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慧儀

隨著一家公司發展其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戰略,投資者和利益相關者越來越關注當中有否涉及“漂綠”的情況。當企業聲稱自己在ESG方面取得了進步,即使初衷如何,都可能被認為是言過其實。因此,如果一家公司希望有效和合法地傳達他們在ESG方面所下的苦功,應該在每一步都力求透明,並準備好足夠資料,以支援自己的主張。

如何避免漂綠?

漂綠是一個術語,用來描述一種傳播和市場策略,讓一個組織看起來比實際情況更環保,以打造一個負責任的公眾形象。這種活動通常涉及到對一個組織的資訊傳播進行引導性的〝化妝,當中包括分享誇張、但部分真實的資訊,以及傳播完全沒有事實根據的一些ESG成果。

要避免陷入漂綠的指責、減少受投資者和利益相關者批評,並防範聲譽損害的風險,企業在制定資訊傳遞時,有三個關鍵領域需要考慮。

1.      避免誇大或修飾ESG資訊的誘惑;

2.      建立可靠的、準確衡量ESG績效的指標,並分享相關目標進展的資料;

3.      必須透明和主動地報告公司ESG相關工作,可以分享成功經驗,但對欠缺進展的地方亦要坦白陳述。

不要誇大其詞

對於一些關於ESG績效的彙報,即使有其真實的基礎,但任何誇張和修飾用語,都有可能令人對其可信程度產生質疑,如何準確運用詞語,對有鑒賞力的專家觀眾是很關鍵。例如,像“全天然”和“生態友好”這些模糊術語,或者像〝零排放〞這樣的崇高聲明,都會引發人們對其真實性的懷疑,因為在許多案例中,這樣的術語會被判定為漂綠。

打個比喻,美國瓶裝水品牌斐濟水將自己推銷為“負碳”,因涉及欺騙而面臨訴訟。該公司被揭露通過購買碳信用額度來誇大其詞,企圖讓市場感覺其清除的碳比釋放的多,以建立正面品牌形象。雖然斐濟水的這個目標,不能說是完全虛構,但該品牌為實現碳負值所做的努力,要到2037年才會完全實現,因此其說法確有不實之處。

另一個例子是總部位於西雅圖的全球最大咖啡連鎖店集團星巴克(Starbucks Corp., SBUX.US)。2018年,星巴克發佈了一款號稱“無吸管杯蓋”的產品,採用一種普遍被社會接受的可回收塑膠聚丙烯製造。然而,有批評者質疑該款杯蓋的塑膠含量,甚至比舊款蓋子和吸管還高,星巴克最終沒有提出異議。

以上這些案例,說明了企業資訊準確和真實的重要性,因為一旦利益相關者對誇大其詞的聲明進行調查,便會對公司造成重大聲譽損害。

以資料支援ESG目標

資料在ESG傳播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它可以提供具可信度和明確的衡量標準,以顯示一間公司在這方面實踨既定目標的進展。如果欠缺資料,任何主張都可能被理解為一個空洞的承諾。

一間公司在ESG方面的志向越高,就可能需要更多資料支援其承諾。例如,一個零排放的目標,應該提供多項相關資料,詳細說明公司為實現該目標所做的工作;而一個物資回收計畫,就可能需要提供較少、但較簡潔的資料。

然而,正如之前所述,公司不應使用誤導性、不相關或薄弱的資料。向公眾披露的資料,必須經過精心挑選,以確保它支援公司提出的主張,並與企業對ESG的整體方向一致。記著,一致性是關鍵。

積極、主動和透明地報告

當消費者、投資者和合作夥伴不單從公司產品和行銷手法,而是從核心價值去研究你的公司,他們會想知道這些價值與你在ESG下的苦功是否一致。因此,在披露這些資料時,最重要是公開透明,並列出實現ESG目標所需的現實步驟,提供能夠清楚顯示在實現這些目標時,能顯示取得進展的指標。

這種透明度也應該擴展到你的內部和外部資訊傳遞,如果你需要越過重重難關才能達到ESG目標,或者需要對你的ESG策略進行調整,利益相關者會希望你能做到公開透明,避免當中出現任何變卦。

隨著投資者和利益相關者更關注公司的ESG聲明,一些簡單的步驟,便可以協助你在ESG方面取得理想溝通成果。透過制定清晰透明的資訊、用可信的資料來支援它們,並誠實說明公司在實現綠色目標方面的進展,便可以減少被指責漂綠的風險,並確保你在ESG方面所下的苦功,能得到應有的認可。

林慧儀是公共關係顧問公司匯壹顧問的創始人,讀者可電郵至:helen.lam@paradigmconsulting.com.hk與她聯繫

(本文為翻譯文章,中英文版本如有衝突,以英文版本為准。如欲參考原文,請點擊這裡)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裡

新聞

Jinko does energy storate

新聞概要:舉步維艱的晶科能源 寄望儲能業務帶來新動力

這家太陽能組件生產商第三季度出貨量下降16.7%,但收入跌幅卻放大逾倍,反映出該產業正深陷產能過剩與價格雪崩的困境    陽歌 太陽能組件製造商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JKS.US; 688223.SH)第三季度收入持續大幅下滑且深陷虧損,但其毛利率按季改善,同時儲能業務的增長也為公司帶來正面信號。 晶科能源及其同行在過去一年多一直面臨嚴峻挑戰,原因是產業產能嚴重過剩,導致價格暴跌並令大多數企業陷入虧損。中國政府已嘗試透過推動行業整合和關停落後產能來支撐市場,但目前尚未見到顯著成效。 晶科能源在周一發布的最新季度報告中表示,第三季度電池片、組件及硅片出貨量為21.57吉瓦(GW),按年下降16.7%。但由於價格疲弱,季度收入同比大降34.1%至162億元(22.8億美元),跌幅較第二季度的25.2%進一步擴大。公司第三季度淨虧損達7.5億元,而去年同期則錄得2,250萬元淨利。 儘管收入下滑與虧損擴大,晶科能源第三季度毛利率為7.3%,雖遠低於去年同期的15.7%,但較第二季度的2.9% 和第一季度的負2.5%明顯改善。 公司指出,第四季度出貨量預期區間較大,介於18 GW至33 GW之間,反映目前行業波動性極高。 雖然核心太陽能組件業務仍面臨壓力,但公司向投資者釋出一個亮點:其新興的儲能系統(ESS)事業有望成為重要收入來源。儲能系統對光伏電站至關重要,可將晴天的富餘電力儲存,以便在夜間或陰天回售電網。 晶科能源董事長李仙德表示:「隨著規模效應與競爭力的提升,我們預計儲能業務將成為公司的第二增長引擎,並在2026年開始為公司帶來盈利。」他補充,公司今年前三季度已出貨多於3.3 GWh的儲能系統,預計全年出貨量將達6 GWh。 晶科能源美國上市ADS股價在財報公布後周一上漲13.1%,今年迄今累計升幅達23%。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位元堂預告中期盈利按年跌近九成

中藥零售及醫療保健產品商位元堂藥業控股有限公司(0897.HK)周一發盈警,預計截至9月底止的中期業績將錄得淨利潤不多於約300萬港元,較去年同期的2,370萬港元按年大幅下滑87%。 公司稱,零售端在報告期內受到消費意欲下降拖累,收益錄得約7%跌幅,令毛利相應減少;同期出售物業收益淨額亦大幅縮減,集團投資物業的公平值收益淨額下滑,亦是盈利收縮的關鍵因素。不過,部分負面影響已由行政開支與融資成本下降所抵銷。 位元堂股價周二平開,至中午休市報0.45港元,無漲跌。該股年初至今累升約80%。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宏橋折讓一成 配股集資淨額115億

鋁生產商中國宏橋集團有限公司(1378.HK)周一公布,以先舊後新方式,配售4億股,佔已擴大公司股本約4.03%。 每股配售價29.2元,較本周一收市價32.3元折讓9.6%,亦較之前五個交易日均價33.36元折讓12.46%,集資淨額114.9億元。 公司計劃,將集資所得用作發展及提升國內及海外項目,並償還現有償務以優化資本架構,以及用作補充一般營運資金。 周二宏橋開市跌7.7%報29.8元,過去一年公司股價上升153%。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KE Holdings shores up its house with share buybacks, as revenue gains fail to impress

增收不增利業績續下滑 貝殻靠回購撐股價

內地最大房地產中介平台貝殻找房業績持續下滑,集團不斷回購力挺股價 重點: 公司第三季度盈利大跌至7.47億元 今年已斥資6.75億美元回購股份   劉智恒 「覆巢之下豈有完卵」,意思是傾覆了的鳥巢,又怎可能有完整的鳥蛋。這句古語正好用來形容今天中國的房地產業,在疲弱的市場下,相關產業也難免受到波及,縱是內地房產中介龍頭的貝殻控股有限公司(2423.HK, BEKE.US)亦難獨善其身。 公司2024年的盈利開始回軟,收入雖按年升20.2%至935億元,盈利卻不升反跌31%至40.78億元。今年上半年的收入上升24.1%至493億元,但盈利按年仍要下跌7%至21.62億元。 及至近日,貝殻公布第三季度業績,情況未見改善。期內收入231億元,同比微增2.1%,可盈利卻大幅下挫36.1%至7.47億元。 收入增長而盈利下跌,原因是內地樓市持續下滑,公司主要盈利來源的中介業務受到相當影響。期內公司促成的存量房交易額達5,056億元,同比雖增加5.8%,但為貝殻帶來的收入則減少3.6%至60億元。另外,新房交易金額下跌13.7%至1,963億元,導致收入減少14.1%至77億元。 成本上升佣金下跌 盈利的減低,一方面是貝殻對貝聯(加盟「貝殼找房」平台上的中介公司)的平台服務及加盟服務費,進行了激勵性減免。另外,為穩定中介人團隊,亦提升了公司旗下的鏈家品牌經紀的薪酬佔比。還有,開發商負債累累,在市況不景下,也要將新房支付予中介的銷售佣金壓低。在這幾方面影響下,擠壓了貝殻的盈利。 面對困境,公司近年推行新策略,即所謂「一體三翼」,一體是以房產中介為核心,包括促成存量房與新房的業務,三翼則涵蓋了裝修、租賃及房地產發展等三大業務板塊。 不過,除了租賃服務的表現較佳外,裝修業務在第三季收入43億元,基本上與去年同期相若,而在新房成交減少下,裝修業務未來的增長受到了局限。 物業發展是由「貝好家」負責,採用C2M(從消費者到製造商)的模式,通過大數據分析,確定精準的產品定位及設計。但物業發展的投入較大,由發展到落成需時,加上市況差,回報不太高,一旦樓市持續走弱,別說盈利,出現虧損也大有可能。 因此,貝殻業績表現,很大程度還要倚重地產中介收入,但房產市場遲遲未見曙光,貝殻股價自然長期受壓;即使今年港股表現亮麗,貝殻股價仍然乏善足陳,過去一年從高位足足下跌了37%。 累計回購23億美元 為提振股價,百無可施下貝殻只能祭出「回購」一招,自2022年9月開始至今年9月底,共斥資23億美元購入公司股份,佔回購前公司總股本約11.5%。單就今年回購金額已達6.75億美元,而上季斥資金額更達2.81億美元,創下近兩年單季回購新高。 然而回購只屬治標方法,業務上升業績增長,才是支持公司股價的皇道之法。在樓市疲不能興下,貝殻近幾年的股價只是徘徊在30至50港元水平,若沒有回購這救命法寶,股價跌幅或許更加慘不忍睹。 投資銀行對貝殻的前景也不太樂觀,瑞銀本月初將公司2025年至2027年的盈利預測分別調低24%、29%及27%,並將評級由「買入」調低至「持有」,美股目標價由22.1美元下調至19美元,降幅14%。 潛力展現仍需時 事實上,貝殻目前的市盈率仍高達34倍,延伸市盈率更高達39倍,足見現時的估值並不便宜,要股價有明顯突破似是不切實際,只能偶爾因政府推出穩定樓市措施,才能推動股價短期上升,長遠仍是要看樓市復蘇情況。 樓市自2021年逆轉回落後,貝殻展現強勁的抗跌能力,雖有個別年份出現虧損,大體表現仍算理想。近兩年盈利雖然下跌,但收入持續上升,反映在市場的佔有率日漸增加,只不過因樓市不景,佣金受到客戶擠壓。 我們認為,貝殻在逆境中仍能取得盈利,財務狀況又十分健康,要捱過大市場的不景氣應沒問題;一旦樓市復蘇,貝殻必然能率先受惠。長線來說,貝殻深具價值,問題是內地樓市何時見底轉勢,可能是兩年,可能是5年,或許更漫長。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