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年搶先遞交上市申請的陸道培醫療集團,由中國造血幹細胞移植專家陸道培創立,並以其名字命名

重點:

  • 陸道培醫療集團營運的三家醫保定點醫院,過去近三年收入和就醫病人數量穩步上揚,但仍累計虧損逾10億元
  • 該公司即將有上海新醫院開業,加上計劃擴建及搬遷河北旗艦醫院,將產生大量資本開支,可能影響流動性,催生上市籌資的念頭

陳嘉儀

踏入2023年,在國內經營三家血液病專科醫院的陸道培醫療集團,搶閘成為第一家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的公司。由於該公司由權威血液病學家和造血幹細胞移植專家陸道培創立,其雄厚專業背景令市場刮目相看。

陸道培爲中國工程院院士,1957年起從事血液病臨床和實驗研究。他在異基因骨髓移植及中藥治療急性粒細胞性白血病作出了重大貢獻。他首先證明了從中藥雄黃提取的硫化砷對某些白血病具有療效,並於1996年倡議在北京建立中國首個公用的臍帶血造血幹細胞庫。

陸道培醫療集團是他於2012年創立的民營醫療企業,旗艦河北燕達陸道培醫院於2015年開業,其後增設北京陸道培醫院亦莊院區及北京陸道培醫院順義院區,主要與大型三級公立全科醫院競爭。

據1月3日上載的初步招股文件顯示,截至2022年9月30日,陸道培團隊共完成7,489宗造血幹細胞移植,其中99.2%為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71.2%為半相合造血幹細胞移植。據招股文件援引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按2021年的造血幹細胞移植病例1,040宗計算,該公司於全國排名第二;而在所有血液病醫療服務提供者中,其2021年總收入為13.7億元,排名全國第一。

陸道培醫療把主要業務分為包括住院服務和門診服務的「一般醫療業務」,以及為第三方醫院和實驗室提供的「血液病特檢服務業務」。於2020年至2021年間,整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病例數、住院床位使用天數及門診就診人次三個核心經營指標,分別增加19.9%、18.5%及11.1%;2022年首9個月同比進一步增加29.3%、21.7%及42.9%,可見其營運數據正穩步上揚。

兩年多虧損10億

財務方面,該公司2021年總收入同比上升18%至13.7億元,去年首9個月增長擴大至25.5%,錄得12.41億元收入,主要是由於醫院網絡擴張及營運效率提升,以及北京兩家醫院相繼獲納入國家醫保名單。然而同期虧損淨額卻持續擴大,由2020年的1.22億元,擴大235%至2021年的4.08億元,去年首9個月則增加52%至5.12億元。在不足三年內累計虧損逾10億元,集團歸因於向投資者發行的金融工具帳面值虧蝕影響。

根據初步招股文件,該集團上述期間向投資者發行金融工具產生的帳面虧損高達9.1億元;但撇除此帳面虧損,公司除了2020年獲利6,187萬元,2021全年和2022年首9個月,仍分別錄得1億元和402萬元營業虧損。

連年虧損的真正原因,可從毛利表現找到端倪,陸道培醫療於2020年至2022年首9個月的毛利分別約為2.4億元、1.67億元以及1.88億元,毛利率僅20.7%、12.2%及15.1%。按服務性質劃分,血液病特檢服務毛利率一直維持在50%附近,但對集團總收入貢獻僅17%;反觀貢獻收入逾八成的一般醫療服務,毛利率卻由2020年的14%銳降至2021年的4.6%,即使去年首9個月略為回升至8.1%,但仍然僅為單位數字。

過去接近三年,該集團僅旗艦河北醫院登記床位使用率逾100%,毛利率維持20%以上,以2022年首9個月計,貢獻總收入66.7%,但北京亦莊院區和順義院區則於大部分時間錄得毛虧損。集團解釋,較新的醫院需時提升利用率,雖然上述兩所醫院營運時間較短,但近年被認定為醫保定點醫院後,患者就診人次正快速增長,但登記床位使用率相對較低,導致兩間醫院仍錄得毛虧損。

與公立醫院合作

成為國家醫保定點醫院猶如「雙面刃」,雖然有助業務快速增長,但醫保計劃涵蓋的服務、藥品及醫療耗材,醫院須嚴格遵守醫療管理部門的定價指南,限制了醫院的盈利能力。

然而,截至2021年,中國約有2,170萬患者確診血液系統疾病,但同期在國內約20,351家可提供血液病治療的醫院中,僅有21家為專科醫院,陸道培醫療的需求肯定不缺。此外,由於大型公立醫院爭相搶佔合作醫院,為了提升資源使用率,該公司旗下北京順義院區自2021年3月起,與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血液科實施聯合病房合作安排,至2022年9月,已進行327例的造血幹細胞移植,對未來收入有一定保證。

但值得留意的是,公司旗下的上海陸道培醫院預計年內投入服務,將產生大量資本開支;加上2025年之前擴建及搬遷河北燕達陸道培醫院,相關支出至少為15.4億元,兩者將對流動資金及盈利能力產生負面影響,這也解釋了公司為何決定集資上市。

陸道培醫療自2014年起進行三輪股權融資,估值由2014年時的2.59億元,大升至2020年的49.5億元。由於過去兩年多未錄得盈利,參考同業力醫療(9906.HK)的1.9倍、以及濟民醫療(603222.SH)的5.2倍市銷率,取其平均3.55倍,並把首三季收入引伸到全年約16.5億元計算,最新估值為59億元,比三年前進帳約20%。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九毛九旗下太二日均銷售按年跌24.6%

內地連鎖餐飲集團九毛九(9922.HK)上周五公布,2024年第四季度,旗下主要品牌太二(自營店)、慫火鍋及九毛九(自營店)同店日均銷售額分別按年跌24.6%、26.9%及18.5%。 翻檯率方面,太二第四季度為3.0,較上季的3.6下滑0.6,2023年全年則有4.1;慫火鍋亦從3.0下降至2.7;九毛九由上季的2.8降至2.4。人均消費方面則有微幅成長,太二由上季的69元升至72元,慫火鍋由97元升至99元,九毛九則維持54元。 按品牌劃分,截至2024年12月底,共有太二634間,較9月底減少20間,慫火鍋增加1間至80間,九毛九則減少1間至71間。包含其他品牌總餐廳數量為807間,較上季減少17間。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JinkoSolar profit plunges

新聞概要:晶科能源上海上市子公司利潤暴跌

這家太陽能電池板製造商表示,由於價格暴跌,其持股58.6%的上海上市子公司的利潤在2024年下降了近99% 陽歌 太陽能電池板製造商晶科能源(JKS.US)周五表示,其主要運營的上海上市子公司晶科能源(688223.SH),去年利潤暴跌逾98%,原因是供應過剩,迫使公司及其同行大幅削減價格。 晶科能源表示,其上海上市子公司預計去年盈利8,000萬元至1.2億元,較上年下降近99%。除去一次性損益,這家上海上市子公司全年虧損7.5億元至10.5億元,處於虧損狀態。 晶科能源持有這家上海上市公司約58.6%的股份,該公司並未提供其去年業績的初步數據。此前美國上市的晶科能源報告稱,2024年前三個季度,收入較去年同期的858億元下降 16.6%至716億元。該公司前九個月的利潤暴跌86%至8.47億元。 消息公布後,晶科能源股價周五在紐約下跌10%。過去52周,該股下跌了23%,預期市盈率僅為5。 去年,全行業產能大幅增加,導致太陽能電池板價格暴跌,公司及其同行受到重創,導致供應嚴重過剩。晶科能源去年10月表示,考慮到產能大幅增加,預計到2024年底,其太陽能晶圓、電池和模塊的年總產能將達到345 GW,是三年前101.5 GW產能的兩倍多。 美國上市的晶科能源報告稱,受價格下跌影響,去年第三季度其營收同比下降23%至245億元,儘管該公司當季太陽能電池組件出貨量增長14.7%。隨著價格下跌,公司當季毛利率從去年同期的19.3%下滑至15.7%。 中國已經生產全球絕大多數太陽能電池板,政府出台一系列優惠政策大力鼓勵該行業的發展。由於許多公司的利潤蒸發,一些公司陷入虧損,中央政府已介入,試圖通過鼓勵公司閒置部分產能來支撐價格。 政府的干預措施最近有助於穩定價格。分析師預計,晶科能源將報告其2024年全年收入下降約20%。但他們預計該公司今年的收入將恢復增長,雅虎財經調查的六位分析師預測平均增長 8.8%。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和譽發盈喜 預告去年扭虧為盈

生物制藥企業和譽開曼有限責任公司(2256.HK)周一發盈喜,預告截至去年底止收入將大幅增長,由2023年的1,900萬元人民幣(下同)收入大增至4.85億元。期內扭虧為盈賺1,000萬元,而對上一年虧損4.32億元。 公司表示,收入增長及錄得盈利,主要因為抗抑劑pimicotinib(ABSK021)的對外許可協議,以及獲取默克公司(MKKGY.US)的首付款項7,000萬美元,對去年的收入提供重大貢獻。 盈喜消息公布後,和譽周一開市即升近1%至4.55港元。過去一年,公司股價升幅逾倍。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Country Garden feeling its way forward, the debt restructuring progress hinging on future cashflow

債務重組首看現金流 碧桂園「摸著石頭過河」

繼公布具體的重組方案後,負債纍纍的碧桂園終帶來一份遲來的業績 重點: 去年中期虧損128.4億元 中期總借貸2,502億元   劉智恒 去年4月,碧桂園控股有限公司(2007.HK)因未能趕及刊發2023年業績報告,被迫暫停在港交所交易。根據上市條例,若停牌18個月未能復牌,上市公司將面臨除牌命運。 換言之,今年10月1日前碧桂園要通過港交所的要求,否則上市地位將消失,距離死線只有九個月時間。 要復牌,首要公布集團業績,經過一番努力,碧桂園的2023年全年業績及2024年中期業績,終於在市場亮相。 中期現金僅餘67億 2023年全年收入按年下跌6.8%,虧損1,673億元,總借貸2,496億元﹐手頭現金638億元。 2024年中期收入同比下跌55%至1,021億元,虧損則收窄73%至128億元。1年內要償還的銀行借款已達1,218.5億元,但手頭現金只餘下67億元,總負債達2,502億元,而經營現金流更是負1.85億元。 情況未見改善,但重組開始有眉目,本月初碧桂園公布方案,與七家銀行組成的協調委員會達成共識,倘能落實,重組提案可讓集團大幅去槓桿,目標是減少境外債務最多116億美元。此外,亦將債項到期時間延長至最多11.5年,並可降低融資成本,目標是加權平均借貸成本,從每年約6%降低至約2%。 控股股東亦考慮,將集團未償還的11億美元股東貸款,轉換為碧桂園或附屬公司的股份。 業績發布,意味有機復牌,而債務重組方案漸見曙光,重組路途似邁進一步。然而,事情較想像要複雜得多。 首先有外電引述知情人士透露,碧桂園主要債權人小組尚未同意境外債務重組條款,而該債權人小組佔一筆104億美元境外債逾三成。 一切還看樓市 此外,在重組方案中,未來的現金流是重中之重。公司估計在2024年至2040年間,29個國際項目的累計應佔槓桿自由現金流介乎26至30億美元。另外,2025年1月至2033年內,預期透過出售金融投資籌集約6至8億美元。 中國內地的物業銷售更是一大關鍵,公司預測在2024年至2039年,可用於應付境外債務的現金介乎200至250億元。 不過,現金流是否達到預估水平,碧桂園有一套假設條件,首要是境內房地產市場逐漸復蘇下,能夠維持持續經營狀況及正常業務營運。另外預計境內項目的平均售價, 2025年只出現低位數下降,2026至2032年實現中低位數增長,並於2033年增長穩定在低個位水平。 簡單說,前提是房地產市場能否逐漸復蘇,另外要看債務重組方案,能否獲各方債權人接受。 後面一點現時似有明確方案,雖仍未獲所有債權人接納,但起碼邁前了一步。反之房地產市場的發展最難估量,目前內地樓市仍然疲不能興,今年售價是否只有輕微下降,以及未來幾年又可否增長,沒人可回答,即使中國樓市好轉,實際情況對碧桂園未必樂觀。 銷售急萎縮 債務纒身下,市場擔憂碧桂園能否如期交付,即使有意置業者,都避開高風險的企業,未必考慮碧桂園項目;何況全國開發商也要賣樓,樓市充斥龐大供應,買家選擇多的是。 過去幾年,碧桂園的銷售可用四個字概括,就是「每況愈下」。2021年銷售達5,580億元,2022年同比下跌36%至3,575億元,2023年跌51%至1,743億元,去年更暴跌73%至只有472億元。可見銷售並不樂觀,縱使去年政府不斷推出穩定樓市措施,碧桂園受惠程度似有限。 事實上,去年9月碧桂園核數師羅兵咸永道辭任,由中匯安達接任。羅兵咸的辭任函中指出,遲遲未能推進財務報表的工作,因要等待碧桂園提供資料及文件,包括集團對未來現金流的預測、有關在建及完工物業的減值評估,以及應收款的損失評估。換言之,對現金流的預期,當時似沒有充足資料引證。那現時集團對現金流的預算,準確程度又有多高? 按目前情況,碧桂園即使能復牌及債務重組獲通過,能否持續前行,要視符資金情況,而資金又要看樓市,以及在低沉市場可否出售投資項目,一切都未能掌握在集團手中,碧桂園只能「摸著石頭過河」。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