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創新藥企再有兩款抗癌藥獲批在中國使用,但其股價在消息公布後不升反跌

重點:

  • 信達生物近年雖然有接連多項產品獲批,但暫無止虧跡象
  • 該公司調整商業化模式,並與跨國藥企合作擴充研發管線,希望帶動未來收入增長

莫莉

自從美國聯儲局開啟新一輪加息週期以來,港股受匯率壓力而出現流動性危機,整體估值不斷下跌。恒生指數一度跌至近11年新低,曾經受到投資者追捧的生物醫藥板塊也未能倖免。在市場情緒持續低迷影響下,創新藥公司信達生物製藥(01801.HK)即使公佈新藥上市的重大利好消息,希望安撫投資者情緒,但仍然未能奏效。

上週一,信達生物發佈兩則公告,旗下的全球首款高選擇性酪氨酸激酶(RET)抑制劑塞普替尼獲批上市,可用於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甲狀腺髓樣癌和甲狀腺癌。另外,該公司旗下抗血管生成藥物雷莫西尤單抗也獲批一項新適應症,可用於部分肝細胞癌患者的治療。

對於已經擁有7款商業化產品的信達生物而言,新藥獲批的喜悅感似乎有限,未能扭轉核心產品信迪利單抗衝擊海外市場失敗後的下行趨勢。消息公佈後,信達生物甚至連跌三天,跌幅達10%,雖然該股上周五反彈4.2%至26.25港元,但與52周高位82港元相比,仍然失去了68%的市值。

這或許與投資者對創新藥企的投資邏輯改變有關,在市場火熱時,未盈利、無商業化產品的創新藥企,也能憑早期研發成果和創始人優秀的行業背景獲得大筆融資,如今在資本寒冬下,投資者越來越重視創新藥企的商業化能力和盈利前景。信達生物雖然近年接連多項產品獲批,但並無止虧的跡象,今年上半年收入雖同比增加15.3%至22.4億元,但期內虧損卻大增60.3%至10.85億元,難免會讓投資者失望。

當核心產品納入國家醫保後大幅降價,研發開支和商業化費用還在不斷上升時,信達生物未來如何交出讓市場滿意的財報?

商業化團隊調整

調整商業化模式,是信達生物邁出的第一步。公司今年上半年對組織架構進行了調整,由統一的商業化團隊改為各項產品由獨立的事業部管理,現已成立了利妥昔單抗、貝伐珠單抗等六大專門團隊,以便提高運營效率和產出,各事業部負責人將直接向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俞德超彙報。

只不過,作為信達生物商業化團隊的首批員工,首席商務官劉敏也在8月4日正式離職。劉敏之前負責公司業務營運,包括市場銷售、市場准入等,從2018年初至今,劉敏參與組織及完善了信達生物的商業化團隊,目前團隊已有3,000人規模。劉敏擁有20餘年跨國藥企工作經驗,曾推動信迪利單抗在獲批上市首年完成10億元銷售,並協助該產品成為首個醫保報銷的PD-1((細胞程式死亡受體-1))腫瘤藥物。因此,他的離開可能對公司的商業化改革帶來負面影響。

但是,在日漸激烈的PD-1賽道競爭中,信迪利單抗的銷售額逐漸下滑。根據信迪利單抗的合作方禮來(LLY.US)披露,今年上半年該產品的銷售額為1.59 億美元(11.4 億元),按年下降26%,信達生物解釋是這是因為該產品進入醫保目錄後明顯降價。

信迪利單抗在信達生物產品收入中佔據半壁江山,公司的產品毛利率因此受到拖累,較去年同期下降11.2個百分點至78.6%。公司補充稱,中國大陸若干地區的新冠疫情反覆,加上政府的相關防疫措施,部分影響了產品收入的增長率。

不過,這次獲批的塞普替尼針對的是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甲狀腺癌兩大癌種,而雷莫西尤單抗新增了肝癌這個大適應症,新增的商業化產品組合有望驅動整體產品收入增長。信達生物預計,調整商業化模式後,公司能更好實現五年內200億元的年銷售額目標,屆時將有超過15款產品獲批。

再攜手跨國藥企

作為中國創新藥龍頭企業之一,信達生物的研發和商業化團隊較為完善,亦有豐富行業經驗,但創新藥獲批後納入醫保的間隔正縮短至兩年左右,企業盈利空間大大壓縮,難以負擔高昂的研發開支,因此選擇從獨立研發新藥轉向與跨國藥企合作,以擴充研發管線。這次獲批的塞普替尼以及雷莫西尤單抗均是由禮來研發,信達生物作為合作方獲得中國大陸地區的商業化權利。根據合作條款,這次的兩項適應證獲批後,信達生物要向禮來支付4,500萬美元的首付款。

除了背靠禮來,信達生物今年8月亦與總部位於法國的藥企賽諾菲(SNY.US)達成合作。雙方將合作進行由賽諾菲開發、兩款具備「同類第一款」潛力的腫瘤藥物的商業化。此外,賽諾菲還以每股42.42港元認購3億歐元(21.1億元)的信達生物普通股,佔信達生物現有已發行股本約3.87%。

目前整體市況不佳,信達生物估值在同行處於中下游水平,以上半年收入計算,市銷率約6.5倍:同為創新藥企業龍頭的百濟神州(BGNE.US; 6160.HK; 668235.SH)、君實生物(1877.HK; 688180.SH)市銷率分別為11.8倍和6.6 倍。

在調整商業化團隊後,如何讓陸續獲批的新產品為公司帶來更高收入,讓投資者看到盈利的曙光,是信達生物當前最大任務。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Seeking a profile boost, Boxihe pivots to Hong Kong IPO

騰訊及啟明創投撐腰 伯希和轉攻港股上市

戶外服品牌伯希和正申請在港上市,由於中國內地性能戶外服飾人均支出仍遠較美日低,伯希和所處的市場仍有一定提升空間 重點: 獲騰訊及啟明創投入股 廣告開支佔比高,拖低2025上半年純利增長   白芯蕊 中國零售業有回暖跡象,9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按年升3%,好過市場預期,加上港股氣氛仍熾熱,除科技股尋求在香港上市外,高性能戶外服飾及裝備品牌商伯希和戶外運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最近也在港遞交上市申請文件。 集團前身為險峰服裝,由公司主席劉振2006年成立,最初只是經營海外品牌服裝出口貿易,2012年推出旗艦品牌伯希和,隨著品牌迅速獲得認可,市場份額不斷擴大,按2024年零售額計算,伯希和躋身中國內地三大本土高性能戶外服飾品牌,市場份額達5.2%。 騰訊持股逾一成 伯希和原先計劃在內地深圳交易所上市,但集團稱由於香港作為國際金融市場,能提供進入國際資本市場渠道,增強融資能力及股東基礎,因此轉到香港尋求上市。 上市前,集團股東陣容強大,當中包括騰訊(0700.HK)及内地知名風險投資機構啟明創投,分別持有10.7%和5.4%股權,至於大股東為劉振及其配偶花敬玲,合共持有63.2%股權。 雖然2019年全球爆發新冠疫情,但無阻戶外服飾行業增長,單是中國市場規模從2019年1.7萬億元,增長至2024年2.03萬億元,複合增長達3.1%,當中伯希和主攻的功能性服飾的市場增長更快,同期複合增長達10.3%,佔2024年中國戶外服飾行業規模的23.9%,達4,843億元。 隨著戶外活動越來越受歡迎,消費者越發重視服飾的技術特性、耐用性及功能性,市場估計到2029年市場規模達8,231億元,相當於2025年至2029年複合增長加快至10.9%。 尤其是中國高性能戶外服飾人均支出仍低,參照2024年數據,人均支出僅73元,對比美國及日本,其人均支出分別達440元及170元,明顯落後一大截,意味中國高性能戶外服飾未飽和,伯希和作為龍頭之一,未來仍有增長空間。 第二大衝鋒衣褲 特別是伯希和在衝鋒衣褲行業表現突出,更是中國第二大衝鋒衣褲品牌,衝鋒衣褲為高性能戶外服飾重要類別,為在戶外活動中抵禦極端天氣而設計的高性能外套,公司在2024年市場份額6.6%,平均售價為400至1,000元,該業務在2024年及2025上半年毛利達5.81億元和2.3億元,佔集團總毛利的55%和40%。 在銷售上,內地線上零售生態發達,伯希和以網上直接面向消費者(DTC)模式和電子商務平台為主,例如天貓、抖音及京東,當中線上門店數量由2022年的37家,增至2025上半年的62家,至於透過旗艦店及向電商平台銷售所產生的收入,便分別佔集團總收入76.5%和70.7%。 除線上佈局外,伯希和為增加與消費者互動及黏性,正擴大線下銷售渠道,截至2025年6月底,集團擁有163家線下零售店,主要位於內地一線及二線城市未來亦計劃穩步實體零售店網絡,重點關注經濟實力強勁兼戶外消費潛力高的城市。 廣告佔比逾四成 儘管集團積極佈局線上與線下業務,帶動2024及2025上半年銷售收入增長94%和62.3%,但純利增長卻明顯放慢,由2024年按年升86.3%,大幅放慢至2025上半年的3.7%增幅;其中集團銷售及分銷開支佔比大幅攀升,分別由2023年和2024年的30.5%和33.2%,急增至2025上半年的41.5%,最終拉低伯希和純利增長。 環顧香港上市的內地體育用品股中,包括安踏體育(2020.HK)、李寧(2331.HK)及特步國際(1368.HK),目前的預期市盈率為15.7倍、16倍及9.8倍,但市值差異大,當中安踏市值已超過2,200億港元,李寧則不足500億港元,特步市值更細,目前約150億港元左右。 整體來講,伯希和作為中國第二大衝鋒衣褲品牌,若以15倍預期市盈率上市,其估值實屬合理,一旦低於10倍,估值更吸引,但集團最大問題是銷售及分銷開支佔比大幅攀升,一旦佔比由升轉跌,將有助盈利重拾增長,甚至有能力挑戰安踏及李寧地位。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廣告收入急增 B站第三季扭虧

影音平台嗶哩嗶哩股份有限公司(9626.HK; BILI.US)周四公布,截至9月底止第三季度錄得淨利潤4.69億元(6,590萬美元),去年同期為虧損7,980萬元, 成功扭虧為盈。經調整淨利潤達7.86億元,按年大增233%,盈利能力顯著改善。 公司期內收入按年增長5%至76.9億元,其中廣告營業額按年急增23%至25.7億元;增值服務收入達30.2億元,增長7%。移動遊戲收入則因去年同期基數較高而下跌17%至15.1億元。毛利率提升至36.7%,已連續13個季度按季改善。 用戶數據方面,日活用戶增長9%至1.17億,月活用戶增長8%至3.76億;月付費用戶增加17%至3,500萬,日均使用時長達同比增加6分鐘至112分鐘,再創歷史新高。公司表示,未來將持續提升廣告效益與內容生態,並在技術革新浪潮下保持投資節奏,以鞏固長期增長基礎。 嗶哩嗶哩美股周四高開低走,收市報25.89美元,跌4.78%。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

簡訊:毛利率急跌的創新實業 招股集資55億元

電解鋁和氧化鋁生產商創新實業集團有限公司(2788.HK)周五公開招股,發售5億股份,當中一成作公開發售,每股售價介乎10.18至10.99港元,一手500股,入場費5,550.42港元,11月19日截止,11月24日開始掛牌交易。 公司今年首五個月的收入達72.1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上升22.6%;但盈利卻不升反跌14.4%至8.56億元,公司解釋是有若干主要原材料的市價上升,導致毛利下跌所致。 據招股書資料,公司去年的毛利率高達28.2%,但今年首五個月已急跌至19.9%,即大幅下跌了8.3個百分點。 是次集資金額約55億港元,扣除開支使費後,約50%用於拓展海外產能,包括建設一家電解鋁冶煉廠,另外40%將用於建設綠色能源發電站及購買設備,餘下作一般營運資金。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Damai sells concert tickets

線下娛樂全面復蘇 大麥盈利狂飆

儘管持續面臨消費者投訴與壟斷爭議,但公司在現場娛樂票務與IP業務上的主導地位,仍強力推動收入增長 重點: 截至9月底的六個月內,在演出票務及IP業務強勁增長帶動下,大麥的盈利上升約50% 快速增長的現場娛樂票務正面臨風險,包括年輕族群消費降溫,以及因技術問題與黃牛亂象引發的用戶反彈   夏飛 在後疫情時代,中國消費者似乎在各方面都開始減少支出,從智能手機到外出餐飲皆然。然而,即便如此,他們在演唱會、脫口秀、足球賽等現場娛樂上的消費意願卻持續攀升,創下新高。 即便中國經濟放緩、就業市場艱難,受惠於強勁的市場需求,大麥娛樂控股有限公司(1060.HK)仍從這波線下娛樂活動熱潮中獲得巨大紅利。公司上周發布的盈喜,透露其表現有多強勁,預計截至9月底止的上半年度,盈利將錄得強勁的雙位數增長。 大麥於2004年以線上電影票務平台起家,並於2017年被電商巨頭阿里巴巴收購,納入其獨立上市的影視子公司阿里影業旗下。該上市主體今年7月更名為「大麥娛樂」,以反映大麥現場票務服務在阿里娛樂版圖中,日益凸顯的重要地位。 在舉辦包括Ed Sheeran、周杰倫等頂級藝人的大型現場活動後,大麥近期股價飆升,已較1月時翻倍,大幅跑贏恒生指數約30%的漲幅,也遠遠勝過主要競爭對手貓眼娛樂(1896.HK),後者今年以來股價約下跌8%。 股價飆升主要反映大麥票務服務的「第二春」——在多年來的平淡表現後,該業務終於出現戲劇性反彈。大麥票務在截至3月的財年中,收入按年增長逾兩倍至20.6億元(2.9億美元),遠高於上一財年的6.13億元,使其成為公司最賺錢的業務,也佔阿里娛樂業務整體收入近三分之一。 大麥這波令人驚豔的增長,使其業務迅速成為公司最耀眼的核心資產,而這段強勢走勢或許還沒結束。公司上周向股東預告,截至9月的六個月內淨利將超過5億元,按年增幅達48%或以上。公司指出,業績亮眼主要受惠於其阿里魚(Alifish)IP授權業務表現強勁,以及投資虧損減少。 不只電影票 目前帶動整體公司增長的,毫無疑問就是大麥與阿里魚(Alifish)兩大業務。大麥票務收入之所以能夠大幅飆升,源於其策略轉向, 從早期主打的電影票務,轉為專注現場娛樂活動。電影票務在疫情期間遭受重創,而近年在經濟放緩下需求亦持續疲弱。 官方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票房按年下跌22.6%至425億元。雖然今年票房有所回升,但電影產業整體低迷,仍讓主要依賴電影票務與製作的貓眼娛樂,今年上半年錄得37%的盈利暴跌。 與此相比,大麥的核心業務已蛻變成中國現場活動的首選網上票務平台,涵蓋演唱會、脫口秀、體育賽事,以及博物館與展覽等各類活動。根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數據,商業演出去年增長近11%,達48.84萬場,其中觀眾超過5,000 人的大型演出,票房收入達296億元(42億美元)。在阿里影業5月的品牌重塑發布會上,大麥總裁李捷甚至暗示,未來除交通票務外,所有門票都應該可以在大麥買到。 除了票務業務外,這家上市公司的另一大增長引擎——阿里魚(Alifish),也在 Z 世代中錄得強勁增長。該業務重點投入IP授權與周邊商品開發,涵蓋包括三麗鷗(Sanrio)、寶可夢(Pokemon)以及吉伊卡哇(Chiikawa)等日本人氣 IP。該部門在公司最新一個財政年度的收入按年增長73%,達14.3億元。阿里魚IP業務的快速擴張,某種程度上正試圖複製泡泡瑪特(9992.HK)旗下「Labubu」所帶動的全球爆紅模式。 壟斷疑雲 儘管股價今年表現亮眼,但大麥與消費者之間日益惡化的關係,可能是一個暗藏的風險信號,顯示好景隨時可能逆轉。坐擁1.7億用戶的大麥票務平台近年頻頻惹怒粉絲,不僅因技術故障導致搶票失敗,也因平台在防堵黃牛方面執行不力而備受批評。 今年6月,因大麥未能讓部分用戶按時購票,導致系統取消所有訂單並最終延期演唱會,引起中國歌手鹿晗的粉絲憤怒,湧入微博大麥官方票務頁面留言抗議。部分活動中,黃牛更大規模湧入平台搶票,隨後在二級市場大幅哄抬價格。公司今年也因未能履行相關義務而遭到兩次罰款。在部分演唱會上,當歌手在尾聲致謝大麥時,台下甚至出現粉絲高喊「倒閉吧!」的場面。 然而,輿論風暴似乎未能撼動大麥在中國現場演出市場近乎壟斷的地位。根據 Questmobile數據,今年2月大麥的月活躍用戶超過2,440萬人,是主要競爭對手Moretickets的近五倍。其市場支配力更讓大麥有足夠底氣向演唱會觀眾「開條件」。 大麥的延伸市盈率已高達100倍以上,但在分析師圈中仍獲得強烈好評。根據Yahoo Finance的調查,在受訪的12位分析師中,有3位給予「強烈買入」、9位給予「買入」評級,主要看好其快速擴張的IP授權與特許經營業務。 在商業模式上,大麥其實與騰訊系的貓眼不太可比,反而更接近美國的現場活動巨頭Live Nation Entertainment(LYV.US),後者目前的市盈率同樣高企在101 倍。 但投資者仍需記住:市場狂熱終有極限。就業市場若進一步轉弱,Z世代在演唱會與現場娛樂上的「報復性消費」可能很快降溫;而Labubu熱潮急速冷卻,也再度顯示年輕消費力反轉之快。對於具支配地位的企業而言,監管風險同樣不可忽視。Live Nation目前正因涉嫌從黃牛活動中獲利,而與美國監管機構對簿公堂;若中國消費者對票務費用、排隊機制或二級市場炒價的不滿持續累積,中國的反壟斷監管機構或許遲早會敲響大麥的大門。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