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惠民保概念股」雖獲騰訊等明星資本加持,但在業務持續虧損的情況下,不易以高估值上市

重點:

  • 思派健康第三次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公司過去三年半累計虧損逾57億元,而且短期內難以扭虧
  • 該公司三大業務線覆蓋「醫─藥─險」,其中惠民保業務的高毛利率受市場關注,但同時也面臨隱憂

斯年

繼「明星」互聯網醫療公司圓心科技三次遞表港交所後,另一家業務線相似的頭部企業思派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也再一次向港股發起衝擊,最終誰能率先衝線?

思派健康成立於2014年,業務覆蓋醫療、藥劑、保險,曾獲大量明星投資機構加持,包括曾經投資圓心科技的科網巨頭騰訊控股(0700.HK)。從2015年開始,思派健康先後歷經8輪融資,募資總額近40億元,除了騰訊外,也引入了F-Prime Capital、斯道資本、時代資本、平安創投和IDG資本等股東。

招股說明書披露的股權結構顯示,騰訊集團實體對思派健康持股27.77%,創始人馬旭廣通過Lucky Seven持股7.54%,總裁李繼通過Spire succession持股5.31%,另有三個僱員激勵平台分別持股5.37%、2.14及1.33%。

獲得明星資本加持可說是「雙面刃」,它在協助公司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催生了其上市壓力。儘管面臨資本市場疲弱、新股頻繁破發的逆境,思派健康仍在2021年8月、2022年2月連續遞表港交所,但招股文件均在半年後失效,此番第三次遞表,能否成功登陸港交所?

三年半虧損57億元

招股書披露的資訊看,思派健康業務豐富而且表現領先,其目前經營三條業務線,包括特藥藥房業務、醫生研究協助,以及健康保險服務。

灼識諮詢的資料顯示,按2021年收入計算,思派健康經營著最大的私營特藥藥房及最大的腫瘤臨床試驗現場管理(SMO)組織。其健康保險業務也連接了中國150多個主要城市的醫院、全科醫生及專家,為約2,390萬個人及876名企業客戶提供會員服務。

思派健康表示,其三大業務線已經建立了能夠高度協同的生態系統,如特藥藥房業務及醫生研究協助業務,能讓健康保險服務系統中的醫生,站在治療方案的前沿;廣泛的健康服務商網路,也可以協助製藥公司進行選址及受試者招募。至於來自該網路的轉診,則成為了特藥藥房業務的重要患者來源。

但「醫─藥─險」生態圈未能帶動公司扭虧為盈。財務資料顯示,思派健康於2019至2021年的營收穩步上升,分別為10.39億元、27億元和34.74億元,今年上半年則按年增長21.8%至18.88億元,其中特藥藥房業務收入佔比在90%左右。特藥指的是高價值的處方藥,通常針對癌症等重大疾病。

然而,在收入連年上升的同時,公司淨虧損也持續擴大,過去三年半的累計虧損,已超過57億元。公司表示將通過擴張收入、改善營運效率等舉措,期望在未來三到五年實現盈利。

打造「醫─藥─險」生態是目前廣受資本追捧的創新醫療服務模式,但此類企業盈利普遍不理想,虧損是常態,日常營運依靠投資者注資。例如圓心科技的業務生態與思派健康頗為相似,但從2019年到2021年,其虧損也呈擴大之勢,從2.01億元增長到7.57億元,翻了近兩倍,2022年前8個月也已錄得5.3億元虧損;以同類模式經營,並曾獲博裕資本、中金公司等「明星」資本加持的鎂信健康,也一度傳言將衝刺上市,但今年中陷入被指侵犯商業機密的醜聞,上市前景更加難測。

保險業務毛利率高

除了「醫─藥─險」生態圈,思派健康等公司能受到明星資本追捧,也與其保險業務有關,因這些公司都被認為是「惠民保概念股」。

惠民保全稱為「城市定制型商業醫療保險」,由政府主導,主打「低保費,高保額」,保費普遍在幾十元至200元不等,但保額可以高達數百萬元,2020年起在全國各地鋪開,吸引大批參保人。

從招股書看,儘管「賣藥」貢獻了思派健康絕大多數收入,但其毛利率不到6%,反而收入貢獻最小的保險業務毛利率可觀,從2019年的39.5%上漲至今年上半年的67%,遠高於特藥藥房業務和SMO業務同期的5.4%和17.7%。

因此,保險服務近年成為思派健康最被市場關注的業務,尤其是公司於2019年12月推出惠民保,促進健康業務保險組合大幅變化,儘管一度導致毛利率下降,但隨著保險銷售佣金產生的收入增加,邊際成本減少,其毛利表現大幅改善。

由於市場上同類公司眾多,而且產品雷同,思派健康的惠民保業務正面臨日益增長的競爭壓力,和越來越少的可進入城市。此外,由於惠民保保費低廉,而且支持帶病參保,一旦出現低續保、高賠付的情況,該險種的可持續性將受到威脅。

到目前為止,市場仍然願意給出思派健康、圓心科技等公司較高估值。思派健康上市前估值達到17.2億美元(124億元),以去年收入34.7億元計算,市銷率約3.5倍,而圓心科技更超過4.6倍。然而,由於這類公司尚未盈利,加上港股市況疲軟,如果希望以高估值上市籌資,看來將面臨一定難度。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金錶品牌西普尼首掛 半日大升248%

中國金錶品牌西普尼(2583.HK)周二在香港首日掛牌,開市即升183.7%報84港元,之後股價續向上升,中午收市報103.1元,升248.31%。 公司發售1,060萬股,每股29.6港元,為上限定價,本地發售錄得2,504.9倍超額認購,國際發售獲得2.9倍超額認購,集資淨額2.68億港元(3,400萬美元)。 西普尼主要銷售自主品牌「HIPINE」黃金錶殼及錶圈手錶,並為國內知名珠寶品牌提供ODM及加工服務。2024財年收入4.6億元,按年升2.5%,期內溢利4934.8萬元,跌5.3%。 公司表示,所得款項主要用於進一步提升產能及擴大及優化銷售網絡、加強品牌建設,以及建立莆田研發中心加強研發能力。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博泰車聯首掛午收升4成

智能座艙解決方案供應商博泰車聯網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2889.HK)周二首日掛牌,開市即升32%報135港元,之後股價續向上,中午收報142.8港元,升40%。 公司發售1,043.69萬股H股,一成公開發售,每股售價102.23港元,公開發售錄得超額認購近529倍,國際配售超額2.7倍,集資淨額9.19億港元。 集資所得的30%用於擴大產品組合和解決方案,進一步加強軟件、硬件和雲端車聯網的全方位自主能力;另外30%用於提高生產、測試及驗證能力;約20%用於擴大銷售和服務網絡,10%用於整合行業資源的戰略性收購,餘下10%作一般營運資金。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Cotti runs coffee stores

掀起中國咖啡戰三年 庫迪疲態畢現

這家國內第二大咖啡連鎖企業去年高調宣稱,將在今年底前開設5萬家門店,如今聲勢已大幅減弱 重點: 截至今年8月,庫迪咖啡僅擁有1.5萬家門店,距其今年底5萬家的目標相去甚遠 今年早些時候,公司紐約首店開業之際,競爭對手瑞幸咖啡也同步入局 譚英 當中國流行文化試圖為現代企業的「你死我活」競爭策略尋找歷史注腳時,兩千年前的三國時代常被援引為參照。那段群雄逐鹿的歲月最終在西晉實現大一統,但前提是經歷多輪慘烈的混戰。 隨著中國咖啡戰火蔓延海外,國內兩大領軍者瑞幸咖啡(LKNCY.US)與庫迪咖啡正將戰局推向全球。即便如此,主戰場仍在中國本土,這裡不僅要迎戰星巴克(SBUX.US)等國際巨頭,更需直面數十家海內外對手。 儘管今年初進軍紐約的營銷聲勢浩大,但在這場對陣瑞幸與星巴克的現代「三國之戰」中,庫迪咖啡顯露後勁不足之勢。 庫迪與瑞幸在紐約的首店幾乎同期開業,前者5月登陸布魯克林及唐人街,本月再布點中城區;後者6月在中城開出兩家美國首店。雙方均迅速摒棄國內9.9元(約合1.4美元)的低價策略,轉為採用3.5至7美元的星巴克式定價。 今年7月,美國總統特朗普對全球最大咖啡出口國巴西加徵50%關稅,導致美國咖啡價格飆升,兩家企業似乎不以為意。但深層次看,兩大咖啡新銳的真正戰場在中國及更靠近本土的亞洲,星巴克等西方連鎖品牌在此並無主場優勢。 據研究公司Grand View Horizon數據,2024年東南亞、東亞及南亞咖啡市場規模高達642億美元(含中國市場30億美元),預計2025至2030年年均增長率達6.2%。這使得亞太市場幾乎與美國676億美元體量持平,後者同期年均增速預計僅為5.2%。 誠然,在中國家喻戶曉的古典名著《三國演義》劇情正被復刻,亞洲其他地區正快速成為這場現代咖啡「三國之戰」的新主戰場。 兩大品牌均以亞洲市場開啓出海征程。瑞幸2023年在新加坡開出首家海外門店,目前在當地門店超60家;成立一年後,庫迪2023年11月即在中國香港佈局,次月迅速進軍泰國及馬來西亞,門店遍及韓國、印尼、日本、越南、菲律賓、新加坡、加拿大。 5萬分店勢難達標 作為市場後來者,庫迪在國內尤其處於相對劣勢。但在全球舞台,雙方競爭態勢更趨均衡,庫迪的海外拓展速度已先行於對手。 憑借強勁增長,瑞幸已成資本寵兒,這主要受益於其疾速擴張。最新財報顯示,公司第二季度營收同比飆升47.1%至124億元(合17億美元),淨利潤同比勁增43.6%至12.5億元。其門店總數超2.6萬家,絕大多數位於中國。 橫向對比,星巴克全球門店3.2萬家,6月底中國門店數達7,828家。但這家總部位於西雅圖的巨頭正進行美國業務重組,且與中國當前精打細算的消費群體脫節,使其在最新版咖啡「三國之戰」中基本處於觀望狀態。 與此同時,庫迪先前的擴張計劃也遭遇困境。2024年,公司宣布計劃在今年底,大約在其開業的同一時點,運營5萬家門店。成立僅兩年,庫迪2024年10月便開出第10,000家門店,展現迅猛勢頭。 不過,官網顯示,截至2025年8月,庫迪全球28國門店僅達1.5萬家。更有媒體披露,其中3,000家門店至年中仍未開業。即便這些門店全部運營,總量仍不及其承諾的2025年底目標的三分之一。除紐約開店等零星宣傳,公司近期的推廣活動已較首年明顯減弱。 陸正耀、錢治亞兩位瑞幸前聯合創始人,因涉嫌主導數千萬美元銷售造假醜聞離職後,2022年10月創辦庫迪。據悉,這段「黑歷史」令該公司當前激進的擴張計劃融資受阻。 重資產佈局或是庫迪早期信心來源。去年11月,首席戰略官李穎波在行業會議上透露,公司在安徽建成中國最大咖啡烘焙基地,年加工產能4.5萬噸。瑞幸2024年也在臨近上海的的崑山市,投產年烘焙量3萬噸的工廠。 作為非上市公司,庫迪僅零星透露財務狀況。公司宣稱今年4月聯合外賣新軍京東推出配送補貼,活動期間訂單量破億杯。據內部會議消息,陸正耀表示超過90%標準店型中,淨利潤逾1萬元。 李穎波在近期加盟商會議上披露,5月單店月均經營現金流達2.7萬至2.8萬元,同比增40%。自2月起,庫迪力推便利店式新加盟模式,同時售賣冰淇淋、方便面、瓶裝飲料、熱食及盒裝簡餐,以此區別於星巴克、瑞幸的傳統咖啡專營形態,並宣佈將在第三方超市設咖啡吧台。 值得注意的是,面對價格戰壓力,瑞幸過去一年悄然提價以遏制毛利率下滑。但庫迪釋放持久戰信號,其與非洲生產商簽訂長期供應合約。星巴克持續進行的中國業務轉型更賦予這幕現代「三國之戰」變局新注腳,預示咖啡戰終局來臨前,必將經歷更多峰回·路轉的劇情演進。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Pagoda taps investors with stock placement to repay high debt after weak results

業績下滑債務高企 百果園配股集資還債

經營水果零售的百果園,公布中期業績不久,即以大折讓配股集資 重點: 公司今年上半年業績轉盈為虧蝕逾3億元 分店量大減近三成至4,386家   白芯蕊中國水果零售市場規模已超過1萬億元,行業有三大龍頭,以「南百果、北鮮豐、西洪九」之稱,當中「南百果」便是在香港上市的深圳百果園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411.HK),但近年業績滑落,2025上半年業績更進一步惡化,最新更宣布大折讓逾19%配股。 主打水果銷售的百果園,完成公布中期業績後,上周宣布按每股1.17港元,配售2.795億股新H股,佔擴大後H股總數約16.1%,較前一日收市價1.45港元大幅折讓19.31%,集資3.27億港元,當中2億港元用作支付貿易應付款項,1億港元用作償還銀行貸款。 2023年1月在港交所掛牌上市的百果園,於2001年在深圳成立,據當時招股文件指,集團是中國最大水果零售商,但市佔率只有1%,大股東是董事長兼執行董事余惠勇。經過是次配股後,股權亦從19.5%攤薄16.5%,但仍是最大單一大股東。 業績盈轉虧 回顧百果園表現,上市後首年業績硬淨,2023年盈利錄得增長11.9%至3.62億元,但踏入2024年業績開始走樣,單是上半年純利就大幅倒退66.1%至8,851萬元,整個2024年業績更由盈轉虧蝕3.86億元。至於股價,在2024年便累積大跌76.9%。 集團在2024年業績公布後解釋,因競爭加劇加上消費者需求變化,以及自身經營周期調整帶來挑戰,導致業績走樣;但奇怪是2024上半年業績開始倒退,到2024下半年業績轉差,管理層忽然變得積極,頻頻在市場回購,2024年全年回購約4,920萬股,金額達6,837萬港元。同時在2024業績大虧下,也派末期息每股0.0065元。 不過,從年初迄今起,回購的手影又未再出現,繼2024年大幅虧損3.86億元後,2025上半年亦虧損3.42億元。再者,百果園的短期銀行借款接近23億元,非即期銀行借款亦達2.67億元,資本負債比率由去年底的89.3%,增至上半年的103.5%,反映情況不大樂觀。 由於業績進一步惡化,集團也大刀闊斧搬遷或關閉租金費用率高、人工費用高或經營業績較差的劣勢門市,更加專注於優勢門店,因此零售門店總數按年淨減少1,639家至4,386家。 另一方面,百果園2024下半年採取措施優化毛利率較低產品,以滿足消費者在消費疲弱下,對高品質與高性價比產品需求,包括豐富產品種類及優化產品組合。從毛利率角度業務已見喘穩,由2024年底的3.1%,升至2025上半年的4.9%。 生鮮產業鏈損耗高 無可否應,內地水果零售市場規模大,但前五大企業市場佔有率只得3.6%,理論上業務發展及合併空間巨大,但百果園問題除了內地消費降級影響外,行業供應鏈問題才是關鍵所在。 據內地券商開源證券指出,中國水果種類繁多,亦是易腐食品,每種水果質量標準、保存要求都不同,故新鮮度和品質要求較高。另一方面,水果產地多,涉及不同農場、種植者和批發商,還有供應鏈亦複雜,對多數小型水果經銷商庫存管理難度大,因此要統一整條供應鏈較困難,形成水果產業鏈經常出現存放效率低、高損耗率等問題,單是中國生鮮產業鏈整體損耗率達25%,變相亦阻礙產品附加值提升。 為減少損耗,實現經營效率全面提升,加上現代種植技術和農業科技發展,業內企業引入數字科技,優化果品品質、減少損耗,以實現經營效率的全面提升。 為針對痛點,百果園已在內地建立七個總倉及428個城市倉,提升供應鏈效率,以滿足中小型水果供應商和夫妻老婆店的採購需求。 整體來說,百果園目前市賬率只有0.2倍,市銷率亦不足1倍,理論上估值處於偏低水平,配合毛利率有止跌回升的跡象,令股價在低位有支持,奈何集團整體收入下滑,加上內地樓市疲弱情況未改,令「財富效應」帶動的樂觀消費模式變得保守,消費者變得更為謹慎,直接打擊各零售行業。同時公司未來仍需為物流設備作大量投資,因此百果園業務前景挑戰大,中短期故事仍欠吸引力。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