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暫無盈利能力的人形機械人生產商,正申請到港股上市

重點:

  • 優必選所處的人形機械人賽道,正獲多家科技巨頭高調參與,市場關注度高
  • 雖然旗下產品已實現量產,但該公司仍未能錄得盈利,更預告未來一段時間還會出現淨虧損

莫莉

在2019年的「春晚」舞台上,6個人形機械人與專業舞蹈演員同台表演,他們時而跳著富有節奏感的 Popping(震感舞),時而變換隊形,動作相當靈活。這些機械人是由深圳市優必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產品。經歷了10年發展,這家機械人獨角獸企業上週二向港交所遞交初步招股文件,計劃在主板上市。

在仿生機械人領域,相較於四足機械人、蜘蛛機械人等多足機械人而言,人形機械人在肢體協調、保持平衡等方面的製造難度更高。不過,人形機械人具有與人類相似的軀幹結構與運動能力,可以做出更豐富的動作形態,應用在社會服務等領域。

優必選成立於2012年,致力於人形機械人的研發、設計、生產和銷售,截至去年底,優必選擁有逾1,500項機械人及人工智能相關專利。據初步招股文件引述的研究報告,優必選是中國首家實現小型人形機械人大規模商業化的公司。

在港股IPO之前,優必選已經歷過多輪融資,招股文件顯示,優必選於2022年11月完成最後一輪增資,獲濮陽金控以每股成本78.88元認購204.5萬普通股,投後估值高達312億元。優必選創始人兼CEO周劍及其一致行動人持股53.98%,為公司實際控制人;深圳進化論、騰訊控股(0700.HK),以及啟明創投管理的QM25基金,則分別持股10%、6.48%及5.98%。

作為一家明星企業,優必選曾嘗試登陸A股市場,但未能成功。2019年4月,優必選與中金公司簽訂了上市輔導協議,在深圳證監局發佈輔導備案。2020年11月,優必選重新與中金公司、民生證券簽訂A股上市輔導協議,但中金公司於2021年1月退出,此後民生證券的上市輔導也在2021年7月後中斷。

旗下產品已量產

隨着多家巨頭科技公司去年高調加入人形機械人賽道,市場對該賽道關注度驟然提升。2022年8月,在小米集團(1810.HK)的發佈會上,身高1.77米的人形機械人鐵大(CyrberOne)舉著一朵花搖搖晃晃走上台亮相。同年10月,特斯拉(TSLA.US)的人形機械人擎天柱(Optimus)也隆重登場,公司稱,擎天柱最初可從事一些危險工作,未來還可以用於家庭、做飯、修剪草坪和照顧老人,甚至成為人類的「夥伴」或伴侶。

特斯拉和小米的人形機械人造價高昂,CyrberOne的製造成本達60萬至70萬元,目前未能實現量產。在該賽道耕耘已久的優必選,則已經找到量產之路,涉足教育、物流等企業級機械人,以及消費級的玩具機械人等。

相比應用成熟的工業機械人,人形機械人的應用集中在教育行業。優必選招股書顯示,去年首9個月,公司整體收入按年上升5%至5.29億元,其中教育智能型機械人營收佔3.58億元或67.7%;物流智能型機械人和其他行業定制機械人,則佔總營收比例分別為9.6%和4.3%;至於消費級機械人和其他智能硬件設備的營收比例則為16.4%。

優必選主攻的教育機械人,包括為教育行業定制的智能型機械人硬件和軟體服務,以及人工智能教程教材、機械人教學包等,適合中小學及大專院校STEAM教育。不過,為擴充收入來源,優必選目前正持續拓展不同行業及應用場景中的機械人產品及解決方案,例如朝養老行業進軍,並於去年下半年推出康養類智能機械人產品及解決方案。

毛利率連年走低

雖然優必選已有30多種產品在市場銷售,而且近年收入緩步增長,但由於開支過高,公司成立以來持續虧損,幅度更不斷擴大。在2020和2021年,該公司的營收分別為7.4億元及8.17億元,當期虧損分別高達7.07億元及9.18億元;到去年首9個月,其虧損再增加28.1%至7.78億元。

人形機械人作為新型產品,優必選在市場教育方面投入頗大。去年首9個月,用於銷售和行銷的開支已佔當期總營收的45.6%,而研發開支佔營收的比例更高達61.4%,再加上一般行政開支,因此嚴重入不敷支。該公司更預計在未來一段時間還會出現淨虧損,將通過拓展應用場景、擴大業務規模以提升規模效應,以及控制成本及開支等方式逐漸實現盈利。

此外,該公司的毛利率也呈下滑趨勢。在2020年、2021年和2022年首9個月,毛利率分別為44.7%,31.3%和30.7%。由於智能家居領域的激烈競爭,優必選的消費級機械人需下調售價以促進銷售,從而減少滯銷存貨,因此業務一度在2021年出現了26.4%的毛損率。

優必選暫未通過港交所聆訊,而且A股及港股市場上暫無同類的人形機械人企業,較難與其他公司直接比較,但參考其最後一輪融資估值312億元,則稍高於醫療手術機械人公司微創機器人(2252.HK)的323億港元(280億元),並拋離業聚醫療(6929.HK)、天智航(688277.SH)的69億港元(60億元)和61億元。對於人形機械人這個充滿未來感、盈利模式卻仍然未明朗的新晉行業,最終市場能給予多少溢價,仍有待進一步觀察。

欲訂閱詠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六福集團首季零售止跌回升

珠寶零售商六福集團(國際)有限公司(0590.HK)周四公布,截至6月底止三個月的第一季度,整體零售值及零售收入扭轉跌勢至雙位數增長,分別按年升13%及14%。整體同店銷售亦止跌回升5%。 港澳及海外市場零售值按年升9%,零售收入升8%,同店銷售升3%,全部都止跌回升。其中,香港同店銷售升1%,澳門跌1%,海外市場升20%。至於內地市場零售值、零售收入、同店銷售,分別升14%、31%、19%。 公司稱,雖然季內國際平均金價升約四成,按重量計價的黃金產品同店銷售仍大幅改善至持平。定價首飾產品的同店銷售本季進一步提升19%。截至6月底,集團全球有3162間店舖,上季淨減少125間,主要是內地品牌店減少。公司對內地中長線業務前景審慎樂觀,計劃今年度在海外淨增加約20間店舖。 六福集團周五股價高開0.7%,至中午休市報22港元,升3.04%。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受惠新遊戲上線 創夢天地扭虧為盈

網游企業創夢天地科技控股有限公司(1119.HK)周四披露,受惠於新產品上線推動,預計2025年上半年業績將同比扭虧為盈。 公司預計今年前六個月將實現淨利潤2,000萬元至5,000萬元,較2024年同期1.09億元的虧損顯著改善。報告期內經營活動現金流達3,000萬元至6,000萬元,上年同期則為3,400萬元。 公告明確指出:「淨利潤扭虧為盈主要得益於集團自研產品和新產品的上線,帶來集團利潤率的提升。」 2024年公司營收同比下滑21%至15.1億元,淨虧損則從2023年的4.53億元同比擴大至5.29億元。 創夢天地股價周五開盤上漲9.6%至0.91港元,隨後持續上漲,早盤上漲20%。週四收盤時,該股年內已下跌68%。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微創機器人中期收入按年大增80%

機器人企業上海微創醫療機器人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252.HK)周四發公布,截至今年6月底止的中期收入,較去年同期的9,924萬元人民幣,上升70至80%。 收入大升原因是核心產品「圖邁腔鏡手術機器人」於期內銷售強勁增長,上半年新簽訂單18台。另外「鴻鵠骨科手術機器人」在核心區域的快速覆蓋與滲透,銷售穩步增長。「R-ONE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獲批上市後,需求亦漸上升。 由於收入快速增長,加上集團全方位降本增效提升經營效率,期內經調整淨虧損按年收窄40%至1.25億元人民幣。 公司周五開市升1.3%報18.6港元,年初至今股價已升82%。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iMotion share placement

跨足機器人領域 知行科技一年三度配股

跨足機器人、飛行汽車等領域的知行科技,正在以密集的節奏集資 重點: 這是公司12個月內第三度股份配售,累計集資額約5.3億港元 今年公司積極跨足機器人領域    李世達 如果說一次配股是為了補充彈藥、推進戰略,那麼在一年內完成三次配股,或許就是另一番故事。智能汽車技術企業知行汽車科技(蘇州)股份有限公司(1274.HK),近日宣布一年內的第三度配股集資。如此密集的融資行動,透露的是公司的雄心?抑或是焦慮? 知行科技最新一輪配股於7月13日正式公告,擬配售最多15,495,000股股份,配售價為每股15.22港元,配售價較7月11日收市價16.72元折讓8.97%。集資淨額約為2.31億港元。這筆資金將主要用於四大方向:高階智駕與駕艙一體解決方案研發、研發與生產設施升級、機器人業務併購與研發、以及一般營運資金等。 就在今年2月與去年12月,公司分別完成2.28億港元與7,328萬港元的配股籌資,截至今年6月底,兩次配售尚未動用的淨額分別為8,948萬港元及1,108萬港元。從節奏與規模來看,知行的資金計劃明顯已進入加速期。 跨界布局下的資本壓力 急切的資金需求,源於其快速擴張的發展策略。2025年初,知行成立了全資子公司「艾摩星機器人」,並於5月收購蘇州小工匠機器人過半股權,後者擁有逾60項知識產權,專精於一體化關節模組,應用於人形機器人與機械臂。結合大模型算法與自研模組製造,知行希望以此打開具身智能的應用新局面。 而在飛行汽車領域,早在去年4月知行已與一家中國頭部飛行汽車企業合作,提供一體化自動駕駛解決方案。這類新業務看似與本業相隔遙遠,實則在感知、決策與控制模組上具有技術遷移的高度共通性。此外,知行科技亦於今年3月公告擬收購一間位於德國、專精高安全電子控制系統的供應商,意在補強其域控制器產品的國際化技術深度。 儘管研發與擴張投入增加,但技術成果已開始轉化為訂單。今年5月,知行科技獲得一頭部新能源車企、兩家傳統主機廠與一海外車廠的新定點,涵蓋高階NOA(自動導航輔助駕駛)域控平台與視覺感知模組。 同時知行也在強化核心優勢,在高階自動駕駛域控與中低算力平台部署上均取得成果。其自研BEV+Transformer感知架構已部署於瑞薩V4H等中算力平台,並與地平線征程3、征程6等國產晶片合作,降低對英偉達的依賴。2024年,公司累計交付22.7萬套智駕方案,年增75%;獲得35個新增定點,累計定點達65個,合作車企涵蓋吉利、極氪、奇瑞、東風等。 去年虧損擴大 2024年,知行科技迎來第四個虧損年度。去年公司收入12.48億元,同比僅增2.6%;毛利率卻由9.94%降至7.28%,全年淨虧損按年大增 47.8%至2.88億元。2024年研發開支為2.81億元,較2023年增加 29.56%。若不計研發支出,公司營運基本持平,顯示成本結構壓力依然沈重。 截至2024年底,公司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約4.56億元,去年錄得經營活動所產生的現金流出為1.03億元。若考慮到2025年計劃中的研發投入、跨國收購與新業務布局,現金續航力面臨挑戰。這也說明為何公司密集推動配股,以保持戰略執行所需的資金靈活度。 市場反應方面,配股消息公布後,知行科技股價兩個交易日下跌約3.2%,報16.24港元,仍較今年4月的低點高約48%。反映短期資金的壓力對股價形成牽制,但市場仍對其中長期技術落地與成長潛力具有一定信心。目前知行科技市銷率(P/S)約為2.73倍,高於德賽西威(002920.SZ)的1.96倍,但低於黑芝麻智能(2533.HK)的17.85倍,估值仍屬偏低。 知行科技正試圖以技術主導的方式擴張其在AI+汽車、機器人與飛行交通領域的生態邊界,證明自己是一家具技術實力與應用廣度的企業。但對投資者而言,在業績未實現拐點之前,仍應審慎評估其現金流穩健性與新業務轉化效率。若能在機器人與飛行汽車等高潛市場成功複製自動駕駛量產模式,則當前估值或仍具吸引力;否則,頻繁配股帶來的股東稀釋風險與盈利不確定性,將繼續主導股價的走勢。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