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只酒店龍頭股强力反彈,但季琦突辭任CEO惹猜測

重點:

創辦人季琦“三進三退”華住集團CEO,公司每次都會經歷不同階段調整

業界認爲,季琦雖下放權力予得力助手金輝,但在他的“幕後指點”下,公司策略不會有大改變

何仲尼

中國新冠肺炎疫情受控,酒店業複元速度理想。中國首家多品牌連鎖酒店華住集團(HTHT.US, 1179.HK),於今年第二季交出亮眼業績之際,卻宣布創辦人季琦將於下月第三度卸任首席執行官,由2005年起加入公司的老臣金輝接棒,與總裁劉欣欣共同負責日常管理及營運。

至於季琦會保留董事長職務,並以精神領袖姿態專注長期戰略及業務探索。消息公布後,華住在美股價下挫,反映市場或對這個决定感到擔憂。

酒店同業業務表現有异

華住集團截至6月底的半年營業額同比上升49%至59.1億元(人民幣,下同),淨利潤1.3億元,徹底扭轉去年同期虧損26.8億元的困局。因應表現理想,集團上半年新增399家新酒店,在營酒店數量達到7,004家,總計客房數目66.77萬間。

華住的業務表現,比部分規模相若的競爭對手優勝,例如北京首旅酒店集團(600258.SH)上半年營業收入同比增加65%到31.4億元,淨利潤爲6,500萬元,同樣優於去年同期的虧損6.9億元,但反彈幅度未如華住般强勁;主要經營低價客房的錦江酒店(600754.SH),今年上半年營業收入僅同比上升28.7%至52.6億元,淨利潤更逆市大减98.4%至485萬元。

如果從估值角度比較,華住的價格相比上述兩個主要對手,也存在頗大折讓。

以9月21日華住收市價45.99美元、市場平均預估下半年每股盈利2.22美元計算,其預測市盈率約爲20.7倍;至於市場平均預測北京首旅酒店集團今年每股盈利0.58元,對比該股中秋節假期休市前的股價22.4元,預測市盈率約38.6倍。另外,市場平均預測錦江酒店今年每股盈利0.67元,以該股最近股價41.99元來看,預測市盈率約62.6倍。

但是,季琦對下半年前景未敢樂觀,他預計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或持續一段較預期更長的時間,需應對任何短期業務波動,同時貫徹進一步滲透低端城市、加速開拓中高端市場的策略,並提升組織架構及引進人才,支持業務持續增長。

事實上,季琦非首度辭任CEO,回顧他每次出任到卸任CEO,華住都經歷不同階段調整。

早在2009年8月,即集團於美國上市前夕,他已首度請辭,僅保留董事長職位,其後於2012年1月,因應多名核心高管離職,他回巢啓動改革,將業務重心由低檔轉至中檔市場;2015年5月,他再度辭任CEO,但到了2019年11月,即集團全資收購著名奢華型酒店品牌德意志酒店不久,他再度回巢協助公司邁向國際市場,只是想不到翌年會出現新冠肺炎這只“黑天鵝”,幸好及時將重心遷回疫情相對穩定的國內市場,才成功渡過困境。

幕後指點,整體策略不變

在季琦離任的消息公布當日,其美國股價下挫2.7%到46.98美元,並連跌兩日創8月底以來新低,反映集團面對新冠變種病毒疫情反復、市場競爭激烈及消費氣氛冷卻等隱憂,投資者對接班人金輝的能力仍存在疑問。

然而,有業內人士認爲,季琦仍擔任董事長,只是前面的執行者變成金輝,相信在季琦幕後“指點”下,公司整體策略不會有大改變。不過,已是第三次將權力下放於得力助手的季琦,這次又能退居幕後多久?未來會否再度出山?市場將會拭目以待。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快訊:新氧上季轉虧為盈 收入展望仍然保守

最新:美容應用程式(App)營運商新氧科技有限公司(SY.US)周二公布,去年第四季收入按年減少27.7%至3.25億元,期內錄得3,130萬元淨利潤,扭轉上一年同期虧損2,770萬元的局面。 利好:董事長兼CEO金星表示,受惠於降本增效措施,令利潤規模大幅提升,去年第四季非國際會計準則的經調整淨利潤達3,880萬元,比上一季飆升近300%。 值得關注:該公司去年第四季的月活躍移動用戶為400萬名,比上一年同期的740萬名大減46%;付費醫療服務提供商的數量,也從5,327家減少19.8%至4,272家。 深度:新氧成立於2013年,主要經營醫美整形網站和手機App,協助客戶查詢、挑選和預約醫美服務。與其他以消費者為導向的中國公司一樣,它去年受困於官方的新冠「清零」政策,不少作為新氧最重要客戶的美容手術提供商被迫暫停營業,令新氧平台上的廣告收入減少。雖然這些限制已在去年12月初取消,但新氧對今年第一季的業務展望仍然保守,預計總收入將在2.9億元至3.1億元之間,比去年同期減少3.4%至增加3.2%。 市場反應:業績公布後,新氧股價在周二大漲27.9%,報2.11美元,處於過去52周的中上游水平。 記者:何仲尼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SY.US

快訊:疫情無礙消費者需求 洪九果品收入利潤增

最新:水果分銷商重慶洪九果品股份有限公司(6689.HK)周一公布,去年收入增加46.7%至150.8億元,非國際會計準則的經調整利潤增加33.5%至14.5億元。 利好:由於該公司進一步拓闊銷售網絡,新進入了哈爾濱、南京及鄭州等大城市,加上其「端到端」供應鏈保證了在新冠疫情期間持續、穩定的水果供應,以迎合消費者需求,令收入得以快速增長。 值得關注:該公司毛利率較高的核心水果產品佔公司收入比例,從2021年的57.5%降至去年的44.8%,主要是由於新冠疫情令國際物流及清關流程延長,導致這些產品在中國整體的進口量有所下降。 深度:洪九果品成立於2002年10月,主要業務為水果分銷,是中國三大水果企業之一,公司近年瞄準中國消費升級,專注銷售高貨值果品。雖然中國於2020年起經歷新冠病毒疫情,但該公過去三個財政年度的銷售收入仍高速增長。然而,由於該公司去年上市時市況不佳,最終只能集資約5億港元(4.3億元),遠低於市場傳聞的目標集資額23.5億港元,但最終仍成為港股的「水果第一股」。 市場反應:洪九果品周二早段曾上漲4.9%,但其後走勢回落,中午收市軟0.7%至30.3港元,比去年的上市價40港元低24.3%。 記者:何仲尼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6689.HK

來凱醫藥「借東風」 巨虧下力求上市

這家核心產品從第三方引入的創新藥企業,自有的早期研發能力未得充分證實,亦未產生任何銷售收入 重點: 來凱醫藥目前有兩款核心產品,其中一款期望今年底向中美兩地遞交新藥上市申請 港股生物醫藥板塊出現「回暖」跡象,能否助力來凱醫藥二次遞表上市,仍然有待觀望   斯年 坐在別人的翅膀上,能否協助這家距離商業化仍有一段距離的藥企起飛? 腫瘤創新藥公司來凱醫藥有限公司去年6月首次向港股上市發起衝擊,但未能在6個月內通過港交所聆訊,招股書也因此失效;更新了去年的財務表現後,該公司上周一再度遞交招股書,並繼續由中金公司作為獨家保薦人安排上市。 招股文件介紹,來凱醫藥成立於2016年,致力為全球癌症及肝纖維化患者提供突破性療法。作為一家創新藥公司,在最被關注的管線前景方面,來凱醫藥主打來自瑞士跨國藥企諾華製藥((NOVN.SWX)授權的兩款核心產品,其中一款期望於今年第四季在中、美兩地遞交新藥上市申請(NDA),或可與化療聯合使用以治療癌症。 與上一次遞表相比,來凱醫藥這半年的財務表現無明顯改善,近兩年虧損已擴大至15.3億元,如果扣除金融工具公允價值變動,經調整虧損也有6.2億元,絕大部分來自行政開支與研發成本;隨着旗下產品距離申請上市越近,其研發開支也明顯增加,去年大增81%至3.1億元。 截至去年底,來凱醫藥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約3.2億元,差不多等於去年的研發開支,如果未能成功上市集資,候選藥物也不能「衝線」成功,在資金緊張下,其前景或受到市場質疑。 不過,對該公司利好的消息,是經過去年下半年觸底後,港股生物醫藥板塊已出現明顯「回暖」趨勢,眾多跡象表明,企業的融資意願和投資者的信心均有回升,可能有助來凱醫藥借市場熱度回升成功上市。 高度依賴諾華 「打鐵還需自身硬」,但來凱醫藥爭取上市的路途,卻需要「外力」扶持。從研發管線看,該公司現有兩款核心產品及13種其他管線候選產品。其中進展最快的是核心產品LAE002,這是一種三磷酸腺苷(ATP)競爭性AKT抑制劑,有治療卵巢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的潛力。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提供的資料,全球有兩種AKT抑制劑已進入註冊臨床試驗,而期望在今年底申請在中美兩地上市的LAE002,是來凱醫藥最快的「回血」希望。 另一款核心產品LAE00是雄激素合成抑制劑,有治療前列腺癌的潛力。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顯示,LAE001是全球唯一一種用於治療前臉腺癌的臨床試驗中的CYP17A1/CYP11B2雙重抑制劑。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兩款產品、以及另外兩款抗腫瘤產品LAE005及LAE003,都是從跨國藥企諾華授權引進,這與大多數海外創新藥公司與大型藥企的合作模式正好相反。 一般而言,小藥企被認為具有更大膽高效的創新能力,因此往往是小藥企先做出創新藥研發的階段性成果,然後被大藥企看中,再授權引入產品,甚至作出收購。然而,來凱醫藥卻是從諾華引入較為後期的產品,再投入大部分研發費用。 例如在其招股書介紹,來凱醫藥在2018年從諾華引進LAE002時,該候選藥物已經歷經諾華和另一家跨國藥企葛蘭素史克(GSK.L)的11項臨床試驗,以證實其安全性及療效。在諾華進行的I/II期臨床研究中,LAE002已經在鉑耐藥卵巢癌患者中,顯示出潛在的抗腫瘤療效。 這種做法的優勢,是產品上市的成功率更高、速度更快,但暗含的隱憂,是來凱醫藥自有的早期研發能力沒有獲得充分證明。 在這種不太常見的合作模式背後,與來凱醫藥多名高級管理層的「諾華背景」具關聯性。招股書顯示,來凱醫藥的主席呂向陽曾在諾華工作十多年,擔任的最後職位為執行總監,負責領導藥物研發平台及多項疾病研究項目,而執行董事兼高級副總裁謝玲、執行董事兼首席科學官顧祥巨,也都曾在諾華任職。 醫藥板塊回暖 新藥上市成功與否,存在很高的不確定性,港交所容許未有盈利及收入藥企上市的上市規則「18A章」政策於2018年出台後,曾點亮眾多創新藥企的融資希望,但在過去兩年,多家已上市的創新藥企跌破招股價,市場信心不佳,讓後來者也越來越難獲得垂青。 但在今年初,情況似乎明顯好轉,港股生物醫藥板塊有回暖跡象,例如從去年10月到今年1月,部分在港股上市的醫藥股交易所買賣基金(ETF)最高漲幅,已經接近60%。 另外,多家創新藥公司也在去年底至今年初前赴港交所尋求上市,包括綠竹生物、維昇藥業、科倫博泰等。已上市醫藥科技企業中,加科思(1167.HK)、諾輝健康(6606.HK)、亞盛醫藥(6855.HK)等公司也抓住市場升溫的視窗期,通過配股進行大額融資以補充資本。 去年4月,來凱醫藥曾進行6,100萬美元(4.2億元)的D輪融資,令投後估值上升至約37億元。參考去年三季度首款產品獲准銷售、並獲得1,560萬元銷售額的同類企業樂普生物(2157.HK),其最近市值達86億港元。來凱醫藥將來的上市估值能否達到這個高度,還看其候選產品LAE002申請上市的進度能否取得突破。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