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併購之王」的包凡失聯,其擔任主席及控股的華興資本,單日股價曾暴挫一半

重點:

  • 華興資本創辦人包凡失聯,引發市場關注投資民企的風險
  • 有報道引述消息說,包凡失聯不涉及個人犯罪行為,而是配合其他案件調查

劉明

國家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支持民營經濟健康發展,不過投資於中國民企,仍要面對難以避免的風險。在中國創投圈有「併購之王」之稱的傳奇投資者包凡被證實失聯的事件,反映在官方重點打貪的大環境下,金融業高管隨時要配合執法機構調查,一旦失聯將引發股價巨大波動,為投資民企再次響起警號。

由包凡創辦、在港股上市的華興資本控股有限公司(1911.HK)在2月16日晚間公布「內幕消息」,確認公司暫時無法與董事會主席兼控股股東包凡取得聯繫,但強調目前業務及運作維持正常。消息公布後,其股價翌日曾暴挫50%,之後略見反彈,收盤仍跌逾26%,報7.18港元。

包凡是華興資本的控股股東,其個人及透過FBH Partners間接控股等方式,合計持有約48.76%股權。他在中國創投圈戰績彪炳,有「併購之王」的稱號。資料顯示,包凡在華爾街投行有7年工作經驗,曾任職的大行包括大摩及瑞信,並於2005年創辦華興資本。其後,華興資本因參與多個中國互聯網併購個案而聲名大噪,當中包括滴滴(DIDIY.US)與快的、美團(3690.HK)與大眾點評,以及58同城與和趕集網的合併等。

或不涉個人違法

有報道引述接近華興資本的消息稱,包凡失聯的原因,主要和公司前董事長叢林於船舶租賃業務上的違規操作有關。也就是說,包凡可能不是由於其個人涉及犯罪行為,而是配合中國執法機關調查。

此外,據市場消息指出,部分債權銀行正就事件向華興資本「摸底」,其中上海浦東發展銀行、交通銀行、中信銀行和招商銀行要求該公司提供更多包凡的最新動態,甚至通過司法渠道查詢其處境,以評估其貸款與業務往來的風險。

事實上,根據華興資本在2021年5月與中信銀行、招商銀行、中國銀行與南洋商業銀行等簽訂的3億美元(20.6億元)銀團貸款,當中列明若包凡不再擔任主席,或是不再是最大股東,貸款人便有權要求該公司強制還款。因此,包凡的動向或牽動華興資本的財務狀況。

一名熟悉中港股票市場的未具名資深投資人認為,「投資中國民企,這種風險是難以避免」,因為在中國進行「有問題的活動」來獲取業務或是發展機會,可說是市場的常態,因此很多金融業人士都被動地參與這種行為。

另一位不願具名的金融業人士則稱,在中國市場進行併購交易,不但要參考公司有沒有足夠財力,更重視管理層的人脈關係。如果擁有良好的政商網絡,除了能幫助公司找到好項目,也會令監管部門的審批順利得多。

智易東方證券行政總裁藺常念也認為,對投資者來說,管理層失聯會對公司造成很大負面影響,股價或會明顯跑輸大市。

郭廣昌也曾失聯

上市公司創辦人失聯並不是第一次發生,早在2015年12月10日,有「中國巴菲特」之稱的民營投資巨擎復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因被指涉及上海市前副市長艾寶俊貪腐案,曾經傳出失聯並協助調查,引發市場恐慌。其中復星集團在香港上市的子公司復星國際(0656.HK)於12月11日緊急停牌,兩日後召開緊急電話會議。

直到12月14日,郭廣昌出席「復星集團2016年年會」及演講,期間並無提及接受協助調查一事。當日復星國際復牌,但股價仍大挫9.5%,反映其現身不足以安撫市場情緒。

但這次只是郭廣昌的第一次失聯傳聞,在2017年7月6日,市場再次傳出郭廣昌失聯,復星國際股價曾下跌4.5%,但集團很快作出澄清,披露郭廣昌在西安參與秦商大會,又指責網上相關言論純屬謠言及惡意誹謗,最終跌幅收窄至0.2%。

另一個更加轟動投資市場的例子,是海航集團前董事長王健2018年在法國普羅旺斯一處旅遊景點意外死亡的事件,由於事件疑點重重,被形容為中國企業高管的「第一滴血」。在他離世後,在內地及香港持有多家上市公司的海航集團進行資產重組,並陸續出售以減低債務。

據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公布,在2021年,金融領域涉嫌重大違規違法接受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而被「雙開」的人員近70名。市場人士解釋,在「明天系」幕後控制人肖建華於香港境內被帶走後,中國官方打擊貪腐的力度提升,特別是在2021年開始出現了一系列針對國內金融機構高層的打貪行動,令中港上市公司高層「協助調查」的頻率大增。

近日,《彭博》消息稱,現任中證監主席易會滿有機會調任銀保監會主席,而上海常務副市長吳清將接任中證監主席。資料顯示,吳清在2005年曾任中證監風險辦主任,期間處置了「德隆系」等31家違規證券公司,他於2009年出任基金監管部主任,也曾經加強對「老鼠倉」行為的懲治。

由於作風強硬,吳清被業界稱為「券商屠夫」,如果傳聞屬實,可能意味中證監將會對券商採取更嚴格的監管方針,對本已風雨飄搖的華興資本並不是好消息。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藥師幫料中期盈利按年增逾兩倍

醫藥電商平台藥師幫股份有限公司(9885.HK)周四公布,預計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半年淨利潤不少於7,000萬元(975.2萬美元),較去年同期的2,180萬元增長2.2倍。 公司表示,盈利大幅增長主要因收入持續保持穩健增長;自有品牌產品的下游需求持續保持旺盛,該高毛利率的業 務規模持續增長,不斷提升公司毛利率水平;及通過數字化能力的不斷提升,帶動核心的平台和自營業務的運營效率提升。 藥師幫股價周五高開低走,至中午休市報10.02港元,跌2.34%。今年以來,公司股價已升67.9%。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規模效應扭虧為盈 正力新能最多賺2.4億

鋰電池製造商江蘇正力新能電池技術股份有限公司(3677.HK)周四宣布,預計上半年成功扭虧,淨利潤1.98億至2.43億元,去年同期淨虧損1.3億元。 公司將盈利能力歸因於銷量攀升,其電池產品在電動車領域的應用持續擴大。公司特別指出,生產效率提升帶動毛利率向上。隨著規模效應顯現,期間費用率同比亦大幅下降。 周五早盤交易中,正力新能高開,早盤報價10.66港元,漲幅0.76%。該股目前較4月上市定價8.27港元累計上漲29%。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提升效率擴張門店 綠茶中期料賺2.3億

經營餐飲的綠茶集團有限公司(6831.HK)周四發盈喜,預計截至今年6月底止,將錄得盈利介乎2.3億元至2.37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上升32至36%。 盈利上升主要是受惠於門店網絡持續擴張,同時提升經營效率。不過,部份利潤被上半年的上市開支所抵銷,該部份的開支約1,500元至2,000萬元。若扣除此,以及減去權益結算的股份開支,公司的經調整淨利潤介乎2.47億元至2.54億元,同比升38%至42%。 綠茶周五開市升8.8%報8港元,公司自今年上市至今升11%。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Lemo faces cash squeeze and credibility questions

小市場大機會? 樂摩物聯爭議聲中再遞表

號稱全國超過53萬台按摩椅的樂摩物聯再次叩關港交所,這次要面對的不僅是市場考驗,更有信任危機 重點: 超過83%的按摩椅部署於電影院 公司設備數據遭官方媒體質疑    李世達 在許多城市的角落,如商場百貨的走廊、機場或火車站的等候區裡,你一定見到過一排排閃著光、不斷運作的機器按摩椅,但你可能不知道,這門不起眼的小生意,估值高達數十億元。 在全國運營50萬張機器按摩椅的福建樂摩物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再度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這是該公司自今年1月遞表失效後,第二度闖關港交所。 機器按摩服務在中國整體按摩產業中仍屬邊緣產業。申請文件引用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2024年中國整體按摩市場規模為5,362億元,而機器按摩服務市場僅為27億元,佔比僅0.5%。然而,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市場卻高度集中,樂摩物聯2024年市佔率已達42.9%,是機器按摩領域的龍頭企業。 成立於2014年的樂摩物聯,總部位於福建福州,於2016年推出「樂摩吧」品牌,為消費者在商業綜合體、影院、機場和高鐵站等交通樞紐場所等消費場景提供更放鬆、便捷、專業的機器按摩服務。截至今年7月18日,樂摩在全國31省市、339座城市的商場、影院、機場與高鐵站等「等候時間長、人流密集」場景中,鋪設超過48,000個服務點,布置超過53.5萬張按摩椅,累計可識別服務人數超過1.65億,註冊會員人數超過3,200萬名。 樂摩物聯的經營模式主要分為直營模式與合伙人模式。以網點數量計算,目前直營模式佔約71%、合夥人模式約29%。在合夥人模式下,公司收取服務費,提供設備和品牌由合夥人運營。 近年公司收入持續增長,由2022年的3.3億元增至2024年的7.98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超過50%。但去年收入增速35.9%,遠低於2023年的77.8%,今年首季更只有18.4%,增速明顯放緩。 去年,來自直營按摩椅服務的收入佔比超過83%,合夥人模式則貢獻約14%收入。從整體毛利率來看,2023年達到41.8%,2024年回落至36.1%。佔比更高的直營模式毛利率僅為29.87%,遠低於合夥人模式的73%。 資源錯配?效益下降? 淨利潤方面,公司在2022年僅賺648萬元,2023年疫情後迅速擴張至8,734萬元,去年則略降1.7%至8,581萬元。然而,經調整後淨利潤仍錄得1.02億元,較2023年的9,457萬元略升。今年首季,淨利潤更是按年下滑11%至2,333.8萬元。 公司宣稱網點覆蓋全國69%面積超三萬平米的大型商場、滲透55%年票房超500萬元的影院、進駐58%年人流量超千萬的機場。實際上,公司有超過80%的設備(43.2萬台)部署於電影院,但每台設備日均交易量僅0.07次,遠低於商業綜合體的2.8次與機場的3次。 以今年首季的單台設備收入計,電影院設備季度收入僅約168元,商業綜合體單台設備季度收入卻高達1,692元,整整高出9倍,然而公司部署於商業綜合體的設備數量僅佔約14.1%。 同時,設備使用率也在下降。每台設備的平均交易量從去年的2.04次降至今年首季的1.92次,平均按摩費則從去年的14.69元微增至14.74元。合夥人模式佔總設備比重持續降低,由2022年的23%降至目前的約8.1%,直營主導模式比重越來越高。 數據真實性受質疑 除了上述問題外,公司也陷入數據造假的爭議。根據今年7月份官方媒體中國證券報的調查,公司按摩椅設備編號呈跳躍式分布,以「元氣蛋」系列為例,理論編號應有3.2萬台,實際僅531台被驗證,佔比1.63%。採購數據則顯示,樂摩前五大供應商累計採購僅1.53億元,按行業最低成本價計算僅對應6.11萬台設備,與宣稱的53.5萬台相差近8倍。 另外,公司目前的實際控制人謝忠惠,被指是為創始人吳景華代持,2016年吳曾持有樂摩超60%股權,至遞表前減持至15.16%。吳景華目前的身份是榮耀健康董事長,該公司正是樂摩按摩椅的供應商。 樂摩並未對該報導作出直接回應,申請文件中亦未提及相關爭議。 一連串爭議外,最迫切要解決的,還是資金問題。截至2025年3月末,樂摩物聯賬面現金僅2,621萬元,而短期借款便達4,500萬元,實為捉襟見肘。 樂摩物聯的遞表,像是共享經濟的最後一搏。但是對投資人來說,數據的可信度是估值的基礎,容不下一絲絲懷疑,未來能否說服投資者相信「小市場也有大機會」,恐怕不只靠鋪設更多按摩椅,而在於能否理順其盈利邏輯與治理結構,建立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