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餐飲運營商稱,由於其廣受歡迎的酸菜魚品牌表現强勁,去年公司利潤至少增長1.66倍,與此同時,其競爭對手海底撈則呈相反的態勢

重點:

  • 九毛九稱,其收入和利潤去年分別增長了至少50%和166%,其廣受歡迎的太二酸菜魚餐廳令食客們趨之若鶩
  • 競爭對手海底撈稱,預計2021年虧損38億元到45億元,這是其2018年IPO以來首次錄得虧損,此前公司采取了激進的擴張策略

劉小燕

當餐飲連鎖運營商九毛九國際控股有限公司(9922.HK)2020年在香港上市融資時,投資者們激動不已,超額認購了零售部分的近200倍。彼時,競爭對手海底撈國際控股有限公司(6862.HK)就像它提供的火鍋一樣火熱,正在以指數級擴張。人們對九毛九複製海底撈的成功寄予厚望。

兩年過去了,事實證明投資者的樂觀情緒既是對的,又是錯的。上周,兩家公司發布了截然不同的公告。九毛九發布了正面盈利預告,而海底撈則發布了盈利預警。似乎是對業績下滑表達歉意,海底撈後來於本周宣布,其聯合創始人張勇在公司過度擴張之後,已經辭去首席執行官一職。

在許多方面,這是現代中國版的“兩家餐飲連鎖的故事”,講述的是這個國家在過去10年對火鍋的熱愛。

九毛九在2月22日的公告中稱,預計去年至少盈利3.3億元,較2020年增長165.9%或更多。全年收入增長至少50%,至41億元甚至更高。公告發布的第二天,九毛九股價小幅上漲,說明投資者已預料到該公司人氣火爆的太二酸菜魚的强勁表現。

海底撈一天前發布的聲明則要悲觀得多。該公司表示,預計2020年淨虧損38億元至45億元,扭轉了2020年盈利3.1億元的局面。這將是該集團2018年在香港高調上市之後首次錄得虧損。海底撈表示,全年收入將爲400億元或更多,同比增長超40%。

這份盈利預警並沒有太出人意料,因爲在2020年,海底撈的淨利潤就已經下跌了86.8%。公告發布後,海底撈股價基本處於下跌態勢,周四收於18.52港元,較預警當天跌了5%。接替張勇擔任首席執行官的是他的前副職、首席運營官楊利娟,張勇將繼續擔任董事長。

兩家公司業績的鮮明對比十分引人注目,尤其是考慮到它們幾乎是在同一時間成立的,都找到了一個極受歡迎的餐飲形式,並且擁有相似的運營模式——由中央厨房生產半成品菜肴,以確保產品質量以及更高效的備餐流程。

那麽,兩者有何區別呢?區別就在商業模式,九毛九的優勢似乎主要來自其風靡的太二酸菜魚連鎖餐廳,後者貢獻了超七成的收入。與此同時,海底撈的弱點則要歸結於近些年來的過度擴張——九毛九或許應該吸取這個教訓,如果它想要保持目前的健康狀態的話。

提供奇特服務的餐館

在1994年創辦海底撈之前,張勇是一名工人。它以麻辣川式火鍋以及各種稀奇古怪的服務而聞名,比如爲等座的食客提供免費的美甲和按摩服務,還有拉麵表演。在上市的時候,這家總部位於北京的餐飲企業已經將網絡擴展到整個中國大陸,以及新加坡和港臺地區,使其成爲中國最大的火鍋連鎖店。

在香港上市時,該公司籌集了9.63億美元(60億元),上市第一年,公司收入激增59.5%,達到169.7億元,淨利潤增長60.1%,達到16.5億元。它的平均翻台率是令人羡慕的每天五次。這種繁榮助長了擴張的欲望,海底撈在2018年開了200家新店,2019年開了308家,在2017年底273家分店的穩定規模上,大幅擴張。

但這個急劇擴張的帝國建立在可疑的判斷基礎上。海底撈的管理層認爲,2020年是進一步大舉擴張的好時機,以利用疫情導致的低廉租金,那年又新開了544家餐廳。截至去年6月,店面總數已達1,597家。

在大幅擴張的推動下,去年上半年收入翻番,達到200億元。但它的淨利潤只有9,650萬元,經過換算,每家餐廳的日均淨收入只有334元。翻台率也下降到每天三次。張勇後來承認,是自己判斷失誤以及“盲目自信”,該集團在2021年做出了調整,關停300多家餐廳。

比較而言,九毛九的增長更爲明智——至少到目前爲止是這樣。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95年,創始人管毅宏在海南開了一家小麵館。九毛九成立於2005年,2010年從一家傳統的餐飲企業轉型爲連鎖餐廳,以“九毛九”這個同名品牌經營門店。

隨著公司走向成熟,這家總部位於廣州的餐飲企業遭遇了典型的逆境——就餐人數和營業額都出現了下降,直至2015年找到新的成功模式,成立了太二。太二以年輕食客群爲目標客戶,它的酸菜魚在中國風靡一時,太二迅速壯大,在2021年上半年,佔公司總收入的比例達到驚人的79.2%,而2016年的佔比只有6%。

與海底撈一樣,九毛九的生意也受到了疫情和激烈競爭的拖累,迫使它在2020年關閉了66家門店。但與海底撈比較,它的痛苦要輕不少。截至2021年6月,九毛九在中國的70個城市有419家門店,數字比海底撈少得多。不過,九毛九最終是否會像海底撈那樣擴張,還有待觀察。畢竟,當情况蒸蒸日上時,踩油門總是誘惑大大的。

就目前來說,投資者還是相當看好九毛九的增長前景,其市銷率相當可觀,爲5.58倍,是海底撈2.14倍的兩倍以上。

儘管它們的命運不同,但這兩家公司的股價與更廣泛的行業趨勢大致相似。兩家公司在上市後股價都出現上漲,並在2021年2月中旬見頂,當時海底撈的股價高達85.8港元,九毛九則爲37.15港元。但此後,海底撈穩步下行,現在徘徊在其17.8港元的發行價附近。九毛九在過去一年中下跌了14%,但仍比其IPO價格10.28港元高出約50%。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傳Shein擬將總部遷回中國 為赴港上市鋪路

在美國與英國的上市計劃遇阻後,快時尚電商平台Shein據報考慮將總部從新加坡遷回中國,以爭取監管部門對公司在香港上市的批准。 彭博引述知情人士表示,目前註冊於新加坡的Shein已就其在中國設立母公司的事宜諮詢律師。他們表示,目前討論尚處初步階段,Shein無法保證一定會推進這一舉措。 Shein於南京成立,至2021年才將總部遷至新加坡,以標榜自己為全球性公司,嘗試淡化其來自中國。此前,在未獲得紐約及倫敦上市的監管批准後,Shein傳出已透過保密途徑提出赴港上市申請。 不過,雖然總部不在中國,但公司仍然受到內地監管機構的監督,因為中證監要求所有與國家有實質聯繫的公司,即使不是在內地註冊成立的公司,在任何地方上市前都需要通過審查。 Shein此舉可能有助其獲得內地監管機構批准,部份原因是內地當局可以向 Shein的收入徵稅。遷冊亦可以讓當局對Shein的龐大數據庫,實施更大的監督。自2023年起,內地當局要求企業在海外上市前,接受數據安全審查。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中手游虧損持續 中期料蝕6.5億元

遊戲運營商中手游科技集團有限公司(0302.HK)周二發盈警,預告截至今年6月底止,將虧損不多於6.5億元人民幣(下同),去年同期則錄得虧損2.41億元。 公司指出,雖然海外業務較去年同期有較大增長,但自研的旗艦遊戲《仙劍世界》自今年2月發行後,表現未如理想,使今年上半年收入同比減少4成。另外,要為部分尚未上線遊戲的預付版權金進行撇銷,而金融資產公平值虧損又增加。至於期內的銷售及分銷開支也大幅增加,產生較多推廣費用。 中手游周三開市跌14%至0.54港元,過去一年股價下跌逾50%。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Bright Smart is a brokerage

監管機構半途攔路 螞蟻收購耀才遇暗湧

耀才證券稱螞蟻集團的收購正按計劃推進,但媒體報道交易可能面臨更嚴格的監管審查 重點: 耀才出售股權予螞蟻集團一事,有媒體報道交易面臨審查,耀才回應說正按計劃推進 中國監管機構已加強對螞蟻集團的監管,包括2020年叫停其上市計劃後,強制公司進行重大整改   梁武仁 被龍頭企業收購,能為中小企業帶來巨大益處,使其即時獲取母公司的豐富資源與人脈。不過,這也是高風險之舉,因巨型收購方有時會引發政府監管機構之間的緊張關係。 隨著被螞蟻集團收購的計劃陰雲密布,香港券商耀才證券金融集團有限公司(1428.HK)正汲取這一教訓。 交易於今年4月首次公布,螞蟻集團同意以28.1億港元(3.59億美元)向耀才主席收購50.55%股權。當時,交易未顯爭議且推進順利。直至上周四,《華爾街日報》報道因更多內地監管部門考慮介入審查,交易可能受阻。次日,耀才股價大跌,盤中市值蒸發逾四分之一。 當日,這家券商緊急發布聲明稱交易正按計劃推進。公司股價雖有所回升,但當日收盤仍下跌約8%。本周一持續下探的走勢,顯示投資者對交易前景仍疑慮。 《華爾街日報》未明確說明監管審查趨嚴的具體原因。然而,螞蟻集團與監管機構的齟齬早有先例。2020年末,監管機構臨門一腳叫停其滬港兩地逾300億美元的上市計劃,本將成為全球最大規模的新股上市戛然而止。 事件急轉直下,令投資者試圖釐清原委,有報道稱螞蟻集團與監管部門在上市籌備期已生齟齬。就在股票即將上市交易數日前,監管機構約談多名高管及持股螞蟻的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上交所決定暫緩其上市,要求螞蟻進一步解釋其業務對金融科技監管環境的影響。同期,央行亦發布網絡小貸新規草案,該領域正是螞蟻的核心業務。 在螞蟻完成上市定價後,馬雲在上海舉行的一場峰會,發表看似批評中國金融監管機構的言論。他說中國的金融和監管體系阻礙了創新,強調需要利用技術將金融服務擴展到小企業和個人。 「我們今天有責任去建立一個真正屬於未來、屬於年輕人和下一代、屬於這個時代的金融體系。全球的金融體系必須改革。」此番高調表態引發嘩然,在商界領袖大多刻意回避公開批評監管者中尤顯突兀。 被迫整改 上市折戟不久,螞蟻集團被迫啓動重大整改,實質承接了馬雲此前呼籲的金融改革方向。該公司正推進重組為接受更嚴格監管及要求的金融控股公司,其金融控股公司牌照申請至今懸而未決。 市場普遍認為,監管機構對螞蟻集團採取強硬立場,旨在遏制其擴張勢頭,防範其對金融體系構成潛在風險,此模式類似早年對P2P網貸的監管整頓。 螞蟻集團試圖借收購耀才進軍證券業。鑒於其重組尚在進行,且金融控股公司牌照仍未獲批,此時拓展業務範圍的嘗試恐難獲監管認可。 螞蟻集團現有業務版圖涵蓋支付寶數字支付、信貸撮合、財富管理和保險等領域。整改中已分拆部分業務,獨立運營主體包括註冊於新加坡的海外分支螞蟻國際,據報道後者正考慮赴港單獨上市。 簡言之,螞蟻當下正值多事之秋,若耀才收購案因監管升級陷入僵局,亦不足為奇。 即便經歷上周拋售,耀才今年截至目前股價仍飆漲逾400%。部分漲幅源於港股大市回暖,恆生指數年內累計上漲28%。 截至3月的最新財年,耀才營收同比增長7%至9.72億港元(1.25億美元),其中經紀傭金收入增長14.5%至5.11億港元,淨利潤攀升11%至6.18億港元,對應64%的豐厚淨利率。 耀才目前市盈率達33倍,高於專注香港市場的頭部券商富途控股(FUTU.US)的29倍,也領先於立足新加坡、計劃在港擴張的老虎證券(TIGR.US)的24倍。當前估值顯示,螞蟻集團的收購價頗具性價比。借助其雄厚的資源優勢,耀才有望從富途等同業手中奪取市場份額,甚至進軍全球其他市場。 但若未能獲得中國監管機構放行,一切皆為虛妄。能否獲批及何時獲批仍是重大未知數,這不僅使螞蟻的海外雄心蒙塵,更對其未來開展重大並購的能力投下陰影。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Agora does infrastructure

簡訊:中國業務拖累 聲網二季度收入持平

實時互動技術服務商聲網(API.US)周一報告稱,二季度營收同比持平,主要是其全球業務超越下滑的中國業務,成公司最大營收來源。 聲網報告稱,二季度營收達3,430萬美元,較上年同期微增0.1%。其國際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6.7%,達1,820萬美元;聲網中國業務收入下滑12.4%至1.16億元。公司國際業務活躍客戶數同比增長12.4%,增至1,880家;中國業務活躍客戶數微增1.4%,達到1,997家。 二季度實現盈利150萬美元,標誌著連續第三個季度實現盈利。聲網預計三季度營收將在3,400萬至3,600萬美元間,意味同比增幅處於7.6%至13.9%。 聲網股價於報告發布後次日(周二)下跌7.8%,收於每股3.67美元;年內股價累計跌幅達13%。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