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持有這家中國歷史最悠久西式投資銀行約10%股份的海爾,披露其持股比例已降至6.32%

重點:

  • 家電巨頭海爾已減持在中金公司長期持有的股份,後者或將遭遇自中國市場2016年崩盤以來年首次年利潤下滑
  • 中國首屈一指投資銀行的未來增長,受限於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和資本監管要求

沈如真

2020年底,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3908.HK; 601995.SH)在上海的上市備受期待,而早在那時之前,家用電器製造商海爾的投資部門就買入了這家中國成立最早的投資銀行近10%的股份。現在,這段關係似乎正在走向盡頭。海爾集團(青島)金盈控股有限公司上週末披露已完成減持計畫,持股比例由之前的8.26%降至6.32%。

海爾金盈試圖淡化此事,將其歸因於內部的現金需求。的確,在IPO之前入場的投資者幾年後出售股份並希望鎖定部分收益,這種事情並不少見。但這一舉動也反映出,對中國投資銀行的情緒比兩年前降溫了。

2020年11月2日,之前已在香港上市的中金公司在上海掛牌。上市首日,看漲的投資者將其股價抬升至44%的漲停上限。無論是中金公司不斷上升的全球排名,還是螞蟻集團擬集資370億美元(2,580億元)的全港最大IPO主承銷商身份,都吸引著投資者。

但就在一天後,中國政府叫停螞蟻上市,一系列針對從科技到教培輔導行業的監管打擊由此開始。對中國企業海外上市審查的同時收緊,讓一個本是中金公司最大搖錢樹的市場不寒而慄。

如今,中金公司在上海上市的股票,已比2021年的高位跌去超過一半,這還是在經歷最近一輪反彈後。在該銀行遭遇自中國市場2016年大跌以來首次年收入和年利潤雙雙下滑之際,其在香港交易的股票也在10月底迎來6年來的最低位,但之後出現了反彈。

中金公司一瀉而下的股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系列宏觀因素,包括深受疫情影響的經濟對投資銀行業的衝擊、股市的萎靡不振,以及外國競爭加劇的威脅。但這些困難也具有特殊性,反映了一家被視作中國最具國際化的投資者銀行的企業面臨的獨特挑戰。摩根士丹利(MS.US)一度是中金公司的合作夥伴和大股東。

中金公司的全球化野心也因為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以及對中美資本市場可能會脫鈎揮之不去的擔憂而被蒙上了陰影。與此同時,其擴張也受到了阻礙,因為在計畫價值數以十億美元計的新股配售時,它需要保持特定的資本充足率水平。

儘管如此,中金公司依然是中國最大、最具創新精神的投資銀行之一,不讓中信證券(6030.HK; 600030.SH)和海通證券(6837.HK; 600837.SH)等國內頂級競爭對手專美。作為總資產規模位居全國第9的證券公司,中金公司的投資組合更多元化,從相對穩定的財富和資產管理,到週期性更強的券商和自營交易,不像較小的競爭對手那麼容易受市場波動的影響。

疫情與戰爭帶來挑戰

儘管中金公司的長期形勢較為穩固,但從其最新的季度財報來看,短期內的不利因素還是顯而易見的。2022年首9個月,營收按年下降了10.6%至193.9億元,淨利潤下降19.3%至60億元。

最大的拖累來自中金的券商和投資業務,它們的收入在此期間分別下降了17.5%和38%。由於中國政府加大力度利用資本市場來幫助經濟復甦,以及提升中國的科技能力,中金的投行業務收入增長了13%,從而紓緩了這些下降。

分析人士預計,中金公司今年的淨利潤將下降15%至20%,這是自其2016年利潤下降7%(當時中國股市處於重大調整期)以來,首次出現年利潤的下降。

由於大範圍封控以及其他防疫措施對經濟造成打擊,中國基準性質的滬深300指數在今年前9個月暴跌逾20%。今年2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外國資本外逃,也是導致下滑的原因之一。

儘管面臨種種不利因素,據畢馬威(KPMG)估計,中國企業今年的IPO融資規模達到創紀錄的6,100億元,佔全球IPO融資總額的近一半,中國的IPO市場今年實際上將實現5%的增長。相比之下,美國IPO市場預計將暴跌逾90%,香港市場則萎縮逾70%,凸顯出美國大舉收緊貨幣政策的抑制效應。

行業資料顯示,中國140家證券公司在2023年前9個月的綜合收入下滑了17%,比中金公司10.6%的降幅要更為嚴重。在中國於2020年取消該行業的外資持股上限後,這個擁擠的行業預計還將面臨來自全球競爭對手日益激烈的競爭,因為摩根士丹利、高盛和瑞士信貸等公司可以完全控制其中國業務了。

作為中國歷史最悠久的西式投資銀行,中金公司自中美雙方於1995年合資建立後,它已經有了足夠的時間來學習「與狼共舞」。它的全球網路包括在香港、紐約、倫敦、新加坡、三藩市、法蘭克福和東京的業務,它在幫助中國企業在海外融資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

儘管在過去18個月裏,中國公司的海外上市基本停滯,但中金仍有大約五分之一的收入來自中國境外。在這方面,該公司中國以外業務在未來的增長情況,將取決於地緣政治。儘管上周緊張局勢緩和的跡象提振了中金公司和其他中國企業在美國進行IPO的承銷商,但目前尚未清楚中國將如何對此類海外上市實施新的審查機制。

根據中國擴大後的「滬港通」計畫,中金公司還可以為那些希望在瑞士和法蘭克福上市的企業提供服務。不過就交易規模和市場流動性而言,沒有哪個城市能與紐約相比。

這家投資銀行的負債率水平接近監管上限,它已公佈計畫通過新股配售籌集高達270億元的計畫,為增長提供資金。隨著市場的反彈和中金公司的擴張,中信證券預計中金在2023年和2024年將分別實現32%和10%的利潤增長,扭轉今年的下滑趨勢。不過,這還是遠遠低於2021年50%的利潤增幅,以及2020年70%的利潤增幅。

中金公司在上海上市的股票目前市帳率約1.6倍,高於1.4倍左右的行業平均水平,這表明其增長前景可能已經反映在股價中了。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解釋了海爾最近決定套現的原因。但我們也應該注意到,其香港股票的市帳率要低得多,只有0.7倍,這反映出國際投資者對該公司存有更大的懷疑。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

新聞

JD Logistics does infrastructure

簡訊:京東物流擬收購母公司旗下兩項本地即配業務

物流解決方案服務商京東物流股份有限公司(2618.HK)周四宣布,與其母公司京東集團(JD.US; 9618.HK)達成協議,將以2.7億美元,收購本地即時配送企業達盛與達疆。 京東物流表示,此項收購將完善現有業務矩陣、拓展運營版圖,並增強末端配送能力。達盛與達疆在今年上半年扭虧為盈,實現合併淨利潤7,520萬元,上年同期則虧損1.61億元。 京東物流稱:「目標公司過去數月業務表現,均具備商業潛力及可進一步讓我們拓展業務機會。」 受收購消息提振,京東物流股價周四收漲3.5%,公司年內累計漲幅溫和。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宜明昂科折讓13%配股籌3.5億港元

創新藥企業宜明昂科(1541.HK)周四宣布,擬配售2,420萬股新H股,約佔擴大後股本約5.61%,集資3.51億港元(4,500萬美元),每股配售價14.5港元,較前一日收市價格16.66港元折讓約12.97%。 公司表示,所得款項淨額估計達約3.45億元,將用於為在中國進行IMM2510及IMM27M的單一療法及聯合療法的研發提供資金以治療實體瘤;為IMM01(替達派西普)的研發提供資金,以及為IMM0306的研發提供資金,補充營運資金與一般企業用途。 宜明昂科日前已向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提交IMM2510用於治療經免疫治療耐藥性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三期臨床試驗的申請。 公司股價周四低開,至中午休市報14.46港元,跌13.21%。不過今年以來公司股價仍升180%。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微創機器人銷售強勁 今年股價爆升2.5倍

上海微創醫療機器人(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252.HK)周三公布,截至公告日止,集團旗下的腔鏡、骨科、血管介入等核心產品的訂單量,累計超過170台。 當中集團的核心產品「圖邁」腔鏡手術機器人的訂單已超過百台,全球裝機近80台,居國產品牌首位。公司強調,產品的商業化進程已進入全面加速階段。 圖邁是首個進入海外市場的國產腔鏡手術機器人,海外訂單突破60台,裝機覆蓋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共40個國家及地區。 周四微創機器人開市跌近1%報32.86港元,年初至今公司股價升近兩倍半。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pre-made food

上菜太快也有錯? 預製菜的中國式矛盾

預製菜讓餐飲變快,也讓信任變薄。從太二到西貝,工業化的餐桌革命能否被以美食自豪的中國食客吞下?    李世達 如今在中國吃飯,一道菜上桌太快,總會有人懷疑它是「預製菜」。 不少知名餐飲集團正面對預製菜的批評。西北菜餐廳西貝莜面村近日被揭發使用中央廚房製作的半成品,引發全網圍攻。餐飲行業的標準化神話頓時變成信任危機。中國人對預製菜的反感幾乎是條件反射,標準化、工業化的集體製造,是對中國美食文化的侮辱。 但有趣的是,官方風向卻完全相反。自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培育發展預製菜產業」以來,預製菜被定義為推動農業現代化、帶動冷鏈物流與鄉村振興的「新質生產力」。廣東更在2025年1月起實施《粵菜預製菜包裝標識通用要求》,要求產品標示製作方式與加熱說明,並規劃多個產業園。對政府而言,這是供應鏈升級的縮影——從田間到餐桌,預製菜能縮短流程、穩定品質、減少浪費,還能創造新的就業與出口機會。 只是,政策的推廣似乎不對民眾的胃口。 當效率嚐起來像背叛 同樣引起爭議的還有紅極一時的太二酸菜魚,有消費者質疑,太二七分鐘能上三道菜,認為是使用預製的魚片與湯底,而非「活魚現殺」。 太二的母公司九毛九(9922.HK),今年上半年營收下滑10%,淨利減少16%,翻台率降至2.2次/天。其中太二直營店同店銷售額同比下降19%。公司股價自年初以來已跌去40%。九毛九與西貝都否認使用「預製菜」——太二強調魚每日配送、店內醃製;西貝則辯稱中央廚房只是「前置加工」。 這正是行業的微妙灰色地帶:在官方定義裡,經過工業化烹調、包裝、加熱即食的才是「預製菜」;但在消費者眼中,只要不是「廚師現炒」,就是預製菜。這種認知落差,使標準化變成冒犯。 根據Wind數據與新浪報導,A股市場上31家公司被歸類為預製菜概念股,其中約60%的公司在過去一年中出現業績下滑。2024年,有22家公司的歸母淨利同比為降。而被稱作「預製菜第一股」味知香(605089.SH),其股價已從高點回落約73%。 那麼為何中國仍堅持推動這項爭議性產業,原因其實並不複雜。隨著餐飲人力成本上升、城鎮化推進與食安要求日趨嚴格,預製菜能提升效率、強化追溯、穩定供應。 對政策制定者而言,這是「現代食品工業」的一部分——像新能源車或智慧製造一樣,是生產力的升級。但問題在於:中國餐飲文化的核心是「現炒現賣」的煙火氣。當國家層面公開宣傳「預製菜上桌」,對普通食客而言,就像在告訴他:你吃的那碗麵,可能是中央廚房加熱出來的。這種「去現場化」的推廣,反而刺激了心理防線。 中國消費者並非一概排斥預製菜。許多人對麥當勞、肯德基等速食連鎖店的操作欣然接受,因為那種工業化效率本就是品牌的一部分,甚至被視為值得稱道的特點。但若是一家自詡為「中國美食傳承」的餐廳,便會被視為對文化的背離。 這正是預製菜最微妙的矛盾,它是中國餐飲現代化的趨勢,卻也是中國消費文化最難跨越的情感邊界。如果有一天,企業能讓消費者在品嚐時忘記「預製」兩個字,那一天,預製菜或許才真正被「吃進」中國人的心裡。 李世達,詠竹坊編輯。他的聯絡方式:shihtalee@thebambooworks.com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