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te makes infant nutritional products

這家總部位於青島的特醫食品製造商,正挑戰主導中國市場的外資跨國公司,後者可能面臨關稅的不確定性

重點:

  • 聖桐特醫已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公司擁有一批重量級投資者,且收入與利潤飆升
  • 隨著中國生育率下滑,這家專注嬰兒的特醫食品製造商正多元化佈局,進軍中國上升中的老年營養市場

 

譚英

聖桐特醫(青島)營養健康科技股份公司於上周五首次公開披露其香港IPO計劃時,中信證券為保薦人。但不久後,公司透露中信里昂證券也將作為總協調人加入承銷團隊。

對於這樣一家擁有二十餘年歷史的老牌企業,聖桐特醫的財務指標確實令人矚目。其收入在過去三年近乎翻倍,從2022年的4.91億元增至去年的8.34億元。2024年,來自跨境電商平台的收入達4.05億元,佔總收入的48.6%。公司調整後淨利潤也從2022年的1.21億元快速攀升至2024年的1.99億元。而其毛利率三年來始終維持在71%左右的高位,令人稱羨。

前身為青島聖桐營養食品有限公司的聖桐特醫,是最早進軍國內特醫食品市場的本土企業之一,主要專注過敏嬰兒特製產品,該業務貢獻去年的九成收入。

仍佔聖桐特醫銷售額過半的國內市場,由國際巨頭主導,雀巢(NESN.SW)和達能(BN.PA)分別位列第一及第二,緊隨其後的是聖桐特醫和第四的雅培(ABT.US)。根據上市文件中的第三方研究,這使聖桐特醫居國內同行之首。前五強中唯一的其他本土企業是乳業巨頭飛鶴(6186.HK)。

飛鶴當前的市銷率達2.32倍,這意味著若聖桐特醫匹配此水平,基於2024年銷售額,其估值或達20億元左右。這有望助其集資5億元甚至更多,為其目前在內蒙古新建的設施擴大產能提供資金。

此次上市僅是聖桐特醫的最新融資舉措,公司還於今年2月在B輪融資中募得4億元。其支持者都是頂尖機構,包括上汽集團旗下的恒旭資本、高瓴資本、李開復的創新工場以及中金公司。

特醫食品需醫生監督、且以特殊需求嬰兒產品主導。在中國,所有特醫食品的滲透率僅為3%,遠低於成熟市場40%的水平。根據上市文件,中國市場的年增長率為18%,預計2029年規模將達531億元,其中嬰兒產品佔274億元,約半數份額。

當前,對聖桐特醫等公司挑戰其國際同行較為有利,若後者的供應鏈部分位於美國,它們可能受中國報復性關稅拖累。聖桐特醫唯一的外部供應商位於韓國,相對來說受關稅戰影響不大。但需指出,公司近半產品銷往海外,主要渠道為電商。然而,上市文件未具體說明其中是否有銷往美國的部分。

二十年歷史沉澱

聖桐特醫歷史可追溯至2005年,當時是聖元營養旗下的特醫食品事業部,由張亮與孟秀清夫妻二人掌控。張亮於1998年創立生產嬰兒配方奶的聖元國際集團,公司2007年至2017年在納斯達克上市,後被張亮私有化。

據上市文件,中國本世紀初尚無本土特醫食品生產商。作為當前的國內行業領頭羊,聖桐特醫已擁有14款主要特醫食品產品,以及7 張特醫食品註冊證。

鑒於中國生育率急劇下滑,聖桐特醫受投資者熱捧似有悖常理。2024年是農歷龍年、受准父母偏愛,中國出生人口自2023年的900萬升至950萬,為全球之最。儘管如此,長期前景仍堪憂,這是晚婚及育兒成本高等成熟經濟體常見的因素。對此,公司反駁稱,中國的Z世代父母已致力保障嬰兒的營養,並加快購買特製產品,以應對孩子的任何異常。

即便如此,意識到人口趨勢對其不利,聖桐特醫正多元化開發成人產品以補當前產品線。官方資料,中國60歲以上人口2023年佔比已超五分之一。隨著該群體擴大,預計非嬰兒特醫食品需求將激增。據上市文件,2024至2029年,市場年均增長率應達21.5%,2029年銷售額將達258億元。

公司在上市文件中表示:「以精確營養、專業呵護為理念,我們關切特殊群體需求,涵蓋面對過敏、不耐受乳糖及早產風險的嬰兒,以及銀發族。」聖桐特醫通過300余家分銷商售貨,渠道包括醫院、月子中心、專賣店及線上,終端覆蓋超17,000個網點。

2023年之前,聖桐特醫位於青島的主要生產基地與母公司聖元集團共享,基地2024年年產特醫食品1.7噸。公司今年2月另開一家新廠,第三家工廠也正在內蒙古建設,預計2026年投用。

聖桐特醫需加速行動,因為新興本土競爭者步步緊逼。2022年至2023年,中國新特醫食品註冊數量從13款跳漲至70款,去年又新增42款註冊。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數據顯示,截至去年9月20日,國內206款特醫食品註冊中,本土企業佔174款,表明中國本土公司競相爭奪這重要市場。

需要指出,國際巨頭仍坐擁巨大優勢,雀巢以57%市佔率坐頭把交椅,達能以18.4%居於其後。聖桐特醫無疑希望分一杯羹,而民族情緒的上市,對國貨亦有利。如果能讓投資者確信其能保持強勁增長,那情況對聖桐特醫更有利。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S.F. does infrastructure

簡訊:購物節助力 順豐5月收入增長

快遞公司順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6936.HK; 002352.SZ)周四表示,5月收入同比增長11.3%達251億元;包裹業務量飆升31.8%,但每票收入下滑14%,抵銷了部分漲幅。 順豐速運物流業務於5月投遞了14.8億票包裹,平均每票單價為13.12元,實現194億元收入;其供應鏈與國際業務當月貢獻57.3億元,同比增長5%。 公司將業務提升歸功於618購物節提前啓動,利好5月業績表現。但公司補充:「國際貨運代理業務的收入,部分受到國際貿易關係波動影響」。 順豐於周五早盤中一度大漲7%,但接著出現回吐,下午交易尾聲小幅上揚約2%。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腦動極光首席執行官因病去職

腦動極光醫療科技有限公司(6681.HK)周五公布,集團執行董事兼首席執行官及首席研發官王曉怡,因持續加重的抑鬱症引發的健康問題辭職,自周四起生效。 王曉怡在公告中稱,其病情在公司上市過程中加重,確認必須暫停所有工作,集中精力治療康復,此舉也有助確保公司治理穩定。公司已授權授權集團首席技術官兼首席運營官蔡龍軍代行王曉怡職務。 腦動極光總部位於浙江紹興,是中國首家將腦科學與人工智能技術相結合、開發醫療級數碼療法產品的公司,其產品管線涵蓋由血管疾病、神經退化性疾病、精神疾病、兒童發育缺陷等。去年公司收入1.22億元(1,700萬美元),按年增82.01%,虧損1.98億元,收窄44.7%。 消息公布後,周五公司股價高開,至中午收市報6.99港元,升1.8%。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椰子水龍頭IF 招股集資11.6億元

椰子水品牌IF母企IFBH Ltd.(6603.HK)周五在港公開招股,發售近4,166.7萬股,一成公開發售,每股售價介乎25.3元至27.8元,集資近11.6億元,於本月25日截止認購,30日掛牌。 2020年開始,if已成內地椰子水的一哥,銷量更連續五年位居榜首,市場佔有率達34%。在香港市場,自2016年開始,已連續九年銷量第一,市佔率達到60%。 公司2024年的收入為1.58億美元,較2023年大升80%。 去年盈利3,332萬美元,按年勁升98%。公司的收入中,椰子水佔比達95.6%;集團去年毛利率,由2023年的35.5上升1.7個百分點至37.2%。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ENN bids to reshape its gas business with listing switch-up

先退市再上市 新奧股份如何一石多鳥?

中國燃氣產業深度整合的當下,新奧股份選擇了一條極富策略性的道路,一舉重塑產業版圖與市場估值 重點: 公司擬先私有化港股上市公司新奧能源,再以介紹形式在港上市,形成A+H架構 公司表示,這次整合有助於簡化營運並強化其在天然氣市場的地位    李世達 中國最大的民營燃氣企業之一,新奧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600803.SH)正在用一次罕見的市場操作,重構其資本版圖、估值體系與產業協同策略。 本周一,新奧股份正式向港交所提出上市申請,打算以介紹形式於港股上市,中國國際金融香港證券為獨家保薦人。此前於今年3月底,新奧股份提出以協議安排方式私有化持股34.28%的港股上市公司新奧能源(2688.HK)。介紹上市須待私有化協議安排生效,以及港交所上市委員會批准後方可作實。 也就是說,新奧股份將先私有化新奧能源,以新奧股份名義發行H股在港交所重新掛牌,將自己在港股第二上市,打造「A+H」雙重平台。介紹形式上市的好處是能夠跳過IPO環節,縮短上市周期,但不涉及新股發行,也就不會募得新資金。 根據新奧股份提交的上市申請文件,整個操作分為兩個核心步驟:一是收購新奧能源全部已發行H股股份,二是以新奧股份名義安排H股在港交所上市,從而實現新奧股份接替新奧能源在港股的市場地位。 在私有化交易中,新奧股份將向新奧能源的原有H股股東支付每股2.9427股新奧股份H股及現金代價24.50港元,總現金代價為183.61億港元(23.39億美元)。交易完成後,新奧能源的H股將全數被收購並註銷,從而實現退市。此前,新奧股份已透過全資子公司新能香港向銀行團貸款185億港元,為此次私有化之用。 另一方面,為配合介紹上市,新奧股份預計最多發行不超過22.04億股H股。這些H股不屬於公開發售性質,也非市場募資用途,而是專為完成私有化而發行給原新奧能源股東的對價股份。由於這些股份已分配予具身份的股東且具備足夠流通性,故可直接符合港交所「介紹上市」的技術門檻。 透過這一操作,不但完成了對新奧能源的100%控股,也實現了A+H兩地上市架構的切換,同時保留了原H股股東的市場參與權利,避免因退市而失去流通平台,具備策略與市場層面的雙重考量。 此次操作也為投資人提供了套利空間。新奧能源股價65港元,以公司估算的新奧股份H股18.86港元計算,私有化對價約80港元,潛在收益超過23%。而自公布私有化消息後,新奧能源股價已漲10%。 而從財務狀況來看,截至去年底新奧股份資產負債率約為54.3%,若加上新增的185億港元貸款,仍低於能源類企業常見的70%風險線。另一方面,公司持有貨幣現金約121億元,現金流穩定,整體結構仍安全。 整合產業鏈上下游兩端 新奧能源為中國最大的民營城市燃氣營運商之一,掌控261個城市燃氣專營權、覆蓋超過3,100萬個居民用戶與27萬工商客戶。而新奧股份作為集團母公司,則更聚焦於LNG進口、儲運設施、平台交易及泛能技術等上游與平台型業務。兩家公司雖然此前已存資本聯繫(新奧股份持有新奧能源34.28%股權),但在財務報表與治理架構上始終相互獨立,難以實現利潤最大化與營運協同。 此次交易完成後,新奧股份將成為新奧能源的唯一股東,不僅可全面併表其利潤,也能將其銷售網絡與終端資源納入整體戰略規劃。公司宣稱,合併後的新奧股份2024年淨利潤將從原本的44.93億元提升至81.36億元,增幅高達81.1%。若以港股介紹上市後的合理估值計算,新奧股份在港的整體市值有望達千億港元規模。 在能源價格波動愈發頻繁的背景下,能夠控制完整產業鏈、打通氣源採購與終端銷售兩端,便能具備更強議價能力與風險對沖手段。 從2024年財報數據來看,由於天然氣價格大跌,新奧股份的收入從2022年的1,540.4億元下滑至2024年的1,358.3億元,天然氣批發業務毛利率也從2023年的4.27%大幅下降至0.37%,對其盈利造成極大壓力。同時,新奧能源的零售業務則穩定提供逾11%的毛利率,且隨著工業用戶復甦與能源結構調整,未來有望進一步擴張。 整體而言,新奧股份用銀行貸款來的錢進行一系列操作,取得了市值約720億港元公司的100%股權,形成氣源採購到終端銷售的全產業鏈閉環,實現境內外估值體系的重塑,可謂一舉多得的操作。隨著整合落地與雙重上市架構搭建完成,新奧股份對抗風險的能力顯著增強,也有望進一步打開成長空間。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