5,600至6,600萬元。最近,到了火鍋一哥海底撈國際控股有限公司(6862.HK)發出盈利預喜,預計去年盈利按年大升不低於168%至最少44億元。

餐飲界巨頭業績改善,無疑是因為去年初中國官方全面撤銷「清零政策」,餓了近兩年的消費者們終於可以放心外出用膳,令一眾餐廳的客流量大幅回升。海底撈在盈喜報告中提到,去年收入預計按年增長不低於33.3%,達414億元,而盈利增加主要是因為翻枱率提升與營運效率改善。

值得留意的是,海底撈無論是收入或盈利,都已超越疫情前的2019年,分別比當年增長不低於65.9%及71.8%,主要因為管理層的積極擴張策略。

說起海底撈的擴張,創始人兼董事長張勇曾經歷最痛苦的黑暗時刻,幸好他決定壯士斷臂,今天才能走出陰霾。

2020年正值新冠疫情,由於張勇當時認為疫情很快過去,所以趁機快速開店,一年間新增門店多達544家,全球門店一舉增至1,298家;到2021年上半年,海底撈繼續擴充,半年就開了近300家新店,但疫情揮之不去,導致公司財政急速惡化。

直到2021年6月,張勇承認誤判形勢,直言2020年的擴店計畫是「盲目自信」,並於年底啟動大規模關店的「啄木鳥計畫」,單在2021年年底便關閉260家餐廳,展開裁員行動,以提升營運效率。

到2022年下半年,張勇眼見疫情開始緩和,緊接起動「硬骨頭計畫」,重開之前關閉的門店,雖然全年只新增24家海底撈餐廳,另有48家恢復營業,但最終成功從2021年的虧損41.6億元,到2022年扭虧為盈賺13.7億元。

張勇並沒有急於在疫情後擴充,截至去年6月底,中國門店總數為1,382家,比2022年底只增加了11家;他選擇專注於加速內部改革,包括下放產品上下架的權力,再將海底撈門店按地區劃分,由19名「區域教練」分管,而店長也可以根據當地語系化需求調整產品和服務。

去年,海底撈推出了各式各樣的花式服務吸客,例如部份海底撈分店自發提供了「散場巴士」接送觀眾:而不少分店則自創多種獨特菜式,例如北京、東北區域的「酸菜白肉鍋底」,河南的「胡辣湯底」,蘇州的「小龍蝦炒飯」等,希望以獨特化口味留住客人。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去年全國餐飲收入約5.3萬億元,按年上升20.4%,創歷史新高,但餐飲同時是「內卷」最嚴重的行業,海底撈靠修甲、擦鞋、服務員舉燈牌為客人唱生日歌等服務殺出一條血路,而去年員工大跳火爆抖音的「科目三」舞蹈,更成為網路熱話。

轉攻廉價市場

不過,即使扭盡六壬增加客源,也要面對經濟增長放緩的挑戰。由於內地居民消費力下降,近年出現了「消費降級」的現象,而各大餐飲品牌也打響了消費降級戰。例如海底撈推出去服務化的平價品牌「嗨撈」應戰,人均消費僅79元,比海底撈便宜逾20%,除了無人唱歌跳舞外,鍋底也只有售價19.8元的清油麻辣鴛鴦鍋,以及29.8元的川味麻辣鴛鴦鍋,而每碟牛肉也只是28元至49元不等,比海底撈便宜超過一半。

經過一連串改革,海底撈去年多個假期的客流均大幅增長,截至去年6月底,其翻枱率按年上升0.4次,至每天3.3次,雖重回3次以上水平,但對比最輝煌時的每天5.2次,仍有一段距離;至於平均單價也有所下降,去年上半年整體單價只有102.9元,比2022年同期的105元減少約2%,市場預計,由於公司去年下半年持續提供折扣優惠,以及推出更多促銷活動,預計單價會持續下跌。

海底撈的盈喜公佈後,其股價在三個交易日內上漲約4%,預測市盈率16.7倍,稍高於九毛九的15.7倍,但比另一火鍋連鎖品牌呷哺呷哺(0520.HK)的17.8倍略低。

投資銀行及券商大致看好海底撈持續復甦,建銀國際表示,其分店在新春假期銷售穩定,顧客人數按年大增35%,相信有利因素今年可望持續,認為海底撈股價可以「跑贏大市」,目標價19.7港元。中信證券則稱,海底撈今年以來的同店增長領先行業,維持「買入」評級,目標價19港元。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

聯繫我們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華潤置地獲批發39億美元票據

內地開發商華潤置地有限公司(1109.HK)周一公布,已獲香港聯交所批准,可於十二個月內,發行總值39億美元的中期票據。公司表示,票據只向專業投資者發行。 華潤置地已委託六家銀行作為安排行及交易商,主要有中國銀行、星展銀行及匯豐等。 今年首三季度,公司的累計合同銷售金額約1,544億元人民幣,按年減少10.4%;涉及的建築面積約572.9萬平方米,同比減少24.1%。 周二華潤置地開市跌0.14%報29.04港元,過去一年股價由高位下跌14%。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Semiconductor firm Silicon Integrity Semiconductor applies for HK listing with lofty valuation unlikely

半導體股芯德申港掛牌 料難高估值上市

芯德半導體主攻半導體封裝與測試業務,乘著內地重點支持半導體行業,遞表申港上市         重點: 收入增長放慢,業績續見紅 獲小米創辦人雷軍及台灣晶片股龍頭聯發科技入股   白芯蕊 在人工智能、5G、物聯網及汽車電子大時代下,半導體成為重要產業,半導體封測技術解決方案提供商江蘇芯德半導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最近遞交上市申請文件,為在香港上市鋪路。 芯德半導體於2020年9月由心聯芯、南京元鈞及寧泰芯創辦,主要從事半導體開發封裝設計、提供定制封裝產品以及封裝產品測試服務,隨後引入多位股東,當中包括台灣聯發科技(2454.TW)、龍旗科技(603341.SH)及由小米(1810.HK)董事長雷軍私人持有的小米長江。 目前寧泰芯為最大股東,持有9.49%芯德半導體股權,寧泰芯主要股東包括主席張國棟及總經理潘明東等管理層。 先進封裝突破摩爾定律 半導體產業鏈主要由三大領域組成,包括芯片設計、晶圓加工以及封裝與測試,目前半導體工藝正邁向3納米或以下的更細尺寸進發。不過,未來五年,隨着摩爾定律(Moore's law)放緩,半導體性能受限,依靠先進封裝便成為技術突破點,更成為芯片提升技術最核心路線。 所謂先進封裝是通過創新結構、互聯技術、材料及設備,令半導體在高密度及更細小尺寸下,仍能保持低功耗、更佳性能及維持電子零件的可靠性。由於不同半導體產品在電氣性能、尺寸、應用場景等都存有差異,因此封裝形式各有不同,加上設備開支大,同時需要大量頂尖晶片業人才,變相入場門檻相當高。 現時封裝行業主要採用OSAT(委託半導體封裝與測試)模式,當中包括通用用途OSAT產品和特定應用OSAT,通用用途OSAT提供多種不同類型芯片封裝與測試,產品能應用於多個領域。至於特定應用OSAT,則專門針對特定用途封芯片。據上市申請文件指,芯德半導體是中國通用OSAT企業中排名第7位。 整體上,芯德半導體涵蓋QFN(方形扁平無引腳封裝)、BGA(球柵陣列封裝)、LGA(柵格陣列封裝)、WLP(晶圓級封裝)及2.5D/3D等封裝產品技術,當中QFN及BGA封裝產品佔2025上半年收入達31%和31.8%,達到1.47億元和1.5億元,按年分別增長25.5%和18.4%,帶動集團2025上半年總收入增長升22%至4.75億元。 成本超過收入 儘管收入持續增長,但集團銷售成本卻比收入多,以2025上半年業績計,銷售成本達5.52億元,比收入多7,741萬元,主要是材料成本所致,令集團純利見紅,達虧損2.07億元。不過,銷售成本的折舊及攤銷比例近年持續下降,令集團經調整EBITDA已在2024年上半年轉賺934萬元,到2025同期更提高至5,934萬元,按年大增535%。 隨着通訊、消費電子、高效能運算及人工智能快速發展,帶挈全球半導體封裝與測試市場發展,單是在2020年整個市場規模已達4,956億元,到2024年便提高到6,494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為7%。隨着數字化轉型加快,同時汽車電氣化範圍擴大及人工智能不斷進步,市場估計2029年半導體封裝與測試行業規模增至9,330億元。 不過,值得留意是芯德半導體業務會受到季節性因素影響,因客戶主要是消費電子行業,尤其會受到春節假期,以及客戶假期前或後備貨等因素左右,因此公司全年第二季及第四季度銷售額,通常會出現周期性增加。 整體來講,中國晶片行業受惠國策,加上國產替代成風,晶片股前景一片光明,例如中芯(0981.HK;688981.SH)及華虹半導體(1347.HK;688347.SH),兩間企業不單錄得盈利,加上內地北水資金追捧,令估值持續推升,目前預期市盈率分別達104.9倍和205倍。 芯德半導體擁有聯發科技小米長江等股東支持,背景相當特獨,但要注意是收入增長明顯放慢,2023年、2024年及2025上半年收入增幅分別為89%、62.5%和22.1%,加上純利仍未能扭虧為盈,故未必能以一個高估值方式上市,除非集團能加快收入增長,減少各類支出,令業績扭虧為盈,才能提升估值,否則股價不容易有理想表現。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英國調查宇通電動巴士可否被遙距關停

英國政府正在對數百輛中國製電動巴士能否被遠距關停展開調查。凸顯出英國對「中國製造」的擔憂似乎正在加深。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英國交通部正與國家網絡安全中心(NCSC)合作,評估中國巴士製造商宇通客車股份有限公司(600066.SH),是否擁有對車輛控制系統的遠程訪問權限,以進行軟件更新和診斷。 此調查源自挪威先前的發現。挪威奧斯陸公共交通公司Ruter上月在一次調查中發現,宇通位於中國鄭州的總部,可使挪威境內的宇通巴士「停駛或失效」,丹麥因此也展開審查。挪威與丹麥的測試均顯示,宇通巴士具遠端電池與供電管理存取權限,理論上製造商可使其停用。 丹麥最大的公共交通公司Movia則表示,此類管理權限是電動車的通病,許多西方製造商也存在此問題。 報道稱,宇通已向英國供應約700輛電動巴士,分布於諾丁漢、南威爾斯及格拉斯哥,由Stagecoach與FirstBus等公司營運。該公司近期亦希望打入倫敦市場,推出雙層電動巴士。 宇通回應表示,公司遵守各地法律與數據保護規範,遠端數據僅用於維護與優化,並採加密儲存與權限管控,不會未經授權取用資料。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CSRC is a securities regulator

大洋兩端監管加劇 中企赴美上市路迢迢

納斯達克的新規可能打亂多家中國中小企業赴美上市的步伐,同時,中國證監會亦加大審查力道,對境外上市申請展開更嚴格的審核 重點: 中國監管機構正在加大對擬赴美上市企業的審查,詢問的範圍與議題顯著擴大 中國加強審查的舉措,恰逢納斯達克準備實施新規之際,新規將對申請上市的中資公司提出更高要求   沈如真 對許多中國企業而言,曾以華爾街上市為終點的資本市場之路,如今正迅速走向「死胡同」。 中國企業在美上市近期已大幅減少,因它們在太平洋兩岸都面臨日益嚴格的監管審查。美國率先出手,9月宣布多項限制性新措施,對成為主流的中小型中資上市案加強監管;如今,投行人士也抱怨,中國監管機構對新上市申請的審查時間正明顯拉長。 一位中國IPO律師向咏竹坊表示:「許多中國公司想赴美上市,但中國證監會(CSRC)正在扼殺這一流程。」該機構於兩年前建立了境外發行備案制度,用以審核所有中國企業的境外上市申請。 由於這波監管加強主要出現在最近幾個月,其影響尚未完全反映在數據中。根據德勤(Deloitte)統計,今年前九個月,中國企業在美國交易所的IPO數量增長了54%,達到57宗。但其中多數為募資額2,000萬美元以下的小型企業,使得平均集資金額反而下滑了18%。 一位IPO投行人士指出,今年迄今完成的多數中資赴美上市,其實都是此前已獲批准的案件。同時,由於中國證監會(CSRC)對新申請的受理與審核速度極慢,獲批的新案數量幾乎停滯不前。該人士說:「我的一位客戶已經等了兩年,他的耐心快要耗盡了。」 交易量回升 集資仍疲弱 中國在2021年滴滴出行(DiDi Global)不顧中國監管機構的反對意見,執意赴紐約上市後,開始收緊境外上市審查。經過兩年的沉寂,相關活動在2024年才重啟,並延續至今年。 根據德勤數據,2025年前九個月共有57家中國公司赴美上市,合計集資10.5億美元。美國律司事務所K&L Gates的統計,2024年則是創紀錄的一年,當年有64家中國企業在美國上市。 然而,這波上市潮主要由小型企業主導。根據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USCC)的資料,2024年中國企業在美IPO的平均集資額僅為5,000萬美元,遠低於2021年超過3億美元的水準。 委員會在3月的報告中指出:「這波赴美上市潮主要由中小企業撐起,數十億美元規模的超大型中國企業IPO仍然缺席」,「上市規模縮小一方面受中美關係緊張影響,另一方面也源於中國監管加強與新規上路,使北京對境外集資有更多掌控。」 更嚴格的監管控制 這位IPO律師表示,中國證監會(CSRC)如今審查赴美上市申請的嚴格程度,已經堪比對境內上市的審核。這與過去批准大量赴美上市案時的做法顯然不同。如今,監管部門對擬赴美上市企業的審查範圍大幅擴大,涵蓋公司治理、關聯交易、股權激勵計劃以及股權轉讓歷史等多個面向。 許多計劃赴海外上市的中國公司常採用「可變利益實體」(VIE)結構,以規避中國對外資投資的限制。該律師指出:「但現在,證監會要求我們的許多客戶拆除VIE結構。」他補充說,這類重組會將原本的協議控制關係轉為直接持股,進而引發大量稅務與合規問題。 此外,涉及敏感領域的企業,還需獲得相關行業監管機構的批准,確保其上市不會造成任何數據或國家安全風險。 這種新的繁瑣審批程序在中國證監會(CSRC)最近的公開資料中已有明顯體現。 根據CSRC於11月7日公布的數據,中國信貸風險管理服務供應商承信科技,於2023年6月28日向中國監管機構提交了赴納斯達克上市申請。但兩年多過去,該公司仍持續被要求補交更多資料。 承信科技並非個別事件,根據CSRC披露,還有超過30家企業(包括榮成新能源和 中元生物科技)在審核程序中被「卡關」超過一年。這與律師們通常建議的6至9個月理論等待期相比,時間大幅延長。 更進一步的是,許多擬赴美上市的公司,如今甚至難以跨進中國監管部門的「大門」。截至今年為止,CSRC僅受理了23宗 赴美上市申請;相比之下,自4月中旬以來,已有277家申請赴港上市的中國企業正在審核中。 另一位律師表示:「香港IPO得到了中國官方的支持,審批程序正在被快速通道化。」 他指出,雖然香港屬於中國的一部分,但擁有高度自治;該地今年截至目前在全球IPO集資額上位居第一。不過,對於赴美上市的企業,中國監管機構面臨更多顧慮,包括國家安全風險、對中國國際形象的影響,以及企業是否符合美國更嚴格的上市規定等問題。 國家安全問題 近年幾乎所有中資赴美上市都集中於納斯達克(Nasdaq),而該交易所在9月提出更嚴格的上市標準,作為打擊潛在市場操縱行為。根據新規,主要在中國經營的公司,其IPO集資金額必須至少達2,500萬美元,且公開流通股份市值需維持在1,500萬美元以上——這一數額是現行500萬美元門檻的兩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