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電商軟件工具供應商,是最新一家利用市場對中概股情緒強勁的東風發行新股的香港上市公司

重點:

  • 微盟計劃通過配售新股籌集16億港元,用於一系列旨在重振業務的增長措施
  • 管理層預計今年下半年實現收支平衡,2023年營收增長20%至30%

西一羊

希望借助積極市場情緒的東風,看來似乎是電子商務服務供應商微盟集團(2013.HK)上週五宣佈大規模新股發行計劃背後的原因。

但在這個表像下,重回早期穩定增長的強烈願望,可能是該軟件即服務(SaaS)供應商這項最新舉動背後的更大動力。不管長遠動機是什麼,為騰訊(0700.HK)龐大微信生態中的電商商家提供工具的微盟現在採取行動,幾乎可以肯定是為了把握住目前的看漲情緒。僅在2023年的首五個交易日,這波行情就推動香港恒生指數上漲了8%。

該公司在一份監管文件中表示,計畫通過非公開配售2.48億新股集資約16億元港元(14.4億元)新股,相當於其擴大後股本的大約8.9%。其每股配售價為6.41港元,比1月5日發佈公告當天的7.02港元收盤價折讓8.7%。

這輪配售將讓微盟成為最近其中一家急於利用看漲情緒籌集新資金的香港上市公司,恒生指數的反彈其實可以回溯到過去兩個月,隨著中國取消嚴格的疫情管控措施,市場對經濟復甦的積極情緒日漸增長,該指數在此期間漲幅超過45%。

事實上,單計本月,就至少有四家公司宣佈了類似的新股配售計畫,包括錦欣生殖(1951.HK)、海吉亞醫療(6078.HK)、美東汽車(1268.HK)和森松國際(2155.HK)。其中醫療服務供應商錦欣生殖上週四宣佈擬集資12億元港幣,是當中規模最大的一家。

雖然配售價有折讓,但微盟的行動受到了投資者的熱烈歡迎,他們在接下來的交易日裏將其股價抬升了10.8%。但自2021年2月IPO以來,投資者對該公司的感情則更為複雜。上市後,微盟一度備受投資者青睞,股價飆升至逾30港元的高點,是IPO價格2.8港元的十多倍。但該股自此持續下跌,但其最新收盤價7.3港元依然是其IPO價格的兩倍多。

憑藉在中國電商領域的扎實地位,該公司曾吸引了很多知名投資者,包括貝萊德、摩根士丹利和高盛。但它們大部分都在去年減持了股份,最新公告顯示,只有摩根大通還是大股東。

經過最新這輪反彈後,微盟的市銷率相對較高,為5.76倍,這反映出投資者的信心正在回歸。相比之下,它在國內的兩大同行中國有贊(8083.HK)和寶尊電商(BZUN.US; 9991.HK)的市銷率只有它的幾分之一,分別為2.27倍和0.32倍。

復甦之路

微盟擬籌集的16億港元將用於一系列旨在提振公司緩慢增長的行動,正是增長乏力使其失寵於知名投資機構。據上週五提交的文件顯示,該公司表示將用這筆錢「提升微盟集團的整體研發實力、升級行銷系統、補充營運資金及綜合資金」。

雖然電子商務是少數從中國嚴格疫情管控中受益的行業之一,但至少從2020年開始,微盟的營收就處於停滯狀態,而且虧損不斷擴大。去年8月公佈的最新財報顯示,去年上半年其收入下滑6.2%至8.99億元,淨虧損擴大17.6%至6.58億元。

虧算不斷擴大源自微盟在諸多領域的開支增加,包括研發支出增加54.4%,一般及行政支出增加75.2%。

微盟的管理層多次強調銷售疲弱是暫時性的,在2022年上半年的報告中預計,業務將在當年下半年全面復甦。長遠來看,該公司預計在今年下半年實現收支平衡,2023年全年營收增長在20%至30%之間。

為了推動增長,該公司表示將繼續實施大客化、生態化和國際化三大戰略。

第一項戰略強調輸送更多資源,以瞄準像知名零售品牌這樣的關鍵大客戶,它們的IT支出預算往往更高。該公司正致力於將這類客戶貢獻的營收佔比從2023年的接近一半,提高的2025年的70%。

第二項戰略的核心是微盟去年3月推出的WOS作業系統,它讓使用者既能訪問微盟自己的應用程式,也能訪問第三方開發者開發的應用。作為從騰訊向其他領域拓展戰略的一部分,微盟也致力於在除微信外的其他平台上交叉銷售其電子商務和行銷工具,包括領先的短視頻應用程式抖音快手科技(1024.HK),以及螞蟻集團旗下的支付寶和搜尋引擎領頭羊百度(BIDU.US; 9888.HK)

最後但同樣重要的是,微盟的國際化戰略將為國內希望進入國際市場的商家提供有針對性的行銷服務。在這方面,該公司已與包括谷歌(GOOG.US)、Facebook(FB.US)和TikTok在內的全球主流平台營運商建立了合作關係。在2022年上半年,其2021年推出的跨境服務及SaaS平台ShopExpress具有超過350項產品功能,覆蓋網站搭建、社交媒體引流和客戶獲取。

隨著這些戰略的實施,業務出現了初步的改善迹象。在11月的業務更新中,它表示第三季SaaS訂單按年增長30%。在此期間,廣告毛收入28.7億元,按年下降5%,按季則上升了30%。在該季度,至少有一個月,即9月出現了廣告毛收入在2022年的首次按年增長,表明它的業務可能正在復甦。

總而言之,該公司不僅需要談論新戰略,還需要表明它能夠有效地實施這些戰略,同時控制住成本並恢復盈利。而事實上,新籌集到的16億港元確實能讓微盟擁有更靈活的姿態,來實施扭虧為盈的計畫。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

新聞

簡訊:藥師幫料中期盈利按年增逾兩倍

醫藥電商平台藥師幫股份有限公司(9885.HK)周四公布,預計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半年淨利潤不少於7,000萬元(975.2萬美元),較去年同期的2,180萬元增長2.2倍。 公司表示,盈利大幅增長主要因收入持續保持穩健增長;自有品牌產品的下游需求持續保持旺盛,該高毛利率的業 務規模持續增長,不斷提升公司毛利率水平;及通過數字化能力的不斷提升,帶動核心的平台和自營業務的運營效率提升。 藥師幫股價周五高開低走,至中午休市報10.02港元,跌2.34%。今年以來,公司股價已升67.9%。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規模效應扭虧為盈 正力新能最多賺2.4億

鋰電池製造商江蘇正力新能電池技術股份有限公司(3677.HK)周四宣布,預計上半年成功扭虧,淨利潤1.98億至2.43億元,去年同期淨虧損1.3億元。 公司將盈利能力歸因於銷量攀升,其電池產品在電動車領域的應用持續擴大。公司特別指出,生產效率提升帶動毛利率向上。隨著規模效應顯現,期間費用率同比亦大幅下降。 周五早盤交易中,正力新能高開,早盤報價10.66港元,漲幅0.76%。該股目前較4月上市定價8.27港元累計上漲29%。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提升效率擴張門店 綠茶中期料賺2.3億

經營餐飲的綠茶集團有限公司(6831.HK)周四發盈喜,預計截至今年6月底止,將錄得盈利介乎2.3億元至2.37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上升32至36%。 盈利上升主要是受惠於門店網絡持續擴張,同時提升經營效率。不過,部份利潤被上半年的上市開支所抵銷,該部份的開支約1,500元至2,000萬元。若扣除此,以及減去權益結算的股份開支,公司的經調整淨利潤介乎2.47億元至2.54億元,同比升38%至42%。 綠茶周五開市升8.8%報8港元,公司自今年上市至今升11%。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Lemo faces cash squeeze and credibility questions

小市場大機會? 樂摩物聯爭議聲中再遞表

號稱全國超過53萬台按摩椅的樂摩物聯再次叩關港交所,這次要面對的不僅是市場考驗,更有信任危機 重點: 超過83%的按摩椅部署於電影院 公司設備數據遭官方媒體質疑    李世達 在許多城市的角落,如商場百貨的走廊、機場或火車站的等候區裡,你一定見到過一排排閃著光、不斷運作的機器按摩椅,但你可能不知道,這門不起眼的小生意,估值高達數十億元。 在全國運營50萬張機器按摩椅的福建樂摩物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再度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這是該公司自今年1月遞表失效後,第二度闖關港交所。 機器按摩服務在中國整體按摩產業中仍屬邊緣產業。申請文件引用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2024年中國整體按摩市場規模為5,362億元,而機器按摩服務市場僅為27億元,佔比僅0.5%。然而,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市場卻高度集中,樂摩物聯2024年市佔率已達42.9%,是機器按摩領域的龍頭企業。 成立於2014年的樂摩物聯,總部位於福建福州,於2016年推出「樂摩吧」品牌,為消費者在商業綜合體、影院、機場和高鐵站等交通樞紐場所等消費場景提供更放鬆、便捷、專業的機器按摩服務。截至今年7月18日,樂摩在全國31省市、339座城市的商場、影院、機場與高鐵站等「等候時間長、人流密集」場景中,鋪設超過48,000個服務點,布置超過53.5萬張按摩椅,累計可識別服務人數超過1.65億,註冊會員人數超過3,200萬名。 樂摩物聯的經營模式主要分為直營模式與合伙人模式。以網點數量計算,目前直營模式佔約71%、合夥人模式約29%。在合夥人模式下,公司收取服務費,提供設備和品牌由合夥人運營。 近年公司收入持續增長,由2022年的3.3億元增至2024年的7.98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超過50%。但去年收入增速35.9%,遠低於2023年的77.8%,今年首季更只有18.4%,增速明顯放緩。 去年,來自直營按摩椅服務的收入佔比超過83%,合夥人模式則貢獻約14%收入。從整體毛利率來看,2023年達到41.8%,2024年回落至36.1%。佔比更高的直營模式毛利率僅為29.87%,遠低於合夥人模式的73%。 資源錯配?效益下降? 淨利潤方面,公司在2022年僅賺648萬元,2023年疫情後迅速擴張至8,734萬元,去年則略降1.7%至8,581萬元。然而,經調整後淨利潤仍錄得1.02億元,較2023年的9,457萬元略升。今年首季,淨利潤更是按年下滑11%至2,333.8萬元。 公司宣稱網點覆蓋全國69%面積超三萬平米的大型商場、滲透55%年票房超500萬元的影院、進駐58%年人流量超千萬的機場。實際上,公司有超過80%的設備(43.2萬台)部署於電影院,但每台設備日均交易量僅0.07次,遠低於商業綜合體的2.8次與機場的3次。 以今年首季的單台設備收入計,電影院設備季度收入僅約168元,商業綜合體單台設備季度收入卻高達1,692元,整整高出9倍,然而公司部署於商業綜合體的設備數量僅佔約14.1%。 同時,設備使用率也在下降。每台設備的平均交易量從去年的2.04次降至今年首季的1.92次,平均按摩費則從去年的14.69元微增至14.74元。合夥人模式佔總設備比重持續降低,由2022年的23%降至目前的約8.1%,直營主導模式比重越來越高。 數據真實性受質疑 除了上述問題外,公司也陷入數據造假的爭議。根據今年7月份官方媒體中國證券報的調查,公司按摩椅設備編號呈跳躍式分布,以「元氣蛋」系列為例,理論編號應有3.2萬台,實際僅531台被驗證,佔比1.63%。採購數據則顯示,樂摩前五大供應商累計採購僅1.53億元,按行業最低成本價計算僅對應6.11萬台設備,與宣稱的53.5萬台相差近8倍。 另外,公司目前的實際控制人謝忠惠,被指是為創始人吳景華代持,2016年吳曾持有樂摩超60%股權,至遞表前減持至15.16%。吳景華目前的身份是榮耀健康董事長,該公司正是樂摩按摩椅的供應商。 樂摩並未對該報導作出直接回應,申請文件中亦未提及相關爭議。 一連串爭議外,最迫切要解決的,還是資金問題。截至2025年3月末,樂摩物聯賬面現金僅2,621萬元,而短期借款便達4,500萬元,實為捉襟見肘。 樂摩物聯的遞表,像是共享經濟的最後一搏。但是對投資人來說,數據的可信度是估值的基礎,容不下一絲絲懷疑,未來能否說服投資者相信「小市場也有大機會」,恐怕不只靠鋪設更多按摩椅,而在於能否理順其盈利邏輯與治理結構,建立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