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騰訊與嗶哩嗶哩等科網企業,因未依法申報併購案件被中國市監局罰款,市場擔心“強監管”會否重臨

重點:

  • 中國市場監管局最近對28宗科網企業收購案判處罰款,當中被處罰的公司包括阿里巴巴、騰訊、嗶哩嗶哩等科網巨頭,引起市場對於“強監管”重臨的憂慮
  • 有市場分析認為,在目前經濟放緩的不利環境下,官方對科網監管“加辣”的可能性不大

裴梓龍

最近有多家中國科網巨企因涉及“未依法申報”行為,突然被官方罰款,雖然相關金額不大,但也引起了市場擔憂:去年震懾投資市場的“強監管”會否重臨?

從80年代開始,香港股票市場就流傳“五窮六絕七翻身”這個傳統智慧,意味股市會在5月下跌、6月沽壓增加,到7月才從低位回升。然而,這一套今年沒有應驗,今年5月,隨著滴滴出行應用程式傳聞重新上架、市場傳出螞蟻科技重啟上市、深圳市政府透過美團(3690.HK)及京東(JD.US; 9618.HK)發放消費券等利好消息,讓投資者深信科技股的最壞日子已成過去。以阿里巴巴(BABA.US; 9999.HK)、京東、美團、騰訊(0700.HK)和網易(NTES.US; 9999.HK)為首的科網股從5月低位一度反彈23%至54%,帶領恒指在5月初最低的19,178點,反復上升至6月底的22,449點,打破了“五窮六絕”的魔咒。

正當市場期望科網股在7月保持強勢,突然又傳來大批科技企業被罰款的消息,讓投資者無所適從。事緣中國市場監管局(市監局)在7月10日公佈28宗未依法申報違法實施經營者集中案行政處罰決定書,當中有13宗與騰訊有關、5宗與阿里巴巴有關,其他涉及的科網企業包括滴滴、嗶哩嗶哩(BILI.US; 9626.HK)、平安健康聯想(0992.HK)、新浪微博(9898.HK;WB.US)等,但值得留意的是,這次與官方以往動輒施加以億元計罰款不同,上述每宗個案僅判罰50萬元。

收購業務無申報

根據市監局的資料,阿里巴巴是因為收購芭樂互動、上海第一財經、優酷土豆、駐雲集團、百世集團時沒有申報,一共罰款250萬元;騰訊涉及的12宗未申報收購案件,則包括好買樂、奇秦科技、小幫規劃等公司,總罰款額為600萬元。

要知道“罰款”這兩個字,絕對是科網股投資者的惡夢,因此消息一出,市場憂慮“強監管”是否重臨,讓投資者有如驚弓之鳥,阿里巴巴上周累挫15.5%,騰訊、美團與嗶哩嗶哩全周跌幅則由6.8%至16.8%不等。

凱基亞洲投資策略部主管溫傑認為,今年3月至6月,市場已普遍認為中國官方對科網企業的態度出現轉變,並覺得最壞時間已過,但最近突然有多家公司被罰款,可能會讓投資者覺得政策層面有暗湧。

“監管風暴重臨的陰影,加上美國因通脹大幅調高利率、騰訊遭南非大股東拋售股份,以及中國新冠疫情反復等一連串不利消息,令部分投資者考慮先沽貨再作觀望。” 溫傑分析說。

但值得留意的是,中國市監局在公告中已說明,這28宗案件均為過去應當申報而未申報的交易,隨著反壟斷常態化監管的深入推進,企業經營者集中申報意識不斷提高,積極自查歷史交易,主動報告涉嫌未依法申報行為,並積極配合調查,其餘案件處罰決定書將陸續公開。如果單憑字面解讀,市監局這篇公告的措辭並不強硬,甚至有點舊調重彈,反映當局針對科網企業再起新“火頭”的風險不大。

“加辣”風險不大

“既然反壟斷已是落實了的政策,經過過去一年的集中調查,當調查有了結果,公佈罰款也是合理,而且官方在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監管加辣”的可能性不大。”溫傑說。

中國經濟放緩已是不爭事實,國務院今年5月底再次強調促進平台經濟規範健康發展,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上週六出席《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2022中期宏觀峰會》上建議,中國下半年要持續擴大內需、加快數位化、智慧化轉型,他又認為當前最重要的是研究出臺支持民營經濟、平台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給市場明確的預期。

雖說官方監管“加辣”的可能性不大,但兩大科網巨頭騰訊和阿里巴巴,也各自面臨棘手難題。騰訊遭大股東南非Naspers“無上限”長期沽貨,限制股價上升空間,加上官方限制未成年人在暑假期間,只能在週五、六、日晚上八點至九點登錄遊戲,將對該公司的遊戲收入帶來不利影響。

至於阿里面對的麻煩更大,據《華爾街日報》,上海當局因警方資料庫被盜的事件,上周約談了阿里雲端運算部門高管,消息拖累公司股價進一步下跌至100港元邊緣。

“阿里雲的事件確實讓人比較擔心,投資者應留意事態發展,例如會不會引發官方對中國整體雲服務企業的關注,但估計對其他範疇的科網股影響不大,亦無需過份擔憂政策風險。“溫傑分析說。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傳Shein擬將總部遷回中國 為赴港上市鋪路

在美國與英國的上市計劃遇阻後,快時尚電商平台Shein據報考慮將總部從新加坡遷回中國,以爭取監管部門對公司在香港上市的批准。 彭博引述知情人士表示,目前註冊於新加坡的Shein已就其在中國設立母公司的事宜諮詢律師。他們表示,目前討論尚處初步階段,Shein無法保證一定會推進這一舉措。 Shein於南京成立,至2021年才將總部遷至新加坡,以標榜自己為全球性公司,嘗試淡化其來自中國。此前,在未獲得紐約及倫敦上市的監管批准後,Shein傳出已透過保密途徑提出赴港上市申請。 不過,雖然總部不在中國,但公司仍然受到內地監管機構的監督,因為中證監要求所有與國家有實質聯繫的公司,即使不是在內地註冊成立的公司,在任何地方上市前都需要通過審查。 Shein此舉可能有助其獲得內地監管機構批准,部份原因是內地當局可以向 Shein的收入徵稅。遷冊亦可以讓當局對Shein的龐大數據庫,實施更大的監督。自2023年起,內地當局要求企業在海外上市前,接受數據安全審查。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中手游虧損持續 中期料蝕6.5億元

遊戲運營商中手游科技集團有限公司(0302.HK)周二發盈警,預告截至今年6月底止,將虧損不多於6.5億元人民幣(下同),去年同期則錄得虧損2.41億元。 公司指出,雖然海外業務較去年同期有較大增長,但自研的旗艦遊戲《仙劍世界》自今年2月發行後,表現未如理想,使今年上半年收入同比減少4成。另外,要為部分尚未上線遊戲的預付版權金進行撇銷,而金融資產公平值虧損又增加。至於期內的銷售及分銷開支也大幅增加,產生較多推廣費用。 中手游周三開市跌14%至0.54港元,過去一年股價下跌逾50%。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Bright Smart is a brokerage

監管機構半途攔路 螞蟻收購耀才遇暗湧

耀才證券稱螞蟻集團的收購正按計劃推進,但媒體報道交易可能面臨更嚴格的監管審查 重點: 耀才出售股權予螞蟻集團一事,有媒體報道交易面臨審查,耀才回應說正按計劃推進 中國監管機構已加強對螞蟻集團的監管,包括2020年叫停其上市計劃後,強制公司進行重大整改   梁武仁 被龍頭企業收購,能為中小企業帶來巨大益處,使其即時獲取母公司的豐富資源與人脈。不過,這也是高風險之舉,因巨型收購方有時會引發政府監管機構之間的緊張關係。 隨著被螞蟻集團收購的計劃陰雲密布,香港券商耀才證券金融集團有限公司(1428.HK)正汲取這一教訓。 交易於今年4月首次公布,螞蟻集團同意以28.1億港元(3.59億美元)向耀才主席收購50.55%股權。當時,交易未顯爭議且推進順利。直至上周四,《華爾街日報》報道因更多內地監管部門考慮介入審查,交易可能受阻。次日,耀才股價大跌,盤中市值蒸發逾四分之一。 當日,這家券商緊急發布聲明稱交易正按計劃推進。公司股價雖有所回升,但當日收盤仍下跌約8%。本周一持續下探的走勢,顯示投資者對交易前景仍疑慮。 《華爾街日報》未明確說明監管審查趨嚴的具體原因。然而,螞蟻集團與監管機構的齟齬早有先例。2020年末,監管機構臨門一腳叫停其滬港兩地逾300億美元的上市計劃,本將成為全球最大規模的新股上市戛然而止。 事件急轉直下,令投資者試圖釐清原委,有報道稱螞蟻集團與監管部門在上市籌備期已生齟齬。就在股票即將上市交易數日前,監管機構約談多名高管及持股螞蟻的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上交所決定暫緩其上市,要求螞蟻進一步解釋其業務對金融科技監管環境的影響。同期,央行亦發布網絡小貸新規草案,該領域正是螞蟻的核心業務。 在螞蟻完成上市定價後,馬雲在上海舉行的一場峰會,發表看似批評中國金融監管機構的言論。他說中國的金融和監管體系阻礙了創新,強調需要利用技術將金融服務擴展到小企業和個人。 「我們今天有責任去建立一個真正屬於未來、屬於年輕人和下一代、屬於這個時代的金融體系。全球的金融體系必須改革。」此番高調表態引發嘩然,在商界領袖大多刻意回避公開批評監管者中尤顯突兀。 被迫整改 上市折戟不久,螞蟻集團被迫啓動重大整改,實質承接了馬雲此前呼籲的金融改革方向。該公司正推進重組為接受更嚴格監管及要求的金融控股公司,其金融控股公司牌照申請至今懸而未決。 市場普遍認為,監管機構對螞蟻集團採取強硬立場,旨在遏制其擴張勢頭,防範其對金融體系構成潛在風險,此模式類似早年對P2P網貸的監管整頓。 螞蟻集團試圖借收購耀才進軍證券業。鑒於其重組尚在進行,且金融控股公司牌照仍未獲批,此時拓展業務範圍的嘗試恐難獲監管認可。 螞蟻集團現有業務版圖涵蓋支付寶數字支付、信貸撮合、財富管理和保險等領域。整改中已分拆部分業務,獨立運營主體包括註冊於新加坡的海外分支螞蟻國際,據報道後者正考慮赴港單獨上市。 簡言之,螞蟻當下正值多事之秋,若耀才收購案因監管升級陷入僵局,亦不足為奇。 即便經歷上周拋售,耀才今年截至目前股價仍飆漲逾400%。部分漲幅源於港股大市回暖,恆生指數年內累計上漲28%。 截至3月的最新財年,耀才營收同比增長7%至9.72億港元(1.25億美元),其中經紀傭金收入增長14.5%至5.11億港元,淨利潤攀升11%至6.18億港元,對應64%的豐厚淨利率。 耀才目前市盈率達33倍,高於專注香港市場的頭部券商富途控股(FUTU.US)的29倍,也領先於立足新加坡、計劃在港擴張的老虎證券(TIGR.US)的24倍。當前估值顯示,螞蟻集團的收購價頗具性價比。借助其雄厚的資源優勢,耀才有望從富途等同業手中奪取市場份額,甚至進軍全球其他市場。 但若未能獲得中國監管機構放行,一切皆為虛妄。能否獲批及何時獲批仍是重大未知數,這不僅使螞蟻的海外雄心蒙塵,更對其未來開展重大並購的能力投下陰影。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WH Group flies on turnaround for North American pork business

北美豬肉業務扭虧 萬洲國際股價破頂

上半年中美肉品走勢分化,萬洲藉美國養殖端的成本控制成功扭虧,帶動收入與經營利潤走高,打開估值重估的想像空間 重點: 豬肉業務經營利潤2.55億美元,按年增加168.4% 績後公司股價創歷史新高,市值突破千億港元   李世達 中美的肉品市場在今年上半年走出不同的節奏,立足兩端的中國最大肉品生產商萬洲國際有限公司(0288.HK),正感受截然不同的市場氣候,試圖找到平衡點,對上節拍。 萬洲國際公布,今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長8.9%至133.87億美元,經營利潤同比升10.4%至12.59億美元,生物公允價值調整後股東應佔利潤7.88億美元,同比升0.5%。董事會建議派發每股0.20港元中期股息,為去年同期的一倍。 一個會計層面的細節顯示,上半年生物公允價值調整對損益的淨影響為收益6,200萬美元,較去年同期的收益9,600萬美元有所收斂。代表上半年利潤的改善,更多來自經營端的實質修復,而非公允價值變動的「順風」。 從業務結構看,豬肉業務是帶動業績成長的主動力。上半年豬肉業務收入56.23億美元,按年增加14.1%,經營利潤2.55億美元,更是大增168.4%。而肉製品業務則年增2.3%至66.4億美元,經營利潤卻按年下降7.9%至10.47億美元。 豬肉業務的轉折點出現在北美,上半年北美豬肉業務收入32.79億美元,按年大增21%,經營利潤1.63億美元,去年同期虧損400萬美元。在中國,豬肉業務收入按年增8.4%至17.95億美元,經營利潤2,800萬美元,與去年同期持平。 從價格來看,上半年中國平均生豬價格為每公斤15.5元,按年下降3.1%。中國生豬價格下跌的影響,也反應以在德康農牧(2419.HK)的業績上,該公司以中國生豬銷售為主,中期業績顯示,受生物資產公允價值變動大跌93.89%拖累,中期淨利潤下跌26.8%至12.9億元。 美國市場則是另一番景象,據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數據顯示,上半年平均生豬價格每公斤1.5美元,按年上升8.7%;美國農業部口徑的平均豬肉價值每公斤2.17美元,按年升4.5%。 關鍵之處在於北美養殖端的結構調整,當生豬上漲幅度大於豬肉價值、或出口受關稅與談判拖累時,屠宰加工的利差會被擠壓,但只要飼料成本同步下行、在養殖段扭虧,整體豬肉分部的利潤便能快速修復。 輕資產模式轉嫁風險 萬洲此前在美國與Murphy Farms、VisionAg Hog Production達成合作,轉讓部分母豬資產,由合資夥伴供應生豬,集團提供飼料與運輸服務,形成「輕資產、穩供應」的模式,降低自營養殖的資本負擔與波動敏感度,加上期內穀物走弱帶動飼料成本下降,使得盈虧拐點更快到來,帶動整體豬肉業務成長。 不過,養殖層面的風險始終存在。豬肉價值的漲幅仍落後於生豬,對屠宰企業的經營環境並不溫和;同時,對中國的美豬付運在高關稅與談判不確定下按年下滑20%,出口仍受美中談判與關稅牽制,壓力如影隨形。中國市場則要面對熟食消費需求復蘇緩慢的問題,歐洲市場生豬價格下行,也讓利潤承壓。 萬洲國際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郭麗軍表示,受惠於集團全球布局及產業鏈一體化優勢,上半年在收入、銷量及盈利均表現向好。 對中美貿易戰的衝擊,郭麗軍直言,美國對中國出口的豬肉關稅是57%,副產品關稅是30%,現時仍有盈利空間,貿易正常進行。集團美國市場的採購及銷售主要在美國原地,而且產品出口30多個國家及地區,因此中美貿易戰對集團影響不大。 這份成績單讓市場感到滿意,績後首個交易日,萬洲國際大漲約6.23%,報8.36港元,創下歷史新高。年初至今亦錄得38.87%漲幅。當前市值約1,072億港元,突破千億大關。市盈率方面,萬洲國際約8.4倍,低於美國泰森食品(TSN.US)的25.6倍及牧原股份(002714.SZ)的10.42倍,估值具吸引力。 花旗重申「買入」評級,並將目標價由8.2港元升至8.6港元;美銀證券則將公司今明兩年的每股盈利預測分別上調3%,目標價升4%至8.5元,重申「買入」評級;瑞銀則上調公司今明兩年的淨利潤預測2%和3%,目標價由7.6元上調至8.5元,維持「買入」評級。 考慮到目前股價相對便宜,若北美養殖維持改善且中國肉製品銷量回升,萬洲國際股價仍有上行空間,估值有望向同業靠攏,但投資人仍須關注關稅政策變化及豬肉價差帶來的影響。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