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持有這家中國歷史最悠久西式投資銀行約10%股份的海爾,披露其持股比例已降至6.32%

重點:

  • 家電巨頭海爾已減持在中金公司長期持有的股份,後者或將遭遇自中國市場2016年崩盤以來年首次年利潤下滑
  • 中國首屈一指投資銀行的未來增長,受限於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和資本監管要求

沈如真

2020年底,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3908.HK; 601995.SH)在上海的上市備受期待,而早在那時之前,家用電器製造商海爾的投資部門就買入了這家中國成立最早的投資銀行近10%的股份。現在,這段關係似乎正在走向盡頭。海爾集團(青島)金盈控股有限公司上週末披露已完成減持計畫,持股比例由之前的8.26%降至6.32%。

海爾金盈試圖淡化此事,將其歸因於內部的現金需求。的確,在IPO之前入場的投資者幾年後出售股份並希望鎖定部分收益,這種事情並不少見。但這一舉動也反映出,對中國投資銀行的情緒比兩年前降溫了。

2020年11月2日,之前已在香港上市的中金公司在上海掛牌。上市首日,看漲的投資者將其股價抬升至44%的漲停上限。無論是中金公司不斷上升的全球排名,還是螞蟻集團擬集資370億美元(2,580億元)的全港最大IPO主承銷商身份,都吸引著投資者。

但就在一天後,中國政府叫停螞蟻上市,一系列針對從科技到教培輔導行業的監管打擊由此開始。對中國企業海外上市審查的同時收緊,讓一個本是中金公司最大搖錢樹的市場不寒而慄。

如今,中金公司在上海上市的股票,已比2021年的高位跌去超過一半,這還是在經歷最近一輪反彈後。在該銀行遭遇自中國市場2016年大跌以來首次年收入和年利潤雙雙下滑之際,其在香港交易的股票也在10月底迎來6年來的最低位,但之後出現了反彈。

中金公司一瀉而下的股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系列宏觀因素,包括深受疫情影響的經濟對投資銀行業的衝擊、股市的萎靡不振,以及外國競爭加劇的威脅。但這些困難也具有特殊性,反映了一家被視作中國最具國際化的投資者銀行的企業面臨的獨特挑戰。摩根士丹利(MS.US)一度是中金公司的合作夥伴和大股東。

中金公司的全球化野心也因為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以及對中美資本市場可能會脫鈎揮之不去的擔憂而被蒙上了陰影。與此同時,其擴張也受到了阻礙,因為在計畫價值數以十億美元計的新股配售時,它需要保持特定的資本充足率水平。

儘管如此,中金公司依然是中國最大、最具創新精神的投資銀行之一,不讓中信證券(6030.HK; 600030.SH)和海通證券(6837.HK; 600837.SH)等國內頂級競爭對手專美。作為總資產規模位居全國第9的證券公司,中金公司的投資組合更多元化,從相對穩定的財富和資產管理,到週期性更強的券商和自營交易,不像較小的競爭對手那麼容易受市場波動的影響。

疫情與戰爭帶來挑戰

儘管中金公司的長期形勢較為穩固,但從其最新的季度財報來看,短期內的不利因素還是顯而易見的。2022年首9個月,營收按年下降了10.6%至193.9億元,淨利潤下降19.3%至60億元。

最大的拖累來自中金的券商和投資業務,它們的收入在此期間分別下降了17.5%和38%。由於中國政府加大力度利用資本市場來幫助經濟復甦,以及提升中國的科技能力,中金的投行業務收入增長了13%,從而紓緩了這些下降。

分析人士預計,中金公司今年的淨利潤將下降15%至20%,這是自其2016年利潤下降7%(當時中國股市處於重大調整期)以來,首次出現年利潤的下降。

由於大範圍封控以及其他防疫措施對經濟造成打擊,中國基準性質的滬深300指數在今年前9個月暴跌逾20%。今年2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外國資本外逃,也是導致下滑的原因之一。

儘管面臨種種不利因素,據畢馬威(KPMG)估計,中國企業今年的IPO融資規模達到創紀錄的6,100億元,佔全球IPO融資總額的近一半,中國的IPO市場今年實際上將實現5%的增長。相比之下,美國IPO市場預計將暴跌逾90%,香港市場則萎縮逾70%,凸顯出美國大舉收緊貨幣政策的抑制效應。

行業資料顯示,中國140家證券公司在2023年前9個月的綜合收入下滑了17%,比中金公司10.6%的降幅要更為嚴重。在中國於2020年取消該行業的外資持股上限後,這個擁擠的行業預計還將面臨來自全球競爭對手日益激烈的競爭,因為摩根士丹利、高盛和瑞士信貸等公司可以完全控制其中國業務了。

作為中國歷史最悠久的西式投資銀行,中金公司自中美雙方於1995年合資建立後,它已經有了足夠的時間來學習「與狼共舞」。它的全球網路包括在香港、紐約、倫敦、新加坡、三藩市、法蘭克福和東京的業務,它在幫助中國企業在海外融資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

儘管在過去18個月裏,中國公司的海外上市基本停滯,但中金仍有大約五分之一的收入來自中國境外。在這方面,該公司中國以外業務在未來的增長情況,將取決於地緣政治。儘管上周緊張局勢緩和的跡象提振了中金公司和其他中國企業在美國進行IPO的承銷商,但目前尚未清楚中國將如何對此類海外上市實施新的審查機制。

根據中國擴大後的「滬港通」計畫,中金公司還可以為那些希望在瑞士和法蘭克福上市的企業提供服務。不過就交易規模和市場流動性而言,沒有哪個城市能與紐約相比。

這家投資銀行的負債率水平接近監管上限,它已公佈計畫通過新股配售籌集高達270億元的計畫,為增長提供資金。隨著市場的反彈和中金公司的擴張,中信證券預計中金在2023年和2024年將分別實現32%和10%的利潤增長,扭轉今年的下滑趨勢。不過,這還是遠遠低於2021年50%的利潤增幅,以及2020年70%的利潤增幅。

中金公司在上海上市的股票目前市帳率約1.6倍,高於1.4倍左右的行業平均水平,這表明其增長前景可能已經反映在股價中了。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解釋了海爾最近決定套現的原因。但我們也應該注意到,其香港股票的市帳率要低得多,只有0.7倍,這反映出國際投資者對該公司存有更大的懷疑。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

新聞

簡訊:六福集團首季零售止跌回升

珠寶零售商六福集團(國際)有限公司(0590.HK)周四公布,截至6月底止三個月的第一季度,整體零售值及零售收入扭轉跌勢至雙位數增長,分別按年升13%及14%。整體同店銷售亦止跌回升5%。 港澳及海外市場零售值按年升9%,零售收入升8%,同店銷售升3%,全部都止跌回升。其中,香港同店銷售升1%,澳門跌1%,海外市場升20%。至於內地市場零售值、零售收入、同店銷售,分別升14%、31%、19%。 公司稱,雖然季內國際平均金價升約四成,按重量計價的黃金產品同店銷售仍大幅改善至持平。定價首飾產品的同店銷售本季進一步提升19%。截至6月底,集團全球有3162間店舖,上季淨減少125間,主要是內地品牌店減少。公司對內地中長線業務前景審慎樂觀,計劃今年度在海外淨增加約20間店舖。 六福集團周五股價高開0.7%,至中午休市報22港元,升3.04%。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受惠新遊戲上線 創夢天地扭虧為盈

網游企業創夢天地科技控股有限公司(1119.HK)周四披露,受惠於新產品上線推動,預計2025年上半年業績將同比扭虧為盈。 公司預計今年前六個月將實現淨利潤2,000萬元至5,000萬元,較2024年同期1.09億元的虧損顯著改善。報告期內經營活動現金流達3,000萬元至6,000萬元,上年同期則為3,400萬元。 公告明確指出:「淨利潤扭虧為盈主要得益於集團自研產品和新產品的上線,帶來集團利潤率的提升。」 2024年公司營收同比下滑21%至15.1億元,淨虧損則從2023年的4.53億元同比擴大至5.29億元。 創夢天地股價周五開盤上漲9.6%至0.91港元,隨後持續上漲,早盤上漲20%。週四收盤時,該股年內已下跌68%。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微創機器人中期收入按年大增80%

機器人企業上海微創醫療機器人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252.HK)周四發公布,截至今年6月底止的中期收入,較去年同期的9,924萬元人民幣,上升70至80%。 收入大升原因是核心產品「圖邁腔鏡手術機器人」於期內銷售強勁增長,上半年新簽訂單18台。另外「鴻鵠骨科手術機器人」在核心區域的快速覆蓋與滲透,銷售穩步增長。「R-ONE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獲批上市後,需求亦漸上升。 由於收入快速增長,加上集團全方位降本增效提升經營效率,期內經調整淨虧損按年收窄40%至1.25億元人民幣。 公司周五開市升1.3%報18.6港元,年初至今股價已升82%。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iMotion share placement

跨足機器人領域 知行科技一年三度配股

跨足機器人、飛行汽車等領域的知行科技,正在以密集的節奏集資 重點: 這是公司12個月內第三度股份配售,累計集資額約5.3億港元 今年公司積極跨足機器人領域    李世達 如果說一次配股是為了補充彈藥、推進戰略,那麼在一年內完成三次配股,或許就是另一番故事。智能汽車技術企業知行汽車科技(蘇州)股份有限公司(1274.HK),近日宣布一年內的第三度配股集資。如此密集的融資行動,透露的是公司的雄心?抑或是焦慮? 知行科技最新一輪配股於7月13日正式公告,擬配售最多15,495,000股股份,配售價為每股15.22港元,配售價較7月11日收市價16.72元折讓8.97%。集資淨額約為2.31億港元。這筆資金將主要用於四大方向:高階智駕與駕艙一體解決方案研發、研發與生產設施升級、機器人業務併購與研發、以及一般營運資金等。 就在今年2月與去年12月,公司分別完成2.28億港元與7,328萬港元的配股籌資,截至今年6月底,兩次配售尚未動用的淨額分別為8,948萬港元及1,108萬港元。從節奏與規模來看,知行的資金計劃明顯已進入加速期。 跨界布局下的資本壓力 急切的資金需求,源於其快速擴張的發展策略。2025年初,知行成立了全資子公司「艾摩星機器人」,並於5月收購蘇州小工匠機器人過半股權,後者擁有逾60項知識產權,專精於一體化關節模組,應用於人形機器人與機械臂。結合大模型算法與自研模組製造,知行希望以此打開具身智能的應用新局面。 而在飛行汽車領域,早在去年4月知行已與一家中國頭部飛行汽車企業合作,提供一體化自動駕駛解決方案。這類新業務看似與本業相隔遙遠,實則在感知、決策與控制模組上具有技術遷移的高度共通性。此外,知行科技亦於今年3月公告擬收購一間位於德國、專精高安全電子控制系統的供應商,意在補強其域控制器產品的國際化技術深度。 儘管研發與擴張投入增加,但技術成果已開始轉化為訂單。今年5月,知行科技獲得一頭部新能源車企、兩家傳統主機廠與一海外車廠的新定點,涵蓋高階NOA(自動導航輔助駕駛)域控平台與視覺感知模組。 同時知行也在強化核心優勢,在高階自動駕駛域控與中低算力平台部署上均取得成果。其自研BEV+Transformer感知架構已部署於瑞薩V4H等中算力平台,並與地平線征程3、征程6等國產晶片合作,降低對英偉達的依賴。2024年,公司累計交付22.7萬套智駕方案,年增75%;獲得35個新增定點,累計定點達65個,合作車企涵蓋吉利、極氪、奇瑞、東風等。 去年虧損擴大 2024年,知行科技迎來第四個虧損年度。去年公司收入12.48億元,同比僅增2.6%;毛利率卻由9.94%降至7.28%,全年淨虧損按年大增 47.8%至2.88億元。2024年研發開支為2.81億元,較2023年增加 29.56%。若不計研發支出,公司營運基本持平,顯示成本結構壓力依然沈重。 截至2024年底,公司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約4.56億元,去年錄得經營活動所產生的現金流出為1.03億元。若考慮到2025年計劃中的研發投入、跨國收購與新業務布局,現金續航力面臨挑戰。這也說明為何公司密集推動配股,以保持戰略執行所需的資金靈活度。 市場反應方面,配股消息公布後,知行科技股價兩個交易日下跌約3.2%,報16.24港元,仍較今年4月的低點高約48%。反映短期資金的壓力對股價形成牽制,但市場仍對其中長期技術落地與成長潛力具有一定信心。目前知行科技市銷率(P/S)約為2.73倍,高於德賽西威(002920.SZ)的1.96倍,但低於黑芝麻智能(2533.HK)的17.85倍,估值仍屬偏低。 知行科技正試圖以技術主導的方式擴張其在AI+汽車、機器人與飛行交通領域的生態邊界,證明自己是一家具技術實力與應用廣度的企業。但對投資者而言,在業績未實現拐點之前,仍應審慎評估其現金流穩健性與新業務轉化效率。若能在機器人與飛行汽車等高潛市場成功複製自動駕駛量產模式,則當前估值或仍具吸引力;否則,頻繁配股帶來的股東稀釋風險與盈利不確定性,將繼續主導股價的走勢。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