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騰訊與嗶哩嗶哩等科網企業,因未依法申報併購案件被中國市監局罰款,市場擔心“強監管”會否重臨

重點:

  • 中國市場監管局最近對28宗科網企業收購案判處罰款,當中被處罰的公司包括阿里巴巴、騰訊、嗶哩嗶哩等科網巨頭,引起市場對於“強監管”重臨的憂慮
  • 有市場分析認為,在目前經濟放緩的不利環境下,官方對科網監管“加辣”的可能性不大

裴梓龍

最近有多家中國科網巨企因涉及“未依法申報”行為,突然被官方罰款,雖然相關金額不大,但也引起了市場擔憂:去年震懾投資市場的“強監管”會否重臨?

從80年代開始,香港股票市場就流傳“五窮六絕七翻身”這個傳統智慧,意味股市會在5月下跌、6月沽壓增加,到7月才從低位回升。然而,這一套今年沒有應驗,今年5月,隨著滴滴出行應用程式傳聞重新上架、市場傳出螞蟻科技重啟上市、深圳市政府透過美團(3690.HK)及京東(JD.US; 9618.HK)發放消費券等利好消息,讓投資者深信科技股的最壞日子已成過去。以阿里巴巴(BABA.US; 9999.HK)、京東、美團、騰訊(0700.HK)和網易(NTES.US; 9999.HK)為首的科網股從5月低位一度反彈23%至54%,帶領恒指在5月初最低的19,178點,反復上升至6月底的22,449點,打破了“五窮六絕”的魔咒。

正當市場期望科網股在7月保持強勢,突然又傳來大批科技企業被罰款的消息,讓投資者無所適從。事緣中國市場監管局(市監局)在7月10日公佈28宗未依法申報違法實施經營者集中案行政處罰決定書,當中有13宗與騰訊有關、5宗與阿里巴巴有關,其他涉及的科網企業包括滴滴、嗶哩嗶哩(BILI.US; 9626.HK)、平安健康聯想(0992.HK)、新浪微博(9898.HK;WB.US)等,但值得留意的是,這次與官方以往動輒施加以億元計罰款不同,上述每宗個案僅判罰50萬元。

收購業務無申報

根據市監局的資料,阿里巴巴是因為收購芭樂互動、上海第一財經、優酷土豆、駐雲集團、百世集團時沒有申報,一共罰款250萬元;騰訊涉及的12宗未申報收購案件,則包括好買樂、奇秦科技、小幫規劃等公司,總罰款額為600萬元。

要知道“罰款”這兩個字,絕對是科網股投資者的惡夢,因此消息一出,市場憂慮“強監管”是否重臨,讓投資者有如驚弓之鳥,阿里巴巴上周累挫15.5%,騰訊、美團與嗶哩嗶哩全周跌幅則由6.8%至16.8%不等。

凱基亞洲投資策略部主管溫傑認為,今年3月至6月,市場已普遍認為中國官方對科網企業的態度出現轉變,並覺得最壞時間已過,但最近突然有多家公司被罰款,可能會讓投資者覺得政策層面有暗湧。

“監管風暴重臨的陰影,加上美國因通脹大幅調高利率、騰訊遭南非大股東拋售股份,以及中國新冠疫情反復等一連串不利消息,令部分投資者考慮先沽貨再作觀望。” 溫傑分析說。

但值得留意的是,中國市監局在公告中已說明,這28宗案件均為過去應當申報而未申報的交易,隨著反壟斷常態化監管的深入推進,企業經營者集中申報意識不斷提高,積極自查歷史交易,主動報告涉嫌未依法申報行為,並積極配合調查,其餘案件處罰決定書將陸續公開。如果單憑字面解讀,市監局這篇公告的措辭並不強硬,甚至有點舊調重彈,反映當局針對科網企業再起新“火頭”的風險不大。

“加辣”風險不大

“既然反壟斷已是落實了的政策,經過過去一年的集中調查,當調查有了結果,公佈罰款也是合理,而且官方在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監管加辣”的可能性不大。”溫傑說。

中國經濟放緩已是不爭事實,國務院今年5月底再次強調促進平台經濟規範健康發展,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上週六出席《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2022中期宏觀峰會》上建議,中國下半年要持續擴大內需、加快數位化、智慧化轉型,他又認為當前最重要的是研究出臺支持民營經濟、平台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給市場明確的預期。

雖說官方監管“加辣”的可能性不大,但兩大科網巨頭騰訊和阿里巴巴,也各自面臨棘手難題。騰訊遭大股東南非Naspers“無上限”長期沽貨,限制股價上升空間,加上官方限制未成年人在暑假期間,只能在週五、六、日晚上八點至九點登錄遊戲,將對該公司的遊戲收入帶來不利影響。

至於阿里面對的麻煩更大,據《華爾街日報》,上海當局因警方資料庫被盜的事件,上周約談了阿里雲端運算部門高管,消息拖累公司股價進一步下跌至100港元邊緣。

“阿里雲的事件確實讓人比較擔心,投資者應留意事態發展,例如會不會引發官方對中國整體雲服務企業的關注,但估計對其他範疇的科網股影響不大,亦無需過份擔憂政策風險。“溫傑分析說。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不同集團通過上市聆訊 擬本月底啓動IPO

據國內媒體報道,高端嬰童用品製造商不同集團已於周四通過港交所上市聆訊,為其本月底啓動IPO鋪平道路。 據其周四向港交所提交的最新招股說明書顯示,中信證券與海通國際擔任承銷商,但不同集團尚未公布具體募資目標。 據更新文件披露,該公司2025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長25%,由上年同期的5.82億元增至7.26億元;同期毛利率自50.2%降至49.3%。同期利潤按年增長72%,從2,820萬元增至4,850萬元。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安踏計劃未來三年東南亞開千家門店

運動服裝製造商安踏體育用品有限公司(2020.HK)周四在新加坡一場活動上表示,未來三年計劃在東南亞開設1,000家門店。安踏將東南亞總部設在新加坡,未來逐步拓展至南亞、澳洲及新西蘭等周邊市場。 安踏表示,今年上半年,安踏品牌海外收入同比增長超過150%,主要受惠於東南亞市場增長,以及在美國和中東的新線下業務啟動。在中東和北非,安踏零售網絡已覆蓋阿聯酋、沙特阿拉伯、卡塔爾、埃及和肯尼亞等市場。另外,公司即將於9月在美國比華利山開設美國首家旗艦店,推動近一步擴張。 今年上半年,收入增加14.3%至385.4億元(54.1億美元),經調整純利增加7.1%至65.97億元,毛利率下跌0.7個百分點至63.4%。截至6月底,集團共擁有逾13,000間門店。 安踏周五高開,至中午休市報93.8港元,跌1%。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Senasic IPO

胎壓有數盈利未明 琻捷電子要測試市場溫度

憑藉傳感SoC的技術突破與政策紅利,琻捷電子正以高增長之姿敲響港交所大門 重點: 過去三年,公司收入由1億元增至3.5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83% 胎壓監測SoC佔公司收入約60%    李世達 在汽車世界裡,最不被人注意的零部件,往往承擔著最重要的角色。胎壓檢測裝置、電池溫度監測,往往能在危急時刻避免嚴重意外的發生。這些關乎安全的資訊,全仰賴隱身於輪胎或電池之中的傳感晶片。 汽車傳感晶片製造商琻捷電子科技(江蘇)股份有限公司(SENASIC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近日,琻捷近日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準備在香港資本市場尋求新的發展契機。 琻捷是一家專注於傳感SoC(System on Chip)的半導體企業。SoC是一種將處理器、記憶體、通信模組及感測電路等多種功能整合到單一晶片上的設計。它的優點是體積小、功耗低、性能高,常用於手機、汽車電子與物聯網設備中。 琻捷的產品主要應用於汽車領域,尤其是胎壓監測系統(TPMS)與電池管理系統(BMS)。申請文件引用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琻捷在2024年已是全球第三大、全中國第一大的無線汽車傳感SoC供應商,市場份額達7.3%。 可想而知,這家公司的崛起,仰賴中國汽車行業發展的幾個趨勢。 首先是新能源車的快速滲透。隨著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對電池安全的要求不斷提升。中國在2020年推出強制性標準,要求電池在熱失控前能及時預警;而2026年即將生效的新規更進一步要求,在熱失控後至少兩小時內不得燃燒或爆炸。琻捷正是全球首批量產電池保護SoC(BPS SoC)的公司之一,搶先卡位這一政策紅利。 時勢造英雄 另一大趨勢是汽車智能化與無線化。傳統上,車內大量數據依靠線束連接,既增加成本也影響可靠性。無線電池管理系統(wBMS)的出現,有望徹底改變格局。根據行業預測,wBMS市場在2026年至2030年間的年均增長率或高達270%以上。琻捷已提前推出符合新標準的產品,並開始在2025年錄得wBMS相關收入,未來有望在這片藍海市場奪得先機。 同時,中國汽車行業的「內捲」氛圍也為琻捷提供了機遇。當車企陷入價格戰壓力時,對於性價比更高、供應安全性更強的本土半導體供應商需求反而提升。琻捷作為唯一能大規模供應TPMS SoC的中國企業,成功打入前十大整車廠的供應鏈,具備了不可忽視的替代效應。 這些趨勢反映在公司的業績上,呈現出驚人的增長速度。2022年,琻捷的收入為1億元,至去年已攀升至3.5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高達83%。截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收入進一步增至1.7億元,同比增長27.1%。毛利率亦逐步改善,由15.4%升至27.1%。 拆解收入結構可以發現,胎壓監測SoC仍是最大支柱。2024年,這類產品收入佔比達60%,2025年上半年維持在58%左右。BMS SoC收入貢獻相對波動,但隨著新能源車標準收緊,未來潛力巨大。USI SoC則在底盤、空調、制動壓力等傳感場景中廣泛應用,長期維持約25%的收入佔比。 成本壓力抑制利潤 然而,自成立以來,公司一直處於虧損狀態,短期內仍可能持續。申請文件顯示,2022年,公司淨虧損已達2.1億元,至去年則維持在3.5億元左右。今年上半年,公司依然錄得約1.4億元的虧損。 管理層解釋,虧損一方面源自業務規模尚未放大到能攤薄固定成本,另一方面來自每年約3至4億元研發經費,車企的成本壓力也壓縮了利潤空間。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剔除金融工具估值波動、股份支付以及商譽減值等非經常性因素,公司的經營虧損其實已有收窄跡象。2022年的經調整虧損約為8,360萬元,到2025年上半年則減至約1,570萬元。這意味著,隨著收入持續擴張和毛利率改善,琻捷的盈利拐點或許並非遙不可及。…
Bain sells Chindata, which operates infrastructure

簡訊:貝恩資本40億美元出售中國數據中心業務予本地買家

貝恩資本(Bain Capital)周三宣布,已同意以40億美元將其中國數據中心業務出售予深圳東陽光實業(600673.SH)為首的財團,這筆交易是中國歷來最大規模的數據中心出售案。 此次出售的資產原名為秦淮數據,是WinTrix DC集團的中國業務,標誌著貝恩資本全面退出中國數據中心市場。該公告發布前,今年8月下旬曾有媒體報道數家企業競購WinTrix中國資產,交易估值或達42億美元。 貝恩資本2019年整合亞洲兩項數據中心資產組建WinTrix,2020年推動秦淮數據在美國上市,後於2023年以31.6億美元估值完成私有化。 伴隨人工智能崛起推高算力需求,數據中心近兩年已成為熱門投資領域。與此同時,中國政策要求國內通信基礎設施由本土企業和投資者持有,貝恩資本可能因此面臨出售WinTrix中國資產的壓力。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