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的目標是積極拓展城市級別的新回收模式,在未來四年內將GMV增加兩倍

重點:

  • 回收專家萬物新生的目標是到2025年實現超過1,000億元的GMV,大約是今年水平的三倍
  • 公司表示,預計明年將實現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的盈利

陽歌

坐穩了啊。

專營電子産品回收、原來叫愛回收的萬物新生(RERE.US)對外宣布,希望在未來四年裏大幅提高其經手的二手商品總值(GMV)。更確切地說,這家公司在最新季度業績報告中表示,它的目標是到2025年實現GMV超1000億元人民幣(156億美元),是今年320億元人民幣的大約三倍。

讓它設下如此宏大目標的“獨門秘籍”,是一個新的商業模式。該公司今年早些時候開始在兩個城市對這一商業模式進行試驗,試圖在城市維度而不是全國維度進行更多的回收並進行管理優化。我們稍後會詳細討論這個新模式,它更加注重利用實體店進行銷售,因爲對於一些消費者來說,他們往往喜歡在購買價值較高的二手手機之前先進行試用。

該公司目前很大一部分的回收業務在網上進行,其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是通過與電子商務巨頭京東(JD.US)合作完成的,後者持有萬物新生約34%的股份並助力其回收和以舊換新業務。

這種新興的綫上綫下混合銷售的方式對於高價位的消費品,尤其是可能存在隱蔽問題的二手商品,已經變得越來越重要。正如我們之前的文章寫過,萬物新生主要關注的是二手手機、平板和筆記本電腦,由於其規模和遍布全國的網點,它有能力作爲所售産品的擔保人來解决消費者的擔憂。

該公司還有一個利好方面是,它與中國重視綠色發展的計劃在許多方面相一致,這些計劃包括到2030年實現碳達峰,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國家目標。與政府舉措保持一致是在中國成功經營的一個關鍵因素,因爲它往往能確保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並降低政策風險。

錦上添花的是,該公司還宣布,它即將實現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non-GAAP)標準的盈利,過去一年很少有中國科技公司能够這麽說。

雖然有著種種利好因素,而且分析師也相當看好這家公司,但投資者却更謹慎。自11月18日萬物新生宣布最新業績以來,它的股票已經下跌了約20%,現在的交易價格接近歷史最低點,約爲6月份IPO發行價14美元價格的一半。

從估值來看,該公司也顯然沒有得到太多投資者的尊重。它的股票目前的市銷率(P/S)只有1.5倍,對於這種高增長的公司來說,這是完全出乎意料的。

相比之下,美國二手車交易專家Carvana(CVNA.US)的市銷率爲2.1倍,而新上市的時裝租賃商Rent the Runway(RENT.US)的市銷率則高得多,爲6.6倍。中國公司優信(UXIN.US)正逐步轉型成與萬物新生類似的模式,它股票的市銷率值也高達7.3倍。

分析師群體則更看好這家公司,據雅虎財經顯示,四位分析師中有兩位將它評爲“買入”,另外兩位則評爲“强力買入”。這些分析師認爲這家公司明年將實現收支平衡或略有虧損,並給予其18.42美元的平均目標價,幾乎是它當前水平的三倍。

一體化城市模型

對大背景有了瞭解後,我們就用剩下來的篇幅仔細看看該公司的“一體化城市”商業模式,並對它最新的財務狀况進行更爲細緻的分析。

一體化城市模型聽起來有點專業,但主要意思就是,萬物新生希望以城市爲經營單元——從消費者手裏收購二手電子産品、對它們進行測試和翻新,然後在當地重新銷售。這種模式據信效率更高(因此利潤也更高),因爲它在城市維度進行業務組合,不依賴全國範圍內的大量物品和人員流動。

這種模式依賴於强大的實體店回收與銷售網絡,而這正是萬物新生一直在積極發力的方面。其實體店網絡最近突破了1,000家大關,公司希望到年底能達到1,300家。擴大規模的一個重要部分是與特許經營合作夥伴一起開店,這樣可以以更低的成本實現更快的擴張。

今年早些時候,萬物新生開始在河北廊坊和浙江湖州開始試驗該模式,並計劃明年將其擴大到50個城市,在未來三到四年內擴大到100個城市。這是我們前文提到的GMV 1,000億元這個宏大目標背後的推動力量。

在財報電話會議上,公司的高層指出,兩座試點城市在10月份的GMV增幅“明顯超出”了公司的整體水平。他們沒有給出更多的細節,但按季度計算,截至9月份的三個月裏,萬物新生的GMV同比增長56.6%,達到83億元。

然後我們再來看看該公司第三季度更廣泛的財務數據,包括近20億元的營收,同比增長約48%。營收應該會繼續以類似的速度增長,公司預計,第四季度營收同比增幅將在40%到43%之間,至23億元~23.5億元之間。

萬物新生的大部分收入仍然來自二手産品銷售,不過由於平台交易量以及增值業務的增長,其新業務在第三季度的增速更快,達到了67%,目前佔其總收入的15.2%。

財報顯示,萬物新生在第三季度的淨虧損爲1.217億元,較上年同期的9,420萬元虧損有所擴大。在調整後的非通用會計準則基礎上,不包括基於股票的薪酬以及與早先一次重大並購相關的成本,該公司虧損2,250萬元,而去年同期虧損2,810萬元。

而一個令人鼓舞的消息是,該公司表示即將實現盈利。

 “我們有望在不久的將來實現盈利,”公司CEO陳雪峰在財報電話會議上說道。“我們預計將實現非通用會計準則基礎上的運營盈利,並且有信心在2022財年實現非通用會計準則基礎上的運營盈利。”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快訊:去年虧損再擴大 開拓藥業創新低

最新:開拓藥業有限公司(9939.HK)周四公布去年業績,期內公司未錄得任何收益,虧損由前一年同期的8.42億元擴大13.3%至9.54億元。 利好:受惠於去年12月配股集資約5.1億元,該公司截至去年底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以及定期存款達8.8億元,足以支持藥物研發及臨床研究工作。 值得關注:該公司去年的研發成本增加7.8%至8.3億元,但表示由於中國及全球已有多款新冠口服藥獲批銷售,考慮到市場競爭激烈以及公司的財務狀況,決定減少旗下新冠口服藥普克魯胺的臨床試驗開支。 深度:開拓藥業的本業爲生產抗癌藥物,於2009年成立,2020年在港交所上市,但至今未有獲批准商業銷售的藥物,並已至少連續五年虧損擴大。在新冠疫情於全球爆發後,該公司於2021年開始研發用於治療新冠病毒的口服藥普克魯胺,但該藥物至今仍處臨床試驗階段,並未正式推出市場。由於研發成本大增,該公司單是去年上半年已錄得6億元資金淨流出,因此去年12月決定配股,以補充營運資本需要。 市場反應:開拓藥業周五股價大跌,中午收市挫6.2%至6.61港元,創52周新低。 記者:何仲尼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9939.HK

宜明昂科獲禮來支持 冀藉腫瘤新療法上市

這家專注於腫瘤治療熱門賽道的創新藥企業,雖然未有任何收益,但估值卻遠高於在美國上市的同業 重點: 宜明昂科的核心產品是中國首個進入臨床階段的SIRPα-Fc融合蛋白,預計第四季啟動關鍵性試驗 該公司自成立以來經歷6輪融資,獲跨國藥企禮來成為最大機構投資者,期望藉醫藥板塊回暖成功上市   莫莉 生物醫藥行業逐漸回暖,赴港上市活動也重新活躍起來。尚未盈利的創新藥企業宜明昂科生物醫藥技術(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去年6月曾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但6個月後招股書失效。更新了去年的財務數據後,該公司上周日再接再厲,仍然由摩根士丹利和中金公司擔任其聯席承銷人。 初步招股文件顯示,宜明昂科成立於2015年6月,致力於開發新一代腫瘤免疫療法,擁有十多款創新候選藥物管線,其中8個項目已經進入臨床階段。詃公司暫無實現商業化的產品,向外授權的收入也極其有限,僅於2019年與未公佈名稱的第三方訂立過技術轉讓協議,獲得一定的里程碑付款。 過去兩年,宜明昂科僅確認收入507萬元及54萬元,來自2019年與一名獨立第三方簽訂技術轉讓協議項下的授權許可費、銷售細胞株及其他產品,以及提供檢測服務。與其他醫藥公司一樣,研發的持續投入帶來高昂開支,過去兩年的相關支出分別為1.76億元和2.77億元,而期內則錄得7.33億元和4.03億元淨虧損;公司稱,去年淨虧損減少,主要由於投資者優先權按公允價值的虧損計算,已在2022年1月終止。 宜明昂科的核心產品IMM01(SIRPα-Fc融合蛋白)是新一代CD47靶向分子,是中國首個進入臨床階段的SIRPα-Fc融合蛋白,IMM01可以作為單藥或與其他藥物聯用,有望用於多種血液腫瘤和實體瘤的治療,包括淋巴瘤、急性髓系白血病、小細胞肺癌等患者眾多的癌種。在各個管線中,進展最快的是IMM01與硼替佐米和地塞米松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的聯合療法,已經於 2022 年 1 月開始 Ib/II 期臨床試驗,預計今年四季度啟動關鍵性試驗。 專注腫瘤研發熱點 腫瘤免疫是一種革命性的癌症療法,旨在通過刺激和啟動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來消滅癌細胞,而 CD47靶點的藥物研發被認為是繼PD-1之後,又一個腫瘤藥物研發熱點。相比PD-1/PD-L1僅有約20%的患者響應率(Response Rate),CD47的效果更好。 CD47是一種廣泛表達於多種癌細胞表面的糖蛋白,通過與巨噬細胞上表達的抑制性受體SIRPα結合,傳遞「別吃我」的信號,以抑制巨噬細胞的腫瘤吞噬作用。巨噬細胞作為一種主要的先天免疫細胞,廣泛分佈於多種腫瘤類型中。由於CD47的靶向藥物可以阻斷信號,讓巨噬細胞攻擊腫瘤細胞,因此成為目前最有開發前景的腫瘤免疫靶點之一。 由於PD-1/PD-L1的賽道已相當擁擠,全球許多創新藥企業已開始在CD47佈局,正在臨床開發的CD47/SIRPα靶向候選藥物已經有52種。宜明昂科擁有11款靶向CD47的創新藥組合,除了進展最快的IMM01之外,雙抗注射用IMM0306已經在今年3 月在中國開始 IIa 期臨床試驗。 許多跨國製藥公司也通過數十億美元的授權引入或併購交易,以便快速進入CD47領域。2020年3月,吉利德(GILD.US)以49億美元(337億元)收購專門開發研究CD47靶向藥物的Forty Seven及其CD47靶向抗體項目;同年9月,艾伯維(ABBV.US)以最高達29.4億美元的付款,從天境生物(IMAB.US)獲得處於臨床階段的CD47抗體於大中華區以外的全球獨家權利。 宜明昂科招股書援引的研究預計,隨著首款該類藥物有望在2024年上市,CD47/SIRPα靶向治療的全球市場有望迅速擴大。這個市場預計將從2024年的2億美元增加到2030年的124億美元,期間複合年增長率為108.2%。 估值高於美股同業 事實上,目前尚無CD47靶點的藥物獲批上市,可能因為它在藥物設計和開發方面存在較高門檻。因為CD47抗體在攻擊腫瘤細胞的同時,會與正常紅細胞結合從而引起血液學副作用,例如嚴重貧血,這使得CD47抗體作為癌症治療手段的研發和臨床應用受到阻礙。不過,申請臨床試驗的研發者已解決此類不足。…

快訊:淋巴瘤藥物商業化 藥明巨諾收入飆升

最新:生物科技企業藥明巨諾(開曼)有限公司(2126.HK)周三公布去年業績,期內收入飆升373%至1.46億元,扣除非經營損失的經調整虧損,則收窄10.9%至6.05億元。 利好:該公司旗下淋巴瘤藥物倍諾達於2021年9月獲批在中國上市後,去年已展開其商業化活動,並帶來顯著收入增長。公司預期,隨著更多患者接受該藥物治療,今年的銷售收入會繼續增加。 值得關注:雖然該公司實施的成本削減計劃,去年成功令研發開支及行政開支分別減少1.6%及10.8%,但由於涉及倍諾達的推廣費用上升,其銷售開支仍錄得11.8%的增幅。 深度:藥明巨諾是一家中美合資企業,由全球生物製藥公司百時美施貴寶(BMY.US)旗下朱諾醫療和藥明康德(2359.HK; 603259.SH)於2016年共同創立,並於2020年11月在港交所上市。作為主攻「抗癌神藥」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CAR-T療法)的創新藥企,雖然旗下首款藥物在2021年獲批銷售,但由於該產品費用不菲,而且未納入全民醫保,加上CAR-T僅作為末線療法獲批,即必須在其他更推薦的一線、二線等療法使用無效後,才能接受CAR-T治療,在患者背負沉重經濟壓力下,藥明巨諾要大規模拓展市場並不容易。 市場反應:藥明巨諾周四股價下挫,中午收市軟5.1%至3.36港元,貼近過去52周的低位。 記者:何仲尼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2126.HK

播客:科網股派息新趨勢,淺談「投資未來的未來」股票

中國科網巨頭京東集團突然宣布派發末期股息,並暗示未來或恆常派息,可能會掀起科網股的派息新趨勢?百度近期推出的聊天機械人「文心一言」坊間口碑一般,但其未來增長潛力不容忽視,專家建議,不妨把它視為「投資未來的未來」股份看待。