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6.HK
Chow Sang Sang forecasting a 40% decline in interim profit

金價持續上揚,金飾消費愈發低迷,周生生示警上半年少賺最多近四成

重點:

  • 公司上半年股東應佔溢利料按年減33.5%至39.5%
  • 上半年中國黃金首飾消費同比下降約27%

李世達

黃金價格上漲,鼓勵了不少黃金珠寶品牌借勢申上市,但黃金消費的節節衰退,也讓許多品牌業績大受衝擊。周生生集團國際有限公司(0116.HK)近日發布盈警,預期2024年上半年公司股東應佔溢利約為5億至5.5億港元間,較去年同期的8.3億港元減幅介乎33.5%至39.5%。這是珠寶金飾行業承壓的又一例證。

周生生表示,溢利減少主因是金價創下歷史新高及宏觀經濟條件的挑戰,導致消費疲弱,令珠寶及鐘錶零售收入下降;以及期間貴金屬借貸按市值重估取得未變現虧損,而去年同期的重估則取得未變現收益。

盈警公布當日恰逢亞洲股市大跌,具避險屬性的黃金類股股價上升。周生生股價在盈警後連續兩日上漲,升幅約4%。不過今年初以來,股價已跌去26.8%。

周生生於1934年在廣州創立,創始人周芳譜與周大福(1929.HK)創始人周至元,同樣來自廣東順德,但兩人並非親戚關係。周生生創立僅比周大福晚了五年,取名周生生,則源自《易經》中「周而復始,生生不息」的寓意。1973年,周生生在港股上市,是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珠寶行業公司,上市至今已超過50年。

截至2023年底,周生生在中國大陸及香港、澳門、台灣等地開設了977家分店,雖然數量上遠不及周大福、周六福或周大生等品牌,但周生生旗下分店全為自營,不走加盟這條路。公司營收主要來自黃金飾品與珠寶鐘錶零售,其中黃金飾品銷售佔零售銷售總額的79%,鑲嵌珠寶及鐘錶分別佔9%,其餘則為鉑金、K金飾品。

珠寶金飾行業集體受挫

事實上,盈利減少並非周生生一家。據行業龍頭周大福最新公布的季度報告,今年截至6月30日止的三個月,零售業績較去年同期下滑20%,位於中國大陸的同店銷售額下滑26.4%,香港澳門地區則下滑30.8%。

今年上半年,周大福已在全國關閉180家門店,約平均「一天關一家」。大量關店還有六福集團(0590.HK),今年以來中國大陸市場門店已減少108家。截至6月底止的第一個財政季度,六福整體零售額下滑18%,同店銷售額大跌34%。

金價上漲是業績受挫的主因之一。受地緣政治因素影響,黃金價格持續上漲。截至今年6月底,倫敦現貨金價每盎司2,330.9美元,較年初2,074.9美元上漲12.3%。下半年開始雖一度回落,但哈馬斯領導人7月31日在伊朗被暗殺,令中東局勢更加緊張,金價在8月初創下2,500美元歷史新高,目前持續在2,400美元徘徊。

上半年金飾消費降27%

金價維持高位,令黃金首飾需求受到衝擊。據中國黃金協會在7月底發布的半年報,2024年上半年,全國黃金消費量約523.8噸,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約5.6%,其中黃金首飾消費同比下降26.7%,但金條與金幣消費量同比卻增長46%。這顯示民眾對避險保值的需求高於消費的需求。

而在香港與澳門,雖然旅客量已較疫情期間大幅回升,但珠寶鐘錶等高價位零售商品銷售同樣大幅滑落。其中香港6月份珠寶首飾、鐘錶及名貴禮物的銷貨額按年下跌23.1%;澳門5月份鐘錶珠寶零售銷售額則按年大減34.9%。

據去年年報,中國內地為周生生主要市場,去年營業額約為158.3億港元,佔總營業額的63%;港澳地區則為89億元,約佔36%。其餘營業額來自台灣與其他地區。

今年上半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萬億元,同比增長3.7%,但6月增速僅為2%,為2023年2月以來最低。在消費降級的大環境下,即使是有意投資黃金,也會選擇金塊、金條,使得金飾品牌利潤近一步下降。

金飾品牌的行業邏輯,其實就是賣黃金賺加工費。對消費者來說,多半分不清周大福、周六福、周生生、周大生的產品有何區別,但卻可能說得出Cartier、Dior或Tiffany設計風格有何不同。前者賣的是黃金,後者賣的其實是品牌。當金價高漲侵蝕利潤空間,前者就會很被動。

今年以來金飾品牌股價普遍下跌,周生生股價下跌超過26%,六福集團下跌27%,周大福更慘,跌去42.7%。市盈率方面,周生生市盈率為4.2倍,低於周大福的10.2倍與六福集團的5倍。而剛剛上市、號稱「古法打造黃金」的老鋪黃金(6181.HK),市盈率高達28.8倍,似乎已吸引了所有的目光。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雲工場料上半年多賺最多三成

IDC解決方案服務商雲工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512.HK)周五公布,預計6月止六個月淨利介乎1,400萬元至1,600萬元,較去年同期的約1,230萬元增長約14%至30%。 公司表示,溢利增長主要受惠於上市開支減少,以及持續推進的營運成本控制措施。 雲工場主要提供網絡數據中心(IDC)解決方案服務、邊緣運算服務以及資訊通信技術(ICT)相關服務等。8月12日,公司宣布與香農芯創(300475.SZ)成立合資公司,開拓智能算力服務市場。 公司股價周五低開,至中午休市報4.22港元,升0.5%。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現代牙科發盈喜 料中期盈利增逾三成

現代牙科集團有限公司(3600.HK)周四發盈喜,料今年上半年的收入將介乎17.75億元至18.5億元,同比上升4.3%至8.7%;純利介乎2.79億元至2.95億元,同比上升30.1%至37.6%。 公司表示,增長主要因增加使用數碼解決方案,令集團營運效率持續提升,以及受惠於歐元及澳元兌人民幣與港元的升值。同時,因今年初完成收購泰國最大牙科實驗室Hexa Ceram,因而帶動收入與盈利增長。 現代牙科開市升近10%報5.08元,公司年初至今股價升逾兩成。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網易二季度盈收雙升

網易股份有限公司(NTES.US)周四宣布,2025年第二季度營收同比增長9.4%至279億元,上年同期為255億元。業績增長得益於核心網絡遊戲業務及教育板塊有道的營收增長,抵消在線音樂業務的業績下滑。 公司遊戲及相關增值服務營收同比上升13.7%至228億元,有道營收增長7.2%達14億元。但在線音樂業務營收同比下降3.5%至20億元。該季度公司利潤從上年同期的68億元增至86億元,增幅達26%。 財報發布後,網易股價周四下跌3.9%。該股年初至今累計漲幅達45%。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XtalPi scores landmark deal

拿下AI新藥研發最大訂單  晶泰科技市值升至300億港元

交易方DoveTree的創立者是哈佛大學終身教授Gregory Verdine,他是化學生物學領域的權威學者,曾提出「drug the undruggable」(靶向「不可成藥」靶點)理念 重點: 低首付加上高里程碑付款是AI制藥風險定價的慣例,低首付可讓合作方降低早期風險 晶泰科技在上市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就因其年度營收越過2.5億港元門檻,成功摘「P」    莫莉 今年以來,中國創新藥企頻簽大額對外授權訂單,三生製藥以12.5億美元首付款將PD-1/VEGF雙抗授權給輝瑞,創下國產創新藥首付新紀錄,恒瑞醫藥與葛蘭素史克達成最高120億美元戰略合作,AI製藥領域也同樣傳來捷報。上周二晚間,晶泰控股有限公司(2228.HK)宣布已於2025年6月底與美國創新藥企DoveTree完成總訂單規模約59.9億美元(430億元)的管線合作簽約。 根據協議內容,晶泰科技將利用其基於「AI+機器人」的端到端人工智能藥物發現平台,為DoveTree選定的多個主要針對腫瘤學、免疫及炎症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及代謝失調領域的靶點,發現和開發小分子及抗體類候選藥物,DoveTree獨家享有相關藥物全球範圍的獨家開發和商業化權利。 晶泰科技稱,已收到協議約定的首付款5,100萬美元。協議簽署後180天內,晶泰還將獲得4,900萬美元的階段性付款,未來還將獲得最高58.9億美元的潛在監管里程碑及商業里程碑付款,以及基於產品年度淨銷售額的潛在個位數百分點的特許權使用費。以訂單總規模59.9億美元計算,此次合作創下了人工智能新藥研發(AIDD)領域訂單規模的新紀錄。 消息公布後的第一個交易日,晶泰科技在開盤之初飆升近23%,股價創2月25日以來新高,全日收漲12.42%,總市值近300億港元。晶泰科技股價在此後接連回調,截至8月8日收盤,三日的累計漲幅收窄至7.72%。 此次合作的交易對手DoveTree是一家美國創新藥企,利用前沿的人工智能技術與創新研發範式結合生物學的基礎科學,專注於重大疾病領域「first-in-class」(首創新藥)管線的開發及臨床轉化。DoveTree的創立者是哈佛大學終身教授Gregory Verdine,他是化學生物學領域的權威學者,曾提出「drug the undruggable」(靶向「不可成藥」靶點)理念。他是傑出的連續創業家,由他創立或共同創立的十餘家生物科技公司中,有五家已經成功上市,由Verdine教授主導推進的3款藥物已經獲得FDA批准。 針對此次合作,晶泰科技董事局主席溫書豪表示,人工智能與機器人自動化技術的深度融合將徹底改變藥物研發的效率與成功率挑戰、帶來關鍵的範式升級。Gregory Verdine 教授及 DoveTree 擁有豐富的藥物研發成功經驗與精准的市場眼光,與晶泰科技的平台能力高度互補,雙方優勢的協同將加速具有挑戰性的創新靶點的研發突破。 有望在2027年扭虧為盈? 儘管1億美元的首付款在整體近60億美元的訂單中佔比偏低,但是低首付加上高里程碑付款是AI製藥風險定價的慣例。因為AI新藥研發項目大多處於臨床前階段,成功率偏低,低首付可以讓合作方降低早期風險,而且AI新藥研發項目屬於「技術+服務」模式,其價值隨研發進展釋放,綁定具體成果的高里程碑付款可以確保技術價值經實證後才支付大額款項。 今年上半年,晶泰科技已經與多家醫藥企業達成合作,包括:6月底與生物製藥巨頭輝瑞擴大戰略合作,共同開發全新一代的分子模擬平台以驅動新藥研發;4月,與血液製品領域上市公司派林生物(000403.SZ)簽署總規模約1億元的戰略合作協議,加速血液製品及其他藥品研發等。晶泰科技甚至出海到阿聯酋,共同建設中東地區首個自動傳統藥物現代化研發實驗室,首期投資3,000萬美元。 作為首家根據18C規則在香港聯交所上市的特專科技公司,晶泰科技在上市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就因其年度營收越過2.5億港元門檻,成功摘「P」,「P」是港交所對未商業化公司的特殊標記。根據2024年財報,晶泰科技的營收同比增53%至2.66億元,其中下半年的同比增速更是達73%,經調整淨虧損收窄至4.57億元,同比減虧12.5%。晶泰科技收入主要來自於兩部分,智能機器人解決方案,約為1.63億元,以及藥物發現解決方案,約為1.04億元。 中郵證券的研報稱,晶泰科技利用其基於AI+機器人的端到端人工智能藥物發現平台,近期獲上億美元的大訂單,未來具有數十億美元的銷售潛力,其商業模式初具雛形,顛覆傳統研發範式打開市場空間。研報認為,公司作為AI for Science稀缺標的,有望在2027年實現扭虧為盈。 AI製藥作為新的技術路線,雖然可以加速傳統藥物研發模式,但是該領域至今仍未出現一款成功研發和上市的新藥。當前,晶泰科技的市銷率高達104倍,5月向港交所遞表的另一家AI制藥公司英矽智能的估值偏低,根據其招股書披露的2024年營收及Pre-IPO估值,英矽智能的市銷率約為15.5倍。儘管晶泰科技的技術多次受到業內合作方肯定,但是自上市以來,晶泰科技的股價波動較大,投資者仍需謹慎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