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芢生物重點開發血小板衍生生長因數(PDGF)藥物,核心產品Pro-101-2預計2027年第三季度啟動3期臨床試驗

重點:

  • 華芢生物過去兩年虧損近兩億元,行政開支甚至高於研發開支,研發團隊僅有33人
  • 總裁為創辦人之子,加入公司前的工作履歷集中在智能駕駛系統、無人駕駛系統領域

 

莫莉

最近港股氣氛熾熱,恒指連續十日上漲,帶動新股市場回暖。自4月19日起,至少有16家公司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主要來自醫療、金融、人工智能、消費等行業。上週一,專注於生物大分子藥物研發的華芢生物科技(青島)股份有限公司正式遞表,但這間已成立12年的企業,至今尚無成功上市的產品。

華芢生物的主攻方向是發現、開發和商業化傷口癒合的多功能療法,目前重點開發血小板衍生生長因數(PDGF)藥物,核心產品為重組人血小板衍生生長因數-BB(rhPDGF–BB)藥物Pro-101-1及Pro-101-2,現正分別進行2b期和2期臨床試驗。早在2013年8月,華芢生物就開始與軍科院生物工程研究所開始Pro-101-2的臨床前研究,直到2021年,Pro-101-2啟動了針對糖尿病足潰瘍治療的臨床試驗,從臨床前研究至今,研發時間已超過10年,公司預計2027年第三季度啟動3期臨床試驗。

PDGF是血小板在損傷後分泌的生長因數之一,能促進新血管的生成、調節炎症並刺激細胞增殖和遷移,加速傷口的癒合,常用於慢性傷口、糖尿病潰瘍。雖然研究已經證明PDGF的有效性,但是中國至今尚無一款獲批上市的PDGF藥物,各大藥企的在研藥物中也沒有其他競爭對手。中藥企業天士力醫藥(600535.SH)曾經開發過一款PDGF-BB候選藥物,2014年就已進入3期臨床試驗,但至今沒有進展。

而在美國市場,至今僅有一款施樂輝(SNN.US)旗下的PDGF藥物Regranex由FDA在1997年批准上市用於治療糖尿病足潰瘍,但治療該疾病的新一代產品速必一已於2023年底在中國獲批上市。

從行業來看,PDGF所屬的生長因數藥物的市場規模並不算大。根據招股文件引述的研究,在2017年至2020年期間,中國生長因數藥物市場呈下降趨勢,但是受需求增加、適應症範圍擴大及家庭消費能力提升的推動,預計該市場將進一步增至2026年的86億元。

長遠來看,這個市場的增長速度仍然有限,該研究預計,2026年至2032年的複合年增長率為5.3%。不過,華芢生物的10款在研管線中的7款PDGF候選產品,覆蓋了多種適應症,除了燒傷和糖尿病足潰瘍外,還涉及痔瘡和放射性潰瘍等適應症。

研發團隊僅33人

由於暫無上市產品,在2022年和2023年,華芢生物分別錄得8,593萬元及1.05億元虧損。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虧損由行政開支佔主導,而非研發開支。公司2023 年的行政開支和研發開支分別為4,212萬元和3,992萬元,行政開支主要包括行政人員的薪金、花紅以及其他僱員福利、招待及差旅費用、與融資活動及招聘諮詢服務有關的服務費等。

從僱員人數來看,作為一間生物醫藥公司,華芢生物的研發團隊人數僅有33人,行政人員的人數卻有44人,2023年研發人員的人均福利開支為31.9萬元,甚至不如行政人員的人均福利開支32.3萬元。

從華芢生物的高級管理團隊成員履歷來看,他們在醫藥研發領域的經驗似乎尚有不足。公司創辦人及董事會主席為現年55歲的賈麗加,她曾在北京的多間醫藥企業擔任過銷售經理、副總經理,主要負責醫藥的銷售及運營管理。公司的董事會副主席、執行董事以及總裁王軻瓏是賈麗加之子,年僅33歲,在加入華芢生物之前,王軻瓏的主要經歷集中在智能駕駛系統、無人駕駛系統領域。

華芢生物負責產品研發和技術的執行董事翟俊輝於2019年加入公司,他擁有預防醫學的博士學位,曾經擔任過微生物學的副研究員;另一位負責領導公司臨床前研發工作的首席研發官趙興卉,則擁有遺傳學博士學位,曾在多間研究所和醫院擔任副研究員。這兩位研發核心人員都曾在軍科院工作,而華芢生物的核心產品Pro-101-1及Pro-101-2都是與軍科院合作研發。

從2012年成立以來,華芢生物直到2021年5月才拿到第一筆外部融資,Pre-A輪的投後估值為8億元。同年10月及2023年5月,公司分別完成A輪和B輪融資,最後一輪融資的投後估值高達33億元,兩年來估值增長三倍。

華芢生物的外部投資者包括專注於私募股權投資的鼎暉投資,以及由青島市嶗山區財政局控股的政府產業基金青島高科,在拿到後者的投資後,華芢生物在2023年6月將公司註冊地址從北京遷到青島。

雖說華芢生物暫未公佈招股詳情,亦無收入和利潤,但是在若以最後一輪融資的估值來看,港股市場上有不少未盈利生物醫藥公司的市值遠低於33億元。例如專注於罕見病治療領域的北海康成(1228.HK),市值僅約1.5億元。對於研發進展較為緩慢、研發投入不高的華芢生物,投資者或許難以給予太多熱情。

欲訂閱咏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

新聞

簡訊:白酒消費減弱 珍酒李渡預告上半年少賺24%

中國白酒生產商珍酒李渡集團有限公司(6979.HK)周二公布,預計6月止六個月淨利潤較去年同期下降23%至24%;收入介乎24億至25.5億元,預計按年下降38.3%至41.9%。 公司表示,業績下滑是由於經濟的不確定性及若干近期政策,致使白酒消費減少,尤其是在商務及社交宴請及送禮場合。公司於6月推出全新戰略性旗艦產品,並著力提升核心市場滲透率、加快渠道周轉,同時積極擴展中端及次高端市場,期望於下半年帶來銷售回暖。 珍酒李渡旗下擁有「珍酒」、「李渡」、「湘窖」和「開口笑」等白酒品牌,產品涵蓋醬香型、兼香型和濃香型白酒。核心產品「珍酒」去年銷量為12,284噸,為連四年下跌。 公司股價周三低開但隨後回升,至中午休市報7.09港元,升3.65%。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子不語中期盈利增逾三成

跨境電商企業子不語集團有限公司(2420.HK)周二稱,受惠於品牌影響力擴大及運營效率提升,今年上半年公司營收增長逾30%。 公司預計今年上半年實現營收19億元至20.5億元,較上年同期的14.6億元增長30%至40%。預計期內淨利潤達1億元至1.1億元,較去年同期的9,140萬元上升10%至20%。 公司將強勁營收增長歸因於「深耕品牌和渠道建設」,並稱運營效率的持續優化也推動了利潤提升。 子不語集團股價周三平開報3.51港元,股價年內累計跌幅約30%。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博雅盈警料中期盈利最多跌3成半

網上遊戲商博雅互動國際有限公司(0434.HK)周二發盈警,料截至6月底止的中期業績下跌,盈利較去年同期跌25%至35%。若根據去年經重列盈利3.13億元計算,今年中期盈利介乎2億元至2.35億元。 公司表示,盈利倒退是收入較預期減少,以及因購買加密貨幣,令銀行存款減少,使期內的利息收入較預期為低。 博雅周三開市跌4.1%報7.5元,公司年初以來股價跌逾65%。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Huishang is a bank

徽商銀行盈利背後的隱憂:競爭熾烈息差收窄

這家區域性銀行今年上半年淨利潤增長3.8%,遠低於資產擴張速度,凸顯強烈的息差壓力 重點: 截至今年6月末,徽商銀行資產總額同比增長約17%,但營業收入僅微增2.2%,淨利潤上漲3.8% 中國央行為刺激經濟持續降息,銀行業面臨嚴峻息差壓力 梁武仁 在超長經濟放緩周期衝擊下,中國銀行業多重承壓。縱然使盡渾身解數,如今也難以交出亮眼成績單。以華東地區重要城商行徽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3698.HK)為例,該行上周五試圖通過盈利預告「解釋」最新利潤增長,但困擾全行業的沈痾痼疾依然待解。 這份公告讓投資者提前一睹今年上半年徽商銀行的財務表現,用「積極」字眼製造利好氛圍,似以巨額利潤增長相誘。 細讀公告,恐難掩失望。雖然截至6月末,該行資產總額較年初勁增約12%,較上年同期增約17%,主體貸款業務擴張迅猛,但上半年以貸款利息為主的營業收入,僅同比上升2.2%至210億元,淨利潤微升至93億元,漲幅僅3.8%。 徽商銀行以華麗辭藻「解釋」中報業績,將「向好業績」歸因於「始終堅守金融本源,全力服務實體經濟」,還羅列諸多成績。 資產擴張與利潤增速的巨大鴻溝昭然若揭:在央行連續降息刺激經濟的背景下,該行信貸業務息差承壓明顯。 淨息差壓力並非徽商銀行獨有。中國銀行業衡量利差的淨息差(NIM)指標已整體承壓多時。理論上來說,利率下行可降低存款成本以維穩息差,但同業白熱化競爭等因素正影響這種動態平衡。 經濟不振時,貸款需求趨弱,銀行間競相殺價爭奪優質客源。為吸引更多借款人,尤其是財務狀況良好的客戶,銀行會下調貸款利率,但這會侵蝕其利潤空間。自2019年(疫情前的最後一年)以來,競爭因素對中國銀行業的影響日益加大。當年,監管機構引入了一套機制,使貸款利率與市場需求更加緊密地掛鈎。 去年,徽商銀行淨息差較2023年縮窄17個基點至1.71%,而2019年該指標高達2.51%,顯示已苦戰息差下行多年。 息差並非當下唯一痛點。經濟困境使貸款違約風險攀升,銀行風控承壓。這一方面,作為華中地區最大城商行的徽商銀行,資產質量指標優於中小同業。 截至6月末,該行不良貸款率僅0.98%,較去年末基本持平。相較之下,總資產規模為其一半的宜賓市商業銀行(2596.HK)不良率儘管逐年下降,去年末仍達1.68%。瀘州銀行(1983.HK)的不良率則為1.19%。 徽商銀行由十幾家銀行和信用合作社合併組建而成,其規模優勢或有助於在吸引大型、財務穩健企業的過程中,維持較低的不良率。該行主要面向企業客戶,而非個人借款人,後者本身風險更高。中國的國有銀行主要向其他國有企業放貸來維持較低的不良率,後者在還款出現困難時,通常可獲得地方政府或其他國有企業馳援。 借款方承壓 然而,財報暗藏隱憂。去年,對困境企業的貸款重組量同比增9%;且潛在劣變貸款,即關注類貸款大增62%,佔比升至1.13%,顯示客戶群經營壓力正持續累積。 2020年,該行曾因接管包商銀行四家分行引發關注。這家內蒙古銀行前年破產,成為二十年來首例被接管的商業銀行。這意味著,徽商銀行在疫情動蕩期既要化解自身風險,又需處置四家包商分行的遺留問題。遲至去年,該行仍向第三方轉讓約7.01億元包商系不良資產。 儘管盈利預告成色不足,公告後兩個交易日,徽商銀行股價仍漲超5%。眼下投資者對任何利潤增長都持「飢渴」心態,此輪上漲存在內在邏輯。 不過,徽商銀行的估值仍處窪地:市盈率(P/E)僅3倍,市銷率(P/S)1.3倍,市淨率(P/B)更低至0.3倍。該估值水平甚至不及宜賓市商業銀行——後者市盈率達21倍,市銷率5.2倍。 市場對徽商銀行前景的冷淡態度不難理解:只要經濟下行週期延續,任何利潤增長,尤其是疲軟增長引發的樂觀情緒,終將快速消退。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