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5.HK
Nissin Q3 results

經過調升產品售價,以及原材料價格回落,日清食品第三季度盈利按年錄得增長

重點:

  • 日清食品第三季度收入按年微跌近3%,但盈利上升38%
  • 公司加強推廣,今年進行三萬個面對面促銷活動

    

劉智恒

生產即食麵的日清食品股份有限公司(1475.HK),旗下的品牌出前一丁、合味道杯麵及公仔麵等在香港無人不識,港人稱即食麵為公仔麵,可見品牌的代表性是如何深入民心。集團剛公布今年首9個月的業績,營業額29.6億港元(24億元),按年跌5%,但盈利不跌反升16%至2.7億港元。

若光看第三季度,表現更亮麗,收入近10.3億港元,微跌近3%,但盈利大升38%至9,867萬港元。原先疫情期間,中港兩地的市民被限制外出,多留家用餐,為方便於是囤積糧食,令日清的銷量急升;但疫後復常,市民困在家久了,報復式外出用膳,即食麵的銷售回軟。不過受惠原材料價格下跌,以及去年開始公司陸續調升產品價,日清的盈利按年不跌反升。

日清今年的毛利率,由去年的31.4%上升2.6個百分點至34%,一方面是去年旗下食品分階段進行價格調整,幅度在中高個位數;另外,小麥價格在去年俄烏衝突爆發時,一度大幅抽升,隨著市場情緒回穩及其它地區增產,小麥價格亦拾級而下,同時棕櫚油的售價亦下跌,因而推升日清的業績。

短期難再提價

縱使今年第三季業績按季及按年均有增長,但部份市場人士對於日清的前景仍有保留。畢竟現時推升盈利全賴加價及原料成本下跌,然而公司去年才將零售價格上調,估計未來一年要再加價並不容易,加上內地經濟放緩,市場正吹「消費降級」之風,要提升價格似乎是不大可能。

至於原材料方面並不是公司可以控制,小麥價從高位大幅回落五成後,近期也有見底反彈趨態勢,即使不再上升,經過之前大幅回調,除非俄烏戰事結束,否則再下跌空間有限。當然公司可以透過對沖方法減低原料價格上升的壓力,不過實際操作其實有一定風險。因此,原料這一塊,公司並不容易掌控。

之前帶動盈利的兩大原因不明朗,而整個即食麵市場在中國及香港的發展,有擔心已接近飽和,增長的空間有限。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中國即食麵產量由2018年到2020年間連續三年遞減, 2017年曾高達1,103.2萬噸,2018年已跌至699萬噸。尼爾森IQ《2023速食行業趨勢報告》顯示,今上半年即食麵線上及線下的銷售額按年下跌2%。

市場被受挑戰

中國內地即食麵市場近年備受挑戰,首先是外賣的崛起,美團(3690.HK)及餓了麼等外賣平台,以快速送遞食品,讓人們減低對即食麵的需求。另一方面,預製菜亦開始逐漸盛行,部份消費者認為其款式較多,也可多點不同菜式,勝於吃即食麵那樣單調。

與此同時,內地愈多愈多方便食品,亦挑戰傳統即食麵的市場。尼爾森IQ最新報告指出,上半年國內速食行業的銷售表現開始分化,部分地域產品表現理想,如急凍廣東點心和螺螄粉,在2023上半年按年增幅為43.7%和28.9%。又如四川阿寬食品的紅油麵皮系列,成為方便食品另一品類,具四川的特色風味,光2021年全網累計銷售超過兩億份。

對於日清食品,除面對整體即食麵市場的改變外,亦面對競爭對手的挑戰。雖然在香港日清佔據超過半璧江山,但在中國內地卻遠遠落後於康師傅(0322.HK)及統一(0220.HK)。去年康師傅單就即食麵的收入就296億元,統一亦有106億元,銷售規模大幅拋離日清食品。

當然,日清經常強調的是其品牌,指出與對手最大的分別,在於它們專注高端市場,相對康師傅及統一,日清的品牌檔次較高。然而,兩家龍頭企業近年也積極拓展高端市場,康師傅明言要加強高端產品布局,豐富產品口味,以滿足中產階層要求,例如推出較高檔的「燃魂伴麵」,找來張藝興作代言人,另外「禦品盛宴」定價亦較高,並借力羅永浩作推廣宣傳。

加強推廣拓展海外

在大環境增長放緩,加上強敵環伺下,日清食品可以做的,是搶佔市場份額,集團今年加強推廣力度,動員內地約1,200名營銷人員,今年內在超市等零售店推行三萬次的面對面銷售活動,合共提供600萬份試吃商品。

集團又不斷與日本人氣動畫推出聯名商品,之前曾與動漫《進擊的巨人》合作;今年又推出《咒術回戰》的聯名商品,藉此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及增加銷售量。

另外,日清亦開始有計劃加強在中國及香港以外的市場發展,今年收購日清越南另外的33%權益。集團表示,越南市場正踏入長期增長趨勢,希望可以透過此次收購,加快當地業務發展,從而擴大集團地域組合,加強集團的生產能力,改善成本效益,達致提高整體收入及能力。

投資市場對於即食麵的前景也沒看得太樂觀,日清的預測市盈率約18倍,與康師傅的相若,高於統一的14倍。日清公布季度業績當天股價曾升近2%至6.2港元,但之後已回軟。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小鵬通過麥格納代工 實現歐洲量產

電動車製造商小鵬汽車有限公司(XPEV.US; 9868.HK)周一宣布,將透過麥格納(Magna Steyr)奧地利工廠實現在歐洲的本地化生產,首批小鵬G6與G9已於該廠順利下線,相關專案預計於2025年第三季全面啟動。 據財新報道,麥格納是全球汽車零部件巨頭,亦為多家整車企業提供代工服務,累計生產逾400萬輛汽車。小鵬表示,看重麥格納在零部件、系統及整車領域的綜合能力與供應鏈網路,能快速推動本地化落地,未來將在奧地利投產更多純電轎車與SUV車型。 代工並非小鵬首次嘗試。2017年,小鵬曾與海馬汽車合作,代工生產首款G3車型。董事長何小鵬亦坦言,公司在中國市場起步即採代工模式,在歐洲延續此策略並不意外。 對中國新能源車企而言,歐洲是全球第三大汽車市場,2024年新車註冊量達1063萬輛,其中純電動車註冊量同比大增22%。然而,隨歐盟自2024年10月底對中製電動車加徵最高35.3%反補貼關稅,本地化生產的重要性愈發凸顯。比亞迪(1211.HK; 002594.SZ)、零跑(9863.HK)、廣汽(02238.HK;601238.SH)等亦相繼公布歐洲建廠或代工計畫,與小鵬一樣積極搶佔市場先機。 小鵬港股週二收升1.8%,報84.8港元。年初至今累升81.43%。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

簡訊:食髓知味 博雅斥2.2億續購比特幣

網絡遊戲開發商博雅互動國際有限公司(0434.HK)周二公布,在本月15及16日間,斥資2.19億元購入245枚比特幣。 收購比特幣的資金,主要來自今年公司多次配股所得。截至公告日,博雅持有3,925枚比特幣,平均每枚購入價為66,094美元。 公司表示進一步購入比特幣,是持續對Web3遊戲及Web3基礎設施研發進行投入,並擴大Web3核心戰略資產儲備,以及繼續在該領域進行項目投資和戰略合作。 博雅周三開市升1.2%報7.4元,公司過去半年股價上升90%。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Flowing Cloud taps placement to ease pressure as metaverse halo fades

元宇宙光環褪去 飛天雲動配股減壓

曾以「元宇宙第一股」光環上市的飛天雲動,如今靠配股集資紓緩資金壓力 重點: 上半年由盈轉虧1.2億元,主力營銷收入年減33% 截至6月底,現金與銀行結餘僅餘2,100萬元,四個月內兩度配股集資   李世達 一家公司在半年內兩度配股集資,對市場來說通常不是好訊號,一方面顯示公司財務或跟不上業務發展,二來投資人對於持股一再被稀釋,大多不會太開心。 從事數字營銷與內容服務的飛天雲動科技有限公司( 6610.HK),近日在四個月內第二次配股集資。據公告,配售最多4.334億股股份,佔擴大後股本約16.67%,配售價每股0.174元,較前一交易日收市價折讓約19.82%,所得款項淨額約7,453萬港元。 這筆款項中約六成將用於從媒體平台或媒體代理購買流量,其餘則用做研發與一般營運資金,研發部分包括算法與數據分析、數字人平台、人工智能、動作捕捉及XR相關技術的開發等。而在不到四個月前的5月,公司才剛完成3.61億股的配售,淨籌約7,100萬港元,用途與今次一樣是購買流量與研發。 時光回到三年前,飛天雲動享受著「元宇宙第一股」的光環登陸港交所,當時主打AR/VR營銷與內容服務,成功搭上當時最火熱的「元宇宙」題材。掛牌首日股價開盤2.21港元,短短一個月內衝上5.21港元的高位,當時投資人相信,這家公司或將乘著「元宇宙」的浪潮開啟高速增長。 元宇宙光環不再 三年過去,故事卻完全相反,飛天雲動股價長期跌破1港元,如今只剩下0.2港元多一點的水平,從天堂跌落地獄。 飛天雲動最初是一家移動端廣告與數字營銷服務商,核心模式是購買流量再設計互動廣告方案賺取服務費。隨著智能手機普及,公司快速壯大,2019至2021年間收入從2.5億元增至12.5億元,淨利潤同步增長至2.6億元。為了尋找新故事,公司在2015年前後開始嘗試把AR/VR特效融入廣告場景,逐步搭建「AR/VR營銷+AR/VR內容+SaaS平台」的業務架構。這一轉型,為它戴上了「元宇宙」的光環。 然而,光環背後,其業務內核並未真正改變。公司收入仍以廣告營銷為主,與元宇宙產業鏈上的硬件巨頭Meta、蘋果或平台型公司不同,它缺乏能構築長期壁壘的核心技術。當元宇宙概念退潮,硬件與平台仍能吸走流量與資金,飛天雲動卻失去了敘事優勢。 此外,互聯網與電商大客戶縮減預算,單客投放額下降,以及流量成本上升,都讓公司的經營壓力大大增加。 2024年公司收入9.95億元,同比下滑20%,淨虧損4,370萬元,結束多年盈利。主力的AR/VR營銷服務收入由8.45億元跌至5.73億元,客戶投放金額普遍下滑,毛利率由前一年的33.8%降至20.1%。 今年上半年收入跌15%至3.8億元,期內虧損1.2億元,去年同期盈利6,347萬元。核心營銷收入僅2.15億元,年減33.5%,單客投放額下降24%,流失了汽車等重要客戶。與此同時,公司應收賬款減值高達8,500萬元。 連續虧損 現金告急 雖然公司在AR/VR內容端仍有亮點,上半年收入增長12.6%,單專案價格提升60%,新興的數字人與短劇業務也有數倍成長,但基數太小,無法對沖主營業務的下跌。 正因如此,公司依賴資本市場補血。在5月中旬配股集資後,截至6月底,公司現金與銀行結餘僅剩下2,100萬元,顯示資金壓力相當大。市場有理由擔心這只是一場無止境的循環。 或許是利空早已出盡,也或者是AI與數字人研發投入說到點上,配股消息公布後首個交易日,飛天雲動股價不跌反漲,收報0.229港元,升幅5.53%。 不過,這難掩公司基本面的困境。AR/VR應用確實還有增長空間,例如數字文旅、沉浸式展覽、AI數字人等領域。但競爭者眾多,飛天雲動既沒有硬件優勢,也沒有平台效應。只能寄望於快速產品化、平台化,並提高毛利率。 本質上飛天雲動仍是一家廣告公司,市銷率僅有約0.4倍,遠低於新傳企劃(1284.HK)的1.6倍,其盈利模式與的財務壓力難以構築起投資者的想像,如果在技術上不能取得更多突破,單靠營銷投入爭取客戶恐非長久之計。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Fosun international

出售醫療集團套現26億 復星葡國業務重新佈局

復星出售光明醫療四成股權,這是近年繼出售銀行及地產業務後,再一次出售葡萄牙資產,但每次皆是出售部分股權,仍維持控制性股東地位 重點: 復星近年透過瘦身健體策略,不斷出售資產減債,從流動性危機中復蘇 復星去年重投美元債市場,月初再成功發行3億美元債券   鄭瑞棠 復星國際有限公司(0656.hk)在9月初公布,旗下葡萄牙附屬公司Fidelidade擬出售當地醫療集團光明醫療(Luz Saude)四成股權,作價3.1億歐元(折合約3.6億美元或25.9億人民幣),但仍然保留約六成權益。復星預期交易將令集團有三項裨益,包括優化資本結構及提升流動性;藉與經驗豐富的戰略夥伴合作,推動公司業務發展及價值創造;及強化股權結構,為公司的中期增長提供更強的支持和動力。 光明醫療為葡萄牙最大的私人醫療集團之一,提供廣泛的綜合醫院及臨床服務,擁有29家醫療服務機構,覆蓋葡萄牙75%人口。今次交易買家則為麥格理資產管理的投資基金。 保留項目控制權 葡萄牙原是復星歐洲投資的重要一環,涉及保險、醫療、地產、銀行幾大範疇,今次出售光明醫療集團股份,只是貫徹集團近年瘦身行動,有序地出售資產套現,改善集團的財政狀況,但交易都是出售部分股權,復星仍保留項目的權益。如2024年一月以2.35億歐元出售葡萄牙商業銀行5.6%股權,保留逾兩成股份,維持主要股東地位;今年5月向葡萄牙中央銀行出售里斯本Entrecampos地產項目其中兩幢大樓,作價1.92億歐元元,佔總樓面面積約19%,自己仍有項目的控制權。 此策略顯示集團並不是看淡葡國前景而退出市場,而每項目皆保留部分權益,仍可享受日後發展的收益。出售部分股權套現後,既可改善集團債務情況,又可降低項目所承擔風險,並引入策略性夥伴,是進可攻退可守的策略。 復星投資於葡萄牙可追溯至2013年,當年受歐債危機影響,葡萄牙面臨嚴重資金短缺,為減少公共債務,政府實施了一系列私有化措舉,因而讓復星找到投資機會。2014年5月,以10億歐元收購葡國最大保險公司Fidelidade;同年10月,Fidelidade在復星的支持下,以4.6億歐元收購聖靈集團醫院業務96%股權(後來更名光明醫療)。 2016年11月,復星以1.75億歐元收購葡國商業銀行BCP16.7%股權,後來增持至約20%。當年葡萄牙剛從歐債危機中復蘇,資產價格相對處於低位,提供了投資機會,而且葡國經濟穩定,加上地理位置連接歐洲與非洲,有利復星全球化佈局。今次主要業務皆出售部分股權並引入新股東,顯示其葡國業務的新布局。 流動性大幅改善 隨著復星近年積極減債,集團漸從三年前的債務危機中復蘇。最近公在的中期業績報告中,復星國際截至25年6月底止總債務為2,221億,較24年12底的2,141億元有所上升,同期的總債務佔總資本比率為53%,也比24年底的52%稍為上升。不過,同期現金及銀行結餘678億元,加上集團尚未提用的銀行信貸額達1,394億元,為集團提供充裕的流動性。 復星的債務危機出現在2022年,集團多年的積極擴張令負債急速上升,但疫情對公司現金流有嚴重影響, 22年9月標普將復星評級從BB下調至BB-,一度令復星境外美元債斷崖式下跌,穆迪更在23年4月因信息不足而撤銷其評級。 不過復星持有的資產價值始終超過負債額,從22年中開始積極瘦身,有序地出售資產,包括青島啤、新華保險等國企股份,並積極地出售海外資產,改善融資渠道,成功令集團從債務危機中復蘇。 重投美元債市場 24年11月復星成功發行3億美元3.5年期高級無抵押債券,是復星隔三年多以來重啟境外美元債,標普認為此對復星融資溝通的拓寬起積極作用,給予公司信用評級BB-,展望穩定。至今年9月初,復星亦成功發行4億美元債券,票息6.8厘。 復星債務危機暫時紓緩,但股價仍在低位徘徊,現價約5.6港元,差不多只及債務危機前的一半。花旗指復星出售資產帶來的現金流有助提高股東回報,現價比資產淨值折讓七成,認為估價復修空間可期,將目標價提高至6.5元,建議買入。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